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在83年前的清明节撰写《祭黄帝陵文》

来源:党史网 

1937年清明节,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并书写的祭文
1937年清明节,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并书写的祭文

黄帝开创了华夏文明,是华夏民族的精魂。黄帝文化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凝聚精神,是华夏共祖的观念和中华民族一体的理论。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有祭祀轩辕黄帝的活动,或为帝王、或为官府、或为民间,显示了人们对黄帝的崇敬和重视,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祭文,这里展示的是1937年清明节,毛泽东同志亲自起草并书写的祭文。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代表同祭黄帝陵(前排右三中共代表林伯渠,右七国民党代表张继
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代表同祭黄帝陵(前排右三中共代表林伯渠,右七国民党代表张继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1937年的清明节,“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即林伯渠),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并在黄帝陵前宣读祭文。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特派委员张继、顾祝同驰抵陵寝”,宣读祭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共同祭奠皇陵,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颇有深远意义。国共合作,关键是共同抗日,在毛泽东书写的祭文中,对此作了明确具体的表达: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

越数千年,强邦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毛泽东撰写的这篇《祭黄帝陵文》,正文采用汉语四言古体,祭文正文共56句,按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包括1-8句,该部分用言简意赅的简约语言,高度浓缩的精辟概括出轩辕黄帝的伟业。伟大的始祖轩辕,开创中华民族,他的子孙延绵,对他的崇敬与祭祀从不间断。他像崇山峻岭一样巍峨,像江河一般浩荡;他聪明、睿智、神灵;他的光辉能照耀到边远荒漠,从此,建立了中华民族伟大的事业,使泱泱大国,雄立东方。

第二部分

包括第9句至第28句,该部分追溯了自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和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境界。世变沧桑,历史的起伏升沉;几千年后,强大的邻国——日本帝国主义无视伦理道德,不顾人类正义,强占了我琉球和台湾,使朝鲜半岛沦为殖民地。现在,东北失守了,渤海沿岸,冀东一带又沦入敌手,什么塘沽协定、何梅协定、华北自治、香河汉奸暴动,出了那么多的汉奸,当局不但不抗日,反而割让了东北三省,又割给热河、察北、绥东、冀东,但敌人的欲望岂能满足?敌人在用鞭子抽打人民,用绳子捆我同胞,我们反成屈辱的奴隶。想我伟大的轩辕始祖,是盖世的英雄,他在涿鹿打败蚩尤,使天下太平,为什么他的后代却毫无勇气到目前这样呢?难道我泱泱中华大国就这样沦陷敌手吗?

第三部分

包括祭文第29句至第56句,篇幅正好占祭文全部正文的一半。该部分是祭文的精华部分,具有十分鲜明而浓厚的现实政治色彩。其内容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三点抗日思想:一是表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北上抗日”的爱国使命,从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行程二万五千里,“万里崎岖,为国效命”,历经艰险,来到抗日前线,志在“还我河山,卫我国权”的抗日决心。

二是发聋振聩地向全国各党各界提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的抗日主张,号召和呼吁“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商抗日国是,共谋抗日大计,共同抗日救国。

三是充满信心地正确指出,“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即通过改革国内政治,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国共合作的抗日民主政治,动员和团结全国四亿民众,坚持持久抗战,中国必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从而有力驳斥了当时在抗战问题上,国内某些人散布的“亡国论”“速胜论”等谬论。

这部分是整篇祭文的重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决抗日的态度和主张:通过这首祭文,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一切进步人士和人民群众坚决抗日的呼声,这就是毛泽东为何在83年前的清明节撰写这篇《祭黄帝陵文》的宏旨。


矗立于于黄帝陵轩辕庙的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矗立于于黄帝陵轩辕庙的毛泽东《祭黄帝陵文》

这篇《祭黄帝陵文》,除4月5日由林祖涵在国共两党共同举行的公祭黄帝陵仪式上庄重宣读外,还于1937年4月6日在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新中华报》上公开刊登发表。《新中华报》编辑部所加按语中的中国共产党人“誓死为抗日救亡之前驱”,乃是对毛泽东《祭黄帝陵文》主题思想的精辟概括。

1937年清明节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首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共同公祭中华民族祖先黄帝陵几个月后,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西洛川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出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日的正确路线。会议结束之日的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国工农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全军共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3个师,共45000人。中共中央军委发布上述命令的当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一行,从洛川县出发前往黄陵县拜谒了黄帝陵。当朱德一行来到黄帝陵拜谒时,毛泽东亲笔手书的《祭黄帝陵文》原稿,还原封不动地陈列在黄帝陵所在的轩辕庙内供案上。于是朱德一行一边仔细阅读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一边品味领会祭文的深刻内容。任弼时认真品味领会祭文的深刻思想后,言简意赅地指出:“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奔赴前线誓死抗日的‘出师表’。”如今毛泽东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已刻写成碑文,耸立在黄帝陵所在的轩辕庙内西侧。

(来源:《中国档案》2009年11期,原标题为《1937年清明节毛泽东撰写祭黄帝陵文》 刘淑珍,《人民政协报》《毛泽东撰写抗日“出师表”如今被刻写成碑文》 赵宝云 有删改)

(浏览 861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