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神头岭上丰碑永立

来源:长治学习平台 作者:张鹏伟 曹子帅

寒风拂过山岗,清晨的阳光洒在太行山上。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神头岭伏击战遗址公园内,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座革命烈士的墓碑。在离烈士墓碑不远处,一座高15.8米的“神头之战纪念碑”矗立着。



“这座纪念碑是为纪念在神头岭伏击战中牺牲的烈士设立的。1938年3月,八路军129师曾在此设伏打击日军,历史上著名的‘神头岭伏击战’就发生在这里。” 长治市潞城区神头村党支部书记魏引堂介绍。

神头岭只不过是太行山上一座普通的山峰,如果不是那次著名的伏击战,它的名字也许永远不会载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荣史册。

1938年春,侵华日军16师团和108师团从河北邯郸、武安、涉县侵入晋东南的黎城、潞城、屯留等地,向晋南重镇临汾进攻,企图西渡黄河窥视陕甘宁边区。邯长大道成为日军一条极为重要的后方交通运输线,黎城成为运输线上一个重要的兵站基地。黎城城内存放有大批日军为晋西会战所储备的粮食、辎重、武器、弹药等物资,是日军不容有失的战略要地。黎城以东的涉县日军驻守有400余人,而黎城西南的潞城也是日军在长治地区的重要据点,驻有日军精锐部队第16师团和第108师团共计3000余人。

如果八路军围攻黎城,那么涉县、潞城之敌必将会出兵救援。因此,为切断日军运输线,狠狠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三位首长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派一部分兵力佯攻黎城,而在黎城、潞城之间布下重兵,等待涉县、潞城的援敌,集中兵力歼灭之。



接到任务后,八路军129师386旅经过精心研究,将伏击地点选择在神头岭。从地图上看,神头岭位于潞城、黎城之间正中位置,且有高地、矮坡,公路从沟底通过,虽然壕沟不深,但在平原上打伏击,这已经是最理想地形了。

“386旅的旅部指挥所设在神头岭对面的申家山村。”站在神头岭上,魏引堂指着远处山沟说。

“陈赓来到神头岭勘察地形时,发现神头岭附近地形与地图上完全不符。地图上公路从沟底通过,而实际却在光秃秃的山梁上,且山梁较窄,路两侧几乎没有隐蔽物。”魏引堂说起当时的情形,一下提高了嗓门。“按常理来讲,神头岭并不是打伏击的好战场,但陈赓经过缜密思考认为,伏击战的关键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最后还是决定将伏击地点选在神头岭。”



春寒料峭 。3月15日,386旅在旅长陈庚和王新亭政委的率领下,从黎城县上遥村出发,趁着夜色,各团按既定部署进入阵地。

16日凌晨4时,按照预定计划,八路军第769团一个营向黎城守敌发起猛烈攻击,黎城守敌措手不及,惊恐万分,向潞城、涉县敌人求援。9时许,潞城方面派出1500人的主力部队,经神头岭向黎城进发,这是日军第十六师团下元兵团柏谷联队的精锐。他们不可一世,大摇大摆进了我军的伏击圈。

“打!”一声令下,刹那间神头岭变成了一座“火山”。成百上千的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响,横飞的弹片,闪闪的火光,连同飞腾的硝烟尘土,汇成了一条愤怒的火龙,一下把长长的日军队伍和公路都吞没了。

正如陈赓所料,由于公路地形狭窄受限,日军根本无法展开战斗队形,重火力更是无法施展,只能就地拼死顽抗。战至11时30分,除百余敌人由潞城方向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八路军以伤亡240人的代价击毙敌1400余人、俘敌80余人、缴获各类枪支300余件、毙伤和俘获骡马600余匹。

这次战斗沉重地打击了入侵晋东南地区日军的嚣张气焰,有力地策应了兄弟部队在晋西地区的作战行动。神头岭伏击战是八路军“吸打敌援”歼灭其援军的最好战例之一,就连日军统帅部也不得不称之为八路军的“典型的游击战”。

神头歼敌名垂史册,英烈浩气光照千秋。高高的纪念碑上镌刻的是中国人宁死不屈的志气,勇敢无畏的勇气。这些悲壮的故事中有一种薪火传承、生生不息的精神:从不向任何敌人屈服,也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



“神头村全村有三百多户,贫困户只有十几户,贫困发生率远低于周边村庄。因为我们这里是红色根据地,先辈们顽强战斗、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深深刻在每个神头村人的基因里,没有谁甘于落后。”魏引堂说,在当地党委政府和驻村帮扶队的帮扶下,村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设施农业,村民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神头村实现了整村脱贫。

如今,在当年先辈们与日军激战的地方,建起了神头岭伏击战遗址公园,修起了旅游漫步公路。不远处,村里建起特色农产品加工车间。今天神头村的村民生活祥和而幸福,那段逝去的历史,正在成为神头村人创造美好未来的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长治日报社)

(浏览 1,921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