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一川

于一川
于一川

  ? 于一川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革命领导干部,是中共第八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 一九一七年一月,于一川(原 名安积善)出生干河北省南皮县罗家寨村(该村原属山乐省乐陵县,解放后划归河北省南皮县)一个农民家庭。当他上初中时,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全国各地纷纷掀起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这使于一川的思想受到很大触动,他开始关心社会政治问题。当时有两位曾参加过大革命,具有进步思想的教师引导他阅读了一些反映五四以来我国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书籍,使他眼界大开,增强了他渴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欲望。

  ? 一九三三年,他以优异成绩同时考入济南高中、济南第一师范和第二师范。因家境贫困无力负担。只好进入公费的济南第一师范。在济南,他耳闻目睹了国家危亡,政治腐败、人民困苦的社会现实,使他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这时期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报,力图从中寻求答案,找到出路。一九三四年七月,学校中一个叫尹璋的共青团员找到他,向他介绍了共青团的宗旨,他当即提出加入共青团的要求,尹璋介绍他加入了共青团,从此于一川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一九三五年初,他转入济南高中,这时因他的入团介绍人转移,他与共青团组织失去了联系。这年年底,他又经林浩介绍重新加入了共青团。此时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批起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济南的青年学生也起来罢课、游行,予以响应,于一川积极参加了这些斗争。济南的学潮很快被反动军阀韩复渠镇压下去,反动军警捉拿学潮的组织领导者,于一川暂到济南北郊一个村子躲避,他白天在村里小学教书,晚上进城与组织和同学联络。几个月后,即一九三六年夏,他参加全省会考,总成绩名列第一。他用获得的一笔奖金进北平上大学 .于一川到北平后,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入校不久就与学校中的中共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于这年九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按照党组织的指示,他一边学习,一边积极投入以“民先”(即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名义组织的发动群众,坚持和发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鼓动工作。在济南师范,济南高中和北平师大上学的几年中,于一川阅读了不少马列主义的理论书籍,这对他其后几十年的思想和工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七七事变爆发后.北平各大学都被迫停课。当时驻扎在河北山东一带的国民党军阀石友三标榜抗日,于一川受中共组织派遣,进入石友三部开展工作。担任中共地下组织的工作委员会委员集四团党支部书记公开务分是行日军的侵略罪行,号召团结抗日,保家卫国。除了宣传鼓动工作外,他们还与反动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这个部队中的成分报复杂,有共产党,有国民党,有封建军阀、兵痞,还有反对抗日的投降派,因而部队内部的斗争异常尖锐复杂。此外,他们还经常与日军作战。在石部一年多的实际工作和斗争中,他受到很大的锻炼。

  ? 一九三九年初,石友三在国民党顽固派指使下对共产党寻衅滋事,预谋加害该部队中的共产党人。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保护这批同志,党组织指示于一川等及时撒出,转移到太行抗日根据地。因工作需要,他更名为于一川。

  ? 这批同志在晋冀豫区(后改为太行区)党委党校进行了三个月的集中学习,学习结束后鉴于于一川有较高的文化和马列主义理论知识,组织留他在党校从事教学和管理工作。他先后讲授过马列主义常识、党史、党建等课程,指导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并担任校党委委员。

  ? 一九四0年八月,百团大战开始,于一川带领区党委组织的一个工作队到正太线支援主力作战。此时地处正大线的太谷县委书记在战斗中牺牲,于一川被任命为太谷县委书记,负责该县的全面工作。一九四一年初,他调任晋东南教城且示书记。黎城是河北与山西的交通咽喉,太行抗日根据地的重镇。当时在百团大战中受到沉重打击的日伪军向我晋东南根据地实行残酷的报复性大“扫荡”,黎城县在敌“扫荡”后面临极度的经济困难.群众情绪低落。时年二十三岁、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于一川,一到任即根据.上级的指示发动全县开展“减租退押”运动,减轻农民负担,进而发展生产,战胜困难。经几个月的艰苦工作,使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接着他又主持在全县建立民主政权和人民自卫武装,使全县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 一九四一年十月,黎城县封建迷信组织“离卦道”在敌特操纵下,策动投敌叛国的武装暴乱,暴乱被平息下去后,于一川对暴乱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和处理,他主张除对少数暴乱头目坚决镇压外,对大多数一般道徒.要做好教育工作,不歧视,不打击,以安定人心。同时要从中汲取教训,调整我们的政策,改进我们的工作。他的意见和做法得到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区党委的肯定与赞扬。通过细致工作,为后来全县人民团结一致配合八路军粉碎日军的多次“大扫荡”奠定了基础。

  ? 一九四二年十月,于一川调太行四地委工作。 先后任地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太行四分区在以于一川为首的地委领导下,在粉碎日伪多次军事进攻的同时,开展了袭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和火规模的减租减息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九四三年底至一九四四年初,继整风后进行的锄奸反特和审干运动中出现了“大检举”和“坦白运动”等“左”的扩大化的错谋做法,许多干部被打成奸细、特务。于一川对此提出疑问,并大胆地向区党委反映。不久中共中央指示予以纠正,他立即主持对爱到错误打击的干部进行了甄别平反。

  ? 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国民党军就向晋东南根据地大举进攻,八路军为保卫 胜利果实,展开了著名的上党战役,主战场就在四分区。分区成立了“上党战役后勤指挥部”,于一川任政委。他们派出大批干部深入乡村,广泛发动群众,动员青年入伍,同时组织了几万人的支前民工运送武器、弹药、粮草,救护伤员,对上党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受到上级的表彰。

  ? 一九四六年六月,太行区调整区划,于一川任新的(辖有十六县)二地委书记。在其后近一年的时间里,二地委在于一川主持下,认真贯彻中共中央“五四”指示,结台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全面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使广大贫苦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教育不够,发生了“左”的偏向,对此于一川提出严肃的批评。一九四六年底,在区党委召开的一次干部会议上,一些“左”倾思想严重的人指责“太行区土改右了”,“是地富路线”,“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这些人的指责来势很猛,一时许多与会者无所适从。此时于一川站起身,从容而严肃地说道,“有些人从延安回来,自以为学到了马列主义,只知道背诵七大路线的条文,不看大行区的实际,搞“左’倾冒进。这样搞下去是要丧失群众、哈害革命的。他们才是典型的教条主义,他们才是典型的经验主义。他近一个小时的即席发言尖锐简练,有理有力,逻辑严谨,非常精彩。使被他批评的人无言以对,其他人也都为之叹服。

  ? 在太行区工作的几年中,于一川以他敏锐的思想,简洁的语言,处事的魄力和突出的工作实绩,以及潇酒的风度取得了较高的知名度,被誉为大行区的“四大才子”之一。

  ? 一九四七年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于一川随军南下,任皖西区党委国书记。一到皖西,他们就领导全区很快建立起了各级民主政权和人民武装。? 与此同时,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立即全面展开土地改革运动。在对土改的指导上,皖西也和其他一些地区一样,一度出现了“左”的偏差,形成急性土改,有些地方侵犯了中农和工商业者的利益。这种“左”的错误在全国各解放区都有程度不同的发生,因此一九四八年初,中共中央发出文件,要求予以纠正。对皖西土改中“左”的错误,于一川不负有主要责任,但他在区党委会上主动承担了责任,做了严肃的自我批评,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其后他和区党委其他同志分赴各地县,采取有力措施迅速纠正错误,贯彻党的新区政策。

  ? 一九四七年底,国民党几十万军队向大别山区进攻,刘邓大军主力主动撒往淮北开展外线作战。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皖西区党委率领一部分部队坚持在大别山,以游击战与国民党军士力周旋。当时敌我力量悬殊,群众基础薄弱,环境异常险恶。于一川他们有时一夜就要转移几个地方,以躲避敌人袭击,常常奔波一天还吃不上一顿饭。在这样的条件下。区党委领导皖西军民积极开展斗争,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牵制了国民党主力部队,一直坚持到淮海战役开始。淮海战役开始后,皖西形势迅速扭转,随着全区的基本解放,区党委领导全区不失时机地开展支前、剿匪、生产救灾运动,恢复、发展工商业和文教事业,培养训练干部,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建立了一块巩固的前沿阵地。

(浏览 3,528 次, 今日访问 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