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和平
1942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那时在延安、在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表演形式是活报剧。
活报剧意为“活的报纸”,是一种用速写手法迅速反映时事的戏剧形式,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活报剧演出,在革命战争时期较为流行,特别是八路军演艺的活报剧深受抗日军民的欢迎。
活报剧通俗易懂地宣传国内外的新闻或百姓身边的事情,使不识字或信息不畅的民众耳目一新并受到教育。活报剧与我国传统戏剧不同,起源与北方农村秧歌剧有关,多在街头、广场演出,也可在剧场演出。其特点为整体节奏短小精练,表演形式活泼多样,场地道具因陋就简,人物形象漫画处理,语言动作不受束缚,伴奏乐器中西合璧。抗战活报剧的编辑、导演、表演者既有专职的八路军文艺工作者,也有非专业的抗日军民。
一、揭露日伪 唤起民众
抗战活报剧真实地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赢得广泛的共鸣。
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
1937年底,中共北方局组织部朱瑞部长组织“华北军政干部训练所”的学生走上山西省晋城街头,以活报剧的形式宣传抗日救国。他们演出第一个剧目《逃难者》的大意是:为躲避日本关东军的迫害,东北老汉带着幸存的女儿从关外逃到关内,却没能逃脱日军的欺凌。学员们在人群聚集的空旷广场,声泪俱下地控诉日寇罪行,有的观众把演员当成真正的难民而泣不成声,有的观众往他们身边扔铜板以示同情,有的观众愤怒地高喊:“打到日本帝国主义!”(1)
1940年太行山剧团在山西长治黎城
1938年5月,赵洛方任团长、阮章竞任指导员的八路军太行山剧团在晋东南成立。剧团是宣传队,也是战斗队,黄镇政委搞来了乐器,左权参谋长配备了武器。剧团活跃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七年,演出的第一站在山西省长治市,第一个活报剧是《放下你的鞭子》。该剧1931年由集体创作,剧作家陈鲤庭执笔,描写了因日军侵占东北而流亡到关内沿街卖唱的父女。女儿香姐因饥饿难忍、晕倒在地,父亲无奈举起鞭子就打:“中国兵说执行不准抵抗的命令都撤退了,不唱咋办?”父女俩流离失所的遭遇激起观众的民族义愤,观众中的一位青年工人夺下父亲的鞭子,号召大家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剧团在太行山根据地演到日军犯下滔天罪行时,演员和观众哭成一片,台上台下同仇敌忾。有一位妇女看完演出还止不住流泪,别人劝:“别哭了,这是假的。”她说:“演的明明就是真的嘛!” (2)
1942年春太行山剧团在行军途中
1944年太行山剧团在太行八分区演出后合影
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40年底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1941年初制造了“皖南事变”。太行山剧团迅速排练了活报剧《反对“皖南事变”》走上街头,用快板、朗诵、锣鼓伴奏等通俗的表演形式揭露顽固派的反共罪行。观众纷纷举拳高喊:“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打内战!”(3)
1937年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化装日本鬼子凶相。李克农擅长文艺,战争年代在苏区他自编、自导、自演各种剧目,表演得惟妙惟肖。他在桂林编导了《日寇暴行》受到群众欢迎。
1938年12月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李伦与父亲李克农合影
抗战时期,我党隐秘战线上的杰出代表李克农先后在八路军驻西安、南京、桂林办事处主持工作。擅长文艺的李克农不仅在办事处组织抗战文化宣传,还自编、自导、自演剧目,揭露日寇暴行,宣传统一战线。他在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编导的活报剧《日寇暴行》受到群众欢迎,在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化装成日本鬼子凶相的表演活灵活现。李克农安排10岁的儿子李伦在活报剧中表演一名日本兵的角色,刚一上场便引起哄堂大笑。因此小李伦的外号“小日本”便传开了,无论他怎样反对也无济于事。(4)
二、宣传胜利 鼓舞士气
活报剧用生动形象的表演形式宣传国内外抗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战热情。
1941年“百团大战”后,太行山剧团演出活报剧《庆祝“百团大战”胜利》:“从正太路到京汉线,从高山上到大平原,一声令下军民齐动员,一夜间展开了百团大战。破铁路呀割电线,挖铁轨呀打据点,炮火连天震山川,打得鬼子心胆寒……”八路军取得胜利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千家万户。(5)
“希特勒”说:“帮助我进攻西伯利亚!”
“东条英机”说:“太平洋上的美国够我头痛的了!“
“东条英机”说:“我有秘密武器给你。”
垂死挣扎的“希特勒”企图阻止盟军的步伐
命令伤痕累累的“戈培尔”吹响纸壳喇叭
命五个小兵举起纸糊的“大西洋堡垒”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胜利登陆。没过几天,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萧向荣直接领导的联政宣传队,在延安篮球场上演了活报剧《开辟第二战场》。篮球架挂着的大幕布前是十余人组成的乐队,五名战士分别举着毛泽东、蒋介石、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的大幅画像,四周、屋顶、土坡上的观众洋溢着欢乐的笑容。小胡子“希特勒”和提破刀的“东条英机”首先登场,焦头烂额的“希特勒”哭丧着脸请求道:“帮助我进攻西伯利亚!”狼狈不堪的“东条英机”无可奈何地答:“太平洋上的美国够我头痛的了!……但我有秘密武器给你。”他把画着符咒的黄纸递给“希特勒”,念着咒语赶紧溜走。“这东西怎能对付美、英?”垂死挣扎的“希特勒”企图阻止盟军的步伐,命令伤痕累累的“戈培尔”吹响纸壳喇叭,又命五个小兵举起纸糊的“大西洋堡垒”,但都无济于事。“法西斯”绘声绘色的表演,引来观众的哄堂大笑。紧接着战鼓咚咚、彩旗飞舞,盟军“海军”伸出手臂组成战舰和炮台造型健步登场,盟军“空军”舞动着布表演战斗机群飞翔。四位身穿中、苏、美、英国服装的女士高举旗帜走在前面,头戴大檐帽、手持战刀、威风凛凛的“艾森豪威尔”屹立高台闪亮登场。50名女生围成圆圈,高唱苏联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的《联合国之歌》,全场观众掌声雷动。(6)
“海军”伸出手臂组成战舰和炮台造型健步登场
威风凛凛的“艾森豪威尔”屹立高台
四位身穿中、苏、美、英国服装的女士高举旗帜走在前面
太行山剧团在表演活报剧《反对慕尼黑协定》时,幽默的语言、夸张的动作、巧妙的配乐、完美地组合。为了获得惟妙惟肖的效果,演员们可谓想方设法,有的按上大鼻子,有的脸上涂油彩,有的身上垫丰满。扮演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演员的大鼻子是用白面捏的,天热面团就发了,大鼻子耷拉了下来。演员就一边演戏,一边用手抬起歪七扭八的鼻子,逗得观众和演员自己都止不住哈哈大笑。(7)
三、服务民众 贴近生活
活报剧的创作大都来自现实生活,演的多是百姓的亲身经历,演员无需刻意体验生活和过度化妆,便可演绎得真实感人。有些活报剧的台词选用当地的方言,使观众倍感亲切。有一次村干部看完演出问演员:“你们是不是来我们村子调查了?怎么与俺村里人和事一样呢?”(8)
王震将军领导的359旅是八路军大生产运动的模范,他们驻扎的南泥湾地区没有地痞流氓,人人都有工作、都有饭吃、都爱劳动。他们表演的一个活报剧讲了刚来到南泥湾的无业游民的转变。游民出场时唱到:“我没有吃的,没有土地,没有家庭。”八路军走来问他:“你是外乡的么?没有吃饭,跟我们走。”这个游民在八路军和老乡的帮助下彻底改变了人生。(9)
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1944年在陕西省清涧县上演了活报剧《懒人的改造》,讲的是一个真人真事。主人翁刘生海年轻时染上赌博、抽大烟的恶习,整天到处游逛、不务正业,人称“二流子”。后来他经过教育改邪归正,不仅被评为“劳动英雄”,还被选为乡政府主席,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10)
活报剧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一脉相承,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发挥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延安上演了一个揭露巫师的活报剧便是如此。有一家儿媳喝生水呕吐不止,家里老人坚持请巫师来施魔法救治。头戴黑巾、身披袈裟的巫师摇着三股叉装神弄鬼,儿媳的病却越来越重。这家儿子气愤地对巫师说:“要是她死了,我找你算账!”儿子请来公立的乡村医生,很快治好了儿媳。巫师羞愧地承认:“根本没有魔鬼,我答应放弃巫术不干了。”表演结束后,当地的一位年老的巫师登台说:“这戏是我的亲身经历,戏中巫师的用具也是我改行后贡献给政府的。”(11)
抗日根据地的物质供应和生活环境十分艰苦,演活报剧的服装和道具短缺,八路军演员每到一处只好向当地老乡借。不少老乡穷得只有一件衣服,演员们与老乡换衣服穿,顾不上老乡的衣服不干净、有虱子。(12)
深受军民喜爱的抗日活报剧如雨后春笋,但因战争动荡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当年表演活报剧的八路军演员,后来大都成为新中国文艺战线的领导或著名演员,如今在世的已是凤毛麟角了。挖掘、整理、传承八路军演艺的抗战活报剧,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北行漫记——红色中国报道》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异乡岁月——阮章竞回忆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1月版
3、《风雨太行山——太行山剧团团史》新文化史料编辑部2001年10月版
4、《永远的思念——李克农逝世60周年家人纪念文集》2022年版
5、《难忘岁月》金盾出版社2007年版
(1)《风雨太行山》26页
(2)《风雨太行山》9、11页《异乡岁月》96页
(3)《风雨太行山》17页
(4)《永远的思念》8页、《难忘岁月》20页
(5)《异乡岁月》225页
(6)《北行漫记》93页
(7)《风雨太行山》54页
(8)《风雨太行山》11页
(9)《北行漫记》42页
(10)《北行漫记》199页
(11)《北行漫记》90页
(12)《风雨太行山》56页
此文刊登在2023年第一期《潞州文史》
来自作品集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