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杠坡战斗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仗

张谷林

1935年1月28日凌晨5时,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参谋长刘伯承分别率领红三、红五军团在青杠坡首先向郭勋祺一部发起攻击,经过三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将郭勋祺的阵地突破,夺得了青杠坡上银盘顶、寒棚坳等制高点。不料,因敌军援兵来袭,红军战士们寡不敌众,转眼间变成了川军的反攻。

在此紧急关头,军委急令干部团支援红三、红五军团,再次向敌人发起进攻。干部团团长陈赓和政委宋任穷临危受命,率领部下投入激烈的肉搏战中,缓和了对红军极为不利的局势,大批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得以从险境中逃脱出来。但由于敌人凭借有利地形拼死顽抗,双方的伤亡都较为惨重,2000余名红军将士献身于青杠坡战役中。此时,又得到情报,敌人强大的“围剿”兵团正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

毛泽东果敢地下令撤出土城战役。战后红军放弃了北渡长江的计划,改为西渡赤水,揭开了四渡赤水的伟大序幕。青杠坡战役以给川军郭勋祺部重创,是红军军事战略上化被动为主动,是红军军事战略上化被动为主动,最终转败为胜的分水岭。

参加青杠坡战斗的有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彭德怀、罗荣桓、聂荣臻、林彪、叶剑英及陈庚宋任穷等数百名将领和红军战士参战。

青杠坡战斗失利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

一是敌情判断有误。青杠坡川军郭勋祺部,不是原来估计的4个团六七千人,而是9个团1万余人,且有四面八方的援兵和蒋军在入川线上的布防部队随时驰援。

二是低估了川军的战斗力。对川军参战部队侦察不准确,对其素质的估计也过低,因而提出了”决战”的概念,过于轻敌。

三是北渡长江的企图没有隐蔽性,被敌发现行动后,红军还要进入已有准备的敌阵地与敌作战。青杠坡战斗背离了红军灵活机动、行踪不定、出其不意,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战略战术,从而使战斗异常艰难,红军损失很大。战斗结束后,红军改变了过江地点,坚定了毛泽东等决策渡过赤水河的决心。

中国工农红军在青杠坡打响了四渡赤水战役的第一枪,拉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红军参战人数三万余人,伤亡三千多人,红一军团二师第五团政委赵云龙阵亡,红一军团二师第四团政委杨成武、第六团政委王集成、第十团团长姚喆、政委杨勇、团中央书记胡耀邦、营长张震等相继负伤。

从这个葫芦形山谷中,走出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和邓小平;共和国三任国家主席:毛泽东、刘少奇、杨尚昆;一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五任国防部长:彭德怀、林彪、叶剑英、耿彪、张爱萍;七大元帅: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聂荣臻、罗荣桓、叶剑英;以及陈云、董必武、林伯渠、胡耀邦等共和国元勋,528名共和国开国将军。

青杠坡战斗是力量对比上的以少胜多,武器装备上的以弱胜强,不利局势上的转危为安,是军事指挥艺术上的最高境界。

青杠坡战斗,进一步提高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中的威望,加强了他在党和军队中的凝聚力、影响力;青杠坡战斗,丰富了我们党领导和指挥军事斗争的实践经验,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提供了实践基础;青杠坡战斗,使一大批党的优秀领导者、红军优秀指战员身经百战、茁壮成长,后来都成为红军长征胜利、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中坚力量。

这一战斗,无论是对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进行的革命斗争,还是对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它所铸就的历史丰碑,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夺取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不竭动力。

(浏览 35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