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奶娘介绍】
在山西太行山区,”奶娘”,指因母亲没有奶水或奶水不够时,把孩子抱给刚生育过的母亲喂奶,奶孩子的母亲被亲切的称为”奶娘”。
在艰苦的太行山抗战时期,百姓不仅积极的支前,那些普通而平凡的妇女,用自己甘甜的乳汁和无私的爱,养育八路军的后代,她们甚至牺牲了自己孩子的生命。她们被称为“太行奶娘”。
抗战时八路军没有固定生活居所,所生的婴孩无法带在身边,只能寄养在当地百姓家。太行奶娘“保护八路军的孩子,就是为抗日做贡献”。据了解,太行山区的黎城、武乡、左权一带,仅左权就有成百上千的太行奶娘,她们是默默无闻,为民族解放做出奉献的英雄群体。
这里有多少催人泪下的故事,动人的情感。太行奶娘,养育了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刘伯承德儿子刘太行、罗瑞卿的女儿罗玉峪田、李达的儿子等众多后代。多年后,被太行奶娘抚养长大的八路子女纷纷回来探望他们的奶娘。八路军和人民的鱼水深情,化成刻骨铭心的母子骨肉情,这份情永远在太行山传递。
【太行奶娘—赵米换与养子的故事】
下面是作者张先荷,讲述一个真实的“太行奶娘”的故事(以下“我”是指张先荷)。
【1】赵米换介绍
太行奶娘赵米换,于一九二零年三月,出生在左权县麻田镇武军寺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在封建社会,幼时被裹成小角脚走路非常困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从小丧母,受到继母的苛刻和虐待,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但是她深明大义,明辨是非,淳朴厚道,孝敬父母,日常知识丰富,待人处事有礼有序,家务活干的干净利落,吃苦勤俭持家,地里的农活样样精通,邻里乡亲都夸她是操持家务的好手女强人。
她十八岁出嫁在左权县桐峪镇上武村姓张的一户人家,张家有五个闺女三个兄弟,外加七十岁的老母亲,全家十多口人。丈夫排行老三叫张三昌,比她大一岁,虽然他家境不算富裕还算中等。丈夫是一个村干部,担任民兵游击队长。辽县(今左权县)一九三九年十月沦陷于日本手里,桐峪麻田一带各个村庄都居住着八路军后勤机关,日本鬼子隔三差五就来扫荡一次,老百姓没活,只有往深山老林里逃难。平日里因丈夫忙于公务,家里大小事全都落在了她的肩上。
一九四二年六月她生的第一个孩子(女婴)叫张巧莲出生不到百天,日本军队又来大扫荡,她只能和全村的老百姓逃到山上,没吃没喝担惊受怕。艰难的岁月……。
一九四四年丈夫去参加八路军,丢下了妻儿和老母……。丈夫临走时托付村农会,鬼子扫荡逃难时,好在有村民兵李七二、蒋根友同志的帮助,家人总算安全撤离、避难,一家人勉强渡日。
下图是家中最早的相片 ,母亲赵米换和我的奶奶、 大哥、大姐。
【2】接受抚养婴孩
赵米换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赵改换,嫁给了一位老红军李永胜,当时他在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上班,是四川省绵阳人。李永胜十三岁跟随哥哥李德胜参加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西省境内,哥哥有次参加战斗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随后红军东渡黄河途经山西,因李永胜年幼跟不上部队行军打仗,被首长留在太行山黄崖洞兵工厂。李永胜年幼离家,又未读过书,他只知道家乡是四川省绵阳,具体地址在哪一概不知,连父母名字也不晓得。
一九四九年腊月的一天,李永胜抱着一个刚出生哇哇哭的男婴,来到了赵米换的家,说:“孩子刚生下没几天,孩子的母亲就病故了,我实在是没办法,请您帮助救救这个孩子吧”。赵米换打开红布一看,孩子瘦的皮包骨头,奄奄一息,看到婴孩弱小的身躯,赵米换的心软了,但又左右为难:不答应吧,有违良心;答应吧,担心照顾不好,自己还有七岁的女儿和刚满周岁多的儿子,家里也没男人,怎么活?丈夫随刘邓大军南下,已三年多杳无音讯,生死未卜,家里生活本来拮据,再添一口人,岂不雪上加霜?
李永胜怕赵米换不接孩子,放下孩子撒腿就走。赵米换无奈,看着这可怜的孩子,哭声揪心,于是一把将孩子抱在怀中,总不能让还在襁褓中的婴孩受罪。
随后赵米换和老母亲商量道:“这是我妹妹生的孩子,也是红军的后代,兵荒马乱的年代,总不能见死不救吧,求老母亲开恩同意留下孩子”。我奶奶是个开明人,说:“不管他是不是红军的孩子,反正是条命,总不能扔在大街上,有咱们一口饭吃就有他一口饭吃,饿不死他”。
得到老母亲支持,赵米换心里踏实了。但是又发愁:自己奶水还不够儿子吃,再奶一个孩子怎办?经过再三斟酌决定,奶水先紧抱来婴儿吃,再设法喂些米汤、小米粥、玉米糊。经过细心的养育,孩子长到了一岁,圆圆的小脸胖嘟嘟,面色红润光滑,后给他取名叫李如喜。就这样孩子渐渐长大,赵米换一家五口相依为命。
下图是父亲从朝鲜回国后在河北高邑拍照。
一九五三年朝鲜签署停战协定,一九五四年四月二十五日丈夫张三昌回国,在朝鲜住了三年零一个多月,对家里的情况一概不清。一九五五年转业回原籍左权县,一进家门,见地上跑着两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不知怎回事。赵米换告诉了丈夫这一切,丈夫没有责备还开玩笑的说:招军不怕人多。并称赞扬妻子:挑家庭重担了不起,养儿育女孝顺母亲,是贤妻良母。全家人都宠爱小如喜,他聪明又机灵,家里好吃好穿的都紧给小如喜,邻里乡亲看在眼里,都说赵米换能干人品好,一家人的日子过的其乐融融。
【3】孩子离开 撕心裂肺
?一九五八年孩子已经八岁了,赵米换是个知情达理的人,经再三思考虑认为:孩子虽然养育多年感情上很亲,但还是应该还给他亲父亲。
李永胜自从把孩子送来后再无音讯。当时四处打听李永胜的下落,据知情人告知,李永胜原在黎城黄崖洞八路军兵工厂,后工厂迁到西隘口,解放后又搬迁至长治太原一带。赵米换找村里在外工作的人帮忙打听,甚至问到太原……。当时通信交通不便,赵米换又不识字,寻找真的困难。
约有半年后,李永胜(已成立新家)突然来接孩子,当真的要发生………感情……,让全家没有思想准备,赵米换满腔愤怒和难过道:“八年了…,你从未看过孩子一眼,连口信也没有。现在你接孩子走,这不是要我的命吗?孩子晚上在我被窝里睡觉,白天在我怀里抱着,一天都没有离开过……”。孩子李如喜看见李永胜很陌生,紧紧地抱住奶娘。姐姐张巧莲十六岁,哥哥张富荷十岁,整天在一块玩耍,八年的感情。当知道如喜要离开,抱住如喜嚎啕大哭,死活不肯松手,李如喜抱住奶娘嚎啕大哭,死活不肯离开。八年的感情难以割舍。
?赵米换,四邻五舍全都掉下了眼泪。在哭声中,李永胜强行抱着孩子上路了。赵米换和大女儿张巧莲徒步送行十五公里,在崎岖的山路上边走边哭,到了温城岭上,望着如喜依依不舍的渐行渐远,才离去。
父母于浙江金华合影
如喜离开后,赵米换伤心欲绝,家里突然少了一口人,她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吃不下饭,想孩子想疯了,每天撕心裂肺地哭。姑娘儿子也闹要弟弟回来。多少不眠之夜,赵米换病在床,哭的双目失明。经过中医大夫皇甫喜楼的治疗,吃了几个月的中药才康复。抚养孩子的奶娘对孩子牵挂,分离的痛苦谁能知。
【4】孩子回家探奶娘
李永胜带走孩子后,一直没有和家人联系,也没有留下地址。李如喜离家才八岁,记不清家乡,长大成人后虽写过几封信,家里也未收到。再后来李如喜读书、插队、当兵复原回太原,分配到山西太原晋机厂上班,结婚生子。直到了八十年代初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左权到太原有了直通班车。一九八三年春节李如喜带着妻子儿子回老家寻到奶娘,一进大门喊了声:“娘,我是如喜,我回来了!”赵米换看见如喜喜出望外,“这是真的吗?我不是在做梦吧?”两手拉着如喜的手,热泪盈眶,左看右看,高兴的又笑又哭。
晚上躺在一个炕上,娘俩一夜没合眼,问这问那,“这几年,你继母待你好吗?娘可没少惦记你………”,娘俩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从此逢年过节李如喜都带着妻儿回来和母亲团聚。
【5】结局
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日下午,赵米换病故,走完了她勤劳、善良、淳朴的人生,享年七十二岁。李如喜悲痛欲绝,养育之恩难忘,披麻戴孝送别了奶娘最后一程。现在如喜与兄弟姐妹仍亲如手足,家里有婚丧嫁娶等大事他必定回来。
?八十年代李如喜和山西民政部门同去四川老家寻根,跑遍了四川绵阳并查询当地的档案,没有找到详址家人。后来在陕西省境内红军战斗遗址,烈士纪念碑牺牲的名录中,有李永胜哥哥同名同姓的一位战士,李德胜也许牺牲在此。
下图是母亲和阳泉大姐夫大姐一家。
这就是太行奶娘赵米换的真实的故事,她抚养虽不是元帅将军的后代,也是老红军的后代,用她的青春年华和甘甜的乳汁谱写人生价值。
传承红色基因,七十多年过去了。英雄群体终于被世人知道,称呼为“太行奶娘”。文中的主人就是我的母亲。母亲是伟大的,她是我们子女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地怀念她。
下图是大哥大嫂母亲
下图是我和妻儿母亲
下图后排三媳妇 前中母亲 左三妹 右二姐
下图是母亲71岁生日全家合影于老家上武村
父亲张三昌 母亲赵米換 大哥张富荷 我叫张先荷 大姐张巧连 二姐张雪连 三弟张兰荷 三妹张秀连 大嫂申玉娥 我妻李瑞先 娣媳李翠萍
下图中母亲和孙辈們合影
下图三兄弟合影 后排左老大 中老二 右老三
三个奶儿的名字是:大奶儿张福锁, 读大学搞尖端武器现已退休;二奶儿,巨向文在村务农;三奶儿李如喜红军后代,在太原晋机厂退休;养子刘守增在村务农病故。
这是母亲临终前十五天的留下的最后相片
【左权县麻田八路军馆及桐裕镇上武村】
2020年8月我(百合花),在张先荷陪同下,来到山西左权麻田八路军纪念馆,及张先荷的家乡左权桐裕镇上武村,感受70多年前八路军父辈战斗过的遗址,太行奶娘生活的地方,物似人非,村庄已开始衰落,历史存在,提醒后人勿忘!
作者百合花与“太行奶娘赵米换”的作者张先荷合影。
这是麻田八路军旧址照片
在山西左权,麻田八路军纪念馆中,记载左权太行奶娘,及太行奶娘抚养八路军领导人后代的部分名单。见下图。感谢八路军馆讲解员胡豆介绍。
太行奶娘赵米换的村庄~山西左权桐裕镇上武村。
谢谢阅读!
原稿: 八路军769团后代——张先荷
整理:八路军769团后代——百合花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