86年刘伯承逝世,他的6个孩子默默无闻,邓小平却说:这是好事啊

1986年,年底是个不怎么愉快的末梢,被誉为常胜将军的刘伯承元帅逝世,我国又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先驱者,党和人民无一不感到惋惜。他们中有一位干部冥思苦想,带着请求走进邓小平的办公室,道:“我想请您帮一个忙。”

86年刘伯承逝世,他的6个孩子默默无闻,邓小平却说:这是好事啊

图|邓小平

这位干部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邓小平以为是军事学院有什么麻烦需要处理,想到这所学校是刘伯承一手创办起来的,十分关心地问:“学校有什么难处吗?你尽管说。”

干部犹豫了几秒,开口道:“不是学校的事,我想求的是刘首长家人的事。”刘伯承尽管退休多时,但许多人还是习惯尊称他为首长。这位干部硬着头皮往下说:“刘首长现在不在了,我们应该多照顾他的孩子,6个孩子都很优秀,却在基层工作多年,默默无闻。”

刘伯承一生风采出众,他的孩子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许多干部都不忍心这些孩子蹉跎岁月。邓小平听到他们的现状却觉得高兴,面带笑容,只听他说:“这是好事啊!这些孩子我们不能帮,要是组织帮助了他们,反而会让刘伯承同志不得安宁。

邓小平的话令人惊奇,默默无闻怎会是好事?刘伯承的孩子既然优秀,为何却在基层工作多年?邓小平为何说帮了他们,刘伯承反而会不得安宁?

让我们回顾刘伯承的生平,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有一种习惯叫艰苦奋斗

1892年,刘伯承出生在四川开县一个贫苦农户之家,艰难的童年求生经历,让他早早明白了世事艰难,只有艰苦奋斗才能获得理想生活。正是这个信念,支撑刘伯承走过困难的革命之路,即使后来成为国家高级领导,也没有忘却刻进骨子里的习惯。

抗日战争时期,应是红军最辛苦的阶段,仗难打路难走,将士们凭借一腔热血坚持不懈。战时军情总是紧急,刘伯承一工作起来就没日没夜,害怕耽误战事,不能休息,也不敢休息。

86年刘伯承逝世,他的6个孩子默默无闻,邓小平却说:这是好事啊


有一日,刘伯承累得坐下就睡着了,醒来后反射性站起身要去办公室,却被前面的座椅绊倒,摔了一跤。这时刘伯承才发现,眼前一片漆黑,他心里咯噔一跳,意识到自己唯一能看见东西的左眼好像也失明了。在这样紧张的时期看不见,如何指挥作战?

刘伯承又气又无可奈何,只能喊警卫员进来。警卫员一进来就看见刘伯承摸索着地面,扶着凳子踉踉跄跄站起来,顿时大惊失色,连忙扶着他的手臂问道:“您怎么了?是哪出问题了?”刘伯承也很着急,说:“快!送我去见军医,看看我这眼睛还能不能好。”两人急忙往外走,但刘伯承双眼看不见,速度想快也快不起来。

帐篷外军医正替伤员包扎,远远看见刘伯承被扶着走过来,立马处理完手上的伤员,迎了上去。他扫一眼就看出刘伯承行动不便的原因,问:“您这是眼睛看不见了?”警卫员来不及扶刘伯承坐下,就听他回答道:“刚刚醒来就突然看不见了,这能治好吗?”

军医让出位置,示意警卫员扶他进去,跟在旁边回答刘伯承的问题,说:“您先坐下说,能不能治要看具体情况,不要紧张。”进去后,刘伯承配合做了检查,军医拿到报告后,脸色一沉,问他:“您最近一次休息是什么时候?休息了多久?”

刘伯承老实回答:“就刚刚,具体时间我也不知,坐下就睡着了。”军医又问:“那之前工作了多久?”刘伯承愣住了,他回答不上来,只能说:“我也记不得了,只是一直在忙军务,有几天吧……”

军医叹了口气,说:“您这应该是劳累过度,导致眼睛上火,才看不清。只要好好休息一段时间,败败火,症状就能消除,多喝点白糖水会快些。”但那时,根据地被日伪军重重包围,日常生活用品供给困难,白糖更是紧缺物资。

86年刘伯承逝世,他的6个孩子默默无闻,邓小平却说:这是好事啊


警卫员打听了一圈,告诉刘伯承:“现在白糖五元钱(指当时的冀南币)一两,我们买点兑着喝吧,这样才能快点好。”刘伯承虽急着恢复视力,可一听白糖的价格就摇头,坚决地说:“吃不起,吃不起,白糖水不是我们能喝的。军区才几个钱,省点花,败火白开水也可以,我多喝点白开水就行。”

最后,刘伯承硬是拦住警卫员买白糖,靠灌白开水把眼睛给熬好了。刘伯承习惯了克勤克俭,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自己前面,觉得自己的钱就是组织的钱,组织正是缺钱的时候,他怎么能随便乱花呢?

新中国成立,刘伯承住在国家分配的四合院里,家具只有一套旧沙发、几张板凳、两张茶桌和一张靠窗的小书桌,此外空空荡荡的。阳光照进来,洗得发白的沙发套上几个大补丁格外明显。不少前来做客的同志看到这情况,觉得心酸,要帮忙添些家具,都被刘伯承拒绝了。

1950年年底,中央安排刘伯承负责筹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他带着一家人从北京搬到南京,从空落落的四合院搬到拥挤的两层小楼。刘伯承家一共八口人,小楼里房间不够,孩子们必须挤着睡,狭小的空间导致生活很不方便。

军事学院营房部门的同志常常来刘伯承家里讨论事宜,每次看到孩子们挤一块地、玩闹都施展不开,三番两次与刘伯承提建议,道:“我帮你再盖几间房,翻修一下屋子,省得孩子们放不开手脚,小时候还能住一块挤挤,长大了怎么办?”

刘伯承摆摆手,拒绝道:“房子能遮风避雨就足够,没必要修修补补。如今国家刚步入正轨,朝鲜那边又打仗,财政部门都要急破头了,钱每一分都要花在刀刃上。现下办军事学院的钱,还是我厚着脸皮找陈老总借的,哪能花在自个身上!”

刘伯承的态度很坚决,但同志们也真是心疼他家的情况。于是,在刘伯承去北京开会时,一群人偷偷摸摸跑到他家后院盖了两间小平房,打算先斩后奏。

86年刘伯承逝世,他的6个孩子默默无闻,邓小平却说:这是好事啊


刘伯承从北京回来后,看见自家后院多出来的房子,表情顿时一变,沉着声音说:“说过多少次了,我家的条件已经很好了,你们看看多少老百姓有这样的生活环境?”之后,刘伯承一家人坚决不愿意搬到新房子居住,而是将其分配给身边困难的工作人员。

因为刘伯承这次发怒,大家都不敢动房子的念头了。而后,出于对领导人安全的考虑,组织规定军部干部上街一般要穿便服。刘伯承的警卫员张福旺收到通知后很高兴,心想:总算找到机会让首长换了那套半旧的军服了。

当天,张福旺就向刘伯承提了这件事,说:“您这身板一看就是当兵的,还穿军服出门,有谁认不出您呢?这样我们警卫员的工作可困难啦!”刘伯承一听新出的规定,即使不情愿也只能答应下来。

好不容易刘伯承答应一次,张福旺兴高采烈地挑选什么布料做衣服时,又被泼了一头冷水,刘伯承直接说:“不用挑了,我觉得那个蓝色卡其的布料就挺不错,钱少还结实。”张福旺表情惆怅道:“您看看您的下级干部们,他们的军服可都是毛料子,您这好不容易做身新衣裳,结果一块卡其布就完事,多没面子啊!”

刘伯承轻敲了下他的脑袋,语重心长地说:“正因为我是上级,更需要带头节俭,组织干部应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搞建设上,比些吃喝拉撒有什么用,不能忘记艰苦奋斗是我党的法宝,万万丢不得啊!”

按照规定,刘伯承还可以从车管部门领一台新吉姆轿车,以方便他出行。但刘伯承节俭惯了,自己多花了一笔钱,财政拨给百姓的就少一笔,依旧选择乘坐旧轿车出行。刘伯承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对子女们产生了深刻影响,儿子刘蒙曾说:“父母的言行举止对我教育很深,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习惯俭朴的生活。”

有一种天赋叫不断学习

1926年5月,刘伯承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落后的时代,没有人比革命者更加明白保持学习有多么重要,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成长,才能实现理想中的新中国。刘伯承自加入组织以来,就没有一刻停止过吸收知识。

86年刘伯承逝世,他的6个孩子默默无闻,邓小平却说:这是好事啊

图|刘伯承

1946年到1947年期间,刘伯承与邓小平携手取得了数十场战役的胜利。在如此繁忙的日程中,刘伯承还挤出时间,亲自翻译校对了苏军《合同战术》一书,让将士们自主传阅,极大地提升了军队总体作战水平。

当时行军作战的条件异常艰苦,战斗时所有人都紧绷神经,因此格外需要休息。大家正在休息时,刘伯承还是强打起精神,点起不够明亮的烛火,一点一点翻译文字。即使工作比谁都辛苦,他也没有对任何人抱怨过。

前线作战时,刘伯承指挥队伍总是沉着冷静,消灭无数敌军,被人们称赞为“军神”。他的军事指挥水平之所以如此高明,都源于他从不浪费一丝空闲时间,将挤压出的精力,放在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中。

刘伯承这种学习精神令许多干部敬佩,曾一起共事的陈毅常常用刘伯承教育年轻的同志,说道:“我们都要向刘伯承同志学习,他的生活就是工作学习。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他这种工作学习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高尚品德!”

而后,刘伯承在军事学院担任院长时,更加专心埋头于工作之中,他立志要将这所军事学院打造成“东方的伏龙芝”。有了目标,刘伯承从不知道什么叫辛苦,从翻译教材、制定教学大纲,到训练教员、教授课程,事事亲力亲为。在刘伯承的努力下,军事学院渐渐走上正轨。

1964年7月,刘伯承为了搞好我国边境防线,无视沉疴,带队前往东北边防前线视察工作,甚至深入抗日时期日本军队修筑的地下工事里,仔细观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正是炎炎夏日,建筑内部气温很高,潮气又重,环境十分恶劣,刘伯承一把年纪,却在里面坚持了整整一个上午。当从地下上来时,所有人都浑身湿透,难掩疲色,刘伯承却始终兴致盎然。所幸这些辛苦都是值得的,二十多天的行程收获颇丰,刘伯承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建议,为军委制定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86年刘伯承逝世,他的6个孩子默默无闻,邓小平却说:这是好事啊


长时间的高压工作,使刘伯承的眼疾不断加重,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被迫回到北京接受治疗。尽管组织安排的专家不少,但他那只再次受伤的左眼,也无法像第一次那样完好如初,此后阅读变得困难许多。

刘伯承这些年来勤勉工作,让6个孩子受益良多,他们自觉学习父亲的一言一行。其儿子说:“爸爸其实不仅做事认真,日常生活也极有规律。不论一年四季,他每天早上五点就开始学习,大声朗读俄文、写字。饭后开始重要工作,教案总是反复修改,势必做到尽善尽美。”

除了工作,平日里刘伯承最喜欢的活动就是读书。有一次家中电线短路,烧焦的气味弥漫整个房间,正专心读书的刘伯承竟全然不知。他还常跟孩子们说:“天赋姑且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更重要,你们要刻苦学习,这样才能将仅有的天分完全发挥,学习就是最好的天赋!”

少有人生来就天资聪颖,刘伯承这些话在儿女们听来就是最好的鼓励。他们在父亲的带动下,从小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往后走入社会、开始工作,也不忘将认真做到极致。这样的态度如何能不优秀呢?

有一种态度叫独立自主

刘伯承一向排斥领导干部借用职权给亲朋好友开后门,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道:“不要因为父亲是高级干部,就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优越感,这样只会脱离人民群众。”

1939年,刘伯承的长子出生时,他正在太行山抗日,为了铭记历史,他给儿子取名为“刘太行”。几年后,刘太行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刘伯承很关心儿子,主动向身边的同事打听孩子读书的情况,用以参考。

他问道:“你家的小孩年纪早到了,是在当地读书吗?那个学校如何?” 同事提起这个很无奈,说:“那所学校条件很差,一个班学生挤着坐,老师水平也一般,很多干部的小孩都和当地小孩玩不到一起,您说,我们要不也办个干部子弟学校算了。”

86年刘伯承逝世,他的6个孩子默默无闻,邓小平却说:这是好事啊

图|刘伯承和孩子

刘伯承摇摇头,说:“这样不好,容易让干部的孩子们脱离群众,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不利于军民关系,也不利于孩子成长。”之后,他便把大儿子安排在二十里外的普通学校上学。

这所学校条件简陋,教室用品包括桌子、板凳,全都是土石做成的。刘太行每天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上学下学,午饭吃的也都是杂粮,身上穿着粗布衣服。由于父亲的教诲,刘太行一直很低调,读书期间,从没提起过刘伯承。直到他离开后,相处多年的老师和学生们都不知刘太行的身份。

新中国成立初期,刘伯承担任南京市市长,休假时打算与孩子们去中山陵游览。但他们因为不熟悉情况,到达中山陵后,一家人才发现当天陵园不对外开放。年幼的刘太行心想,今天不能白来,只要父亲打一声招呼,负责人肯定会放他们进去参观。

与此同时,守园人已经认出刘伯承,热情邀请他们进去参观,嘴上说:“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你们可以进去。”没等孩子们露出喜色,刘伯承婉拒:“市长又如何?既然是规定好的事情,我就不能搞特殊打破它,下次我们再来看也一样。”

说完,刘伯承领着孩子们往回走。路上见孩子们不说话,闷闷不乐的样子,他也没有反悔的意思,只说:“我虽然是一个高级干部,但和普通的工作人员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因此也应该按规定办事,不能搞特殊化。”

刘伯承对孩子的教育抓得很严,打小就给他们立过家规:成婚后,应一律搬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住,不要再和他住在一起。

儿女们都明白这是父亲的良苦用心,想让他们结婚成家后,能够自食其力,不依靠父母生活。在成家后,他们都主动搬了出去,住在岗位分配的职员住所,每当过节放假,才相约回家看望亲人。

86年刘伯承逝世,他的6个孩子默默无闻,邓小平却说:这是好事啊


在刘伯承两夫妻的严格要求下,几个孩子渐渐长大,各自学有所成。他们没申请前往舒服的办公室工作,而是去基层磨练,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和发展默默奉献。

有一种品质叫低调谦虚

刘伯承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他十分谦逊,从不对此感到骄傲自满,一心把成就归功于党和人民。苏联记者西蒙诺夫曾评价刘伯承:“他的品质很难用一两句话说完,但在我见过的人里,他应当是谦虚的人里面最谦虚的一个。”

1942年,党中央为了振奋抗日军民的精神,宣传人民军队,安排人员为刘伯承庆祝五十岁大寿。刘伯承听说后,感到不安,他说:“这样很没必要!不要搞这些花里胡哨的,日本帝国主义还没有倒下,人民群众还没有安稳,我们有什么可庆祝的?”

由于,刘伯承不肯说出自己的生日日期,最后组织选定12月16日作为他的生日,但其实那天刘伯承的生日(12月4日)已经过去。他反对无果,只能接受组织的一片好意。

12月16日当天,寿宴很热闹,刘伯承看着前来祝贺的同志们,讲出了自己的心声:“我这一生很平凡,若是有一小点成就,那都是得益于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离开了党和人民,我什么都不是。因此,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尽心尽力。”在座的人,无不被刘伯承那谦逊的品质所打动。

有一年,苏联计划编写《大百科全书》,其中介绍刘伯承的一个条目写着这样一句话:“刘伯承(生于1892 年)四川开县人,革命军事家。”刘伯承拿到初稿后,看到最后五个字,当即拿起毛笔划去其中两个字,并在后面写上一个“人”字。这样一来,就变成了“革命军人”。

秘书看到后有些纳闷,说:“我们都是革命军人,您这样一改,岂不是和我们一样了。”刘伯承表情严肃,但语气却十分幽默,回答道:“大家都是一个鼻子一张嘴,本来就没有什么区别嘛,我也只是一个普通军人。”

86年刘伯承逝世,他的6个孩子默默无闻,邓小平却说:这是好事啊

图|刘伯承

刘伯承在工作中处处谦逊低调、克己奉公;在家庭生活中,他也不与孩子们说起战场上的功劳。孩子们对父亲之前的经历一片空白,还是父亲的战友和同事告诉他们才知道的。

1986年10月,刘伯承离开人世,享年94岁。他这辈子戎马半生,建设半生,陪新中国从微末走到安稳,一身本领毫无保留,临到终老再无遗憾。阖上双眼前,他将孩子们叫到床前,留下遗言几句,让6个孩子铭记一生。

他说:“我打了一辈子仗,身边没有什么私人财产可继承,只希望你们不用靠我刘伯承这块牌子生活。人生是自己的人生,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为人民服务是要靠真本事的,你们要好好学习,认真工作,吃得起苦,不要骄傲。”

这些用于教导孩子的话,每一个字都是刘伯承一生的真实写照,没有什么课程会比几十年来的言传身教更为深刻。刘家的孩子都是刘伯承一手培养长大的,他们心甘情愿扎根基层,便是更好为人民服务,默默无闻,只不过是不在意虚名。

刘伯承如果泉下有知,也会像邓小平一样发出感叹:“这是好事!”他的孩子们都跟随自己立下的旗帜,为国为民,踏实工作,毫不动摇传承“刘氏”家风,这是再好不过的模样了!

 小妹讲史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李享生活):86年刘伯承逝世,他的6个孩子默默无闻,邓小平却说:这是好事啊

(浏览 694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