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明 党史博采
二野12军36师(原6纵18旅)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一支战功卓著、威名远播的英雄部队,以英勇善战、政治工作卓有成效著称,多次受到纵队以至野战军刘邓首长的肯定和嘉许,是当之无愧的“太行铁拳”、二野头等主力师之一。
太行子弟兵
36师前身为1945年8月在抗战大反攻时组建的八路军太行军区秦支队,司令员秦基伟、政委李震、副司令员何正文,下辖7分区老1团、1分区10团、6分区42团。9月,秦基伟、何正文调任太行军区司令员、参谋长,向守志任副司令员,秦支队更名为秦向支队。11月,编入晋冀鲁豫军区6纵为第18旅,旅长萧永银(1946年1月到职)、政委李震,下辖第52、53、54团。1946年7月,随6纵归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领导。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18旅,旅长萧永银、政委刘昌。1949年2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6师,师长邢荣杰、政委刘昌,下辖第106、107、108团。1950年1月,36师兼川东军区之涪陵军分区。

◆秦基伟
106团为36师主力团,前身为1938年2月在冀南以769团1连、2营机炮连为基础和几支地方游击队组建成立的129师东纵第2团。同年夏,先后改为129师独立旅第2团、青纵第2团。1940年6月,改为129师新4旅第10团。1943年5月,调入太行1分区。1945年8月,编入秦支队,后为6纵18旅52团。该团历史较早,基础较好,曾经有过两个红军连,战斗力很强,长于进攻。解放战争中,涌现出著名爱兵模范王克勤和全国战斗英雄王银虎、康清林。
107团前身为太行6分区42团,1945年8月,编入秦支队,后为6纵18旅53团。1947年10月,调归鄂豫军区5分区,为大别山基干武装力量。1948年8月,6纵在河南方城整训时重建53团。1949年2月,老53团团长带260余人归建18旅,与新53团合编为107团。该团注重团结,不怕苦,不怕死,打不垮,拖不散,是坚持大别山部队中唯一一支齐装满员、始终保持在2000人以上的战斗团。
108团前身为太行5分区在1940年组建的涉县独立营和冀豫磁县抗日义勇军,1945年4月合编为第5团。同年8月,编入太行军区韦(杰)支队。11月,该团与秦向支队老1团(红军团,后为34师100团)互调建制,改称6纵18旅54团。该团也是36师的主力团,作风硬朗,敢打善拼,曾在襄樊战役中生俘敌酋康泽中将。

◆1946年4月,18旅旅团主要领导合影,前排左一为萧永银,后排左一为李震。
36师是二野从太行根据地走出的最优秀的劲旅之一,作风顽强,机动灵活,富有朝气和硬气,突击精神旺盛,纪律优良,战斗力很强,是12军的主力师,也是刘邓首长十分信任的部队。挺进大别山强渡汝河时,刘伯承就是对该部直接下达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著名战斗口号。这只“太行铁拳”砸向哪里,哪里就无坚不摧!解放战争期间,36师转战11个省,先后参加了上党、平汉、陇海、定陶、巨野、滑县、巨金鱼、豫皖边、豫北、鲁西南、跃进大别山、襄樊、淮海、渡江和进军大西南、成都等大小战役、战斗千余次,以伤亡1万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12万人的重大胜利。
这支太行子弟兵的首任军事首长秦基伟,1955年为中将,1988年为上将,曾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国防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第二任军事首长萧永银,1955年为少将,曾任12军军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他是18旅的旅魂,在他的带领下,18旅历经无数大仗、硬仗、恶仗,逐步锤炼为刘邓手中备受信赖的一支主力师。
亮剑大杨湖
1946年9月3日,经晋冀鲁豫军区6纵部队运动阻击,敌整3师被成功诱至定陶以西大黄集、大杨湖地区。刘邓首长命令,6纵于当晚集中兵力向敌整20旅59团发起攻击。该团为整3师主力团,战力强悍,火器众多,弹药充足。大杨湖约300户人家,村周围有断续土墙环绕,四面地形开阔,有利于敌发扬火力组织防御。6纵决定由18旅和16旅以钳形攻击歼灭该敌。
当夜23时30分,18旅52、53团以大杨湖为目标发起进攻,打下了外围马庄,全歼守敌100余人,4日上午,又击退了周庙之敌的反扑,6纵首长表扬“旗开得胜”。该日黄昏至5日拂晓,16旅首攻大杨湖,因敌火力强大,未能动摇,我伤亡巨大,撤出战斗。此时,援敌整41师、11师等正向整3师迅速靠拢,近者只有20公里,情况极为紧迫!
5日上午,6纵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决定18旅附17旅49团由马庄向大杨湖实施主要突击。纵队首长强调:背水一战!不惜一切牺牲,坚决拿下大杨湖!18旅以攻坚著称的54团从村西南打,以52团和49团分别从村东北、村东面打,53团为预备队。
又一次攻击即将开始,关键时刻,刘伯承司令员亲临距大杨湖仅3公里的6纵指挥所,还准备去18旅看望。旅长萧永银接电话后,大吃一惊,急忙劝阻并向老师长立下军令状。23时30分,6纵集中所有炮火轰击,敌59团毫不示弱,进行反击,敌我火力交织,村庄一片火海,部队在浓烟炮火中奋不顾身地向敌人阵地冲击。
54团1营3连首先冲入村西南一角阵地,歼敌1个排,占领了大土围。从村北突击的52团也占领了部分房院。49团三次突入敌阵地,均遭敌猛烈反扑,被迫撤至村沿。52团和54团在敌猛烈火力阻拦下,进展困难,伤亡较大。危急时刻,16旅46团及时支援。经过反复争夺,我军将敌人逐渐压缩至村西部。敌见我来势勇猛,遂集中兵力固守待援。
52团1连、4连为突击队,不顾敌交叉火力的封锁和连续反扑,多次发起冲锋,突入阵地。团政委曹荫槐负重伤,1连剩20余人,4连剩18人,仍奋勇拼杀。54团1营教导员朱辉指挥部队沉着顽强抗击敌人,待敌人进至30米处先猛投手榴弹,接着上刺刀展开白刃格斗。他四次负伤后光荣牺牲,营长何生田重伤。2营继1营在右翼投入战斗,4连占领了一处大院,经5次反复争夺,始终未丢,但营长、教导员先后负伤。团二梯队3营也由1营突破口冲进,向左翼发展时,被敌人火力所阻,不能扩展,即协助1营巩固大土围阵地。

◆我军在大杨湖地区缴获的敌军坦克。
6日凌晨,54团巩固既得阵地,转入防御,阻敌突围。52团从村东北、49团从村东南再次推进。守敌59团集中主要火力向我54团大土围阵地猛轰,并以数百人向我阵地冲击。大杨湖西南3公里处申倪寨之敌400余人,在5辆坦克配合下,向我54团侧后猛烈冲击,妄图接援守敌南撤,在村内的敌59团也趁机拼命向我反扑,54团受敌内外夹击,战斗更为激烈。激战至5时,该团仅剩200多人,团长卢彦山、政委李少清、参谋长颜乐兴带团部勤杂人员全都持枪战斗,反复争夺20余次,终于打退敌之反扑。此时,旅首长传来了刘邓首长对54团的表扬,对士气鼓舞极大,但情况依然危急。黎明时分,16旅46团、47团从村东北突破口投入战斗,18旅亦将预备队53团从村东南投入战斗。
最后的总攻打响了,各团冒着敌人强大火力奋勇突击。申倪寨之敌再次出援,坦克直逼我大土围右侧抵近射击。54团8连连长马玉清勇敢地爬上一辆坦克,用集束手榴弹将其炸毁,吓得其他坦克掉头就跑。17旅50团组织了一支80余人的突击队前来支援,在54团左翼加入战斗,共同粉碎了村内敌人的最后一次突围。53团1、2营向敌发起攻击,经过逐屋争夺,将村南守敌180余人全部歼灭,59团残敌猬集在村西一隅做困兽之斗。52团与兄弟团同时突入敌核心工事,分割歼灭敌人。敌代理团长吴耀东慌忙带残部160余人从村西突围,为我53团3营阻截歼灭。6日8时,18旅终于彻底攻占了大杨湖,歼敌59团团长以下1000余人。一直在6纵指挥所的刘伯承听闻捷报,十分高兴,敌整3师的覆灭已成定局。
大杨湖之战,是18旅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大仗、恶仗,在这场空前激烈的战斗中,该旅付出重大代价,伤亡2000余人,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没有辜负刘邓和纵队首长的期望。战后,6纵授予54团“攻得猛、守得住”光荣称号,对52团、53团也给予了嘉奖。
强渡汝河
1947年8月上旬,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分东、中、西三路从鲁西南向大别山挺进,中路为野司、中原局、2纵和6纵,18旅为6纵前卫。经过10余日的艰苦行军作战,部队先后跨过陇海线,涉过黄泛区,渡过沙河、洪河。8月20日,6纵兵分两路,左路为17旅掩护纵队的炮兵及辎重部队由岳城过汝河,右路为纵队主力,仍以18旅为先锋,由驻马店正阳汝南埠过河。23日,18旅抵达汝河北岸。

◆18旅跨过陇海线,向大别山挺进。
汝河宽约50余米,深约3、4米,河床深凹,两岸陡峭,无法徒涉。24日上午,18旅先以52团3营利用缴获的一艘小船结合泅渡迅速冲到对岸,驱逐了土顽民团,占领了南岸河堤及大、小雷岗村一段桥头阵地,掩护工兵架设浮桥。当日中午,南岸油坊店、泥楼、汝南埠突然来了大批敌人,并以迫击炮向我轰击,52团全团渡抵南岸迎战。15时,18旅及16旅工兵冒着敌机轰炸架起了一座能通车马的浮桥。敌集中炮火猛轰浮桥,并以优势兵力与我争夺南岸阵地。
24日入夜,刘邓首长、李达参谋长和6纵领导来到18旅汝河前线指挥所。李达介绍敌情说:“我军后面有十几个师的敌军,近者明天就能赶到,尾追最紧的敌整58师已与我后方掩护部队接火。正面之敌为从平汉路赶来的敌整85师及64旅,我军南进道路已被截断。”前有阻敌,后有追兵,中间还有一条不能徒涉的汝河,所有人都意识到此时形势非常紧急。刘伯承严肃地说:“我们能否在几个小时内渡过汝河,关系到整个跃进的成败。如果让后面的敌人赶上来把我们夹在中间包了饺子,那我们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手段,从这里打开一条通路,强渡过去!”他神情异常凝重地看着18旅领导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明白吗?!”邓小平也斩钉截铁地说:“现在没有别的出路,只有坚决地打过去!要不惜一切代价,不怕任何牺牲打过去!”
全军生死在此一举,6纵立即部署,以18旅从正中杀出去,向两边撕开,顶住敌人,打开通道,掩护刘邓首长、中原局、野直和纵直前进。16旅以46团担任后卫阻击追兵,主力过河后接替18旅坚守大、小雷岗阵地,保护浮桥,掩护全军渡河。18旅马上将命令向下传达和动员,大家听到刘邓首长已经到了旅里并且就在河边,顿时热血沸腾。
根据敌情,18旅果断安排,52、53团按1至9连的序列,排成4路纵队出发,枪上刺刀,手榴弹揭盖,见一村打一村,坚决消灭一切敢于顽抗的敌人,大军所到之处,不留下一个敌人,从河岸起,打开一条畅通无阻的进军大道。

◆强渡汝河时临时搭建的浮桥。
8月25日凌晨2时,旅长萧永银率52团在左,参谋长邢荣杰率53团在右,两团并肩攻击前进。政委李震率54团为二梯队,前后各放一个营,以护卫刘邓首长及领导机关从打出的通道通过。18旅的攻击锐不可挡,一路势如破竹。52团迅速打垮了大杨庄方向的敌人,连续攻占了陈庄、彭庄、西王庄等村落,控制了公路左侧,向汝南埠派出了警戒。53团在扫清了泥楼等沿河几个村庄的敌人之后,连续攻占了公路右翼大赵店、魏龚庄、东王庄、李双楼等村庄,攻歼了公路北侧杨柳楼守敌一个营并打垮了敌人的反扑,向油坊店派出了警戒。经过两个团前仆后继、浴血搏斗,杀开了一条长约10里、宽约6里的通路。二梯队54团由旅政委李震带一个营支援16旅坚守大、小雷岗,团主力为纵队前卫,立即从52团和53团之间插进,保护刘邓首长及领导机关前进。战士们看到旅团首长都在最前面指挥,特别是刘邓首长也和自己在一起,无不勇气倍增。
凌晨3时,16旅接替18旅坚守南岸大、小雷岗阵地,阻敌追击。同时,17旅在岳城也渡过汝河,以主力进至汝南埠以南,威胁敌之侧后。敌整85师在我18旅两侧猛烈进攻,妄图封闭前进通路。我52、53团顽强地粉碎敌人多次反扑,敌未能得逞,又用飞机炮火扫射轰炸,亦不能阻挡我前进。激战之中,刘邓首长、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6纵直属队、南下干部井然有序地全部安全渡过了汝河。我先头部队于25日下午14时到达了预先指定的集合地点彭店。
汝河之战是我军挺进大别山途中最险恶最严重的一次作战,也是最激烈、最顽强的一次战斗,18旅在极端危急的情况下,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敢于死打硬拼,敢于刺刀见红,令敌人魂飞魄散,护卫了刘邓首长和领导机关的安全,保证了跃进任务的顺利完成。
襄樊大捷
1948年7月,中野6纵和桐柏军区及陕南军区第12旅发起襄樊战役。襄樊为鄂北重地,自古兵家必争,由敌第15绥靖区司令官、著名特务头子康泽率整104、163、164旅防守。
7月2日,18旅首先配合16旅攻歼老河口之敌,扫清了襄阳外围。襄阳城东、北、西北三面环水,北面与樊城隔水相望;城南和西南有凤凰山、羊祜山、虎头山等高地为屏障;城垣及南面诸山,均有坚固的地堡碉楼,敌之防御重点在南门和城南诸山。6纵最初部署是先包围襄阳,断其水陆逃路,攻占城南诸山,而后依山攻城。鉴于应城之敌整7师172旅有西进动向,预计经钟祥来援,遂以善于机动作战的18旅南下南漳、宜城准备打援。
7月6日,18旅袭占南漳,进至宜城地区。6纵发现敌无来援迹象,决心对襄阳守敌发起攻击。第17旅和陕南12旅各一部攻虎头山,桐柏3分区部队攻铁帽山,敌依托有利地形,炮火猛烈,工事坚固,我伤亡百余人未果。8日,6纵召开旅以上干部作战会议,王近山司令员断然决定改变历史上攻襄阳必先夺山的老法,采取“刀劈三关”、“猛虎掏心”的战术,避开城南诸山外围阵地,首先攻克琵琶山、真武山、铁佛寺三关,打开城西走廊,尔后集中主力从西门实施主要突击。命令17旅主力夺取琵琶山、真武山;陕南12旅和3分区部队佯攻南山高地;18旅一部插入东关,钳制敌人;16旅为预备队。6纵进行攻城动员,提出了解放襄阳的三大立功条件:活捉康泽、多抓俘虏、缴获化学臼炮。

根据部署,主攻的17旅从8日黄昏到10日晚,先后攻占了琵琶山、真武山,全歼守敌。10日夜间,18旅绕过文壁峰,沿汉水西岸河堤北进,占领了东关护城堤,接应桐柏28旅西渡汉水,建立了东关攻城阵地。18旅这一突然大胆的战斗行动,大大震惊了敌人。11日,敌以1个营的兵力向我54团阵地多次反扑,均被我击退,歼敌100余人。12日夜,陕南12旅接替东关防地,18旅奉命转移至城西南尹家集,为战役总预备队。14日,17旅和16旅各一个团攻占了西关铁佛寺、红包子和同济医院,顺利劈开了第三关,建立了总攻的主要阵地。
15日晚,我军发起总攻,17旅49团经过浴血拼搏,打开了西门突破口。18旅作为第三梯队奉令入城参加巷战。进城后,52团团长蒋国钧、政委蒋科各带1个营,迅猛无比地向南门奋勇冲杀,大块割裂敌人,不断歼灭顽抗之敌,并在火线上大力展开政治攻势,全团俘敌3000余人,为参战团队之冠。54团扑向南门以东地段,1营各连分路进击,沿西门大街、东大街直插杨家祠堂。2营沿西大街、法院街前进,查实康泽司令部所在地时,即令5、6连直奔该处。3营在法院街歼敌一部后,插向南门,协同52团歼敌500余人。

◆解放军突击部队攻克襄阳。
16日6时,入城各部队经彻夜激战,守敌已大部被歼,只剩下东街杨家祠堂绥区司令部及钟鼓楼两处敌人。10时,在我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之下,钟鼓楼之敌投降。康泽司令部的特务营、宪兵队数百人,仍依托杨家祠堂顽抗。王近山将捣毁康泽司令部的任务交给18旅54团完成。16时,54团2营在团长余辅坤、政委霍宗岳指挥下,在陕南12旅34团、桐柏28旅84团各一部及52团炮兵连配合下,猛攻敌司令部。经工兵协同,采取步兵炮平射、工兵爆破和步兵攻击结合的战法,仅用30分钟就从西南角攻入了敌司令部,全歼负隅顽抗的守军。54团2营副教导员要秉仁带人仔细搜索,在祠堂中心碉堡底层坑道里活捉了混在死人堆里装死的敌第15绥靖区司令官康泽中将,襄阳攻坚战至此胜利结束,守敌2万余人全部被歼。
18旅在这次战役中,共俘敌5400余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大大补充了该旅的兵员,改善了装备,也丰富了作战经验,进一步提高了战斗力。52团动作勇猛迅速,俘敌3000余人,记集体大功。54团作战积极,俘敌2400余人,2营活捉康泽,记集体特等功,副教导员要秉仁、通讯员高怀礼直接搜俘康泽,荣立个人特等功。
余脉追踪
1949年12月下旬,成都战役结束,二野3兵团带第11军、12军组建川东军区。1950年1月,第12军36师兼组涪陵军分区,师机关率直属队驻涪陵城郊,106团驻南川、武隆、江口;107团驻彭水县;108团驻石柱、丰都、涪陵;师补训团和炮兵营驻长寿县。该军分区成立后,即执行接管起义、投诚人员,改编旧武装、协助地方建立基层政权、开展剿匪斗争的任务。此后,36师的编制序列发生较大调整变化,所属各团均被调出。

◆36师战士在涪陵街头宣传剿匪。
1950年10月,以36师师部一部组成西南军区炮兵暂编第2师师部。11月,炮2师所属各团调归华北军区。12月,师部改为重庆警备司令部。1952年3月,重庆警备司令部与重庆市公安局公安总队合并为重庆市公安总队。1957年5月,整编为重庆市警备部。1958年12月,改称成都军区驻重庆办事处。1960年2月撤销。
1950年12月,第12军主力出川北上参加抗美援朝,36师106团转隶第34师建制领导。1951年3月入朝后,106团随师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上甘岭战役、东海岸防御。1952年12月,改番号为102团。这个团在上甘岭战役中表现非常出色,恢复并坚决扼守537.7高地北山,歼敌4116名,自身伤亡1268名,圆满完成任务,受到了志愿军3兵团首长热烈赞扬,15军赠其“主动灵活,英勇顽强”锦旗一面。从朝鲜回国后,该团进入和平建设时期。1990年12月,102团1连(著名爱兵模范王克勤生前连)被中央军委授予“尊干爱兵模范连”荣誉称号,成为新时期我军官兵团结的一面旗帜。1991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军委主席江泽民在滁州专门看望了102团1连全体官兵,给该连题词:“尊干爱兵,团结奋进。”
1951年3月,36师108团转隶第11军33师建制领导(后改番号为第99团),出川北上赴河北安次集结整训。1952年11月入朝,随师归志愿军3兵团直接指挥,后配属给第60军,参加了1953年夏季反击战。1954年9月回国,随师调入陆军第26军建制。1969年12月,改番号为陆军第26军76师228团。
1952年2月,36师107团调归西南军区公安军建制,改番号为公安第16团,移驻重庆。该团由野战部队改编而成,战斗力很强,作为主力参加过川西北黑水剿匪作战。1954年9月,公安第16团入滇,与第14军40师120团合编。
1952年9月起,36师兼涪陵军分区只称涪陵军分区,先后隶属于四川军区、成都军区兼四川军区、四川省军区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