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彦??
“最响亮的歌是《东方红》,最伟大的领袖是毛泽东”。这是毛泽东时代,中国人民群众发自肺腑的心声。一首《东方红》,唱响大江南北,唱响华夏九州,唱响宇宙太空(卫星传播)。她热情讴歌为天下庶民谋幸福,是老百姓大救星的毛泽东主席。回顾中国的历史,有多少年代,人民沉浸在苦难的深渊,近代史上的百年屈辱,人们历历在目,心悸怅然,仰天长叹!是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人民当家做主,成为了新中国的主人。
中国百姓不会忘记毛主席,林州百姓不会忘记毛主席。当林州人遭受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时候,当林州人遭受封建官僚欺压、奴役的时候,当林州人遭受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蹂躏的时候,是毛泽东,以一个战略家的雄才伟略,指点江山,运筹帷幄,派遣八路军一二九师挥戈东进,跃马太行。革命的星星之火,燎原在林州的山山坳坳、穷乡僻壤,林州人获得了新生。解放后,翻身的林州人民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以豪迈的革命热情和创造精神,演绎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创业三部曲”(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打造了美丽富饶的社会主义新林州。毛泽东虽因国务繁忙,未来过林州,但他对林州、对百姓的炽热情怀永远写在了林州的青史上,铭刻在林州人民的心中。
“菊香书屋”宴请林县客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的第一年,这是个稻谷飘香、果实累累的丰收季节,1950年9月25日,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
当毛主席神采奕奕,健步来到主席台时,全场掌声雷动。台下,一位身穿崭新蓝呢中山装的山民满含幸福的热泪,扬起满手茧花的老手拍得山响。他,50多岁,一条条刀刻似的皱纹爬满了瘦削的脸庞,印记着历经苦难岁月的沧桑;头儿剃得光光亮亮,这是来京前他特意理的发;就是这身中山装,也是省政府特意给他量身定做的,要知道,这是去见那朝思暮想的恩人毛主席呀!他来京代表的是林县50万人民,他要让毛主席知道,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是多么意气奋发、斗志昂扬地在建设祖国!
毛主席讲话了,讲得热情洋溢,讲得豪情奔放。山民洗耳恭听,只见毛主席挥动右手,称赞英模们:“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顺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
山民不识字,但他用心记着毛主席的话,牢记今后要起到模范作用、骨干作用、支柱和桥梁作用,把祖国建设好。
会议期间的一天,怀仁堂大门口,英模们排着一串长队,静静地等待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人人脸上洋溢着奔放的喜色,盼望那幸福的时刻。
幸福时刻终于来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袖们站在会堂门口,一一同英模们握手致意。
就要走到毛主席身边啦!林县那位山民的心真要蹦出来了,黑瘦的脸庞涨得通红,又宽又亮的额头沁出晶莹般的汗珠。
那双扭转乾坤的巨手终于握住了山民茧花的粗手,毛主席慈祥地微笑着,上下打量着他。他局促而激动,低着头, 不敢仰视。
“石玉殿。”毛主席和蔼地叫着山民的名字,山民心里还在惊讶:“毛主席咋知道俺的名字?”其实,他低着头,哪里看到工作人员在给毛主席作介绍呢!
“您多大年纪了?”
这是毛主席在问他呢!石玉殿这才抬头看着主席,激动地回答:“俺,俺57岁了。”
毛主席点点头:“唔,咱们同岁,我也57岁。”说完,爽朗地笑了起来。
“和毛主席同岁?”石玉殿看着毛主席容光焕发的脸庞,下巴连胡子茬都没有,而自己蓄着胡子,觉得主席面相年轻。实际上,主席说的是周岁,他说的是虚岁,主席属蛇,他属马,他比主席还小一岁,这是他后来才知道的。
接着,工作人员向毛主席简要地介绍了石玉殿的事迹,毛主席认真地听着,并握紧了石玉殿的手。这时,镁光灯闪动,摄影师抓住时机,在怀仁堂门口,诞生了林县人与毛主席合影的第一张珍贵照片。
一天下午,英模们讨论发言结束后,石玉殿回到就寝处,坐在床边思量着他的“树”,忽听有人叫门。
“石劳模在这儿吗?”
石玉殿边答应边去开门:“哎,俺是石玉殿,您找谁?”
“就找您,我是会务处的。”
“有啥事吗?”
“石劳模,告诉您老一个好消息,刚才,毛主席办公室打来电话,说让通知您晚上别在食堂就餐,毛主席他老人家要宴请您呢!”
“啥啊?”石玉殿惊喜得有点不知所措,他喃喃着说:“毛主席和俺只一面之交,咋会宴请……?”
“这是真的,主席派的车一会儿就来接您,马上准备准备吧!”
“好,好,俺拾掇拾掇!”石玉殿嘴巴哆嗦着,心想:“这要在旧社会,俺这个山老头是去吃皇宫御宴呢!毛主席真是咱人民的主席,把俺这山老头看得这么重哩!”
同一寝室的劳模们赶来为他祝福,催他洗脸,整衣。大约6时左右,一辆轿车开来接石玉殿。
石玉殿坐在轿车上,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坐这玩意儿,心中忽忽悠悠,还想着,这可是坐皇辇哪!
车到了中南海,石玉殿随陪同人员下车,见眼前全是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宫殿,这一下,本来放松的心情又紧张起来,心跳加快。他自我安慰,“别慌结(林县话,紧张的意思),这是见咱人民的主席,又不是去见皇帝。”
在菊香书屋的会客厅里,毛主席、江青、李讷一家人正在兴高采烈地说笑着。门外响起了特殊的脚步声,主席猜测是石玉殿来了,就从沙发上欠起身。警卫员一声“报告主席”的话还未落音,毛主席就接着说:“知道了,让客人进来嘛!”
还是这个头儿光亮亮的山民站在毛主席面前,不知所措,毛主席指着石玉殿,说:“年兄来了,欢迎啊,我们到餐厅吧!”
主席的警卫员头前带领,来到菊香书屋东厢房的餐厅,主席请石玉殿坐下,夫人江青和小女儿李讷也围坐下来。一会儿工夫,工作人员端上来豆腐、苦瓜等三个小菜和一盘馒头。
这就是“御宴”?石玉殿看着这桌饭菜,心里觉得远不是自己想象的。主席生活这样简朴,真是可亲可敬!
看到石玉殿拘谨地坐着不敢动,不敢说,毛主席把筷子拿过来,递给石玉殿说:“玉殿,请用饭,在这儿就是在家里,吃吧!”江青也跟着劝饭。
看着主席谈笑风生、和蔼可亲的样子,哪有皇帝老爷那种高高在上的威严,石玉殿这才轻松下来。当看到主席给他往碗里夹菜时,他伸过筷子接菜,“劳驾主席啦,俺自个来,自个儿来!”
席间,毛主席和石玉殿谈起了植树造林。这一下,可打开了石玉殿的话匣子,拘谨的气氛一扫而光。主席听着石玉殿滔滔不绝的话语,夹菜的筷子不时停留在盘子上方,全神贯注地听这位劳模精辟的讲解。之后,满意地连连点头。
“说得好,干得好,我虽然不真正懂什么果树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但我觉得有道理,要大胆创造嘛!”
接着,毛主席笑着问:
“石玉殿,你说说中国有几个米丘林?”
“米丘林?主席,中国还没有米丘林。”
“怎么没有?”毛主席歪了一下头,肯定地说,“有!你就是中国的米丘林!”
“我?……”石玉殿嗫嚅着嘴唇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连吃饭也忘了。
毛主席的筷子又伸过来了,石玉殿才醒过神来,这次,他是用碗接主席夹来的菜。
主席接着问:“玉殿啊,家里有几口人?”
“有六口,俺,内人,俩儿子和俩闺女。”
“儿女们成家了吗?”
“大闺女出嫁啦。”
“家里有几亩地?”
“十来亩。”
“打的粮食够吃吗?”
“托您的福,够吃。俺们那儿是老解放区,早就搞了土改,穷人翻了身,干劲很大。”石玉殿一边回答,一边想:毛主席日夜操劳国家大事,工作恁样忙,还想着俺石玉殿的家长里短,真和咱百姓贴心哪!这个纯朴善良的农民事后和人谈起,后悔地说:“毛主席关心俺,俺咋就没想开问问毛主席他家几口人。”
毛主席伸手从餐桌上拿过一个苹果说:“你吃这个。”
“这叫啥?”看着青里透红的大苹果,石玉殿不知这个比花红又大又好看的东西该叫啥。
“这是苹果,吃起来又甜又脆。”
石玉殿赶忙双手接过来,一边吃,一边用纸把苹果籽儿包起来,再郑重地放进上衣口袋里。
毛主席看到石玉殿装苹果籽儿,问道:“你们那里没有苹果树吧?”
“没有,俺们那儿有花红,我想弄几个苹果籽儿回去试着种种。”
毛主席高兴地说:“很好,很好。”说着站了起来,从装饰架上取出两个玉石做的苹果:“这一对玉石苹果,给你做个纪念吧!”
“中!”石玉殿双手恭敬地接过玉石苹果。这玉石苹果看着就像真的一样,若不是用手掂着觉得重些,很难分出真假。
毛主席抬起右手,向上扬了一下说:“回去后请你好好宣传。苹果好吃又好看,山坡、平原都可种。这个以后要大发展。”
这是主席对一位林业劳模的指示,石玉殿咋能不重视,但那时他还不识字,生怕忘了领袖的话,就默默念了好几遍。他想:“毛主席的话,我这辈子绝不能忘,要好好照着去做哩。”
饭后,石玉殿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主席,他不时扭回头再看一看,主席仍然站在门口,一动不动,慈祥的目光里饱含着那种希冀的眼神……
替劳模付换牙钱
人逢喜事精神爽。不错的,石玉殿来京参加第一次全国英模会,要见毛主席、朱总司令,他那股喜气劲儿甭提有多高。
但他还有一件懊丧事,就是说话嘴透风。因为掉了几颗牙,是饭吃不上味,话吐不清字。前两年虽然上省城换过牙,但假牙质量差,没过多久就粉蚀掉了。上京前,有人给他开玩笑说:“石劳模,毛主席请你到北京吃的是山珍海味,你这牙中吗?毛主席问你话,你能说清吗?”石玉殿憨厚地笑笑,真诚地说:“能见见毛主席就心满意足啦,咱庄稼人能吃惯那山珍海味?要是毛主席问我话呀,倒是个事儿……嗨,毛主席恁样忙,那顾得上和咱拉话儿。”
说是这样说,石玉殿还真上心啦!
他用粮袋装了几袋粮食去市场卖,连同积攒的钱一共有一百多万元钱(旧人民币)。他全带上,兴冲冲地赴京了。
1950年9月24日,石玉殿知道明天大会开幕,今天又是星期天,会议没什么安排,想去医院换牙。他向会务处的负责同志请假后,就打听着踅摸到了中苏友好医院。
这所医院,是京城当时有名的医院。石玉殿来到牙科诊所,向医生说明情况,那个医生和气地说:“老同志,这要给你做牙模,大约需要一百万元,按规定,请您先付50%的定金。”
石玉殿挠了挠头,说:“医生同志,俺想今儿先来看看,不知道医院的规矩,钱没带恁多。——那,俺回去取吧!”
医生看着这位光头的实诚山民,打心里喜欢。可当看到石玉殿胸前挂着的红绸布条上的“全国英模代表”字样时,眼睛里更流露出敬佩的目光。
“老同志,您是来京参加全国英模会议的?”
“是。”
“那这样吧,我给医院说说,您老今天甭交定金。我先给您做了牙模,一个星期后您来取牙时,再付医疗费。”
石玉殿激动地连连点头。
一个星期过去了,石玉殿来到中苏友好医院牙科门诊,见到先前的那位医生,说:“医生,俺来取牙结账。”
“嘿,您老来啦。行,我给您取牙模。”那位医生见到石玉殿十分热情,取出已做好的牙模,“您试试合适不合适。”
石玉殿接过往嘴里一装,蛮中哩!他一边高兴地感谢医生,一边小心翼翼地从上衣口袋里掏出那一百万元人民币。
“哎,不用取钱啦!”那位医生连忙推托。
石玉殿纳闷:“俺交医疗费呀?”
“老同志啊,这账您结过啦!”
“不对,俺没结!”石玉殿斩钉截铁地说,“这不,俺还带着钱一动没动嘞。您不是说,让俺来取牙时再算账吗?”
“嗨,我说结过就结过了,您老猜,是谁给您结的?”这位40多岁的中年男士拖长声音,卖起了关子。
“俺咋知道?俺是平原省山旮旯的,北京又没个熟人,谁会替俺结?”石玉殿疑云重重,不解地嘀咕着。
“哈哈,是咱毛——主——席!”
“啥?”石玉殿闻听大吃一惊:“真是毛主席?”
“真的,一点儿都不错,是毛主席派人来替您付的。”
石玉殿心中好似江海翻腾,酸甜苦辣一下子涌上了心头,这个钢铁汉子,眼圈一红,眼泪像断线的珠子,“扑嗒、扑嗒”掉了下来。贫苦农家出身的他,6岁丧母、死妹,7岁流浪乞讨,10岁给地主放牛,受尽了人世间的饥饿、白眼、嘲笑、谩骂和欺诈。是生活迫使他追求“以树救民”的理想,是共产党、八路军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实现了他的迫切愿望。这个在山沟沟毫不起眼的牛娃子,如今成了国家的主人,群众的模范,毛主席的座上宾。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自己独自来换牙,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又咋会知道俺,这样的小事、杂事,咋也顾得上操劳?他猜测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请假上医院换牙,会务处的同志告诉了主席;一种是自己在餐厅就餐,由于不习惯吃山珍海味,专拣豆腐等容易嚼动的东西吃,曾引起了大会服务员同志的注意,征求他改善伙食的意见。这位服务员同志把他的情况报告了会务处,因为他是全国林业战线唯一的特等劳模,又受到主席的“家宴”款待,所以,就把情况转告了主席。可不论啥情况,主席的这份对百姓的关爱之心,真是感天动地,使他一生铭记不忘,鼓励和督促他以百倍的工作热情去撒播绿色,造福社会,造福人民,报答党和毛主席。
来自中南海的苹果树苗
1952年的一天太阳暖融融地把光芒撒播下来,村县东岗区东冶村九岭十三山十六道沟享受着这无私的温暖,从冬眠中苏醒。于是,山山岭岭、沟沟坎坎留下了春姑娘闪光的足迹,又鲜又嫩的绿色像青烟碧雾般的垂天之翼,给人世间披上了丝绒的舞衣。
北小垴上,满山满坡都是翠绿的柿树。在一片坡地上,石玉殿正拿着马勺,一勺水一勺水地给二尺来高的树苗浇水。有人形容文章写得好叫“妙笔生花”,病治得好叫“妙手回春”,而这位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中国的米丘林”的老农,他的那双手堪称“布绿圣手”。这不,林县解放几年来,“光岭秃山头”的东冶,在他的带领下,九岭十三山十六道沟变成了现在的“花果山”。就拿这片树苗来说吧,在他的心里占有很重的分量,这就是前年在毛主席家吃的那个苹果留下的籽儿培育的。
“石玉殿!石——玉——殿——!”山坡下的路上,有一个小伙子在扯着嗓门喊。
石玉殿一看,是乡里的干部,赶忙答应:
“哎——!做——啥——嘞——!”
“北京给你寄来东西啦!”
石玉殿一愣,放下马勺,走下山坡,问小伙子:
“啥东西?”
“毛主席托林垦部给您寄来了500棵苹果树苗。请您去县林场取回来。”
“中,中!”石玉殿的手抖动着,眼睛又湿润起来。嘴里念叨着:“主席还惦记着俺,惦记着苹果树呢!”
是啊,领袖时刻关怀着人民,记挂着劳模,关注着群众的生产生活。他石玉殿能不搞好林业吗?
树苗拉回来了,这饱含着毛泽东深情的树苗比太行山还重,比珍宝还贵。把它栽到哪儿好呢?
石玉殿召开了互助组会,征求大家的意见:“乡亲们,毛主席大老远地给咱寄来苹果树苗,他老人家和咱山里人心连着心哪!大家说,咱往哪儿栽?”
往哪儿栽?互助组员们议论纷纷。他们都知道这些树苗,不同于一般的树苗,用一位曹老爷子的话说,这是皇赐御树,还真得选风水好的地方!说来说去,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在了石玉殿的身上。
石玉殿见大家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想了想说:“乡亲们,那这样,把这些树苗都栽到俺家北小垴、老树洼的地里头吧。”
说干就干,他拣自己家最好的地,和互助组的乡亲们栽下了这来自中南海的苹果树苗。此后,毛主席又寄来了40根烟台梨枝条,石玉殿亲手嫁接后也种在了自己的地里。这样,大山里的林县就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个苹果园,林县的热土上破天荒地长起了苹果树。
石玉殿和老伴魏雨先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倾注在了这个特殊的果园里。
在经营苹果园之暇,石玉殿就拿着毛主席送他的玉石苹果去宣传,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说毛主席对山区人民的关心,说唱植树造林的重大意义,还编成小曲儿唱给乡亲们。他眼前好像看见500棵苹果树苗和两个玉石苹果一样,已化成了全县、全国的遍地果园和花果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56年秋,这些在精心管理下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石玉殿怀着激动的心情,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摘下第一个苹果,又用鲜艳的红纸包起来。
“包苹果干啥?自己栽的你咋不先吃?”一个乡亲奇怪地问。
石玉殿虔诚地说:“这是毛主席给的树苗。他老人家还没尝,我咋能吃呢?”
他把苹果装到一个木箱里,要邮寄给毛主席,并且想附一封信表表心意。可是他一字不识,被难住了。以往他为了记事,采取画画的方法,创造了2000多个只有他才认识的象形字。如: (池)、 (剪)、 — —(断)等。 现在要跟毛主席写信,这些象形字咋能用呢?
他把上学的二儿子百顺叫到跟前当老师,他编成句,让儿子教他写,耗了两灯煤油,用了50张纸,练了9000多个字次,然后才一笔一画地写成了一封信:
苹果树儿亲手栽,
以期早日结果来。
莫非喜从天上降,
未到五年果结开。
双手摘下第一个,
敬上主席尝鲜来。
信使带着石劳模心血和汗水的结晶飞到了中南海,而毛泽东八次接见贫苦百姓出身的石玉殿,与其真诚交往的佳话也在林州一代一代传下来……
百姓冷暖挂在心
1958年的孟冬,寒冷的天气已早早赶到豫北。但新乡地委的县委书记会议却开得热火朝天。为了新中国的强大,这些县委书记们都铆足了劲儿。其中,有位30来岁,大个子,长圆脸,高鼻梁,英气勃发的干部,就是林县的县委书记杨贵。
11月1日晚上,地委没有会议安排,杨贵想趁这个间隙,到澡堂洗浴,在浴池里一泡,那种舒服劲儿就别提了,心理的松驰,工作之余的愉悦尽在一洗之中。
“杨贵同志在里面吗?”
一个熟悉的声音在更衣室喊他,杨贵听出是地区公安处的处长高雷。知道有事儿,又连忙答应:“在里面,我在里面!”
杨贵一边答应,一边从池子里跳出往外走。到了更衣室,不等杨贵去读懂高雷那种急促的神情,就见高雷焦急地说:“杨贵同志,快穿衣服,有急事!”
公安处长的话,杨贵在那种场合自然不好问,就随便擦了一下身,迅速地穿好衣服,跟着高雷上了接他的吉普车。
车子开了,高雷的脸上绽出了笑容:“杨贵同志啊,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毛主席的专列停在火车站,他要找地、县的领导同志座谈呢!所以,地委叫我通知你到会参加。”
真的,要见伟大领袖毛主席?霎时,一股幸福的暖流流遍了杨贵的身心。他抑制不住激动,紧紧地同高雷握了一下手。
汽车行驶到新乡火车站,地委书记耿起昌早在站台上等候着。一见杨贵到来,忙招呼其他参加座谈会的同志跟着自己往毛泽东的专列走去。
杨贵上了专列,马上就要见到毛主席了,那颗敬仰之心怦怦跳动。与他同来的十余位地、县负责人个个喜形于色,互相传递着兴奋的眼神,静悄悄地从左车门进入毛泽东所在的车厢。
毛泽东穿着一身略略褪色的灰布中山装,笑容满面,英姿魁梧地出现在杨贵等同志们的面前,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和新乡地委书记耿起昌站在毛泽东身边,向主席一个个介绍与会的地、县同志。这时,杨贵激动地走到了毛泽东的面前,史向生介绍说:“这是林县的县委书记杨贵。”
毛泽东点点头:“唔,林县杨贵,我知道你。听说你治水很有一套嘛!”领袖把右手伸出来。
杨贵赶忙双手迎上前去,握住毛泽东温暖的大手。回答说:“我做得很不好,目前林县还有一些人吃不上水呀!”毛主席微微笑着,双目慈祥地注视着杨贵,那亲切的话语和暖心的笑容,使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久久不能忘怀。这时,摄影师为历史留下了那幸福的一刻:共和国的领袖与林县县委书记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9时30分,参加座谈会的同志入座,大家幸福地看着毛主席。
毛泽东点燃了一支香烟,环视一周,对大家说:
“今天,把各位父母官请来,想听听你们那里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情况,大家有啥说啥,随便谈。”
杨贵和到会的10位县委书记都是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心情既兴奋又激动,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毛泽东见没人说话,便展开秘书叶子龙给他的名单看了看,然后先从新乡地委书记耿起昌点起汇报。接着是延津县、温县、原阳县、封丘县、内黄县、济源县的县委书记发言。
第8位点到的是杨贵。这位质朴而务实的林县县委书记兼林县、南乐、清丰3县联合钢铁指挥部的负责人,首先向毛主席汇报了大办钢铁的基本情况。
毛主席听后,问:“你们一天能炼多少钢铁?”
“我们每天上报炼铁数字大体都在二、三百吨,但绝大多数是硫铁,铁渣也不少。”杨贵照实回答。
毛主席接着问:“灰生铁有多少?”
“不到10吨,而且大部分是回收的废铁和砸碎的铁锅投炉的。”
毛主席点了点头,若有所思,片刻,目视大家问:“这个情况可能有普遍性吧?”在场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点点头。
史向生介绍说:“据了解,各个钢铁基地现在炼的铁大体都是这样。”
毛主席的目光又转向了杨贵,问:“林县有多少人?”
“50多万,是个山区。”
“林县有林吗?”
“林县山上土薄石厚,原有一部分自然树林,这次大办钢铁砍了不少。”
毛主席又问道:“办钢铁你们上了多少人?”
“地委原计划让我们三个县上15万人。”
毛主席说:“现在上了多少人?”
“五六万人。”
毛主席关切地说:“五六万人怎么住?”
“住在野地里。”杨贵顿了顿,又说:“经过兴修水库、水渠,今年庄稼长势好,是个增产的年景,可惜不能全部收回来。”
“怎么回事儿嘛?”毛主席着急地询问。
杨贵忐忑不安地回答:“精壮劳力都出来办钢铁,庄稼就顾不上收,棉花也顾不上摘。”
毛主席点点头,神情忧虑地问:“五六万人住在野地里,生病的多不多?”
“现在还不多,但已有了苗头。”
毛主席听了紧皱眉头,连连摇着右手环视着大家说:“天冷了,那么多人睡在野地里,冻病了怎么办?好不容易修了水渠、水库,长了好庄稼,却没有人收,这怎么能行呢?不敢再上人了,现在已上的人员,大部分都要下来,留下少数人,建设小高炉,其他人很快撤下来!”停了停,他又加重语气,“要很快撤下来!”
毛主席关切之情,坚定之心,不容置疑。他的指示,说到了在场的地委、县委领导同志的心坎里。毛主席为大家解开了头痛箍,大家都表示赞成。
毛主席又问杨贵:“林县是山区,你们那里山多吗?群众生活很苦吧?”
杨贵高兴地说:“主席,您放心。在党的领导下,林县面貌发生了变化,现在比过去好多了!”
毛泽东的脸色略微好了一些,接着,他又问了人民公社和兴办水利的情况。他说:“人民公社化了,不能盲目实行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废除商品经济是违背经济规律的。中国是个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国家,商品经济不能消灭,而是要大发展。发展社队经济不能剥夺农民的利益,不能平调农民的东西。水利还要大发展,农业要发展,没有水利化不行,但搞水利要注意劳逸结合,大办水利好,还要注意深翻土地。”
座谈会结束了,杨贵他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主席,从右车门走下专列。
大家感觉十分幸福和痛快,毛主席在关键时刻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中的平调风,使他们原来脑子里的一切顾虑都云消雾散了。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冷暖的工作作风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楷模。此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心潮澎湃,他把主席说的话从心里过了一遍又一遍。就是这次幸福的接见,给了杨贵为百姓办事的无穷动力,那个举世闻名的“人造天河”——红旗渠工程开始在这个地方官员的心里酝酿……
铅笔譬喻的哲理
入夜,喧闹的都市渐渐恢复了宁静。河南饭店的一间客房里,年轻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脸色潮红,拿着笔聚精会神地整理今天的日记。1959年3月1日,这是他一生永远难忘的日子,如潮翻滚的思绪,激动人心的场景,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
3月1日下午,河南饭店的一个小会议室里,参加河南省四级干部会议的新乡地区干部们正在热烈地讨论发言。4时许,有人招呼了一下杨贵,杨贵扭头一看,是会议秘书处的干部。两人走出房间,这位干部通知杨贵,省委要他参加一个座谈会。
上了等候在路旁的吉普车后,小车在金水大道上向西奔驰。到底是什么座谈会?在哪儿召开?谁主持召开的?杨贵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时,同在车上的新乡地委书记耿起昌告诉杨贵,座谈会在交际处召开。
“嘎吱!”吉普车停在交际处的院子里。这交际处位于省委的西边,是接待高级官员和宾客的地方。在这个地方开座谈会,杨贵自是感到非同一般。
上了交际处的二楼,工作人员引领耿起昌、杨贵到会议室。进去一看,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等五六位也在这里。
大家等候了一会儿,听到走廊里的脚步声渐近,毛泽东主席出现在会议室门口。室内顿时一阵声响,旋即平静,接着一阵热烈的掌声。毛主席挥了挥手,室内才归于安静。
史向生向毛主席一一介绍前来与之握手的座谈会成员。
“主席”,看着走过来的杨贵,史向生指着道,“这位是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
杨贵急迫的心情按捺不住,早伸出手来去握毛主席的手。
毛主席笑容满面地握着杨贵的手,说:“我认识你,咱们去年在新乡见过面嘛!”在他心里,还记着这个实诚的年轻人那次汇报工作的实诚话,所以,印象格外深一些。
参加座谈会的有八九个人,大家坐下来之后,毛泽东清了清嗓音,语音平缓而深沉地说:
“同志们,今天请你们来座谈一下农村人民公社的问题。现在,人民公社发展很快,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公社内部出现了不少矛盾,怎么解决呢?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与会同志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而后就随意发言了。毛主席不断插话、提问,这种不拘形式的谈话,使气氛很活跃。
根据大家反映的情况,毛主席提出:“生产关系要改进,权力不能过分集中,公社的体制要下放,实行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管理和三级核算,以队为基础。这个以队为基础,有的主张以原来的高级社,有的主张以生产大队,有的主张以生产队。看来,以生产队为基础比较适宜。”
听着主席的话,杨贵心里亮堂多了。他认真记录下领袖说的每一句话,并尽可能当时领会。他想到,大跃进以来,林县老区人民焕发出来的革命精神和冲天干劲是搞好公社的必要条件,要正确引导。但近段时期个别公社内部出现的严重问题使他忧虑。要把问题反映给主席,对全国的公社会有好处。
轮到杨贵发言了,他说:“我们林县公社化以后,有些地方搞平均主义,平调农民土地、牲畜和物品等,在群众中反响很差。”话顿在这里,这时,毛主席慈祥地看着杨贵,信任的眼神鼓励他大胆说了下去,“有的公社负责人,为了把公社搞好,主观上总想着越大越好,就指挥把几户农民的地占了,把全社农民个人养的猪都抓来,办大猪场。结果,农民心里有怨气,还不敢说,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为此,县委严肃批评和制止了这种做法,刹住了平调之风。”
毛主席听罢,点头赞成林县的做法。他看着大家,意味深长地说:“是啊,我们现在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物资还不丰富,对于社会产品只能实行等价交换,不允许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要纠正这种平均主义的倾向。”
说罢,毛主席把手里的铅笔举起来,幽默地解释道:“你想,如果我有两支铅笔,你要我一支,我不会同意;我有三支、四支铅笔,你要我一支,我也不会那么痛快地给你;如果我有五支六支甚至更多一些,你要我一支、两支,我才会同意给你。现在是社会主义阶段,还是要按劳分配,要清理‘共产风’,平调来农民的东西,能退还的还是要退还给农民。”
毛泽东风趣的谈话,浅显的比喻,使与会者获益匪浅。杨贵听了,更像服了清醒剂,脑子里亮堂多了。这次座谈会,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党。毛主席深入实际,实事求是,以浅显的譬喻批评了那种脱离实际、脱离人民的平均主义。他那宽宽阔阔、坦坦荡荡的爱民之心令人起敬。
夜深了,灯熄了,杨贵还在床上辗转反侧,他在思考着回林县后怎样贯彻执行毛主席的指示……
郑州会议结束后,为了清理“共产风”,刹住“平调风”,党中央、毛主席从国家财政拨款给地方解决问题,仅林县就拨给了约400万元!400万元,这不只是个大数目,更体现的是毛主席那颗爱民之心。而后,中共林县县委迅速组织力量调查落实平调情况,后来干脆命令林县籍的县直干部回原籍公社进行调查研究,如实向县委汇报。
汇报会召开了,马有金、王聚山、郭保成等人的调查汇报,既生动形象,又触目惊心。
于是,林县县委把国家财政给的钱分配到各个社队,同时在县委大礼堂门口摆开长条桌子,现场办公,把钱放到桌子上,大跃进中出现的所有平调问题当场解决发款兑现。全县百姓为之欢呼雀跃,歌颂党中央、毛主席的惠民之德。
林县红旗飘起来
“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党的号召响遍林虑山麓,洹水河畔。
——林县的林业在发展。千千万万个石玉殿在涌现,“绿色使者”踏遍林虑山。
——林县的水利事业在发展。“一千个庵子沟”治山治水运动的掀起,“以小型为主,以蓄为主”的要街、弓上、南谷洞等水库的建成,促进了农业的丰收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林县的山区建设在发展。那个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建成,给林县一个欣喜,给中国一个鼓舞,给世界一个惊奇。毛泽东“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为林县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林县人引水改土显身手,成为那个时代“毛主席号召学大寨开的‘愚公移山’的鲜花”(王震评语)!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这位以百姓为力量之源的巨人关注着祖国的发展,也关注着林县的变化。
1965年4月,70多公里长的林县红旗渠总干渠建成通水。12月18日,根据党中央、毛主席指示,《人民日报》发表了《党的领导无所不在》的长篇通讯并加配社论,明确肯定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林县县委“是全县人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核心”。从此,林县,这面全国水利建设战线的红旗树了起来!
1966年4月,红旗渠三条干渠竣工通水。4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记河南省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伟大胜利》,赞扬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在建设红旗渠工程中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社论说:“全国每个地方、每个单位,如果都像林县人民那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国家的面貌必然能够更快地改变。”
1969年7月6日,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通水。7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林县人民十年艰苦奋斗,红旗渠工程已全部建成》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一曲凯歌》两篇文章。文章指出:林县人民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依靠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力量和广大群众的智慧,战天斗地,劈山开岭,凿洞架桥,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引来漳河水,彻底改变了林县人民世世代代缺水的面貌。这是林县人民执行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政策的一曲凯歌。
1973年,党中央、国务院特批林县为对外开放县。毛泽东为之陆续向来访的外国元首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首相宾努亲王等介绍参观红旗渠。而后,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来访的外国元首和贵宾介绍参观红旗渠,一时形成了“地球蓝色飘带”上的参观热。这条林县融百姓力量与智慧的结晶工程从而被外国舆论称为“毛泽东意志在红色中国的典范”!
林县红旗飘起来了!这是毛主席和党中央树立起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
但是,“文化大革命”中,有些人反对林县红旗渠,说什么“修建红旗渠不是一功,而是一罪”“红旗渠是死人渠”等等。林县广大干部群众回顾几年来中共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在山区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深刻认识到,是党和毛主席把林县人民从逃荒要饭的火坑里拯救出来,翻身做了主人,是党领导全县人民开创山区建设新纪元,修建了红旗渠,使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大自然决战决胜的产物。红旗渠上的每块石头,都凝结着林县人民的血汗,红旗渠中的每一滴水,都闪烁着党的灿烂光辉。广大群众勇敢地驳斥了那种错误论调,理直气壮地说:“吃水不忘建渠人”,“中共林县县委是红旗渠建设的坚强指挥部”,“红旗渠是林县人民的命根子”。
1972年11月的一天,中南海的菊香书屋,烟雾缭绕,笼罩着办公桌上那份《中共河南省委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批林整风运动的请示报告》,毛泽东紧皱眉头,认真地看着,一股怒火在五内翻卷升腾。
河南的问题,林县、兰考的问题真是触目惊心!那条为民造福的红旗渠,是老百姓力量和智慧的展现,反红旗渠怎么得了?
毛泽东一生热爱百姓,相信百姓,尊重百姓的首创精神,他那种浩然宇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力量,正是来源于百姓这种创造历史的动力之中。
于是,毛泽东拍案而起,在中共中央作出解决河南问题的意见上,愤而挥笔批示:“同意。”
1972年11月4日,中共中央(42号)文件诞生了,毛主席重若千钧的两个字,粉碎了某些人在河南大砍林县红旗、大砍兰考红旗的痴心妄想。
“林县、兰考是毛主席、党中央表彰过的两面红旗。”“林县、兰考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产物!”毛主席、党中央肯定了林县人民建设红旗渠的伟大成就,林县的百姓高兴得奔走相告,欢欣鼓舞。
林县红旗飘扬在中国!
1974年,党中央、毛主席批准参加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的中国政府代表团携带《红旗渠》等10部电影纪录片赴会。是年4月上旬,联合国总部放映了中国代表团带来的纪录片,第一部就是《红旗渠》。红旗渠的创业历史和成就,令世界震惊。
林县红旗飘扬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