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太行伉俪| 白青年

【河顺文艺.第1123期】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散 文】

□文 | 白青年

太行山麓,洹河南岸,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常路郊村,至今还传颂着一对伉俪情深的动人故事。他们在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为了新中国,休戚与共,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这就是共产党员、军人夫妻:王化儒、呼福英。

1925年4月17日,王化儒出生在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横水镇常路郊村的贫寒农民家庭,他父亲王茂发,母亲郭秋菊,还有奶奶。王茂发育有八个儿女,王化儒是老大,小名“保仓”,全家共十一口人。

王化儒的父亲王茂发是一个淳朴的庄稼人,为了养家糊口,春季做木工,冬季磨豆腐、开染坊,勉强维持生活,年景不好时全家只能靠吃野菜、树叶充饥。

由于家境贫寒,王化儒只读了三年私塾,12岁开始就给别人家放牛、打短工,14岁到山西榆次县打工,学木匠的手艺补贴家用,一直到19岁家乡解放。1943年8月,他从山西省榆次县回到老家种地,并参加了农会;同年11月他与乔家屯村贫寒农家的呼福英成婚。

1944年,王化儒在村中任自卫队长,支前、自卫,6月在林县八区区公所工作,当通讯员。1945年,年仅20岁的王化儒被选举为村长主持革命工作,同年8月10日入党,两个月后转为正式党员,参加了两次党员培训学习。他积极带领群众进行土改、扩兵,支前、反封建运动,多次受到政府表彰。

1946年9月,敌人发动“扫荡”,王化儒领导联防民兵去打游击,保卫家乡和仓库。在任村长和联防主任期间,响应共产党征兵号召,他连续送走了三个战士,1946年一次就送走了四个战士。王化儒也想参军入伍,一次村里又征兵,他也报了名,但因工作需要,区委书记丁芳不同意他去,但他不气馁,继续开展老区革命工作。

1946年10月16日,政府号召每区抽二至三个人参军,条件必须是党员、年龄在18至25岁,大胆、勇敢,有相当于高小的文化程度,就可以参加考试。王化儒第一个报了名,当时林县八区共有四名村长去报名参加。去之前,区委书记丁芳给王化儒写了鉴定和介绍信,在鉴定中有这样的话:“立场坚定,勇敢,能完成任务”。考试结果四个人都被录取了。党组织调王化儒到河北省涉县南源村太行军区干部轮训学校,接受军事训练,即为正式入伍;编入一大队二中队八班当班长,兼支部委员和党小组长,军事培训结业时,王化儒立特等功。1947年4月,被派遣到太行军区独立二旅四十五团二营四连,任副连长,负责全连的工作,开始了八年血与火的战斗生涯。

王化儒南北转战,两条腿行军打遍了祖国十二个省,先后经历了转战中原、解放郑州、洛阳、开封、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千里大追击、两广战役、解放大西南(云贵川康)等战役,每个战役都冲锋在前,屡立战功,最后驻扎在四川江津县。

1950年12月上旬,上级下达了抗美援朝出征命令,部队整装待发。10月,呼福英从老家出发、忍饥挨饿,两个月徒步几千里到武汉,苦等了20天后,才坐船逆水而上,辗转到四川江津县,找到王化儒的15军部队,分别四年的夫妻见了面。呼福英人又黑又瘦,衣裳破旧,她这一路上可是受大苦了!一见面,夫妻抱头痛哭一场,王化儒没想到还能活着见到妻子…..

呼福英父亲早亡,跟着母亲,还有一弟一妹,艰难度日,受财主恶霸的剥削欺压,日伪军常来“扫荡”,她全家人就跑一二十里,四处逃命。结婚后她每天从早到晚,干不完的沉重农活,吃不饱饭,还挨打受气,干完农活就被婆婆赶回娘家,也不给粮食吃。呼福英只好纺棉花织布卖钱糊口。冬天冰雪一尺厚,婆婆不给儿媳屋里生火取暖,致使呼福英的婴儿被冻死。王化儒想不明白,自己的亲爹娘也是穷苦人出身,为什么要这样虐待儿媳妇?连对自己的亲孙子也不心疼?

呼福英说她决不回去了,坚决要求参军,上战场死也不怕!王化儒带她去和部队首长商量,首长问了一些情况后,知道她也是贫苦出身,性格刚烈、革命意志很坚决,会是一个很好的战士!大西南剿匪正需要人,首长表示同意接收她入伍。这样呼福英也正式参军、穿上了军装。首长让她先到15军军部随军妇女学校学习,她说不出有多么高兴!他俩又去照了个合影。她还年轻,参军入伍后,在军队里可以接受文化教育和革命教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弟兵。这样王化儒惦念的心才落了地。夫妻相聚第八天后,就挥泪分别、生死难料!王化儒随部队抗美援朝出征,妻子去15军留守处学习,参加了西南剿匪战役,右臂被机枪打穿,但是她英雄顽强。

一年以后王化儒从朝鲜回国,从东北带着高炮营新兵,在山东周村驻地训练时,他接到呼福英的一封信和一张穿军装的照片,十分惊讶,她人胖了,精神焕发,她的政治和文化进步是惊人的,文化课居然学到了初中水平,还加入了中国共青团,也能很流利的写信了!哎呀,她由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姑娘,变成了一个有文化、有觉悟的战士,人民军队真是一所好大学!王化儒有说不出的高兴。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1年元月,王化儒的部队要上朝鲜战场,出发前部队领导安排全军将士会见家属(恐怕在朝鲜牺牲回不来)。王化儒年迈的父母坐火车来到邢台看他。那天是正月十四,北方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三尺多深,天很冷,冷到零下二十度。王化儒1946年10月参军离家,至今已经五六年时间,由于长期的战斗生活,他从没想到还能活着见到爹娘,眼泪象断了线的珠子,失声痛哭。两位老人住了两天后,坐火车回到河南老家了。15军在邢台举行了出国作战誓师大会:“不上英雄榜,便涂烈士碑!”部队要轻装,王化儒把一些纪念章、军功章等贵重物品邮寄回家,结果家里人没有收到,丢了!

他们出国时朝鲜已打过5次战役,进入上甘岭阶段,战争是极其残酷的,敌人的飞机每天分批进入北朝鲜境内狂轰滥炸,北朝鲜一片废墟,男人大多战死,只剩老人妇女和小孩……

我15军的干部战士多次宣誓:“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见行动,要与阵地共存亡”。秦基伟军长说:“38军打了一个万岁军称号,我们要打出个九千岁军来!”。干部战士齐说“要为祖国争光!打出军威来”。每一块阵地都成了寸土必争的烽火战场。

1952年10月,志愿军15军在战场上壮烈牺牲的特级英雄有黄继光、一级英雄邱少云和孙占元等革命战士。

在15军《抗美援朝战争史》中,有这样一句话“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这样的烈士,有姓名的就有38个!

1952年6月到1953年,王化儒在15军高炮二营当副政教,该营经过实弹演习,成绩很好,在1952年3月间,他们乘火车到丹东后,赴朝鲜大同江进入阵地,1952年7月的一天,敌军多架飞机来扫射,轰炸我军阵地时,投下许多重磅炸弹,地动山摇、火光冲天,王化儒右腹部被炸伤,弹片飞进肚子里,伤口长15厘米,流血不止、肚痛便血,当场就昏迷不醒。

当时前方没有条件做大手术,他和很多伤员就被转送回祖国,在河北正定第52医院治疗。经过医生检查、化验、透视、照相,受伤部位是右下腹部,肠道有弹片黑影,诊断是肠子被炸破裂后造成出血。在1952年9月下旬,做手术取出了弹片,因手术时在肠周围有好多碎弹片,手术时间长达90多分钟,切除肠子12厘米,王化儒又昏死过去。

直到把他抬到病床上之后,才苏醒过来。在两名护士的护理下,转危为安。手术后,王化儒在52医院住了3个多月,伤好后就坚决要求重返朝鲜战争前线。但是手术后,他的一条腿短了几厘米,走起路来,身体左右摇晃。

再回到朝鲜前线后,已经是停战谈判中,战斗任务没有那么紧张,各部队抽出一些人和朝鲜老乡重建家园,托土坯、盖房子,我军部队里什么人才都有,有建窑烧砂锅的,有烧瓦盆的,有烧瓷碗和瓷盆的,有烧木炭的,有上山砍柴的……

1953年1月,王化儒回祖国去要干部和兵源,补充前线,后来又回到朝鲜。 朝鲜停战后,我志愿军任务就是两条: 一是加强战备,保卫胜利;二是恢复建设,保卫和平。15军在上甘岭打出军威,成为王牌部队,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表扬。之后15军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部队。

1954年4月30日——5月6日,王化儒的15军先后从朝鲜元山地区,登上列车回到国内,他们又受到祖国人民的热情欢迎和慰问,许多单位请他们去作报告,凯旋门、鲜花、掌声,王化儒他们成为了“最可爱的人”。

1953年7月21日,朝鲜停战,王化儒回国了。15军直属炮兵回到了河北邢台至内邱一带,他也回到内邱县礼义村部队驻地。回到营里不久,王化儒的爱人呼福英也从四川省泸州军营,长途辗转来到河北内邱县官庄的部队驻地,她在随军妇女学校学员二中队。王化儒参军八年后,1954年正月,第一次和妻子回常路郊老家,探亲四十天,村口乡亲们锣鼓喧天、热烈欢迎;家家请他们去吃饭聊天;王化儒也给乡亲们展示了他的神枪枪法。

探亲回部队不久,王化儒每天晚上盗汗,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浑身无力,营里医生于秀章,陪他到石家庄和平医院检查透视,经检查肺部、胃部,结果是肺左侧肺尖上有渗出性肺结核、胃部有胃下垂和胃溃疡。医生说这主要是战争年代落下的疾病,两次负伤也是重要原因,住进了志愿军第三兵团炮兵总队医院。那段时间,他爱人呼福英正怀着大女儿,每到星期六下午,就去医院看他,礼拜天下午才回妇校,他再三叮属她:“一来我有病,容易传染给你,二来你快要生孩子了,医书上说:胎儿六个月后不能坐车行动,你以后不要来看我,以免出危险,我死活不一定。如我去世后,你怎么生活呢?你和孩子不是能有个伴儿?”王化儒又嘱咐妻子:“你生了孩子,一定要取名叫建平,是建设国家和平的意思”。

王化儒是营级干部,多少年来养成的军人作风,但是又看看自己受伤后弯着腰的身体,确实知道自己的身体不能适应军队的需要,而要转业了,又实在舍不得部队。

部队开始动员干部转业,其条件是年岁大,身体弱的人。王化儒在15军高炮二营慢性伤病员登记表中的记录是,1.负伤多次,慢性肠胃病,风湿性关节炎、有痔核痛、头晕。2.肺结核经链霉素大量注射后,症状大半好转但营养不良、体力衰弱,短期较难痊愈,尤须长期体养,暂不适于部队出生活。

1954年下半年,王化儒和妻子呼福英一起,转业到河北省邯郸市,王化儒任邯郸市郊区第一副政委,工作是分管财贸,后来主抓农业;呼福英分配到商业局国营百货青年门市部,在当时也是不错的工作。王化儒工作突出当劳模,进京开会,周总理接见过,还几次到北戴河疗养。后来多次被上级调动工作,之后又创办了大华机械厂、滏阳钢铁厂等,又到邯郸市交通运输局工作。

呼福英很正直善良。一次呼福英去打水,忽然看见井底有个小男孩,吓了一跳!男孩脚踩着水桶,两只手紧紧抓握着井绳,人倒是没有事,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淘气掉下去的。呼福英赶紧使劲摇动辘轳,把这个小男孩救了上来……

1959–61年中国三年困难时期,邯郸是重工业城市,缺少粮食,饥荒蔓延,非正常死亡很多,工人大量逃亡。中央要邯郸市疏散15万人口到农村去,以减轻国家负担。王化儒是邯郸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响应号召、先后写了八次回乡申请,主动要求回河南老家务农。

1962年10月,王化儒和爱人呼福英带着5个孩子,乘坐一辆卡车,回到河南省林县横水公社常路郊村。王化儒的档案也转到了林县政府,县委书记杨贵指示给他们夫妻二人享受公费医疗;家门口挂了两个复员残疾军人红漆黄字木牌,是一种崇高的荣誉。

王化儒呼福英夫妻俩回到老家,全家人过着贫困的生活,但夫妻俩很满足,他们常说,比起很多牺牲的战友们,比起村里4个烈士,我们夫妻俩能够活着回来,就已经很幸福了。村上的人特别尊重他们,每到过大年的时候,就敲锣打鼓给他家贴春联,送一二斤猪肉等,村民们对他家很敬仰。王化儒任村干部,带领群众逐步实现电气化、机械化,修桥、修路、修水渠;多次给学生和村民做报告,讲他的战斗经历,经常有村里的一帮小青年,农闲或夜晚到家里,让他讲战斗故事,还不时问些战斗细节。他曾给村里的学校当过老师,教育下一代。夫妻俩还多次被邀请到横水公社高中,为师生作报告,讲战斗故事,教育青年学生努力学习,爱国向上,为国效力。

王化儒呼福英,是优秀的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传承红色精神教育下一代,他们还有一个好的家国情怀,他们对六个子女,要求严格,经常给他们讲战争经历、故事,教他们唱军歌、国歌,教育他们正直、善良、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为国效力。

夫妻俩身经百战,浑身伤痕累累。酷暑夏天的中午,王化儒常跑到村边的土路上,用滚烫的黄土埋住双腿,治疗关节炎。冬天呼福英用炒热的粗盐布包,来缓解两人剧烈的腿疼和腰疼;那些年,夫妻俩都能根据伤口的疼痛,来准确地预报天气。战争造成的身体伤残、病痛,一直折磨着他们,直到去世。

呼福英1982年贫病中病逝,53岁,留有四枚奖章。

王化儒1998年病逝,73岁。留有十三枚奖章、军功章。

王化儒屡立战功: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团体功一次。

英雄夫妻,埋葬在常路郊村西北青龙山头下,缓缓流淌的洹河南岸……

在此,我们对林州的太行儿女、横水镇常路郊村的英雄伉俪,王化儒、呼福英,致以深深的敬意!

2025.4.12日

雪漫残阳,冰著寒山,铁骨傲风。笑倭奴痴妄,徒施伎俩;
丈夫矢志,为复国兴。南满烟云,松江烽火,铁骑狂飚正纵横。
须来日,看高梁大豆,遍野黄红。

白山昂首苍穹,望林莽,葱葱是古松。问英灵安在,后生可记:
当年壮烈,那日从容?再度回眸,诗篇血就,当教中华瞩目中。
还休忘,有余魅拜鬼,海上云浓。

—现代·杨靖宇《沁园春》
  • 作 者 简 介-
-End-

(浏览 95 次, 今日访问 9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