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主力团比较,其中769团走出109位开国将军,人称“百将团”

热心说事

八路军包括115师独立团在内,有13个主力团,哪一个团最牛?

全面抗战爆发后,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共3个师6个旅12个团,加上没有编制的115师独立团共13个主力团。战斗力较强的有115师343旅685团、686团和独立团,129师385旅769团、386旅772团,其中又数115师685团和129师769团的影响力最大。

685团和769团都牛,在全面抗战、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都出类拔萃。

从建军历史上看,上述5个主力团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115师343旅685团源于红一方面军红2师,更早可以追溯到南昌起义部队和北伐时期的“叶挺独立团”,长征时,陈光、刘亚楼率红2师作为全军的开路先锋,为到达陕北做出了重大贡献。

686团源于红一方面军红4师,实际上就是前红三军团。长征到达陕北后红一军团只剩下红1师、2师,红三军团也只剩下一个师的兵力,彭总主动要求编入红一军团,这就是红4师。

115师独立团,源于红一方面军红1师,更早可以追溯到“秋收起义”部队。红1师参加过第五次反“围剿”,长征中突破湘江、两渡乌江、四渡赤水、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写下了精彩的一页。

129师385旅769团,源于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在我军军史上,红一、二、四方面军都有过“红4军”番号,但鄂豫皖的红四军存在时间最长,前后长达7年,直到改编为八路军385旅。

386旅772团,源于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红31军成立于1933年7月,比红4军晚2年。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河西走廊后,红31军参加了援西军,后改编为386旅,93师改编为772团。

从首任军政主官的情况来看,5个主力团都有名将加持。

685团作为八路军第一主力团,团长一职“一波三折”:最早由黄永胜出任,因为和政训处主任邓华“不对付”,被调到独立团任副团长。团长杨得志、政训处主任邓华是开国上将,副团长陈正湘、参谋长彭明治、政训处副主任吴法宪、2营长曾国华、3营长梁兴初都是中将。

686团作为红三军团的唯一“血脉”红4师的传人,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都是开国上将,参谋长彭雄,政训处主任符竹庭牺牲,1营长张仁初是中将,2营长杨尚儒、3营长邓克明是少将。

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副团长黄永胜是开国上将,政训处主任罗元发是中将,参谋长熊伯涛、1营长曾保堂是少将,2营长季光顺牺牲,3营长黄寿发最遗憾,因事枪杀发妻被枪决。

769团团长陈锡联是开国上将,副团长汪乃贵、政训处主任丁先国少将,参谋长范朝利是中将。1营长孔庆德是中将,2营长谭德仁是1961年少将,3营长赵崇德牺牲于奇袭阳明堡机场的战斗。

772团团长叶成焕牺牲,副团长王近山、参谋长孙继先是开国中将,政训处主任谢富治是上将。

如果说到最能打的团,无论685团769团都赶不上772团。

作为“天下第一旅”386旅第一主力团,全面抗战8年,772团几乎从头打到尾。

772团的前身红93师从一诞生就以打大仗、恶仗而闻名,红军时期4年时间8位军政主官叶道志、陈友寿、柴鸿儒和王近山等有7位先后牺牲,只有第4任师长王近山一人看到了解放。

772团团长叶成焕牺牲在1938年4月长乐村奔袭战,三个营长丁思林、郭国言、易良品,也都在抗战中壮烈殉国。772团还出了一个开国中将张祖谅,而开国少将尤太忠当时是连指导员。

但是,685团有一点很牛:参与创建了晋察冀、山东和华中三大根据地。

1937年10月,115师在五台山分兵,邓华、陈正湘和685团2营随聂荣臻去了晋察冀,杨得志率主力南下晋西南,广阳伏击战后补充了新二营。1938年10月,685团进军山东,一部演变为八路军山东一师一部,一部分随第五纵队南下苏中,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3师7旅一部。

1939年,686团在685团之后跟随115师陈光、罗荣桓进入山东,第二年整编为教2旅6团也就是著名的“老六团”。后来发展为山东1师,这也是后来东野1纵(四野38军)的前身。

与772团相比,同为129师的769团打仗,很讲究智慧谋略。

开赴抗日前线之初,129师师长刘伯承只带了769团3000余人先遣队,大部队有张浩带领。所以对22岁的团长陈锡联指点得多一些,而“小钢炮”也不辱使命,带领3营在阳明堡机场一战成名。

在整个抗战期间,769团和385旅远没有772团和386旅出名,但是769团由于一直是129师和八路军总部的“御林军”,陈锡联也深得刘伯承师长真传,无论保驾护航还是外线歼敌都非常出色。

而陈锡联从中受益的,除了打仗还有做人,据129师司令部的参谋回忆:

陈锡联出任385旅旅长后,还是和当团长时一样和战士们打成一片,但是有一次被刘伯承师长单独训了一顿,理由就是在战士们面前“嬉皮笑脸”。结果陈锡联回到385旅没几天,旅部就有人打电话询问师部的参谋:“师里把我们旅长咋的了,回来好几天都没有笑脸。”

这就是八路军干部的成长特点,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刘伯承对陈锡联的喜爱。与115师685团、686团和独立团“遍地开花”不同,769团作为385旅唯一主力和八路军总部“御林军”,始终战斗在太行山上。

相比较而言,685团出来的开国将军最多,而769团“后劲”更足。

解放战争时期,343旅685团(红2师)演变为43军127师(铁军团),而红4团、红5团和红2团则延续到了54军127师379团,16军46师136团和54军127师380团。

686团主力,后来成为东野38军;也有一部分部队,进入三野22军和二野16军。

115师独立团作为秋收起义的余脉,不但在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过程中出力最多,其红1师红1团、红13团和陕北红3团,也是华北军区65军、55军、64军、63军和67军等主力部队的火种。

769团在淮海战役攻占宿县的战斗中,5连班长李正堂带领5名战士,俘虏第一旅少将旅长张绩武等150余人。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深陷敌后,在团长李长林带领下安全回归,无一掉队。

769团先后产生了109位将军,是“百将团”。前七任团长除陈锡联、孔庆德、王近山、郑国仲、马忠全和赵兰田以外,最后一任团长李德生后来居上,1988年授上将。

(浏览 28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