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这三仗,我军以多打少却三仗皆败,分别是谁指挥?

文城历史纪实观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打了不少胜仗,其中不乏有以少胜多的“神仙仗”,但也并非是一直一帆风顺。

甚至,我军还曾有三次在以多打少的情况下,仍旧吃了败仗。

当然,自古以来胜败便是兵家常事,就连号称“兵仙”的韩信,也曾经打过败仗,所以,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打过败仗也并不是一件耻辱的事情。

同时,也正是因为打过败仗,才更衬托出胜利的来之不易。

那么,这三次战役分别发生在什么时候?另外,因战役失败,后续又产生了什么直接影响呢?

下面,我们一一来说。

1、大同集宁战役

大同集宁之战,发生在1946年8月,当时我晋察冀军区联合晋绥军区,向山西大同发起了猛烈攻势。

当时大同的守军,为阎锡山的第八集团军副总司令楚溪春,其手下满打满算,也只有不足两万人。

而我军则是集结了十个团多达十二万人的兵力,在这种情况下,楚溪春只得求援。

不过,阎锡山虽说多次派兵试图救援大同,但奈何技不如人,均被我军打退,最终,迫于无奈的他,不得不开口求助于蒋介石。

而蒋介石派出救援大同的,则是傅作义,毕竟在当时,也只有傅作义离的最强,实力也够看。

就这样,在蒋介石的一番许诺之下,傅作义出马。

不过,傅作义并没有一上来就发兵救援大同,他经过对当时局势的分析之后,玩了一个十分高明的招数。

这个招数的名字,叫做“围魏救赵”。

具体的做法,是派出三路人马,分别前去攻打集宁、卓资和凉城,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拿下上述地方后,威胁张家口,继而达到逼迫我军回援,而这样自然就解了大同之围。

对于傅作义的出马,我军自然清楚,但在判断傅作义的真实意图时,我军指战员却出现了失误。

尤其是在当年8月2日召开的阳高会议上,就有不少人认为, 傅作义“就算前来救援, 但兵力也不会很大, 行动更不会很快”。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想法,故而在卓资我军只留了晋绥野战军独立第一旅扼守,而傅作义这边,则派出了由军长董其武率领的三个师外加一个炮兵团,前来攻打卓资。

在这种兵力严重悬殊的局势下,我军自然不敌,根据《华北野战部队战史》中的记载,独立第一旅虽说拼死抵抗,也击毙了一千多名敌军,但敌军人多势众,仅用了八个小时,就拿下了卓资。

这还只是我今早指战员的第一次失误,而在不久之后,就又出现了第二次失误。

当时,在傅作义部打下卓资后,我军就做出判断,傅作义部要么是在卓资休整,要么是全力进攻凉城。

但谁也没想到,傅作义却迅速集结部队,向集宁发起猛攻。

由于判断失误,我军大部分主力部署的位置,都远离集宁,而集宁当地则只有我军三个团在防守。

就这样,我军又打了一次仓促至极的战斗,好在主力部队及时赶到,这才没让集宁丢掉。

但失误紧接着再次上演,本身,在我军主力部队抵达集宁后,傅作义部已经被分割包围,这个时候,正是一鼓作气将其围歼的大好时机。

结果,我军指战员认为当时优势在我,加上部队来回奔袭十分疲惫,因此在攻势上,出现了长时间的间歇。

根据《华北野战部队战史》记载,当时,在一天的时间,我军都没有组织对敌军发起连续进攻。

这么一来,敌军自然也得到了喘息之机。

不仅有了喘息之机,同时也让敌军开始做困兽之争,最终,敌军与我军形成对峙,战事也陷入胶合状态。

等到我军再次组织总攻的时候,傅作义的精锐主力101师赶到,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军指战员又一次出现失误。

什么失误呢?就是暂停对已经被包围的傅作义部的围攻,转而全力对付刚刚赶到的敌方101师。

而最终的结果,是既没能消灭101师,也没能围歼本就被包围的傅作义部。

在此之后,傅作义部的新编第三十二师、新编骑兵第四师陆续赶到战场,此时傅作义手里已经坐拥6个师的兵力。

于是,胜利的天平开始往傅作义一方倾斜,而我军由于鏖战数日,加上来回奔袭,形势愈发不利,再打下去,恐怕结果更加糟糕,因此最终,我军被迫放弃集宁。

至于大同,随着我军从集宁撤走,傅作义也开始往大同逼近,在这种情况下,再谈围攻大同已经不现实,所以,晋察冀军区做出撤围大同的决定,自此,大同集宁战役结束。

此战,我军出现了多个失误,而由于敌军占领了集宁、卓资等地,直接就导致张家口门户大开,为后续张家口的失守埋下了巨大隐患。

2、张家口战役

张家口战役,算得上是大同集宁战役的续集。

张家口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夺取的第一座省会城市,同时,由于其是联通北、东北和察绥的要处,因此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正因为如此,蒋介石一心想要拿下张家口,而我军这边,同样也是抱着务必守住张家口的想法。

为了迎战国民党军队,当时聂荣臻还召开会议,制定了以运动战的方式进行歼敌的计划。

总之就是,张家口对于双方来说都相当重要,而蒋介石为了避免地方军队功劳过大,在最开始,派出了是自己的嫡系部队。

但奈何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实在是不给力,其中,李文兵团即便是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依然无法突破我军的防御阵地,甚至之后蒋介石把后备梯队都派上了战场,照样也是无济于事。

这下,蒋介石不得不再次找到傅作义,命令他参与张家口之战。

为了说动傅作义,蒋介石干脆下令,将张家口划入傅作义统辖的12战区,这才让傅作义同意行动。

之后,傅作义为了迷惑我军,做了不少假动作,比如调派部队佯装往怀来方向移动,甚至还找来几列火车,命令士兵乘坐火车抵达怀来,然后不下车再折返回来。

这么一来,就给我军造成一种错觉,就是傅作义在往怀来大量调兵,因此他应该是会从怀来进攻。

但实际上,傅作义早就暗中命令主力部队时刻准备突袭张家口。

而看到迷惑我军的效果已经达到,傅作义一边安排小部分部队继续做势之外,另外主力部队7万人迅速集结,并绕道内蒙,仅用一天一夜时间,就穿行数百里,抵达张北县城。

由于傅作义来的太快,而我军在张北的守卫力量十分薄弱,因此局势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

虽说在之后,我军的支援部队陆续赶到,但数量远低于傅作义的七万人,所以,经过一番血战,张北县城最终还是被傅作义攻破。

张北被攻破后,我军的屏障仅剩距离张北仅15公里的狼窝沟,15公里,对于傅作义的机械化部队,最多也就是一个小时就能赶到。

所以,虽然我军指挥部接到了张北失守的情报,但已经来不及救援狼窝沟,况且,当时还有部分部队在正面战场上抽不开身。

就这样,狼窝沟也失守,眼见形势危急,聂荣臻最终下令,放弃张家口。

1946年10月11日晚,傅作义部进入张家口,而当时我军刚撤离不远,傅作义下令飞机和骑兵对我军进行追击,一直追到桑干河畔方才罢休。

此战,晋察冀军区前后动用的兵力,多达20万以上,而傅作义则仅用了7万余兵力便拿下了张家口,因此,此战也让傅作义出尽了风头。

而对于我军来说,张家口的丢失,导致东北、华北以及西北之间的联系全部被切断,并且我军在华北战场也失去了主动权,被迫陷入被动防守态势,直到一年多后,随着石家庄战役的胜利,形势才有所好转。

至于此战我军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傅作义部队的不重视,另外自大同集宁战役后,我军部分官兵对傅作义产生了畏惧心理,因此才导致了失败。

3、南麻临朐战役

南麻临朐战役,发生在孟良崮大捷之后,在取得孟良崮战役胜利后不久,为策应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中央军委改变之前华野不分兵的策略,实行了著名的“七月分兵”。

分兵之后,华野一分为三,其中,叶飞、陶勇指挥一纵、四纵往鲁南方向挺进,陈士榘和唐亮则指挥三、八、十纵挺进泰安。

最后一路,便是由陈毅、粟裕指挥的二纵、六纵、七纵以及九纵,陈、粟当时的任务是,留在内线寻机歼敌。

而看到华野分兵,蒋介石自然也不会无动于衷,迅速调派了精锐部队对我军分头拦截,这么一来,当时国民党留在鲁中的军队,就只有五个师。

分别是:胡琏的整编11师、王凌云的整编9师、黄百韬的整编25师、李弥的整编8师,以及黄国梁的整编64师。

前文讲到,陈、粟的任务是寻机歼敌,因此,当时粟裕就在最开始决定,先拿黄百韬开刀,争取吃下他的整编25师。

1947年7月10日,粟裕开始行动,但很快,粟裕便不得将此次行动不放弃。

为什么呢?很简单,一来,由于当时连日暴雨,导致山洪爆发,这就让部队的行军速度极其缓慢,未能按照最初的计划抵达指定位置。

二来,正是由于行动缓慢,以至于黄国梁的64师逐渐与黄百韬靠拢,这就更让粟裕失去了最佳的歼敌时机。

不得已之下,粟裕放弃黄百韬,不过,他也没有停止行动,而是盯上了驻守南麻的胡琏。

胡琏此人历来诡计多端,在进驻南麻之后,深知堡垒重要性的他,修建了大量子母堡,同时配合其清一色的美式装备,着实给我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而在开战之后,敌我双方激战四天四夜,在我军付出极大代价之后,方才接近对方主阵地,并发起总攻。

但天不凑巧,一场瓢泼大雨的来临,让战况一度不乐观,而此时,蒋介石安排的增援部队也接近战场,尤其是黄百韬已经突破了我军的部分阵地。

在这种情况下,经过粟裕等人的深思熟虑,只能最终撤军。

当月21日晚,我军开始南撤,方向则是临朐,而在南撤的过程中,粟裕决定再打一打李弥,因此就安排了二、六、九纵主攻,七纵负责阻击援兵。

24日,战斗正式打响,但好巧不巧的是,再一次赶上了暴雨,同时由于山洪,让我军的不少物资都被冲走,另外一些武器受到雨水淋湿,也发挥不出来作用。

更重要的是,同样由于暴雨,我军直到25日方才赶到临朐,这又给国民党增援部队了一定的时间。

而在开打之后,粟裕就发现战斗逐渐有向胶灼方向发展的势态,同时,国民党增援部队也即将赶到,最终不得不下令停止战斗,并向胶济路北及诸城地区转移做休整补充。

至此,南麻临朐结束,此战虽说歼灭敌军有一万四千余人,但我军也损失了两万人上下,可以说是伤亡很大。

而分析其失败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就是外在的天气因素,当时正值雨季,暴雨不停,这就在无形中给我军造成了不少困难。

而第二,则是内在的因素,孟良崮大捷后,我军不可避免的产生了部分轻敌情绪,对敌人的顽强抵抗估计不足,这也是造成失败的因素之一。

战后,粟裕主动向中央写检讨发电报,表示要承担此次失利的主要责任。

上述,便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所经历的三次具有代表性的失败战役,当然,正如本文开头所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军神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经历过失败,才会真正重视敌人,同时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方能最终走向胜利。

更重要的是,正是通过这些失败,才让我们知道,敌人并非不经打,更衬托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浏览 115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