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上最复杂离奇的悬案,困扰多位领导几十年,至死不知真相

温读

中共曾经将历史上的一次失败列为悬案,进行数十年的调查。

这次失败的结果非常惨重。

一省之地落入敌手,省委书记下落不明,生死不知。

丢失的这一省之地,大部分人肯定听都没听过:

闽赣省。

1933年5月10日,在周恩来的提议下,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在黎川湖访成立,下辖闽赣边区黎川、建宁、泰宁等二十一个苏区县。

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连接赣东北根据地的通道和纽带,是中央根据地的东北大门。

闽赣革命根据地是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就这样一个不能丢失的兵家必争之地,最后却沦陷敌手。

而省委书记,更是被毛主席夸赞过能力过人的一方人杰,不仅丢了根据地,还人间蒸发几十年……

01

1935年6月14日,中央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翻越夹金山,来到了四川懋功地区,成功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就在红军两大主力沉浸在会师的一片喜庆中时,一个紧急军报送到了毛主席的桌前。

这份军报的内容字数很少,寥寥数字,可内容却让一群人震惊不已,甚至……难以接受。

它向中央汇报,闽赣边区的斗争一败涂地,我方非常重要的根据地,闽赣省落入敌手,省委书记钟循仁下落不明,生死难料。

一同失踪的,还有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杨道明。

中央连夜紧急开会商量对应之策,决定派出一些调查员前去调查此事。

但还不等中央就此事进行具体部署安排,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关系急转直下,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的领导下,推行分裂路线,红四方面军南下想要另立中央。

中央红军和毛泽东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根本来不及对闽赣省的重大失败进行深究。

中央红军只能紧急单独北上,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

红军刚进入陕北,站稳脚跟以后,便启动了对于闽赣省为何丢失以及闽赣革命根据地党委书记钟循仁的失踪进行调查。

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结果,大致查清了闽赣省丢失的原因。

但是,此案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点一直没有破解,那就是省委书记钟循仁,依旧下落不明。

丢掉一省之地这样的大事,中央不可能就此结案,中央关于钟循仁这个当事人的查找工作,一直持续进行。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七七事变、抗战胜利、三大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全中国……

这个发生在1935年红军的一场重大失败,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但是,中央的各位领导从来都没有忘记此事。

全国解放后,各方调查员在敌我牺牲、俘虏等各方面人员都仔细盘查,也始终没有发现钟循仁的踪迹。

一省书记,封疆大吏,我方的这个优秀的高级干部,就如同人间蒸发一样。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人也对于此事耿耿于怀十几年,曾多次下令:

关于钟循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务必要将这桩悬案的前因后果查得清清楚楚!

钟循仁
钟循仁

但直到各位领导相继逝世,这桩悬案也一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

02

1931年,中央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下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五省之地。

闽赣,物产丰富、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苏区中央曾下过重要指示:闽赣省,永远不能放弃!

正是这种重要性,苏区中央在闽赣根据地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去经营,建立了各级红色政权,制度健全,经济发展很好,群众基础也不错。

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等曾在此地从事革命活动,功勋卓著。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大转移,实行长征。

中央始终不认为,苦心经营的闽赣省可以轻易的落入敌手,当时做的最坏打算,是闽赣省革命武装化整为零,从明面转入地下游击。

毕竟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从各方面考虑,闽赣省都不可能这么快的落入敌手。

筛查当年关于此事的知情人,那时候负责这一地区的主要负责人是,陈毅、项英、贺昌。

项英同志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敌人杀害。

贺昌同志于1935年10月在江西会昌河畔,遭到敌人袭击而牺牲。

唯一的知情人,只有陈毅。

而此时的陈毅,已经被诊断出患有肠癌。

但听到调查员在调查这起红军丢城池的大案后,陈毅同志忍着病痛,告诉了调查员当年的一些情况。

当时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决定,将留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力红军第二十四师,化整为零,转入游击战。

中央分局除了陈毅、贺昌、项英三人外,其他领导均前往闽赣各地加强领导。

而关于闽赣根据地的省委书记,这个人员分局经过多方调研和筛查,并没有太好的人选。

于是上报中央,中央没有直接答复,而是发来一封之前颁发过的嘉奖令。

这个人选在当即被确定了下来。

这封嘉奖令,是嘉奖当时的兴国县为苏区模范县。

而当时兴国县的县委书记,正是钟循仁。

1933年,在钟循仁的领导下,兴国县的各项工作开展的很好,被中央苏区评为模范县,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的高度称赞。

而县委书记钟循仁,更是得到毛主席的亲口夸赞:

兴国模范县,实则是钟循仁一手创造出来的。

能在五省之地脱颖而出,钟循仁绝对不是草包。

肯定是一个极为出众,十分难得的人才。

可为什么后来出任闽赣省委书记期间,连一个水花都没有荡出,轻而易举的就让闽赣省落入敌手了呢?

对于此事,陈毅也不清楚了,他也很希望知道缘由。

不过,陈毅几经思索,想到了一个人,陈毅觉得这个人可能对于此事,有更多的了解。

于是他当即给调查人员写了一封介绍信,让调查员拿着信去找这个人了解。

这个人叫方志纯。

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这个人,但是他有个堂哥,方志敏。

调查人员通过层层申请才联系上方志纯,但当时的方志纯受到四人帮的迫害,对于调查人员戒心很重,一直都不愿相见。

直到四人帮完全被粉碎后,方志纯才主动联系了调查人员。

这时候,距离往事已经过去了32年,陈毅、毛主席、周恩来等多位领导人都已经逝世,而那场悬案,还依旧在那里,尘封已久。

当方志纯拿着调查人员给他的介绍信看时,已经泣不成声。

此时的陈毅也去世六七年了。

情绪平复了很久,他才告诉调查人员他知道的情况。

03

长征开始后,反动派对于苏区的攻势很强,游击战效果不大。

为了应对这样的恶劣态势,中央分局决定让钟循仁前往福建,接任中共闽赣省委书记这一职务。

钟循仁到达省委机关,听取干部们的讲话了解了一些情况后,很快便意识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枪杆子不听党的指挥。

其矛盾就在军区司令员宋清泉,政治部主任彭祜、参谋长徐江汉三人身上。

这三个人,负责闽赣省的军事力量,但是这三个人的职位认定,都是在苏区中央局第五次反围剿的恶劣态势下,匆忙而又紧急情况下做出的安排。

这三个人,对于共产党并不是十分忠诚,有着严重的军阀作风。

他们掌管军队以后,向来不把省委、苏维埃政府的负责人看在眼里。

红军北上以后,方志纯留在闽赣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和党的地下工作,和这些人打了不少交道。

他曾经对这三个人在工作上做出严厉批评,但是不仅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还被他们当成反党分子抓了起来。

受到了多次审问和拷打。

不仅如此,宋清泉三人还多次主张要处死方志纯。

钟循仁没有批准,但也没有明确反对,暂时和稀泥。

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闽赣省苏维埃政府

钟循仁初来乍到,对于地方的矛盾不了解,也不敢贸然站队。

当时钟循仁给出的理由是,在过去这方面教训实在是太多,贸然批准误杀了好同志怎么办?

但如果不批准,地方上的一些领导同志的关系就比较微妙。

就在钟循仁犹豫不决的时候,方志纯本人提出要求,在处决之前,将他的情况告诉中央分局的书记,项英。

这一下子点醒了进退维谷的钟循仁,他马上答应了方志纯的要求,立即派人给中央分局的书记发电报。

项英很快回电,明确指出方志纯是个好同志,不是反党分子。

在中央分局的明确回复下,钟循仁很快将方志纯释放,重新安排了工作。

考虑到方志纯和地方的矛盾,很难再在这里展开工作,没过多久方志纯离开了闽赣省省委机关驻地。

所以后来闽赣省如何丢掉,钟循仁下落,方志纯也不清楚。

但是,方志纯对于钟循仁的评价很高,说他是一个革命信念非常强,忠诚度也很高的同志,肯定不会叛变,大概率是已经牺牲了。

同时,方志纯也指出了钟循仁的一些问题:太过理想化,总想着和和气气的解决问题,性格上优柔寡断,对于革命的理解不到位。

要知道,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就连距离真相最近的一个知情人,方志纯都不了解当时的情况,线索再一次断掉。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岁月,别说党派人士,就连很多普通人都会莫名失踪,在不为人知的地方被人抹了脖子,埋藏在祖国大地的某一处角落,化为枯骨。

如果真的是这种情况,就算是在当时及时调查都不一定能查的出来,又何况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

方志纯根据他的推测,向调查人员说,如果钟循仁同志真的已经牺牲,只有两种可能。

要么牺牲在战场上,要么就是被自己人背后捅了刀子。

而最有可能加害钟循仁的,嫌疑最大的就是宋清泉、彭祜、徐江汉三人。

前文说过了,这三个人,军阀作风山大王脾气,对党的忠诚度不够,根本看不上省委和党委的这些人。

而钟循仁作为省委书记,他的工作开展一定会和这三个人产生矛盾。

倘若没有外部压力时,钟循仁和他们虽然有矛盾但还可以调和,实在不行就商讨,一次不行就两次,只要有时间,肯定可以“事缓则圆”。

可当时是国民党围追堵截,拼命的挤压闽赣根据地的生存空间,那这时候,钟循仁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势必会和这些思想上有动摇的人,矛盾激化。

调查员顺着方志纯的推测往下查,果然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04

宋清泉、彭祜这两个人,在方志纯离开不久,便叛变投敌,后来被我方查出来以后,吃了花生米。

调查人员只拿到他们一些供述材料,调查人员在仔细翻看这两人的供述材料以后,从彭祜的材料中,发现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当年,彭祜和徐江汉一起被反动派俘虏,不过徐江汉并没有配合反动派写反共文章,于是反动派将他扔在福建反省院感化了三年。

1937年,徐江汉被释放,但接下来的行踪,就不知道了。

调查的重点,就只剩下徐江汉。

并没有查到他死亡或者被处决的消息,这个人很有可能还活着。

那徐江汉,到底去了哪里呢?

调查人员费尽周折,找到了当年反动派在福建反省院的档案资料,从中却是找到了关于徐江汉的材料。

不过也仅仅记载了徐江汉于1937年离开,只是验证了彭祜说的话是真的。

不过反省院里记载了关于徐江汉的一些讯息,当年他被俘以后,被反动派各种威逼利诱,希望他可以回到反动派的阵营,但徐江汉拒绝了。

他当时拒绝的理由是,反动派如果继续搞内战,肯定会失败的。

就算不是败在红军的手里,也会败在别的武装力量。

所以,他觉得就算回到反动派的阵营,也没有什么前途。

福建反省院曾经多次用酷刑来感化徐江汉,但徐江汉并没有松口。

在反省院里有一些军官,是徐江汉的旧相识,念了点旧情,求了求情。

毕竟在他身上也获取不到有用的情报,也道不同不相为谋。

于是在反省院待了三年后,将徐江汉释放,但还会暗中派人监视。

后来西安事变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忙着打日本鬼子,也就没有过多的在徐江汉身上花心思。

1938年以后,徐江汉这个人就彻底没有消息,和钟循仁一样,人间蒸发。

线索到这里再一次断掉。

距离天下平定还有11年,兵荒马乱的年代,死人实在是太过寻常了。

而且,就算徐江汉能躲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解放后也可能会病死,或者其他意外死亡。

调查人员觉得,徐江汉和钟循仁死亡的概率比较大一些。

不过考虑到刑侦的严谨性,他们还是抱有一丝希望,那就是徐江汉还活着的这种可能。

考虑到这种可能,调查人员便将徐江汉的照片,发送到各地机关,请求协助调查。

结果没想到,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大海捞针的想法,居然还真查到了线索!

05

当时是有一组调查人员前往天津调查,在列车上看着徐江汉的照片也是一筹莫展。

突然列车上有一起盗窃案件,调查人员协助调查,将小偷给抓获,好巧不巧的是,小偷按在桌子上,他的脸正好压在了徐江汉的照片上。

小偷说,这个照片上的人,他见过,是一个车站领导!

调查人员一下子来精神,迅速找来乘务员,乘务员也表示照片上的人和车务处的副处长长得很像。

但是年龄差的有点多,有点像是副处长年轻时候的样子。

手里没有其他线索,于是调查人员买票掉头,回到车站,找来这位副处长询问情况。

没想到,一看到照片,这位姓赵的副处长,立刻承认,自己就是徐江汉!

徐江汉,1927年在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中任职。

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加入红军,后来在红军学习第五期军事干部班学习,是红军在少有的具有军事素养的人才。

红军对他很是重视,短短三四年就将他升任至闽赣军区参谋长,闽赣省丢了以后,他被俘虏关在了福建反省院呆了三年。

1937年释放后,他得知中央红军前往陕北的消息,于是在1938年化名赵宁都前往延安。

不久后,他又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历任抗大教员、大队长、步兵科主任、东北铁路吉林站军代表。

解放后先后在天津、北京铁路分局任车务段长、车务处副处长等职。

当调查人员询问他,就闽赣省如何丢掉、钟循仁的下落时,徐江汉闭口不言,甚至还表演一出寻死觅活。

一个调查员将福建反省院找到的材料给他看,告诉他在最后时刻对于他并没有实质性变节表示十分钦佩。

然后,询问他,是不是他和宋清泉等人,将钟循仁和杨道明杀害。

徐江汉连忙表示不是。

徐江汉看着调查人员递给他当年在福建省反省院的记录材料,痛哭流涕。

他开始交代自己的知道的情况:

在处理方志纯一事上,宋清泉三人没有达到目的,对于钟循仁十分不满。

政军矛盾加剧。

宋希濂
宋希濂

钟循仁任职闽赣省委书记后,省委和军区领导的红12、17、18团,坚持在清流宁化一代进行游击战,给当地反革命势力打击。

反动派第36师宋希濂部和第52师卢兴荣部,奉命进入这一带,进行围剿。

1935年2月,红17、18团在夏坊(今属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一带和宋希濂部遭遇。

一场激战后,红17、18两个团迅速向黄天岭进行转移。

红12团在泰宁一带和卢兴荣部交上了火。

敌强我弱,我方只能战略转移,从泰宁转移到沙县。

中央分局联系不上,我方节节败退,也没有什么支援的消息,军心动摇得非常厉害。

1935年3月上旬,终于联系上了中央分局,收到了一封中央分局的电报。

而这封让所有人都以为是希望的电报,看完以后,所有人都绝望了。

电报的内容是:因为形势恶劣,中央分局今后不再以电报的形式与闽赣联系,闽赣根据地的斗争要自己独立的坚持下去。

希望全体同志在省委的领导下,将这场游击战抗争到底。

众敌环伺的敌后游击战场,不是每个人都像粟裕一样,带着不到500人残兵的炮灰红十兵团,跑到浙江,游击战场打了三年,犹如天兵天将。

那时候的粟裕,还不到三十岁,打游击,政治宣传,战术训练,独立创建根据地,粟裕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仅在敌后战场活了下来,还把自己磨炼一把杀人的利剑。

面对中央分局的这一封最后的电报,省委和军区领导无不是忧心仲仲,前途渺茫。

宋清泉、彭祜、徐江汉等人的思想更为动摇。

在这种情况下,钟循仁立即召开红12团和省委机关全部干部战士大会。

这次大会开得很成功,在场的指导员深受钟循仁的鼓舞。

会后第二天,为了摆脱国民党36师、52师的合围,钟循仁决定离开闽赣根据地,开往闽中地区。

红12团进入南平、顺昌附近时,趁着闽中地区兵力空虚,接连攻占了好几个县城,一路上打土豪,筹军粮,袭击敌军的汽车,截断顺昌到南平之间的交通。

这一路小胜,一定程度上有重振军心。

但是,也找来了反动派的仇恨。

反动派开始增援,调集56师、56师兵分几路向顺昌县城猛扑。

敌军十倍于己,红12团以及省委只好立即转移。

1935年4月初,当部队到达明溪的沙溪宿营时,遭到敌方第52师311团袭击,战斗打响后,由于国民党炮火猛烈,加上夜间看不清,彼此无法取得联系,只好各自为战。

为保存实力,省委工作团以及军区机关连忙撤出阵地,和红12团失去了联系。

天亮后,钟循仁派人四处寻找,无果。

此时,闽赣省的三个团,红17、18团在此之前各自行动,已经被国民党分割,红12团下落不明。

曾经积攒下来的力量,数千人的人马,这一路被切割,牺牲,失踪,最后就剩下了600多人。

在这种恶劣态势下,为了加强指挥和队伍的战斗力,省委和军区主要领导人研究决定,将军区直属队和各个机关的工作人员合编,新编了一个团,下辖三个营。

这是闽赣根据地最后的一点兵力。

而军区司令员宋清泉,兼任团长,而宋清泉本来就对胜利不抱希望,而且对党也没有那么忠诚。

然而就这个决定,彻底让闽赣根据地一败涂地。

整编工作就绪后,钟循仁等即带着队伍向沙县方向行进。

队伍来到沙县尤溪镇渡河南进时,再次遇到敌52师的伏击,队伍再次被打散。

经过一番努力,将打散的兵力合拢,可走到德化水口时,又遭到了两波伏击。

一波是德化的地主武装,一波是敌9师一部。

此时的红军部队,已经无力继续前进,部队最后撤到了德化、仙游、永泰三县的交界处,紫山。

队伍上山后,钟循仁即刻召开会议,研究部队的行动方针。

而山下,永泰县的国民党保安团率先闻风而来,开始在山下集结。

他们没有急于搜山,而是在等德化、仙游的国民党保安团追上来,将整个紫山合围。

还有国民党第九师、第52师尾追而来。

面对这种形势,钟循仁主张转移到闽西坚持斗争。

而宋清泉等人,却被山下的枪声、以及这些天犹如丧家之犬般的逃命,吓破了胆。

宋清泉表示反对。

会后的晚上,宋清泉和徐江汉等人秘密策划以一个团的名义投敌。

他们派去了指导员去和仙游县司令部谈判。

第二天,仙游县令司令部派了一个姓陈的到山上,宋清泉等人背着省委和这个人进行了密谈。

好巧不巧的是,这个人下山时,被杨道明碰见了。

杨道明立即将此事汇报给了钟循仁。

由于钟循仁没有直接调取军队的权利,知道此事后,也只能采取保守措施,一边找宋清泉做工作,一边让队伍向山顶转移。

1935年5月7日,钟循仁找到宋清泉等人,并通知杨道明和保卫局局长陈常青,召开紧急会议。

为了制止宋清泉的叛变行为,钟循仁对宋清泉等人做了苦口婆心的劝诫和义正词严的批评。

杨道明等人,也表明了自己绝不叛变的立场。

然而,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晚上,宋清泉就拉着600多人的队伍,下山叛变投敌。

当时宋清泉还想着将钟循仁、杨道明等省委高级干部抓起来,交给反动派,当作邀功也是投名状。

徐江汉当场表示反对,彭祜则是不发一言。

斟酌再三,宋清泉没有下手,只是派了一个兵,告知省委他们下山投敌的情况。

徐江汉等人并没有加害钟循仁、杨道明等省委干部,后来反动派进行搜山,也没有听说过他们被俘或者击毙的消息。

调查到这里,彻底搞清楚了当年闽赣省丢失根据地的事情。

但是钟循仁和杨道明的下落,依旧不明。

调查员将徐江汉这里得知的情况反复梳理了好几遍,依旧没有任何头绪。

徐江汉自己看来,当时他们投敌造成闽赣根据地这股力量再一次分裂,几乎已经没有任何战斗力。他们确实不会变节投降,很大概率已经牺牲。

调查到此,只能说喜忧参半,调查组打算返程。

经过兴国县时,调查组的一个调查员提议,应该去兴国县走访看看。

那是钟循仁的故乡,也是他声名鹊起建功立业的开始,更是他被毛泽东称赞的地方。

兴国县,在当年一共20几万人,参军参战的有9万人,为国捐躯5万人,有具体姓名住址的烈士高达23179人。

一个小县城,除了56位共和国将军,上将肖华、陈奇涵皆是出自兴国县。

兴国县
兴国县

在兴国县的一番走访后,了解到和钟循仁相关的很多家属,都已经参加了红军,大部分都牺牲了。

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兴国县遭到了反动派的报复,桩桩件件,闻之落泪。

在当地,都了解不到钟循仁的情况,他们也只好作罢,打算离开兴国县。

就在此时,一个兴国县做香火生意的商贩,主动找到调查组,送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这个商贩,几年前在福建做生意,给永泰县的一个叫闇(暗)亭寺的寺庙送香火。

离开的时候,寺里有个老和尚,听说他是兴国县人,问了问钟家的情况,还拿出一封信,想让他送给钟家人。

但他准备离开的时候,老和尚又把信要了回去。

调查组的人,觉得老和尚的做法有蹊跷,当即决定开往永泰县闇亭寺。

可是,调查人员了解情况后,和尚都表示寺里并没有姓钟和姓杨的人。

但想的是,来都来了,还是找老和尚聊聊当时为何让商贩送信,又把信要回去的事。

几番打听后,才知道当时让商贩带信的老和尚,是磬扬法师,在当地是一名很有名望的法师。

见面表明身份后,老和尚问了很多问题,当得知解放军就是当年的红军以后,老和尚当场痛哭了起来。

万万没想到,馨扬法师,就是当年的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杨道明。

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一次,终于找到了当事人!

等杨道明情绪稳定以后,他说出了当年的事。

1935年5月7日晚,宋清泉等人投敌以后,紫山上只剩下省委工作团23人。

而山下的国民党已经在准备合围之势。

钟循仁和杨道明一番商讨后,决定从永泰突围,当晚趁着夜色摸黑下山,刚到大樟溪,被永泰保安团发现,队伍再次被打散,最后只有钟循仁、杨道明等7人突围出来。

剩下的7个人,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到哪里去。

其中有五个人表示想回到老家赣东北去,钟循仁表示同意,催促他们立即动身。

而钟循仁和杨道明,是不可能回去的,因为他们是当地出了名的“共匪”。

现在回去,无异于自投罗网。

他们想寻找党组织,可是从3月初就已经和中央分局失去了联系。

两个多月的狼狈生活,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杨道明的身体吃不消,神经一直紧绷的他患上了肺病,根本无法长途跋涉。

钟循仁只能搀扶着杨道明继续逃走,山路崎岖,两人都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天黑看不清路,两人不小心摔进了一条山溪中,抱着一截枯木漂了一段时间,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被河边打水的人捞了起来。

那一天,是1935年的5月14日。

救他们的,是秋垄九座寺的和尚,和尚将他们带到寺庙安顿下来。

在寺里,钟循仁化名黄家法,杨道明化名谢长生。

后来经过方丈妙智法师介绍,他们来到闇亭寺剃度当了和尚。

钟循仁法号妙圆,杨道明法号馨扬。

当时二人,觉得遁入空门只是暂时的,他们还是想要联系党组织。

直到1943年,闽中地下党有两个人来到闇亭寺吃饭,但是钟、杨二人并不知其身份。

等后来得知以后,连忙去寻找这两人,这两人已经去了尤溪县。

唯一一次联系党组织的机会也错过了。

1949年,全国解放,他们看到毛主席站在了北京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两人也是激动的两眼含泪,他们想和毛主席写信,也想见见战友。

可是。

毛主席当年那么信任咱俩,一个25岁的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一个28岁的闽赣省省委书记,一省之地,数千人的人马,可是我们俩做了什么?一败涂地!
然后自己躲在这个寺庙里苟且偷生,也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现在革命胜利了,现在去找党中央,别人会怎么看?
不能,不能去,咱们愧对当年毛主席的一片信任啊!

虽然他俩可能不是真的这么说,但肯定是这个意思。

1952年,永泰县开展土地改革和民主建设,杨道明满腔热血的想要参与后勤工作,但是没有得到上级批准。

只好继续躲在这个寺庙里安心修佛。

不过,他始终积极拥护共产党,支援家乡建设,帮助困难群众。

钟循仁在几年前由于医治无效,已经在闇亭寺去世。

杨道明对钟循仁的下落作了证实:

……我交代太迟了。
我年逾 80 岁,如不向组织交代,我死后就没有人知道钟循仁就是黄家法,出家当和尚,法号妙圆。
钟循仁死的前一天,还告诫我不要向他家里通信,也不要向上级反映。
今天我把他的两张照片、一封家信,他写的一本书和诗词,原物交给组织保管。

这些东西都交给了福建省委组织部办公室,红军丢城失地第一大悬案,在几十年后,众多领导人都已经去世后,才被告破。

原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钟国楚少将(曾任闽赣军区第十八团政委),得知杨道明尚在人间以后,专门驱车看望昔日的领导。

杨道明对着这位已经半个世纪未见的老部下说道:

岁月流逝,人世沧桑,但我一直没有忘记苏区的斗争历史,经常夜里梦醒,秉烛独坐,怀念那些朝同事、夜同床、情同手足而为革命光荣牺牲的同志,常常泪湿枕巾,彻夜难眠。

1990年5月14日,也是当年钟循仁二人被救到九座寺的同一天,杨道明在福建永泰下傺寺病故,终年 90 岁。

徐江汉被查清叛变投敌的历史后,就被北京铁路局革职,但考虑到他当年并未对我方造成实质性伤害,安排到天津车务段工作。

闽赣省在历史上的存在事件很短,仅仅只有两年,但是它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闽赣省苏区的后期斗争,当主力红军处于即将撤退的关键时刻,是闽赣省军民阻敌、扰敌、牵制敌人,使得敌人力量被分散和削弱,主力红军的压力得以缓解。

为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大转移,争取了时间,为掩护主力红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没有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就没有陕甘宁边区政府,就没有百团大战,更没有三大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上海,占领总统府,解放海南……

(浏览 2,034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