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指挥枪所向无敌的钢八连

周晋云

一: 保卫沁东支队粉碎日寇连续扫荡

1940年9月25日陈赓旅长率领主力向日寇据点榆社县城发起总攻,经过浴血奋战一举全歼守敌藤本大队230人。

17团、57团在王新亭政委指挥下在百晋线上有效彻底破坏敌占区交通取得了“百团大战”第二阶段胜利。侵华日军不得不暂缓放慢南进中国速度,从而抽调集中兵力向我太行、太岳根据地进行扫荡,以加强巩固华北后方大本营。

我17团、57团在这次反扫荡中主要任务是担负着保卫太岳军区党政机关和掩护386旅直属队、太岳行政公署代号为“沁东支队”组成庞大机关部队。刘邓首长要求护卫“沁东支队“”,跳出敌人的成重重包围圈,安全转移到外线。

在接受掩护“沁东支队”转移任务后,17团各连都招开了战前动员大会。八连指导员团张凤鸣在支部动员会上要求各班排党员在完成任务中,共产党员必须带头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不畏惧鬼子,保证园滿完成上级交给任务。

17团在接受反扫荡任务的第二天就遭受一小股鬼子偷袭驻地,我哨兵鸣枪告警,3营临危不乱,8连一马当先,在连长陈大春和指导员张凤鸣的带领下奋不顾身抢占村头有利地形,与这股日军死嗑,掩护“沁东支队”迅速转移中,勇于担当任务完成出色。

只见张凤鸣指导员手提二十响驳壳枪冲在战斗队伍最前面。

这时村外枪声越来越密集,他带领一排占领村口前一个土包,居高临下,用手榴弹、机枪封锁住进村路口,连长陈大春带领2、3排利用村子斜坡边土墙阻击鬼子进攻,4排组织老乡往后山撤退。8连固守村庄,大约经过了3个小时的战斗,打退了鬼子多次进攻,滞阻了日军前进,直到“沁东支队”安全转移进深山后,8连才递次交替掩护撤离。张凤鸣带领的一排最后凤才撤离村庄。

11月17日至21日17团主动出击,以引诱日军跟随,以掩护沁东支队转移突破日军最后一道包围圈跳到外线。

他们在沁河东岸和西边的霍山等地袭击扫荡日军,分散以连排为单位,打了就跑,不分白天夜晚,弄得日军疲于奔命,多次妄图包围我“沁东支队”都狼狈扑空。

27日早晨驻扎在沁源县的日军得知我沁东支队在陈家沟,龙佛寺一带活动,立即出动千余人。其中有一支约300余人经董家沟向龙佛寺进犯,途中与我57团一个连相遇,该连避敌转移,日军占领了圪尖凹,切断了17团与57团联系。此时隐蔽在附近的17团8连看准时机,突然向日军侧面猛烈进攻,日军遭受打击后掉转部队向我8连龙佛寺方向攻来,8连在陈大春连长和指导员张凤鸣的指挥下,凭借熟悉有利地形与日军展开阵地战,在山坳与山峰之间周旋。日军组织了几次冲锋均被8连打退。把鬼子拖得精疲力尽,无奈,小鬼子又用下三滥做法,施放毒气。我8连早有准备,(经过香城固战斗经验)战士们迅速用湿毛巾、大蒜等土方法抗毒气。并迅速爬上山腰通风,利用险地再向鬼子打冷枪。

预伏于周围山的我17团主力从四面包围过来占领山间有利地形增援8连,逐步将鬼子逼到山呦,我居高宁下,进攻的鬼子被我毙伤100余名后,看占不到便利后乘机狼狈逃跑。

11月30日,日军36师团从我腹地向虒亭方向撤退,17团7、8连立即前往元吾镇一带埋伏,尾追撤退日军,大胆接敌,用“麻雀战”打了就躲,给日军大量杀伤,这几天又恰逢连日大雨,山洪暴发,日军在泥泞的山间道路上人滑马倒,步履艰难,光东洋战马就摔死了十几匹,一个个变成了真的“黄军”,还不时遭我突袭,惊恐万状,灰溜溜扫荡的日军,狼狈不堪的撤回原驻地,完全没有出发时的威风,尝到了我太岳抗日军民的铁拳。

鬼子报复扫荡损兵折将,丟弃了大量物资以彻底失败而告终。至此“百团大战”第三阶段以我军取得重大胜利结束。

战后386旅参谋长周希汉特地返回17团看望他曾经战斗过的团队,高兴表扬17团在这次反扫荡中圆满的完成了掩护“沁东支队”跳出日军包围圈坚巨任务。并有力地配合旅主力,对整个反扫荡战役全胜起到了重要作用。部队战斗力得到显著提高,是一支能信赖,能独立承担并出色完成任务的好部队。

1941年1月冰封雪盖,寒风萧瑟,17团健儿们在团长陈康、政委刘达瑄、参谋长廖肇杭、政治部主任黄祖华的率领下,离开屯留县大洪沟的深山密林,行程200余里,回到太行山老根据地,部队利用间隙时间,全团遵照八路军集总指示开展了对党支部、党员整训。开展创建模范党支部和争当模范共产党员活动的检查和总结。陈康团长、刘达瑄政委亲自给各连干部和党员授课,讲述三湾改编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区别其它一切旧军队的本质。最后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具体督导“模范党支部”部和“优秀共产党员”评比。

经过至下而上的讨论,比战斗中党支部堡垒作用;比共产党员在战斗先锋作用;最后一致通过了一批工作、战斗中表现优秀勇敢的共产党员。同时选出了17团在执行战斗任务中优秀连队党支部。它们是:

17团2营4连

17团3营8连

报请386旅党委,经129师批准。

这就是3营8连“模范党支部”这面锦旗的来历。

版权归作者所有,侵权必纠

(浏览 33 次, 今日访问 3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