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这就是我们家以前的药铺,叫‘一元春’,是父亲和崔显芳一起开起来的。”站在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青白口村“一元春”药铺旧址的院中,魏京云感慨万千。她的父亲魏国元,是“一元春”掌柜的,而这个乡村药铺,恰是中共宛平县委秘密联系站。
如今的“一元春”旧址是区级文保单位,在这个看似平常的乡村院落里,曾记录了两位杰出党员并肩战斗的故事。

资料显示,当时,崔显芳是坐堂医生,魏国元是经理。今天,由作家马淑琴撰写的报告文学《魏国元和他的兄弟》研讨会在雁翅镇举办,专家学者、至亲宾朋齐聚,讨论如何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让更多人知道魏国元,了解他的故事。

1927年,魏国元在国共合作早期的区党部任常委、县党部干事。1930年任国民党宛平六区(门头沟)区长;1932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转为中共党员;1937年11月任宛平县抗日救国会主任、平西游击队后勤部长。1938年3月任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
抚摸着一砖一瓦,走过村里的大树,遇到迎面走来的乡亲,魏京云下意识问了句:“您贵姓?”
她知道,村里仍有魏家的亲属,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镌刻着她对父亲的思念。
“我多年前来村里,和一个老大爷提起我父亲,他指着‘一元春’周围一大片房子说,这以前都是你家的,后来为救你爹,都卖了。”
那是1936年,被反动派逮捕的魏国元终经多方营救而出狱,随即又投入工作,不久后领导、参与当地抗日斗争。
为了写好魏国元和他兄弟们的革命故事,马淑琴深入雁翅及周边的历史现场,走访、采风,于2024年6月完成了报告文学《魏国元和他的兄弟》,全篇约四万余字,在《北京文学》2025年第1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专栏发表。
文中,她这样写道:“魏国元和他的兄弟们也同样具有这样一种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都是‘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门头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讲好魏国元的故事,不仅是对英烈最好的铭记,更将达到用英雄精神激励后人的积极效果。未来,门头沟区将依托该报告文学,力争将魏国元的事迹早日搬上舞台,让更多青年人了解英烈,学习英烈的精神。
转载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