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东北三年解放战争编制》对各纵队、师的评价

火星八卦

第一纵队:38军:112 .113 .114


李天佑
李天佑

1946 年 8 月以原山东解放区 1 、 2 师和滨海支队等部编成,司令员万毅、副政委周赤萍。 1947 年 2 月李天佑调任一纵司令员,万毅任政委,梁必业为副政委。万毅调五纵后,由梁必业接任政委。

一纵部队从参加秀水河子歼灭战起,在东北解放战争重大战役中都担任主力。是东北各纵中人数最多、装一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下辖 1 、 2 、3师。

1 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一方面军三军团 4 师的老基础,抗战时编入八路军 1 巧师,参加平型关之战。后转战山东,发展为山东军区解放 1 师。

进入东北时全师为 7000 人,长枪 4000 支,直属总部指挥。后发展为 12000 余人,两次四平作战, 1 师均为主力。

师长原为梁兴初、政委梁必业。他们调任后师长为江拥辉、政委吴岱。 1 师“历史长,战斗锻炼多,有内战时期红军作风与传统,英勇顽强,执行命令坚决,战斗经验丰富,猛打猛冲的精神很好,不怕牺牲,经得起伤亡,有连续战斗反复冲锋的精神,有顽强性,战斗士气旺盛,防御、进攻、野战、攻坚均备,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2 师: 抗战后期山东军区 2 师的基础。 1945 年 11月进入东北时全师 7500 人,长枪 4000 支。师长罗华生,政委刘兴元。当时山海关形势紧张,2 师末经休整即投入锦州、北镇战斗,部队很疲劳,生活甚苦。

1946 年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2 师,归总部直接指挥,陆续得到补充,发展到 12000 人。罗华生调松江军区后,由贺东生任师长。 2 师“富有朗气,执行命令坚决,战斗性顽强,但次于 1 师。有突击力,对于攻坚突破较有经验,善于野战进攻,为东北之头等主力师。”

3师: 1942 年原东北军新编 111 师的两个团,在中共地下党员、师长万毅带领下于山东起义,被编为八路军滨海支队。

9 月最先进入东北,全支队 3500 人,长枪千余支,后扩建为东北民主联军一七纵 19 旅。四平保卫战中伤亡很大,经过补充后,与 20 旅一起划归一纵,编为 3 师。师长彭景文,政委刘贤权。该师作战基础好,能担任防御战斗任务。

第二纵队:39军115.116.117


刘震
刘震

是原华中新四军 3 师的 8 、 10 旅及独立旅等部队为基础编成。 1945 年 9 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副师长刘震、政治部主任吴法宪率全师四个旅、三个直属特务团共 32000 人从苏北进军东北。后黄克诚带领师直属部队开辟西满工作,其所辖 4 个旅归总部直接指挥。

1946 年初以 8 、 10 和独立旅组成西满纵队, 1946 年 8 月改编为第二纵队。司令员刘震,政委吴法宪。下辖 4 、 5 、 6 三个师。二纵历史较老,战斗力有基础,攻击力强,各部队均善于野战。是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

4 师:红军时期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部队的老基础,抗战时编为 344 旅,属 115 师建制。皖南事变后南下华中,扩编为新四军 3 师 8 旅,进入东北时全旅 7200 人,装备比山东部队稍好些。

二纵成立后改编为 4 师,师长陈金玉,政委李雪三。该师历史基础较老,战斗积极性好,执行任务坚决,战斗作风还勇猛。

5 师:红军时期陕北红二十六军的老基础,抗战后编入 344 旅。南下后扩建为新四军 3 师 10 旅。进入东北时全旅 8900 人。

二纵成立后改编为 5 师。师长钟伟,政委王凤梧。二人后均调出,由吴国章任师长,贺大增任政委。 5 师“系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能猛打、猛冲、猛追,三猛著称。善于运动野战,攻击力亦很顽强,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6 师:原为新四军 3 师独立旅,进入东北时全旅 6278 人,后改编为二纵 6 师。扩展到 12000 多人,与 4 、 5 师相等。原师长兼政委吴信泉。

吴调出后由张天云任师长,石瑛任政委。该师历史较短,老骨干少,战斗作风很稳,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好,善于防守。

第三纵队:40军118.119.120


韩先楚
韩先楚

1945 年底,原山东军区鲁中军区地方部队编为山东军区 3 师和警备 3 旅,在鲁中军区政委罗舜初率领下进入辽东半岛,

1946 年初在本溪与冀东十六分区曾克林部队会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受辽东军区指挥。本溪保卫战后,奉命增援四平。四平撤退后退守通化,与辽宁军区合并,坚持南满斗争。三纵组建之初,司令员程世才,政委罗舜初。后以曾克林为司令员。

1948 年初曾克林调出,由四纵副司令员韩先楚接任司令员。三纵部队历史不算老,但战斗力却很顽强,在南满困难艰苦环境下坚持斗争,进步甚快。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下辖 7 、 8 、 9 三个师。

7 师:原为山东军区 3 师,进入东北后与曾克林部两个团合编,改为东北民主联军 7 旅。当时全旅 6000 人,长枪 2000 支。旅长曾国华。曾调出后,

1946 年 8 月改编为 7 师,归三纵建制。师长邓岳,政委李伯秋。在四保临江作战中部队伤亡甚大,先后补入新兵 9286 人。夏季攻势中北满部队南下收复广大地区,才与北满主力会合。“该师战斗力顽强,作风勇猛,战斗积极性高,有朝气;善于夜战及爆破,兼备野战运动与城市攻坚,为东北部队中头等主力师。“

8 师:原山东军区 3 师 9 团的基础,进入东北时不到 2000 人,后与曾克林部两个团及新编地方部队一个团组建为东北民主联军 8 师,师长左叶,政委刘光涛。后与三纵其他两个师一样,扩展到 12000 多人。

关内老战士仅占 11 % ,东北参军者占 57 % ,俘虏占 3 2 %。干部多数是抗战时被日本人从关内抓来的劳工,抗战后参军者。 8 师“战斗作风稳,工作中贯彻性强,老基础少,但战斗力进步很快。攻防兼备,最善于阻击战斗。战斗的顽强性稍次于 7 师,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

9 师:原山东军区鲁中军区由地方部队编成的独立旅,进入东北时共 3000 人,编制装备均不健全。后与曾克林部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 9 师,归三纵建制。师长徐国夫,政委谭开云。

部队中山东参军老成分占 10 % ,东北参军及俘虏成分各占 45 %。“该部队原系山东地方武装的基础,作战力较弱;来东北后在长期战斗中锻炼进步甚快,战斗力有很大提高,顽强性较强,有攻坚之经验。

第四纵队:41军121.122.123


吴克华
吴克华

1945 年 10 月,原山东军区胶东军区副司令吴克华、政治部主任彭嘉庆率领胶东军区直属机关及五分区地方部队六个独立团组成山东 6 师,进入东北。当时共有 8942 人,长枪 2250 支。该部队在南满一带扩大发展,

1946 年初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吴克华,政委彭嘉庆。下辖 10 、 11 、 12 师。四纵与三纵一起坚持南满斗争,战斗作风勇敢,“过去战役中参加进攻及攻坚战斗较少,担任阻击、打援、防御之艰苦的战斗任务较多。

参战次数最多,干部战士伤亡很大;部队作战决心很顽强不怕伤亡不叫苦,执行命令坚决,善于打阵地战,也能打运动战,在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特别是塔山阻击战斗,很有成果,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军。”

10 师:原山东 6 师中两个团的基础,进入东北时共 3829 人,在营口地区扩军后,编为东北民主联军 10 师。

原师长杜光华在四保临江战役中牺牲,由蔡正国任师长。政委葛燕璋。该部队“质量成分好,战斗作风猛,动作快,能打运动战,有突击精神。防御战斗中有顽强的战斗力,曾参加解放锦州担任锦州以南塔山地区之有名的阻击战斗,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11 师:原山东胶东军区两个独立团的基础,进入东北时约 2000 人,在辽南地区发展。 1946 年初编为独立第二支队,受吴克华指挥。

四纵成立后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 11 师,师长周光,政委李丙令。该师在南满坚持敌后斗争,伤亡过大,长时期员额不充实。部队质量成分好,战斗作风稳,过去打攻坚战斗少,有防御战斗经验,参加过塔山阻击战。

12 师:原山东 6 师一个团的基础,进入东北时共 1900 人,以后在辽南地区发展,扩编为独立第三支队,受吴克华指挥。四纵成立时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 12 师,师长江燮元,政委潘寿才。后潘寿才调出,由张秀川任政委。 12 师战斗作风有朝气,战斗力之顽强性次于 10 师,有防御战斗经验,在塔山阻击战中表现稳而又猛。

第五纵队:42军124.125.126


万毅
万毅

1948 年 2 月以南满的三个独立师改编组建。司令员万毅,政委刘兴元。下辖 13 、 14 、 15 师。

13 师:原南满独立 l 师的基础。 1945 年 11月山东军区胶东部队进入东北,在安东地区扩军,编成安东保安总队。后与辽南军分区合编为辽南独立师, 1947 年 8 月改为南满独立 1 师,五纵成立后改编为 13 师。师长徐国夫,政委丁国任。全师老骨干很少, 70 % 为东北参军成分, 25 %为解放战士,共 1 万人。该师作战有突击性,有朝气,作战动作猛,有游击战经验。

14 师:原南满独立 2 师的基础。 1945 年底冀东部队一批干部到通化发展,建起一个独立团。尔后胶东军区一个团进驻通化,与独立团合并成立通化支队,坚持敌后斗争。后改名为杨靖字支队,发展到 1 万人, 1946 年 7 月改称独立 2 师,归辽宁军区指挥。五纵成立后改为 14 师,师长彭龙飞政委谭文邦。游击战经验多,有朝气,有猛冲精神。

15 师:原南满独立 3 师的基础。原安东军区的保安部队, 1947 年 10月编为辽东独立 3 师,归安东军区建制。五纵成立后编为巧师,共 9000 多人。师长胡继成,政委何善远。该部队原系地方武装,战斗历史不长,善于行军和游击战。

第六纵队:43军127.128.129


洪学智
洪学智

抗战结束后,山东军区将原渤海军区部队三个团编成山东 7 师,由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任师长;另外三个团的地方部队编为山东 8 师,刘其人任师长兼政委; 1945 年 9 月从陆路开往东北。两个师共 12000 人,长枪 5000 支。 7 师参加山海关保卫战, 8 师参加热河战斗。

1946 年 2 月,两个师先后到达北满,由冀东来的 19 旅也随 7 师到达北满。 4 月三支部队合并编为东北民主联军 7 师,下辖三个旅。 10 月 7 师又与新四军 3 师 7 旅合并,编为第六纵队。

最初以陈光为司令员,杨国夫为副司令,刘其人为副政委。 1 947 年 3 月陈光调任松江军区司令,由洪学智任司令员。

1 948 年 3 月洪学智、刘其人调出,黄永胜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委。六纵是个比较老的部队,战斗基础巩固,战斗经验较多,为东北部队中之野战主力军。

下辖 16 、 17 、 18 师。 16 师: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部队,红军时期一方面军红一军团 2 师的基础。抗战时改编为八路军 115 师的 655 团。皖南事变后南下华中,改编为新四军 3 师 7 旅。

进入东北时期 共9000 人,长枪 2000 支。旅长彭明治,政委郭成柱。 1946 年 10 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 16 师,梁兴初任师长,张池明任政委。后梁兴初调十纵,王东保任师长。

部队干部历史很老,文化较低。该部队在我军历史上参加战斗最多,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牺牲。装备好,行军能力强,能打硬拼仗。有朝气,雷厉风行,但也存在简单化、对新战术研究与掌握不够。是东北各野战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16 师: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部队,红军时期一方面军红一军团 2 师的基础。抗战时改编为八路军 115 师的 655 团。皖南事变后南下华中,改编为新四军 3 师 7 旅。进入东北时共 9000 人,长枪 2000 支。旅长彭明治,政委郭成柱。

1946 年 10 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 16 师,梁兴初任师长,张池明任政委。后梁兴初调十纵,王东保任师长。部队干部历史很老,文化较低。该部队在我军历史上参加战斗最多,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牺牲。装备好,行军能力强,能打硬拼仗。有朝气,雷厉风行,但也存在简单化、对新战术研究与掌握不够。是东北各野战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17 师:原为山东渤海军区地方部队,由军区直属营、鲁北民兵和收编的土匪武装编成三个团,组建山东 7 师。到东北参加山海关战斗损失很大,退到北满体整扩大到 5199 人,编为 20 旅。旅长刘子奇。六纵成立时改编为 17 师,师长龙书金,政委徐斌洲。全师 7237 人。“该部队历史不算很老,战斗作风顽强,进步快。善于夜战及村落战斗,战士很勇猛,长于使用爆破,攻坚力最顽强。

18 师:原山东 8 师的老基础。一部分为渤海军区警卫部队,一部分为冀鲁豫边区回民支队。回民支队是 1940 年冀鲁边津南支队抽出 18 个回民战士出去扩军利后回民支队 1540 人编入 8 师,及收编一部分回民武装约 400 人,编成回民大队;

1 942 年发展为四个大队,编成回民支队;抗战胜到达热河,参加保卫热河战斗。 1946 年 1 月进入东北,与 7 师合并, 9 月改编为 18 师。全师入东北时共 12302 人,长枪 4331 支。师长王兆相,政委陈德。后由阎捷三任师长,袁克服任政委。 18 师战斗作风有突击性,善于村落战斗及爆破技术,具有攻坚战斗经验。

第七纵队:44军130.131.132


邓华
邓华

1947 年 8 月夏季攻势结束后,以西满辽吉军区保安 l 、 2 旅及西满独立师组建的新纵队。司令员邓华,政委由辽吉省委书记陶铸兼任,后由吴富善任政委。下辖 19 、 20 、 21 师。

七纵是由地方部队编成,游击习气较多。编成纵队后经过各次战斗锻炼,战斗力和顽强性大大提高。在四平攻坚战中部队元气受到损失,不久即恢复。该部队善于攻坚,不善于野战。

19 师:原为晋绥军区教导团一个营和冀东军区五个连的基础。两支部队到达沈阳后扩建成东北保安 l 旅。主要兵源来自东北翻身农民,先后三批补充部队。特别是四平攻坚战后伤亡很大,一次即补入 2000 人。原旅长马仁兴,在四平攻坚战中牺牲。

1947 年 8 月保安 1 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 19 师,徐绍华任师长,邓东哲为政委。 19 师战斗积极性高,攻坚力顽强,最善于爆破。执行命令坚决,不怕伤亡,进步甚快,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

20 师:我军进入东北后,新四军3师侦察队、陕甘宁边区教导旅 2 团、延安来的一批干部带领冀东部队一个连分头扩充部队,经过合编调整, 1947 年 1 月成立保安 2 旅,归辽吉军区建制。 8 月编入一七纵,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 20 师。师长刘述刚,政委刘永源。全师关内老骨干仅占 10 % ,其余均为关外新参军的农民及俘虏成分。 20 师参加攻坚战较多,善于攻坚不善于野战。战斗作风积极,执行命令坚决。

21 师: 1947 年 3 月以新四军 3 师两个特务团为基础,加上嫩江军区警卫团组建西满军区独立师,直属西满军区建制。 8 月编入一七纵,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 21 师。师长李化民,政委朱民亲。 21 师攻击精神旺盛,能猛冲猛打。

第八纵队:45军133.134.135


黄永胜
黄永胜

1947 年 4 月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指挥, 8 月以军区直属队干部为基础,抽调军区所属.各部队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司令员黄永胜,政委刘道生。

1948 年 1 月后二人调出,由段苏权任司令员,邱会作任政委。下辖 22 、 23 、 2 4 三个师。八纵除 23 师有原红九军团一个团和八路军总部警卫营的老基础外,都是新部队。

过去处于独立分散的游击作战环境,斗争艰苦,部队装备很差。参加大规模战斗少,但很能吃苦,行军能力强,保持了红军时代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成立纵队后经过几次较大的作战锻炼,战斗力提高了一步。

22 师:原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 13 旅,是由冀东、冀中和晋察冀军区调到热河的部队合编组建的。 1947 年 8 月编入八纵,改为东北民主联军 22 师。 12 月补充新兵 2676 人,解放战士 3719 人。部队中党员占 35 %。师长吴烈,政委陈仁麒。

23 师:是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原红九军团老部队)为基础,加上热河军区警卫团等部队组建成冀察热辽军区独立 16 旅,编入八纵后改为 23 师。师长张德发,政委谢家祥。

24 师:原冀察热辽军区 27 旅的基础,是由晋察冀和冀中军区到热河的部队组建的。一部分被日本人抓到东北做苦工的华北抗日战士,被解放后在沈阳扩军,组成一个团带到锦州,被编入 27 旅。

八纵成立后改编为 23 师,师长丁盛,政委韦祖珍。 24 师过去参加游击战多,部队能吃苦,有朝气,进步很快,夜战动作快,能担任攻坚。

第九纵队:46军136.137.138


詹才芳
詹才芳

1947 年夏季攻势结束后,冀东军区主力与地方部队分开。 8 月以冀东三个独立旅组建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司令员詹才芳,政委李中权。下辖 25 、 26 、 27 三个师。

25 师:由冀东独立 10 旅改编组成。是冀东四个军分区的基于部队在抗战结束后合编组建的。师长曾雍雅,政委徐光华。该师战士 77 %是抗战后参军的,党员占 24 %。该师战斗力有突击性,行军力强,能吃苦,出关参战后进步很快。

26 师:由冀东独立 8 旅改编组成。抗战后期冀东县区游击队的基础,后进行合编,组建为独立 8旅。九纵成立后改编为 26 师,师长萧全夫,政委李振声。该师没有老骨干部队,干部绝大多数是青年。部队富有朝气,战斗情绪高,作风勇猛,执行命令坚决。

27 师:由冀东军区独立 9 旅改编组成。抗战结束后,冀东军区将县区游击队扩编为所属三个分区的警卫团,组建独立 9 旅,配合主力部队参加保卫热河战斗。九纵成立后改编为 27 师,师长任昌辉,政委王文。

第十纵队:47军139.140.141



1947 年 9 月在敦化组建。以北满、东满军区部队为主,从一、六纵队抽调部分人员充实编成。司令员梁兴初,政委周赤萍。下辖 28 、 29 、 30 师。

红军时期红二方面军六军团的老基础,抗战时改编为 359 旅,在延安保卫党中央。 1944 年夏王震旅长带三个团南下华中,

1945 年 6 月刘转连、县福生带领留延安的 359 旅余部南下途中奉命开往东北。在鞍山、辽阳扩建两个团后, 1946 年初到达北满合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列币,担任剿匪任务。后参加三下江南作战,十纵成立后改编为28 师。

28 师:师长贺庆积,政委曼福生。该师为东北各部队中历史基础最老的部队之一,其中有不少为土地革命及抗日战争之骨干成分,连以上干部绝大多数为关内参军之老干部“,但部队作风甚疲塌,缺乏朝气,保守性大,进步慢,战斗作风被动,战斗力未能充分发挥,其部队历史应列入东北各部队中之主力师,但战斗力还不如一般老部队及赶不上进步较快之新部队。

29 师:原东满独立 3 师改编。 1947 年 2 月以吉北军分区的三个县保安团加上长春县公安大队为基础,扩编成三个团,组建独立 3 师。师长曹里槐,政委伍晋南。经过配合主力作战和剿匪战斗,

十纵成立后改编为 29 师。师长刘转连,政委卓雄。该师大部分为东北参军战士,朝鲜人占 15 % ,俘虏占 30 %。该师有朝气,战斗力进步快,能打运动战。

30 师:原东满军区独立师改编。东满独立师是 1946 年初由延边朝鲜群众和吉林东边几个县武装扩建而成的,师长由东满军区副司令赖传珠兼任,政委由东满军区政治部主任唐天际兼任。

十纵成立后改编为 30 师,师长方强,政委孔石泉。该师朝鲜族、翻身农民、解放战士各占 1 / 3 。部队年轻有朝气,吃苦精神很好,接受新事物快,战斗情绪高。

第十一纵队:48军142.143.145



1948 年 3 月以冀察热辽军区三个独立师改编组建。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下辖 31 、 32 、 33 师。

31 师:原冀察热辽独立列币的基础。抗战胜利后晋察冀分区一个团、冀东一个团进入东北,在锦州、北票地区发展一批工人参军,回到热河后组建独立 17 旅,

1947 年 8 月改编为独立 1 师,十一纵成立后改为 31 师。师长欧致富,政委谢锁忠。该师战士大部分为热河人,作战顽强,有朝气。

32 师:原冀察热辽独立 2 师的基础。原属晋察冀部队,经过调整和补充新兵后归入冀察热辽军区建制, 1947 年 10 月组建为独立 2 师。十一纵成立后改为 32 师。师长李光辉,政委刘禄长。 32 师长期在当地坚持斗争,游击战、山地战均富有经验。

33 师:原冀察热辽独立 3 师的基础。 1947 年 10 月以军区下属分区地方兵团组成独立 3 师,十一纵成立后改编为 33 师。师长周仁杰,政委钟文法。该师连以下干部战士绝大多数为抗战后入伍,在热河地区坚持斗争。部队战斗情绪高,能吃苦。

第十二纵队:49军146.147.148



1948 年 3 月以北满三个独立师及松江军区机关抽调一部分人员组成。司令员钟伟,政委袁升平。下辖 34 、 35 、 36 师。

34 师:原东北民主联军独立 2 师的基础。 1945 年底,温玉成率华中两个团(班以上)的干部来东北,编入松江军区,扩编为三个团,

1946 年底组成独立 2 师,配合主力参加三下江南战斗。成立十二纵后,改编为 34 师。师长温玉成,政委谭友林。该师有朝气,战斗力进步很快,战斗作风顽强。

35 师:原东北民主联军独立 4 师的基础。 19 45 年底山东北海军分区的一个团来东北,在安东组建辽东军区第二支队。后转入北满归松江军区建制。

1946 年 10 月编为独立 4 师,参加三下江南战斗。成立十二纵后,改编为 35 师。师长王奎先,政委粟在山。该师战斗顽强,进步快。

36 师:36 师两个警卫团原东北民主联军独立 5 师的基础。 1 945 年底,进驻哈尔滨的部队撤到西满,扩编为嫩江军区武装。

1947 年 9 月军区以一个保安团加上 1700 名龙江新兵,组建独立 5 师。十二纵成立后改为 36 师。师长沈启贤,政委王建中

(浏览 2,180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