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瞧办主任
以下文字是我根据李天佑上将的儿子李亚宁的文章套写的,感谢李天佑将军的后人。
1946年5月,我东北民主联军打响了四平保卫战。部队顽强坚守了一个月后,在我防线被敌人突破有可能很快被国民党机械化部队迂回包围截断退路的危急关头,林彪果断将部队撒出了四平,一路退到哈尔滨。(我的前几天根据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杜聿明、廖耀湘、郑庭笈和张广居等人写到这段,他们当时都认为是被他们军队打出四平的,实在可笑,这么不知彼,怎能不败呢?)
四平败退,造成我党我军一时在东北的被动局面,使我党我军在东北处于历史上空前困难的阶段。一年之后的1947年5月,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而走出被动困境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强大的夏季反攻中猛烈扩大占领区。
在夏季攻势中,一纵司令员李天佑指挥一纵,奉命同二纵五师、独一师共同围歼四平北援之敌陈明仁的七十一军。国民党七十一军的八十八师、九十九师在四平以北的怀德镇地区大部被歼,七十一军军参谋长冯宗毅和八十八师师长韩增栋被击毙。
东北民主联军连打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官兵的士气。各部队从上到下情绪激昂,纷纷上书请战,要求乘胜追击,攻打四平。李天佑积极向“东总司”请战攻打四平
为对国民党军拦腰斩断,彻底扭转东北战局,林彪决心拿下四平!而四平3万余国民党守军深谙四平得失所系东北战局要害,觉议陈明仁防线的要塞化工事,破釜沉舟死守四平,一场长达20天的惊心动魄的城市恶战就此开始。1947年6月,东北大地战云密布。我东北民主联军精心部署,一纵、邓纵(邓华纵队)和六纵的十七师,以7个师的兵力,外加5个炮兵营,总计约10万人的强大阵容,组成四平攻城部队,由一纵司令员李天佑与政委万毅统一指挥,向四平城发起进攻。与此同时,另外4个纵队承担起阻援、打援任务,为攻城之战保驾护航。四平攻坚战实际上是一场战役行动。
从6月4日至11日,我攻城部队如钢铁洪流,陆续集结于四平城外,一场改写东北战局的战役蓄势待发。
彼时,四平守敌主力为七十一军与十四军的1个师,再加上地方部队,总兵力达3.4万余人,由国民党悍将陈明仁坐镇指挥。七十一军作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接受过美式训练,装备精良,满员时全军达3万人。军长陈明仁治军严谨,作战骁勇,素有威名。
自1946年5月19日国民党军队攻占四平后,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陈明仁将四平打造成一座要塞化、半永久式的坚固城池。其火力配备采用网状交织、交叉覆盖的方式,构建起严密的防御体系。这种城市防御工事,与我军以往熟悉的山地战、野战中的简易掩体截然不同,也预示着这场战斗的艰难程度远超想象。陈明仁严令各防区部队独立坚守,下达“不求援,不待援,战至最后一人”的死命令,还设立督战队,对后退者格杀勿论,妄图凭借坚固工事与铁血命令死守四平。
早在6月3日,“东总”便指示:“四平准备八天以后开始攻击,攻四平部队由一纵统一指挥。”林彪满怀信心,计划在三五天内拿下四平,一场激烈的攻守对决即将拉开帷幕。
6月8日,李天佑与万毅率领部队完成对四平的包围。9日,李天佑发布战斗动员令,不仅深刻阐明战斗的重大意义,强调加紧战前准备的紧迫性,还设立立功嘉奖机制,特别提出活捉敌七十一军军长陈明仁者记特等功,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
四平城下,国共双方剑拔弩张,各自坚定的决心,已然预示这场战斗不仅是生死较量,更是一场残酷的攻守拉锯消耗战与意志对决。这是东北民主联军首次对坚固设防的中等城市发起攻坚,在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亦无前例可循,其艰难与意义不言而喻。
李天佑更是将指挥所设在距离敌人前沿仅300米的柳丛之中,展现出破釜沉舟、决胜战场的坚定决心。
11日,我军迅速扫清四平外围据点,为总攻创造有利条件。然而,13日,四平突降暴雨,大雨倾盆而下,道路瞬间变得泥泞不堪,严重迟滞了我攻城部队的行动步伐。但战士们毫不退缩,克服重重困难,等待着总攻时刻的到来。
14日20时,总攻的号角终于吹响!28分钟后,负责西南方向的一纵二师凭借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率先撕开敌人防线,打开突破口。次日凌晨2时30分,一纵一师也成功开辟另一个缺口,胜利的曙光初现。15日至17日,西南方向率先入城的一纵一师和二师协同作战,并肩向城区纵深挺进。而在西北方向,邓纵在突破防线时遭遇顽强抵抗,进展受阻。关键时刻,李天佑当机立断,迅速调整邓纵独一师的进攻路线。然而,独一师师长马仁兴在前线指挥作战时,不幸壮烈牺牲,为这场战役增添了悲壮色彩。18日,我攻城部队形成西南方向的一纵与西北方向的邓纵相互配合、遥相策应的有利进攻态势,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
四平战役由此进入惨烈的巷战环节。从路西到路东,每一片房屋、每一条街区,都成为激烈争夺的战场,前沿与纵深同时爆发激战。白天,一栋栋楼房、一条条街道,都浸染着我军指战员的鲜血,冲杀的呐喊声响彻云霄,此起彼伏;夜晚,燃烧弹、照明弹、飞机投掷的发光弹,以及被炮弹引燃的建筑物,将整个战场照得亮如白昼。疾风骤雨般的火箭炮、排山倒海般的重磅炸弹,将四平城炸得天翻地覆。就连陈明仁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也心有余悸地写道:“那时解放军方面炮火很猛,我在抗战八年之中,都不曾遇到过这种局面。”
恰逢连日大雨,战场上血水与雨水交融,四处蔓延。60年后,一位参加过四平攻坚战的老兵回忆道:“堑壕里堆满了泡烂的尸体,一脚踩上去,就像陷入泥潭一样,噗嗤作响。我们的战士从泥水中爬起来,身上浸透血水,却依然毫不犹豫地继续向前冲锋。”这番描述,道尽了战斗的残酷与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20日18时,我攻城部队集中三个团的兵力,向七十一军军部大楼发起连续猛攻。狡猾的陈明仁早已提前逃往路东的油化工厂,但其胞弟、七十一军特务团团长陈明信则被我军俘获。此后,攻城部队逐街逐屋、逐层逐楼与敌守军展开激烈争夺。战士们在战斗中顾不上吃饭喝水,日夜鏖战。交战双方都伤亡惨重,筋疲力尽,战场之上弥漫着浓烈的硝烟与悲壮气息。
在此期间,“东总”多次发电指示四平前线首长,要求“希发挥高度战斗决心,争取胜利”“不惜重大伤亡与疲劳,坚决夺取四平”,字字铿锵,彰显必胜决心。林彪也在19日给中央的电报中表示:“我军拟准备再用一星期时间,以1万人左右的伤亡,争取此战胜利。”21日,他再次向中央发电:“决心再用一个礼拜的时间,付出1万5千人伤亡拿下全城。”在战局指挥员眼中,这场残酷的战斗进程,仿佛被简化为用天数与人数堆砌而成的目标公式,背后是对胜利的执着追求与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知。
由于战斗过于惨烈,一纵一师和二师伤亡巨大,不得不于23日撤出战斗,进行休整待命。李天佑随即将攻城指挥权移交赶来增援的六纵司令员洪学智。然而,局势急转直下,国民党南北两路10万援军迅速逼近四平,与我军形成对峙局面。在此情况下,我军已失去全歼四平守敌的战机。林彪当机立断,下令于30日晨主动撤离四平。至此,四平攻坚战落下帷幕,我军夏季攻势也随之收尾。李天佑,1914年1月出生于广西临桂县。1929年,他参加百色起义,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李天佑屡立战功,官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陈明仁,1903年4月生于湖南醴陵,国民党中将军衔。1949年,他毅然参加领导湖南和平起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重要贡献。后来,陈明仁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五军军长,同样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四平攻坚战,见证了两位将军截然不同却同样辉煌的人生轨迹,也在解放战争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震撼人心的一笔。


长按以下二维码并识别,进入《北京瞧办主任》公众号,可以放心审阅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