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谱牒】林州市郭庄王氏族谱序言|王继生王福生王永红

【民间谱牒】

□王继生王福生王永红

族谱即家谱、谱牒。是以姓氏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记载血缘相承、宗亲世系人物和事迹的历史典籍。内容包括:祖源宗本、世系繁衍、迁徙分布、婚配嫁娶、行业职业、文化教育、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人物传记。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社会和家庭中具有明辨世系、尊宗敬祖、敦亲睦族、寻根留本、教化子孙的作用和意义。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史、志、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之根基。中国的家谱最早是从记载我国古代帝王、诸侯的世系逐渐演变而来。从历史文献来看,夏商周时期就有记载王室的家谱,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就有记载姓氏的骨片,秦汉有所发展,魏晋南北朝,谱系、家世、门第、婚姻成为选拔评定官员的主要标准。唐代实行科举制度,打破了士族对政治上的垄断地位。隋唐元时期,民间修谱逐步形成。明清时期,家谱编修达到了高峰,并一直延续到民国。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建国前的战争,建国后的“破四旧”影响和禁止了修谱。但是,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及海外华人修谱盛行。改革开放以后,修谱热再度兴起,海内外游子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对重修家谱起到了推动作用。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毛泽东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修谱乃中华民族祖先一大创举,得民心,顺民意。纵观历史,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家庭如何变故;不管你人在何处,工作居住何方;惟有家族生生不息,历久长存。古人云:“谱牒身之本也”。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是清朝顺治皇帝久久解不开的心中大惑。到底我是谁,族谱能说明这个问题。你来自父母,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总会有根,总归有源。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族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一个家族的身份证,是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自古以来,人们把祖宗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后代,以证明家族的存在,延续家族的血脉和香火,即使你漂泊在天涯海角,也能找到自己的根系所在,基因所在。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中华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会维系国家的兴旺和稳定。这就是修纂族谱的意义之所在。

林州市河顺镇郭庄村王氏祖先乃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明朝初期移民原彰德府林县任村,明仁宗年间搬迁“六村”(陆庄沟),今河顺镇郭庄。先祖拓荒开垦,传宗接代至今十八世。由于原族谱遗失,家族没有完整的文字记录,好多族事,说不清,道不明。仅存的一块家谱,人丁赓续六世之前记录清晰,中间部分乱了。家族主要人物事件前后记录不一。根据王福生回忆,老家谱他看到过,上面写着“明宣德年间出过长沙太守,太守陵在长沙马王堆附近”。1994年修编家谱记载,王氏家族出过一名翰林,后任阁老,名字叫王仁,死于明宪宗七年,葬于长沙马王堆。不管是长沙太守,还是翰林、阁老,历史上应该留下墨迹,翻阅历史,无从查证。祖辈们留下的这些记录很牵强,令人难以置信。

时间推进到改革开放,国家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意味着象祖辈那样视土地为生命时代的结束。国家人口户籍政策放开,王氏后代离开故土,迁徙进城,买房置业,求学打工。现今的农村,故乡还在,村子荒了,村魂没了,根系一点一点地断了。1980年之前在故乡出生的这部分人,对家乡还有眷恋之情,五十年之后是什么情况不得而知。数典忘祖也好,不屑子孙也罢,因为我没出生在这里,就无所谓牵挂,也谈不上乡愁!

修谱乃传承。人生在世几十年,转瞬即逝。伟人、名人和英雄能留名青史,普通百姓虽然没有辉煌业迹,但都在为社会和家庭尽力而为,默默付出,孝子也有传世美名。纵观中华文明史,帝王关怀的是社稷、疆土和百姓,百姓关注的是柴米油盐,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回顾郭庄村王氏家史,尽管祖辈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一代又一代的创业精神,值得后代怀念和传颂;尽管祖辈生存很艰辛,生活很清苦,但一代又一代的奋斗历史值得后代继承和发扬。

传承乃生生不息。人类薪火相传,无史兴衰不明,家庭传宗接代,无谱世系无序。一个民族如果无史记,一个家族如果无谱系、无后代,再辉煌的历史都是零;一个物种如果不能发芽生根,再优秀也等于零。修族谱,考世系,溯本源,明人伦,别长幼;修族谱,念祖德,承祖训,团结族人,昭示后生,振兴祖业。后裔王富贵、王新水、王林生、王永生、王福生、王继生、王建庄、王虎林、王存生、王永红、王合生、王贵林、王新红等家族父老兄弟,十分关注家乡家族之修谱事宜,多次商谈、沟通自己的想法,并征求家族长辈王好成、王成生、王成相、王福山等之意见。“祭祖、修谱、建祠是家族大事,难度大,很麻烦。”“都进城了,家里人不多了,宜早不宜晚。”这是老长辈王好成的嘱望,话语不多,分量很重,有担忧,有期盼……

盛世修志,家隆作谱。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国家形势好,政策好,综合国力增强,人民安居乐业,收入不断增加,财富不断增长。王氏家族团结和睦,物富家殷,人才辈出,尽管族人居住不同的地市,现代化通讯和交通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心思源,人心敬祖,族人更期待修谱,这是大家的一致共识。2018年冬季,家族老少形成共识,决定召开一次家族代表会议,共商共议修谱及祭祖之事。在王富贵、王新水、王林生、王福生、王继生、王建庄、王虎林、王永红、王合生等家族父老兄弟积极筹备下,2019年3月23日下午顺利召开了宗亲首次代表会议,成立了宗亲会,选出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提出了王氏家族十年三件大事的愿景。

三件大事:①2019年清明节举行首次祭祖大典;②2020年至2025年修纂王氏族谱;③提出建设王氏祠堂的愿景和设想。

修谱几点说明:

一、谱系——宗亲世系图仍采用传统竖排格式,按年龄大小从右向左排序。古代家族中的媳妇家谱只录入姓氏,这次修谱采用实名制。

二、关于女儿入谱问题。古代女儿一般不入谱,少数女儿入谱多为有历史影响的女子或烈女。现代社会男女平等,1980年至2015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妻只许生育一个子女,女儿、女婿同样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女儿入谱理所当然。女婿基本情况可在支系家族成员记事中载入。女儿、女婿所生子女不再记载。

三、关于世系年代计算。历史学家根据不同年代人类生存状况研究推算,解放前一世代30年,现在一世代35至36年。例如我们王氏家族,从移民至今18代,18(代)*35(年)=630年。明朝初移民至今650年,我们王氏祖先移居郭庄村至今有600多年历史。

四、修撰族谱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即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从本族谱出版之始,每十年由各家各户撰写一次家庭基本情况,交宗亲会秘书组。秘书组要将收集的资料打印装订,妥善存档,以备续谱之用。

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余庆录是传统家谱末尾预留的空白页,用于记录家族新增人口、婚丧嫁娶、迁徙等动态信息,寓意祖先福泽绵延和家族人丁兴旺。本次修谱,我们在族谱最后设置《备忘录》,和余庆录有相同之意,由各位宗亲记录2025年6月份以后自己家中发生的重要事情及其基本信息,请大家仔细阅读,认真续写备忘录内容,为之后修谱提供详实的家庭文字资料。

六、修纂族谱是王氏家族的一件大事,每个人都应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建言献策,出钱出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相信经过本次修谱,会为后人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王氏家族历史资料,承前启后,代代延续,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

-End-

(浏览 16 次, 今日访问 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