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军人守护烽火记忆

周晓荷《河南日报》 (2025年08月15日 第 06 版)

耿风泉向参观者讲述红色展品背后的故事。 受访者供图

8月11日,位于辉县市城关镇冯庄村的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迎来了一拨儿又一拨儿参观者。61岁的馆长耿风泉详细地讲述着展品故事,汗水湿透衣背。一场讲解结束,他迅速换上干净衣衫,开始下一场讲解。“保持衣着整洁去追忆这段岁月,是对参观者的尊重,更是对先烈的尊重。”他说。

这座展览馆本是耿家住宅,如今珍藏着耿风泉和父亲耿兰田踏遍太行山区搜集而来的抗战实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党建、研学场所。步入展馆,两万余件珍贵实物无声诉说着浴血奋战的艰辛历史,有各式边区土造手榴弹、八路军军训教材、学生课本等。

在“边区地雷”展柜旁,几名小学生正认真阅读着文字介绍。这些刻着“有来无回”“保护村庄”“抗击日寇”字样的瓷地雷,被耿风泉视为珍宝:“这是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见证。”对搜集这组展品的经历,耿风泉记忆犹新:“当时钱不够,我打电话给爱人,她把服装店进货的钱全部给了我。她常说,你是退役军人,更是抗战老兵的儿子,做这件事有价值、有意义。”

耿风泉的父亲耿兰田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这位久经沙场的老人常被革命老区邀请担任战争题材演出的顾问。为了让演出更真实,耿兰田开始有意识地搜集抗战实物、整理抗战故事。如今展览馆中的许多藏品都源于那时:超长火铳来自战友赵利津,独撅子手枪是郭兴所赠,抗战时期的《新华日报》与传单由李毅之交予……每一件实物背后,都连着一位战友、一段往事。

受父亲影响,耿风泉参军,退役后致力于抗战实物的收藏与整理。他节衣缩食,自筹资金300余万元,踏遍太行山革命老区的村村寨寨,从3000多处乡村、农家、旧址收集抗战时期的照片、报纸、信件、勋章、军械等实物,展览馆常年免费向社会开放。不仅如此,他还走进大中小学校园,开展国防教育大讲堂、国家安全教育大讲堂、微党课等宣讲活动,累计千余场。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耿风泉的儿子耿文伟大学毕业后投身军营,守护一方安宁;女儿耿文斐是小学教师,成为红色故事宣传员。“我们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让更多人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不忘初心、奋力前行。”耿风泉坚定地说。

(浏览 50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