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西進:貴州解放及剿匪

黄平县的解放、接管及剿匪斗争概论(二)

四、接管文教、卫生、财政和银行
黄平在黔东南地区来说,是文化较为发达的一个县。解放前就有3所中学(其中2所是完中),有教师46人,工友18人,学生645人,23所完小(其中1所女子小学),21所初小,共44所,有教师205人,学生3738人。全县共有中小学生4383人,教师251人。 当时黄平中学和旧州中学(中正中学)的学生,除本县的以外,有余庆、瓮安、福泉、施秉、炉山、石阡、台江、天柱等县的学生。
旧州中学校长张毓后先生是比较进步的一位同志,曾在周总理支持的抗敌话剧团工作过。还有王希曾等教师都具有一定的革命思想。旧州中学的学生大部分也是进步分子。我党接管黄平后,在旧州抗击土匪的暴乱,稳定旧州局势中,这所中学的师生起了积极的作用。全县最早的第一个团支部就是旧州中学团支部。 黄平中学原校长和教导主任及个别教师系国民党骨干分子,他们成立有一个“十人团”组织。
谷陇初级中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有百来个学生,10余名教职工。学生来自谷陇地区各民族和台江、剑河、旁海等地的各民族的青少年。这所中学培养了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青年学生。现今在各地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少数民族干部,有相当一部分都曾经在这所中学求过学,念过书。
到黄平后的第7天,县委专门研究了文教卫生的接管问题。一致认为:必须立马抓紧开学,积极组织学生开学复课。从县委、县府机关抽调王同耕、梁书院、顾伯华、张学华、邵玉生、乐维军、钟耀庭、汪文况、艾志坚、车国杰、张成久、黄之炯12位同志,组成工作组,由王同耕同志任组长、梁书院任副组长。
首先接管县文教科和3所中学。11月20日左右召开了全县中小学校长和教导主任会议,县委书记张玉环同志到会讲了话,宣传了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最后代表县委表示:回到校的教职工按(原职原薪)每月发给实物(大米),最高的可达400斤,最少的也是150斤。会后,教职工陆续到校,到12月初全县中小学全部复课。
动员教职工回校和组织学生复课,是经过艰苦卓绝的顽强斗争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才达到的。
接管干部未到黄平之前,由于敌人的反动宣传、煽动和胁迫,除旧州中学外,其余二所中学和全县大部分学校,都停了课。教师走散,学生回了家。
工作组进驻黄平中学时,只有李治在校,学生大部分回家去了。在特务分子的操纵下,教师中的“十人团”与工作组作对,进行破坏活动。他们张贴“打倒工作组”、“工作组滚出学校去”等反动标语,还谱写一些反动歌曲,进行煽动;胁迫教师不要回校,不要上课;他们扬言;共产党是大老粗,没有文化,我们不开课,他们(指工作组)就呆不下去,迟早会滚蛋。他们还窜到乡间,破坏各区乡镇的小学复课。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组的同志在县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好的或比较好的师生,与一小撮敌特分子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除了无情的及时揭露他们的罪恶阴谋和破坏活动外,还采取相应的打击措施。与此同时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约法八章”,很快团结教育了大多数教师,孤立了少数反动教师,很快打开了局面。
到黄中去的同志,自己承担课程,同时使县城关二所完小也复了课。还积极主动团结小学教师队伍,动员他们到附近乡里去恢复乡村小学;同时还开办了短期教师训练班,进行形势和政治教育,然后分配他们到各小学去上课。到1950年元月,全县教师队伍基本形成。后来,还在中学的老师和学生中开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宣传活动,演革命演,唱革命歌,组织秧歌和腰鼓队,赶场天在场上宣传。积极发动部分进步师生参军参战,拥护和平签名活动。到1951年10月,经省批准,黄中改为省立黄平民族中学。

解放前夕,黄平全县有二所医院和三所中药房。县城(四屏镇)医院院长是魏光辉,旧州镇医院院长是孟纯,四屏镇医院设有内、外、助产三科。 黄平临解放前夕,魏光辉已走。县委指派贾华峰同志去指导工作。院长临时由李清泉担任,保留医院全部人员,照顾生活,定月发给一定数量的大米。全县二所中药房均系张氏几兄弟经营,动员负责中药药房的张氏兄弟照常营业,保护他们的合法收入,一直维持到1952年,四屏镇医院扩大成县医院,取名“黄平县人民医院”,从大街搬迁到西门街原养护段。到合作化时期,又将中西医合并,人员统管,由人民政府经营,列入国家财政开支,后改为黄平中西医药公司至今。
解放前黄平建有民教馆一处,馆长是张兴荣,内有国民党时期的全部书报杂志。接管黄平时,馆长和馆员均离开此馆,暂时封存待处理,到1951年底才着手重新建立黄平县人民文化馆。
1949年12月3日,县委在研究征借粮食的会议上,着重研究了黄平的财政和银行的接管问题。县委认为:当前第一个紧急任务是粮食(要搞吃的),第二个紧急任务是搞盐巴吃,其次才是穿衣住行。这就需要用钱,故此决定迅速恢复县财政工作和银行业务。县委决定由时殿湘同志率领袁本贵、林凤英、陈龙珠、钟惠珍等同志到财政局接管;到银行接管由段桥杉、董 仲、史鸣章等同志负责。段桥杉同志任组长,董 仲同志任副组长。
到县财政局接管的同志,遵照县委的指示,紧密团结原财政局旧职人员一道工作。当时财政工作的方针是“开源节流”,任务是:“支援前线,支援五大任务”。当时的财政业务主要抓粮食和盐巴,县里用烧木炭的汽车将粮食运往贵阳,返回时拉盐巴回来,去来均有武装保护。全县财政收入主要是粮食和商业经营(私商)征收所得税。由于县委重视,抓得也及时,财政部门的同志刻苦努力,县的财政是当时黔东南地区较好的一个县。那时,黄平县不但没有要上级补助,而且还支援了省、地的部分费用。
解放前黄平县银行,没有多少黄金、白银,都是些“金圆卷”。段桥杉、董 仲等同志到银行接管时,只有2支二十响的手枪和70发子弹,30块银元,相当数量的“金园卷”。政府通过行政干预,用“人民币”代替“金圆卷”,同时起用“铜元”和“银元”,于1949年12月11日正式开门营业。主要是贷款给商人做生意和保证县里行政费用开支。到1951年下半年,取消“铜元”和“银元”,全部使用“人民币”(解放初流通的人民币)

在紧张地进行接管全县党政财文大权和征粮支前的过程中,县委直接领导开办了两个短期干部训练班(旧职员训练班和“边胞”训练班)。
旧职人员训练班:把一部分主动靠近我党积极为人民政府工作的旧职人员组织起来,开办短期训练班。学习党的政策和“约法八章”,还学习军事知识。开办训练班不仅团结教育了一部分旧职人员,而且解决了新政权干部不足的困难。当时参加训练班的一共有30人(名单附后),这些人经过后来不同时期的严峻考验,大都是好的。现在这些同志有的已年老离职退休,过着幸福的晚年生活;有的仍坚持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都作过不同程度的贡献。当然,有的与人民离心离德,终于被历史所淘汰。
“边胞”训练班:当时,黄平的少数民族几乎占全县人口的一半(现在已占总人口的60%)。为巩固和发展新生的人民政权,党急需从当地少数民族中选拔、培养一批少数民族干部。这是县委的一个主导思想。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推动下,于1949年12月中旬“边胞”训练班正式开学,共有90名学员(名单附后)。县委指派宣传部干事谷德福同志担任“边胞”训练班指导员,黄文炯同志为队长。
“边胞”训练班除了学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约法八章”而外,着重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县委书记张玉环同志专门到训练班讲了党的民族政策,还专门作了一次题为“各民族团结起来,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建设新的人民政权”的讲演。当时参加训练班的同志,有潘文克、杨通杰、潘昌德、潘玉忠、潘世杰、杨通玉、吴征明等同志,这些同志至今仍在各级领导岗位上为人民服务。
黄平从1949年11月解放到1952年底这两年中,培养选拔了近千名本地干部。这些干部除少数留本县工作外,大部分输送镇远地委干训班,通过学习后就分到各县去开展工作,黄平土地改革结束后,县委根据地委指示,先后三批抽调300余名本地干部,到剑河、雷山等县开展土地改革工作。调去的同志,几十年来,大多数表现很好,一直兢兢业业地工作。

张玉环 县委书记
张登文 县委委员 组织部长
刘 影 县委委员 县长
石 光 县委委员 宣传部长
姚 英 县委委员 社会部长(兼公安局长)县委会干部
张玉环 张登文 石 光 姚 英
贾 琛(县委秘书) 王同耕 谷德福
段吉芳 徐德运 余 彪 王其佑
王玉堂 商贵田 乐维军 郭景德
尹序亭 马志珍 李凤春 赵凤云
石秀芳 朱超凡 艾志坚 张曰岚
杜××(刘影同志的通讯员) 郭景福
张长年 梁兰仙
刘 影 人民政府县长
县政府人员
孙长发(政府办秘书) 唐 骏 夏湘生 倪逸生 姚 英 公安局长 任泽龙 民政科长 时殿湘 财政科长 梁书院 教育科长(兼)黄中校长 刘仙汀 税务局长 段桥杉 银行行长 孙长发 粮食局长(兼) 涂松岭 邮政局长 李承祖 建设科长四屏(新川)区 郭云洲 区委书记 王延春 区 长(1950年元月调离) 郭景德 副书记(1950年元月任区长) 冯庆之 罗朗乡乡长(1950年元月调离) 李庆元 东坡乡乡长(1950年4月牺牲) 张以庆 负责人 李传玺 崇仁乡乡长 李 光 四屏(新州)镇镇长 还有;贾玉桐 田汉元 谢吉贵 倪梦生 李树春邹恩腾 王 玺 蔡 垒 汪维敬 贾连芬 朱超凡旧州区 龙德义 区委书记 黄昌俊 区 长(1949年12月调岑巩县任天马区区长,1950年3月牺牲) 贾 琛 副区长 王同臻 旧州镇镇长 李王荣 红梅乡乡长 张兆贵 石牛乡乡长 还有:康世岭(组织干事) 王元桐(公安助理员)
吴三元 许国祥 张其仁 方老成 卢正山 谢吉泮 张衡清郎以贵 汪 蓉 康学荣 韦丸福 钟耀庭 汪文况平溪区 王秀岩 区委书记 尹惠青 区 长 高云程 副区长 彭方津 平溪乡乡长 王省三 浪洞乡乡长 田影伯 西堰(纸房)乡长 还有杜筹高(公安助理员) 袁本舜(组织干事) 张富荣(财助) 于有哲 杨余庆 张用中 薜全池 赵焕明(区队长) 吕洪生 张和林 姜少华 汪文舟 陈×× 栾保善 (王秀岩因事未到职之前由尹惠青代理书记职,平溪由尹、高组织工作)谷陇区 时克华 区委书记(1950年元月调离) 郭延田 区 长 原国民党四个乡的乡长原职不动。 龙庆云 谷陇乡乡长 雷环柱 苗陇乡乡长 王景平 加巴乡乡长 吴通明 山凯乡乡长 还有:王安生(民政助理员) 卢泮水(组织干事)
郎庆显(武装助理员) 苏安福 饶有珍 罗继纯 周兴华重安区 吴华林 区委书记 陶景瑞 区 长 史杰三 重安镇镇长 郑庆生 马场乡乡长 杨凡忠 重兴乡乡长(国民党原乡长留任) 王绍武 翁满(翁坪)乡乡长(国民党原乡长留任) 到重安干部有:苏保林(武装委员) 李其俊(宣传委员) 姜曰存(区队长) 孙化民 周 义 张存久 李惠青 赫庆莲 王俊平

龙金凡 龙金格 龙金寿 龙金明
龙盛鳞 龙玉文 龙继海 吴明昌
龙王玉 杨廷武 杨明泉 杨文武
潘启贵 潘建国 杨通荣 廖如顺
杨通玉 杨应华 潘学富 杨光德
杨明芳 杨启伦 杨玉春 王朝荣
王朝隆 王泽国 潘忠礼 潘炳文
雷德胜 潘文武 潘学忠 杨胜芳
吴占先 潘家齐 龙通树 龙正杰
潘昌富 雷文辉 王德安 雷国华
雷建华 杨文武 潘朝卿 雷兴五
雷光辉 杨通杰 潘昌德 潘兴华
罗朝林 杨再奇 杨通荣 吴征辉
龙继明 潘万华 吴征明 张立权
罗明先 潘玉清 杨正华 潘玉昆
杨光文 吴天华 杨启富 潘文克
吴征仁 潘启先 吴胜朝 杨再科
潘启明 潘继屏 潘世杰 潘玉才
李茂昌 杨启杰 潘光华 杨正凡
杨启贵 杨明坤 杨光昭 潘万章
潘启贤 龙哲明 龙登云 杨应明
龙廷置 龙启贵 杨胜祥 潘玉忠
潘建宗 杨应华
共90名学员。
指导员:谷德福同志、艾子坚同志。
队 长:黄文炯同志、李景行同志。
通讯员:王国正和宋先昌二同志。

李秀实 程瑞鸣 田述钧 张毓煦
黄杰超 黄 卫 易事尧 石朝塊
华清铨 陈先昌 李云峰 张济材
李 濬 吴远斌 王铨忠 陈业道
易文锟 刘维明 张汝霖 严传珍
宋开封 李孔昭 田维明 杨毅枝
王启彦 邓祖锟 魏志远 张玉书
饶道生 曾贤明 罗昭奎 刘维新
潘文章 杨正清 刘启贵 张钟海
马新明 罗泽涤 杨再新 黄明常
李昭唐 李正平 黎世银 黄循芝
刘希逖 扈策明
共计46人。

黄平解放前夕国民党党政要员名单
杨伯铭 县长(福泉人,军统特务)
巍文奇 县党部书记(黄平县新州人)
孙 毅 县参议长(黄平县旧州人)
张德邦 三青团干事长(黄平新州人)
高先明 县民卫总队队长(黄平新州人)
黄冠英 县警察局长
王启验 县兵役科科长
张金力 县府秘书
冯维忠 县银行办事处长
易文尧 教育科长
杨亮明 黄平中学校长
张兴荣 县民事教育馆长
—— 未完待续 ——



GAOJIAN 根据《黄平解放斗争纪实》文章及【烽火HOME】网站资料编辑整理。
2025.03.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