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的自留地
中野11纵源于一支地方武装。
1947年6月开始,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为了佯装主力掩护刘邓大军,这支地方武装于8月1日组建成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王秉璋担任司令员,张霖之任政委,全纵14000余人。
11纵要佯装成主力部队,掉头向北进军,伪装成大军将要返回晋冀鲁豫的假象,可以说,承担这项任务的部队堪称是九死一生。
此时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共有十个纵队,分别是陈赓率领的,驻扎在山西南部的4纵、9纵,留守晋冀鲁豫军区看家的8纵、10纵,以及刘邓手中的主力部队1、2、3、6、11、12纵。
也就是说,刘邓挺进大别山时,手中就只剩下了六个纵队,其中第1、2、3、6纵队是万万不能动的,因为他们算是主力中的主力,是留着打硬仗的,而12纵又刚刚成立,综合实力太弱,无法肩起重担,因此,综合考量之下,野战军中也就只剩下了11纵最适合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因为当时华野西兵团也是身负掩护刘邓大军的战略任务,所以第11纵队成立后的第九天,也就是8月10日,就改归华野西兵团指挥,开始跟随华野战斗。
1947年1月新成立的华东野战军部分指挥员合影,右起:谭震林、陈士榘、粟裕、唐亮、陈毅、
邓子恢、韦国清、丁秋生、叶飞
自1947年3月国民党军将重兵集中到山东和陕北战场后,连结这两个战场的晋冀鲁豫战场兵力已有所减弱。中共中央军委认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可以适时外线出击,从战略上配合其他战略区作战。
5月8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华东野战军,提出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南渡黄河进击中原的战略计划。同时,中共中央军委要求华东野战军6月10日以后配合刘邓野战军大举出击。
6月29日,中共中央军委根据敌情变化,不仅提出华东野战军外线出击方针,而且提出应三路分兵出击。
华东野战军接到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后,决定立即执行外线出击、三路分兵的指示。具体部署如下:
由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率领第3纵队、第8纵队、第10纵队,组成陈唐兵团,向鲁西泰安县大汶口方向挺进。
由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飞、第4纵队司令员陶勇率领所部,组成叶陶兵团,向鲁南挺进。
华东野战军机关率第2纵队、第6纵队、第7纵队、第9纵队、特种兵纵队,集结在沂水县悦庄公路两侧,待机出击。
6月30日,陈毅、粟裕、谭震林将上述部署计划报告中共中央军委,同时命令部队于7月1日执行。
这就是史称的“七月分兵”的开始。
但是,“七月分兵”是在未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开始的,兵力使用比较分散,因此,只有7月上旬打得比较顺手,中旬和下旬几仗都没有打好,未能达到预期的歼敌目的。
8月4日,华野副司令员粟裕引咎自责,主动向中共中央军委、华东局作了检讨。
8月5日,中共中央军委连发四电,要求粟裕去鲁西南统一指挥陈唐兵团第3纵队、第8纵队、第10纵队,叶陶兵团第1纵队、第4纵队。
粟裕联系全国战局领会中共中央军委战略意图。他认为,就战略全局来看,解放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略重心已由内线转到外线,主战场也由山东转移到中原,华东野战军今后的主要作战方向和指挥重心也将相应地转到外线。
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共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粟裕提出三点建议:
请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和他一同西去,以加强领导。
现在西线的五个纵队,实力有所下降。为进一步集中兵力,达成战役上的优势,增调第6纵队到西线。
留在山东内线的第2纵队、第7纵队、第9纵队,组成东线兵团,执行内线作战任务,由华东野战军副政委谭震林、第9纵队司令员许世友指挥。
8月6日,中共中央军委复电,同意陈毅和粟裕建议。
8月11日,陈毅与粟裕率华东野战军机关北渡黄河,进入惠民县境。
加入华野战斗序列后,中野11纵队在内部被称呼为“王张11纵”(以司令员政委姓氏命名),受粟裕指挥。
王张11纵开始并不适应华野的恶战模式,毕竟是地方武装组建的偏师弱旅,要通过战火锤炼、交学费后才能提升战力。
1948年6至7月间,华东野战军在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的指挥下,打响了豫东战役。
粟裕令“王张11纵”参与阻击国军黄伯韬的增援。阻击过程中,面对黄伯韬军的疯狂进攻,“王张11纵”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全纵将士并没有退缩,和敌人展开了殊死较量,最后阵亡1000多人,损失很大,不过得到了充分地磨炼。
接下来的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之碾庄血战中,中野11纵这支部队再经锤炼,因此,其战力提升得很快,装备也越来越好,虽然跟华野精锐第1、9、4、6等纵队没法比,但是和同时期的中野所辖纵队比,装备无疑是最好的,战斗力绝对是可以进前三的。
这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双堆集血战中得到了印证。
1948年11月至12月初,中野决心围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但苦于实力不够,进展缓慢,粟裕立刻命令中野11纵,合计15000余人回“娘家”帮忙。
刘伯承先将之安排在双堆集附近,在外围阻击来增援黄维的李延年兵团,一看11纵的战斗力和装备,便知这个从华野学成归来的纵队,早已不是曾经以为的弱旅,而是碾压中野其他纵队的精锐之师,于是直接下令11纵掉过头来打主攻。
当然,仅仅依靠中野11纵是远不够歼灭黄维兵团的,华野代司令员粟裕还令参谋长陈士榘率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第7纵队、第13纵队以及特种兵纵队前来助战。
中野11纵凭借实力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刘邓命令11纵司令员王秉璋,政委张霖之统一指挥中野9纵、4纵13旅、豫皖苏独立旅作为一个作战团队进攻双堆集。
这时候,王秉璋拿出了看家本领,来破解国军的野战堡垒工事。这项本领已被粟裕及其华野反复运用,它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对壕作业,逼近冲锋。
其起源和中野11纵司令员王秉璋密切相关。抗战时期,八路军指挥员王秉璋到新四军4师进行战术讲座,新四军4师参谋长张震把讲座记录稿编撰成书册并出版,书名为《交通壕攻击》。
南麻战役失利后,粟裕一直苦心研究如何破解国军的野战堡垒工事,恰好此间,张震在南麻作战总结中,提出了用“对壕作业,逼近冲锋”战术破解类似南麻的野战阵地,粟裕如获至宝,对张震青睐有加,这也是粟裕快速升调张震出任外线兵团参谋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凭此战术,国军的野战堡垒工事不再是华野无法啃动的铁核桃。
12月1日,王秉璋指挥11纵再施“对壕作业,逼近冲锋”战术,率先打下了黄维12兵团的外围阵地,此时华野支援部队还没介入,中野其他攻击集团进展不佳,11纵表现很突出。
等到了总攻时期,受王秉璋指挥的东集团之中野4纵13旅、9纵、11纵、豫皖苏独立旅战斗猛烈,4纵包打杨围子,11纵包打张围子、杨四麻子,血战与老虎团并称的国军青年团。
最后,黄维在狂逃过程中还被11纵俘获,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此后,中野11纵总算名副其实地回归中野。
但它就像一个在外野太久的孩子,不像亲生的那么亲,于是逐渐淡去。
1949年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隶属第二野战军。
1952年3月,第17军番号早早撤销。
(作者:孔猛 选自公共号:息陬孔猛,如侵权请私信本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