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庆祝建军90周年,在内蒙古朱日和举行了一场气势恢宏的阅兵仪式。

朱日和大阅兵传达给外界一个强烈的信息: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武器装备“中国制造”的累累硕果,是历经八十多年艰难曲折所取得的,而它的源头则要追溯到红军时期的武器装备修造者——人民兵工。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地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自行生产武器装备的新篇章。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工业中一支神秘的队伍随之诞生,这就是人民兵工。

1931年10月20日,红军的第一座兵工厂在赣州市兴国县的官田村正式创建。当时的官田兵工厂全部家当只有4座打铁炉、200多把锉刀和100多把老虎钳。
由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官田兵工厂被迫跟随红军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

1935年12月,在瓦窑堡附近的十里铺,中央决定组建“中革军委总供给部兵工厂”,开启了人民兵工在陕北的重建。

1937年10月,毛泽东致电在抗敌前线的周恩来和朱德:“我们必须在一年内增加1万支步枪,主要方法自己制造。”
八路军、新四军的兵工人员,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开始了从修理武器到制造武器的尝试。

由于当时并没有做枪管的深孔加工设备,刘贵福等人就在车床上用深孔钻加工;没有拉“来复线”的机器,就采用德国毛瑟枪的技术拉出膛线。经过3个多月的设计与制造,1939年4月25日,第一支新式马步枪诞生了。

1939年5月1日,在延安“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上,这一新枪展品得到了毛泽东的称赞。这支新式轻型步枪被记者报道为“无名式”马步枪。1940年8月1日,“无名式”马步枪被正式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在阻击敌人发起的近距离冲锋时,常遭到日军掷弹筒轰击。彭德怀提出“敌人有掷弹筒,我们也必须有”的要求,时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部长的刘鼎接受了这个任务。

刘鼎与技术人员结合根据地资源,创造性地将掷弹筒身改为滑膛结构,适当增加长度,用以确保射击的精度和距离。

在武器弹药领域,兵工人白手起家,实现了三大创造,这是民间智慧与科学创造相结合的经典之作。
1939年,冀中根据地为制造硝酸,兵工人用山区的大水缸替代铅室,经特殊处理及反复试验后,成功制出了合格的硝酸,这种方法被称为“缸塔法”。

1941年,八路军军工部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为了将制造炮弹弹体的白生铁做韧化处理,利用简陋的条件修建了火焰反射加热炉,被称为“窑炉焖火法”。

1942年,为提高制作枪弹弹壳铜材的强度,晋察冀根据地的兵工人员提出用纯铜和锌合成的“锌黄铜方案”,为了收集锌原料,他们在乡间收集含锌量较高的旧制钱,放入自制的坩埚加热,熔解汽化凝结后形成纯锌,进一步与纯铜炼出锌黄铜。这种方法被称为“坩埚炼铜锌”。
“八一式”马步枪、“三大创造”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成为那个时代武器制造的光荣印记。
1939年7月,经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亲自勘察选址,兵工厂总部修械所转移至太行山中段一天然石洞“黄崖洞”,并扩建为当时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厂。

1941年11月11日,五千多名日军兵分多路强攻黄崖洞南口,八路军以不足千人的兵力英勇抗击,全体兵工厂职工积极配合战斗,成立工人自卫队、侦察队、地雷队,连续八次击退日军进攻。
这场战役以歼敌一千余人、敌我伤亡六比一的辉煌战绩结束,并将所有武器弹药撤离至安全地区。

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中共中央号召正在转向和平生产的兵工厂立即恢复战时兵工体制。大批干部和职工纷纷走出根据地,奔赴东北和华北,开辟并建立新的兵工生产基地。
人民兵工的诞生,既是中国革命武装夺取政权条件下的伟大创举,又成为了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和“摇篮”。


文字:陈长春?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