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九兵团在长津湖大量冻伤减员,真的是没有厚棉衣吗?

老周新视野

摘要:在长津湖战役中,参战的志愿军九兵团出现了大量冻伤减员,导致战斗力受到了严重削弱。说到冻伤减员的原因,很多人都以为是冬装没有及时发放,使九兵团在零下二三十度严寒下,穿着单薄的华东地区冬装,真的是这样吗?


图1:冻僵在战场上的志愿军


在长津湖战役中,参战的志愿军九兵团出现了大量冻伤减员,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开国第一战》披露的伤亡数字是“九兵团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减员28954人,冻死1000人,冻伤严重而不治3000人。冻伤减员达兵团总数32.1%,严重冻伤达22%。”按照九兵团总兵力15万人来计算,冻伤4.8万人,其中严重冻伤达到3.3万人,冻死就有4000人。如此惨重的冻伤减员,实在触目惊心,也导致九兵团的战斗力受到了严重削弱。说到冻伤减员的原因,很多人都以为是冬装没有及时发放,使九兵团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下,穿着单薄的华东地区冬装,真的是这样吗?

九兵团是11月初入朝的,从山东出发时刚刚配发华东地区的冬装——每件棉衣是一斤半棉花,而东北地区的冬装则是要四斤棉花。原计划先到吉林梅河口进行战前适应性训练,同时换装厚棉衣和苏式装备,然后再入朝参战。但由于战局变化太快,尤其是东线美军推进很快,先头部队美第7步兵师17团已经到达鸭绿江边的惠山镇,这也是美军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唯一一支到达鸭绿江的部队。而且美军急于向鸭绿江推进,导致部队都是以团、营单位分散前进,正是进行围歼各个击破的大好时机,因此中央军委命令九兵团取消在梅河口整训计划,立即直接入朝,所以运载九兵团的军列只是在沈阳短暂停车数小时,就直接开入朝鲜。

这样,很多人都认为是九兵团是穿着华东地区的棉衣入朝。以至于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沈阳车站奉中央军委命令前来检查部队入朝准备的东北军区副司令贺晋年见到九兵团官兵身着华东地区的棉衣,头戴无帽耳的布质大檐帽,脚穿胶底单鞋,大为震惊,脱口而出“穿成这样,别说打仗了,冻都把你们冻死了!”立即让沈阳的从东北军区部队调集厚棉衣和棉帽,甚至脱下身上的后棉衣扔到火车上!更是让人坚信九兵团就是穿着华东地区棉衣入朝的。


图2:当年九兵团穿的就是这样的50式军装


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军事科学院编纂的《抗美援朝战争史》就说“(九兵团棉衣)未及全部发放”,请注意,这个说法很准确地表明九兵团是领到了冬装的,只是数量不够。但是根据当时担任东北局组织部长张秀山的回忆录,他们是把东北军区所有库存的棉衣都拿出来提供给九兵团。

那么,九兵团在东北到底有没有领到厚棉衣?实际情况是九兵团在东北确实领到了大量的厚棉衣,而且进入朝鲜之后,志愿军后勤和东北军区都没停止过对九兵团的棉衣运输和发放工作。

根据《抗美援朝后勤战争后勤经验总结资料选编》丛书中的《抗美援朝后勤战争后勤经验总结资料选编:军需类》一书中收录的记载,九该兵团的确是领到了大量的厚棉衣、棉帽等御寒物品。

九兵团入朝时下辖三个军十二个师,全兵团总共约十五万人,而截止11月18日共发放棉衣141413件,手套23400付,各种棉鞋172331双,各种棉帽185319顶,棉背心185876件,绒裤5万条。从这一数字来看,除了棉衣还有约1万的缺口,其他手套、棉鞋、棉帽、棉背心基本都是足够甚至超额发放了。从发放日期来看,应该是九兵团入朝之前在东北的时候。考虑到当时九兵员正在紧张地开进途中,时间比较仓促,不可能完全按人头发放,应该存在有的部队领用超额,有的部队未能足额发放的情况。而且,在九该兵团入朝以后,仍然收到了由志愿军后勤部发放的御寒衣物。


图3:东北军区向九兵团发放冬装情况


据20军和26军的战后总结,就有在朝鲜境内接受志愿军后勤二分部、四分部补给御寒衣物的记录,26军后勤总结也提到给27军大量运送被服。

因此,综上所述,九兵团确实领到了足够的御寒衣物,那么广为流传的九兵团在长津湖地区缺少冬装,造成大量冻伤减员又是怎么回事呢?

据《抗美援朝战争后勤经验总结资料选编:军需类》一书中的记载,对九兵团的御寒衣物补给存在下发到大单位,但未能及时下发到一线部队的情况。

20军军史给人的印象是由于入朝时间紧张,在沈阳没有领到御寒物资,入朝前只在辑安领到了少量棉帽和大衣。但是按东北军区后勤部11月30日的报告,仅发给20军的棉大衣就有3.5万件。而20军战后总结里面也明确提到在沈阳接受了物资补给,进行了发放,并且在叙述对发放情况时还用了“发乱的一塌糊涂”,如果只是少量临时补充的话,不会使用“发乱的一塌糊涂”这样的词语。应该是匆忙间接受了大量物资,而又没有发放计划,才会“一塌糊涂”。

20军不仅仅在国内接受了大批御寒衣物补给,在进入朝鲜以后也从志愿军后勤二分部和四分部得到了御寒物资的。20军在战后的总结关于军需物资报表和御寒衣物有关的摘录如下:


图4:20军战后总结有关军需物资报表


这里也提到有部分物资在后方没有运到一线部队手里,但军需收支表一注明除了棉胶鞋、布棉帽和棉大衣三项以外,其余各项是后来补发的,说明棉胶鞋、棉帽和棉大衣是充足的,是不需要补发的。表二单列了战后运到的物资数量和各部队发放情况。其中御寒衣物也只涉及毛皮鞋、棉背心和绒棉帽。

至于东北军区第一届后勤会议上,20军所作的后勤工作初步总结中就提到,全军2.5万伤员,冻伤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约1.5万人。原因则是部队“除棉衣发齐外,棉帽、棉鞋及其它保暖物资都未得补充。在冰天雪地中作战非常痛苦,唯一办法拆被子做袜子、手套、耳套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军有百分之六十的被子拆完了。”

虽然这里说的是棉帽子和棉手套的情况 和20军自己的领用记录也有出入,但至少说明,20军的棉衣在战前就已经全部发放完毕了。另外20军也有在向长津湖开进过程中存在部队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把领到的大衣皮帽轻装的情况。尽管在轻装的时候,气温还不是很低,但他们马上就要进入高寒地带,而且冬季即将到来,这种轻装行为实在是太过草率。

另外20军在战后总结里面涉及后勤部分的,主要都是反映粮食不足,而对御寒衣物短缺问题没写一个字。这个和20军军需物资报表上所反映的领取御寒衣物相对充足的情况是对的上的。这和20军最早抵达东北,在沈阳车站就领取大批御寒衣物的情况也吻合。

27军是长津湖战役打的最苦的一个军,作战区域最大,战果最辉煌,损失也最多。从27军军史的记载,明确是一部分御寒冬装未及发齐。但根据11月30日东北军区发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东北军区在苏家屯向九兵团发放了4.2万件大衣,其中2980件是给兵团部,其余衣39527件则全部给了27军,因此27军缺少冬装的缺口并不太大。不过在不止一处资料和当事人回忆中都提到27军在过江的时候是把御寒衣物轻装到了临江。


图5:九兵团在向长津湖开进中


26军后勤工作总结里也是提到的最多的问题是缺粮,对于缺御寒衣被说的很少。26军也大量出现冻伤情况,但26军后勤总结中对于产生冻伤的最主要原因,并非是缺乏御寒衣物。部队普遍缺乏防冻,预防知识和经验是主要原因之一。而且26军御寒被服情况较好的原因主要是:该军是九兵团最后一个入朝的部队,相对在国内领用情况较好,加之入朝以后是作为二梯队,部署在后方地区,相对来说被服发放相对较为容易。

因此,九兵团并非是像传说中那样,穿着单薄的华东地区棉衣就投入了战斗。

九兵团在东北和入朝之后就领到了御寒冬装,即便有缺口,数额也不是太大。20军和26军情况基本较好,27军的确存在缺少冬装的情况,但这个情况主要是因为他们把领到的冬装留在了国内。所谓冬装不足,主要是冬装有的没有及时发放到基层部队,有的则为了加快行军速度而轻装。

所以,九兵团出现大量冻伤减员的原因,不仅仅只是因为冬装不足,主要是缺少热食、没有取暖条件以及没有寒区防冻经验所致。

粮食匮乏是九兵团后勤补给最大的问题,部队还未进入战区下发的粮食就已经吃完了,各部只能“就地筹措”。但长津湖地区人口稀少,而且物产贫瘠,几乎刮地三尺,所得也极为有限,有的部队断粮达七天,各部队平均断粮都在两天以上。经常是两个冻得硬梆梆的土豆就是一天的口粮,即使是两个冻土豆也只能满足作战部队,机关的参谋人员则是外出执行任务才有,留守人员连这都没有。战士们通常是将干粮袋里的最后一点碎末留下来,称之为“冲锋粮”,直到发起攻击时才一口吞下以补充一点能量。


图6:热食是热量最重要的来源


即便有粮食,也难以加热,因为只要生火做饭,美军飞机就会循着炊烟而来,又是扫射又是轰炸,所以炊事班只好在远离一线部队的地方做饭,然后再送到一线,结果在严寒下走过这段路程,送到阵地上的饭菜都已经完全凉透,甚至土豆都结冰了。这么冷的天气里,志愿军都是要先将冻土豆含在嘴里,用口腔的温度将冰融化之后才能咽下去,不然冻土豆直接下肚保准会肠胃受寒而腹泻拉稀。

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气候下,保持热量是最重要的,而热食则是热量最主要的来源,大家都有体会,冬天里一腕热汤下肚全身就都热乎了。九兵团在长津湖一没有粮食,二没有热食,无疑是导致大量冻伤减员的重要原因。

此外,九兵团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山东、江苏、安徽、浙江,都没有高寒地区生活经验,出现冻伤后就去烤火,这就加剧了冻伤而伤情,将冻伤的情况进一步放大了!

这才是九兵团出现大量冻伤减员的原因。

七十年前的今天,正是长津湖战役进行之时,现在,同样是严寒的冬天,当你穿着厚实暖和的羽绒服,在家里开着暖气或者空调,吃着高热量的食物,还能体会到当年志愿军在长津湖的冰天雪地里,缺衣少食,冻饿交加,依然浴血苦战的艰辛吗?

12月24日,是长津湖战役的结束之日,特发本文,谨向曾经奋战在长津湖的志愿军致敬!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浏览 2,458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