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上听故事

我和老伴都是退休军人,对党和部队的特殊情怀伴随了一生,前往革命摇篮井冈山参观是我们多年的夙愿。2018年5月,我们踏上了这片英雄的土地,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大小五井、黄洋界、杜鹃山、烈士陵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处处壮美风光和革命旧址,更听到一个个红军故事,一次次地被感动着,几经热泪盈眶。

1、一根灯芯的星星之火



井冈山的多处景观竖立着一盏油灯的雕塑,毛泽东旧居展示着他使用过的竹筒底座铁盏油灯,在此我得知了一根灯芯的故事。当年由于地处深山和敌人封锁,井冈山的各类物资极为短缺。红军规定:连以下单位夜间值班点油灯只可点一根灯芯,团以上单位办公方可点三根灯芯。毛委员带头厉行节约,坚持只点一根灯芯。在这微弱的灯光下,他每日工作到深夜,完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不朽著作。

望着这油灯,我不禁想起毛主席在井冈山提出的著名论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主席高瞻远瞩,在革命力量尚弱小和斗争环境极艰苦之时,全面观察和科学分析了中国各阶级的矛盾,正确地估计敌我双方的力量,批判了党内对革命和红军发展前途产生的悲观思想,指出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思想。当时的中国如同布满了干柴,正是井冈山的这颗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熊熊烈火。

2、朱德扁担 不准乱拿

我在井冈山博物馆看见介绍“朱德的扁担”时,回想起少年时期学习的同名课文:当年红军的粮食全靠人力从山下挑上山,四十多岁的朱德军长与战士一起挑粮。小战士担心朱军长太劳累,就把他挑粮的扁担藏起来了。朱军长请人做了一根新扁担,在上面写了“朱德记”三个字。



此次亲临故事的原发地,我知道了更多的细节:一是朱军长挑着约50斤重的粮担,在高低不平的盘山小路上日行60华里;二是扁担上的字一头是“朱德扁担”,另一头是“不准乱拿”;三是藏朱德扁担的是当时的秘书、后来的开国上将朱良才。

朱总司令被誉为“红军之父”,与毛主席一起缔造与领导了人民军队。他放弃在滇军的高官厚禄,远赴欧洲寻求革命真理,对敌斗争勇猛顽强、坚如磐石,对战友宽厚仁义、身先士卒,令全军上下无比崇敬。朱毛领导的人民军队,必定从胜利走向胜利。

3、第一支红军叫红四军

我在纪念馆看见了红军早期的旗帜——“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朱毛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5月25日在井冈山成立,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政治部主任陈毅。这是红军的第一支部队,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为何叫红四军呢?除不乏威震敌胆,令敌人误以为还有红一军、红二军、红三军外,主要原由有二。



一是部队来自四个方面:分别是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部队,袁文才、王佐率领的井冈山农民自卫军。



二是继承北伐第四军的传统:秋收起义部队打出的旗帜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井冈山农民自卫军随后编入其中。南昌起义部队的旗号为“国民革命军左派”,包括由叶挺独立团作为先锋的原北伐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老底子。第四军在北伐战争中所向披靡,被誉为“铁军”。红四军果然发扬了北伐第四军英勇作战的光荣传统,在朱毛的领导下打了不少胜仗,粉碎了敌人的第一、二、三、四次“围剿”。

4、黄洋界上红军只响一炮

最早得知道黄洋界,是我少年时期熟读的毛主席词《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那时我想,黄洋界之战红军可能人多势众、炮火猛烈,从而击溃敌军的万千围困。当我登上海拔1300米的黄洋界,亲临昔日的战场时,才得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保卫战。



1928年8月下旬,当红四军主力外出作战之际,敌人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二次“会剿”。攻打井冈山北大门黄洋界的敌军是两个团,但红军的兵力仅有两个连,而且武器缺乏、落后。红军的指挥员是朱云卿团长,战士们利用有力地形挖战壕掩体,发动群众坚壁清野,组织赤卫队埋土地雷、布置竹钉阵,用树木和毛竹设置篱笆障碍,准备了滚木礌石。



8月30日8时云雾刚散,敌人凭借优势兵力和猛烈炮火向黄洋界发起猛攻。红军官兵沉着应战,打退了敌人的数次冲锋。下午4时,敌人再次猛攻。红军因弹药不足、伤亡大,前几道防线被敌人攻破,十分危险。朱团长命令把军械处修理的唯一的迫击炮扛来试试,可惜仅有3发炮弹。但因潮湿,前两发炮弹都没打响。随着朱团长一声“打!”第三发炮弹冲出发烫的炮膛,呼啸地命中了敌人指挥部,并点燃了敌指挥部旁的弹药库,引起连环爆炸。红军官兵一片欢呼,随着冲锋号向敌人冲去。敌人不敢再战、撤兵败逃,红军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5、八角帽与八角楼之巧合

八角楼是到井冈山参观的必去之处,这座毛委员在井冈山的旧居为二层土楼,因楼顶的天窗呈现八角型而得名。在八角楼旁,我还参观了红军的军需处,之后又参观了红军的造币厂、邮局、医院、修械所等旧址。军需处的墙壁上悬挂着《红四军军需处所辖后勤机关一览表》、《红军军需处规定的支出标准》、军需处简介以及官兵一致的故事,军需处领导研制红军军服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红军刚成立时没有统一的军装,军服既破旧又杂乱,有国军军服,有农民衣服。1929年3月长汀战斗后,红军的物资得到一定的补充,筹得一批白布和缝纫机,在井冈山建立了红军的第一个被服厂。军需处和被服厂的同志群策群力,用茶梓壳烧成灰做染料,将白布染成“井冈山墨青”色,按照中山装的样式做成4000套军装。用红布做成红五星和红领章,缝在帽子和领口上。红军军帽开始想做大盖帽,后来决定做八角帽。毛委员第一次戴上八角帽时风趣地说:这帽子和我的八角楼一样呀,都是八个角的。这套红军军服沿用了八年,直到1937年8月改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军服。



我在井冈山不仅听到了红军的故事,也看到了红军精神后继有人。在各个景区随处可见一队队头戴八角帽、身穿红军服的中青年和娃娃们,他们目不暇接地参观,全神贯注地聆听。我有幸结识了其中一位年轻姑娘,一面之交便连接了微信。她发来了挑粮走在红军小道的相片,还发来观看老红军电影的感受:“特别震撼!看的我都哭了!我买了光盘,回家给我爸爸妈妈看。”从年轻一代的身上,我看到了红军故事千古流芳,红军精神世代相传。

(浏览 1,431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