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开发国家英魂DNA数据库:为抗日烈士照亮回家的路

来源: BioWorld公众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全球性的军事冲突,涉及30多个国家的1亿多人,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致命的战争。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持续了十四年,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但也付出了及其沉重的代价,抗日战争直接给中国造成的死亡、伤残及失踪等项人口损失共计超过4500万人。中国政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士兵遗体进行实地搜查、接回、识别和确认,做出了许多努力。鉴定人类遗骸有多种方法,例如面部识别、指纹、牙齿分析、毛发比较和DNA分析等等。但是,考虑二战距今已有70多年的时间,DNA分析似乎是识别二战受害者遗骸的唯一适用方法。事实上,DNA分析已经被用于识别斯洛文尼亚、波黑、波兰、芬兰在二战中的受害者遗骸,以及美国在朝鲜和越南的阵亡士兵遗骸。

  2019年8月6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辉团队在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杂志发表题为:China National DNA Martyry: a beacon of hope for the martyrs’ coming home的研究论文。李辉团队建立了一个国家英魂DNA数据库,通过线上DNA数据对比,寻找抗日战争中英烈遗骸的后人及其亲属。

  当前法医DNA分型的标准方法主要依赖于商业性试剂盒,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短串联重复(STR)标志物,并使用毛细管电泳确定每个基因座的等位基因大小。然而,这种基于DNA长度的试剂盒缺点很明显,一是同时检测基因位点数量低于30个,二是DNA样本有降解时检测结果不准确。因此,二代测序技术(NGS)是识别旧骨骼遗骸的可行选择。除了可以大量并行测序外,所需的DNA样本量极少(低于1ng),使处理降解DNA样品成为可能。最后,研究人员开发了国家英魂DNA数据库,通过线上DNA数据对比,寻找英烈遗骸的后人及其亲属。此外该数据库网站还是迄今为止民间机构收集的最为翔实的抗日战争阵亡将士名录,已收录抗日战争阵亡将士366446名。

  在2015-2018年间,根据国家标准考古程序发掘了二战中7个不同地点的共计331位士兵遗骸,为防止DNA污染,研究团队使用改进的程序和额外的纯化来提取骨骼和牙齿的DNA。通过克服这些技术上的困难,以及与亲属沟通,国家英魂DNA数据库成功帮助确认了一些二战中中国阵亡士兵的遗体和身份。例如,一位73岁的女士一直在寻找在平遥遭遇战中失踪的父亲,国家英魂DNA数据库成功帮助确认了她父亲的遗骸。

  如上图,国家英魂DNA数据库,目前共有7个地点,分别是:

  1、云南施甸(滇西保卫战)(n = 29),

  2、湖南平江(九岭战役)(n = 17),

  3、湖南衡阳(衡阳战役)(n = 3),

  4、湖南湘潭(湘潭战役)(n = 1),

  5、山西平遥(平遥遭遇战)(n = 1),

  6、甘肃高台(高台战役)(n = 14),

  7、缅甸密支那(密支那战役)(n = 266)

  愿生者认祖归宗,逝者魂归故里。

李辉,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辉,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浏览 742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