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家刘志丹的夫人同桂荣老红军在陕甘边区的革命岁月

同建庭

同桂荣,是我的姑太太(爸爸的姑奶奶),是无产阶级革命军事家刘志丹将军的夫人,更是一位老红军。历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1999年5月4日,同桂荣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与世长辞,享年94岁。同桂荣是陕西省保安县金鼎镇九咀坡村人(今吴起县白豹镇王砭村九咀坡组),生于1905年12月23日(清光绪31年农历11月17日)。1934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跟随刘志丹将军为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英勇奋斗,不屈不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值纪念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90周年理论研讨会之际,特追忆同桂荣在陕甘边区革命岁月中的几则感人故事,并以之激励我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的新时代奋勇争先,开拓前进!

一、革命情爱赠美名

同桂荣生于陕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父亲是一位勤劳质朴的农民。虽不识字,却深明大义,富于同情心,经常周济穷人。每遇路过庄子的乞丐,就会让他们留宿,管吃管住,走时还送些米面。母亲宋氏是勤俭持家的能手。作为长媳,她母亲要操持一家人的生活,烧火做饭,喂猪养鸡,推碾拉磨,抚育儿女,一年到头忙个不停。

陕北的农村历来有长辈为年幼的儿女定下终身大事的习俗。刘志丹的祖父与同桂荣的祖父是很要好的朋友。刘志丹10岁时,他祖父便到九嘴坡为他相亲。同桂荣的祖父将他几个孙女叫到跟前。同桂荣和她的两个姐姐齐刷刷地站在炕前。刘志丹的祖父指着同桂荣说:“这个最小的壮实,机灵,属相与我孙子相合。”常言道:“若想富,蛇盘兔。”于是两位老人为属兔的刘志丹和属蛇的同桂荣敲定了这门婚事。

刘志丹15岁在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时,特意到未来岳父家送礼,见到了同桂荣。二人虽未交谈,但彼此都很满意。1921年5月,家里为刘志丹和同桂荣完婚。婚后的同桂荣喜忧参半,喜的是她嫁了个有学问、知书达理的丈夫,忧的是怕丈夫嫌她不识字。然而刘志丹却说:“文化是学来的,只要你肯学,我教你。”旧社会女人一般没有大名,刘志丹给刚过门的妻子起了个大名。因他自己生于农历八月十四日,取名刘景桂,于是给妻子取名同桂荣。他教妻子写刘景桂、同桂荣几个字。夫妻俩的名字便是同桂荣最先会念会写的六个字。

同桂荣与刘志丹是恩爱夫妻,也是患难夫妻,都因革命而结成伴侣。同桂荣过门不久,刘志丹母亲就因病去世了。乡里有人说闲话,说是新媳妇克死了婆婆。刘志丹向他人解释说:“明明是病死的,与新媳妇何干?这完全是迷信。”并耐心作解释。同桂荣很感谢丈夫的仗义执言。

同桂荣在娘家当姑娘时主要是到地里干活,很少有机会参与做茶饭和做针钱活。刘志丹要到榆林中学念书,她想为他做双鞋,但发愁不会剪鞋样。刘志丹说,这有何难?他拿出纸,照脚比划了一下,很快就剪出鞋底和鞋帮的样子。同桂荣笑着说:“没想到,你们读书人这个活也会干。”刘家在地方上是望族,但不是豪强,刘志丹的爷爷是私塾先生,父亲是秀才教书,后来当过民团副官,但更多的时间是在金汤镇做小生意,开杂货店,也做纸匠活,家中虽说不缺吃穿,但是要供刘志丹上中学还是有些困难。刘志丹在他爷爷的支持下考入了榆林中学,刘志丹的父亲更是卖力经营生意。上学费用有了困难,同桂荣便到娘家找父亲寻求资助。

二、践行使命担道义

刘志丹在人民群众中有许多传说,有的把他传为“草莽英雄”,美国记者斯诺则在《西行漫记》中称之为“现代侠盗罗宾汉”(注:罗宾汉为英国一杀富济贫英雄)。其实,刘志丹是作为一个书香之家的子弟参加革命的。从小在长辈的不断熏陶逐渐使刘志丹同情受苦民众,仇恨压迫百姓的贪官污吏。刘志丹在榆林中学念书时,通过学习和老师杜斌丞、魏野畴、李子渊等革命影响,产生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党组织派刘志丹去黄埔军校第四期就读。得到了周恩来、恽代英、萧楚女等老党员的热情教育,并经常与唐澍、陈赓等一起切磋学问,彼此关系融洽,亲密无间。1926年刘志丹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党派到冯玉祥的部队去,在国民军联军第四路军任党代表、少将政治处主任,参加了北伐。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规模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革命形势急剧恶化,刘志丹离开了冯部。可家里人听说他被抓起来了,都为他的安全担心。同桂荣则每天站在院墙里不住地向外张望,企盼丈夫归来。

有一天,刘志丹回来了,衣衫褴褛,疲惫而消瘦,只有一双深陷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他向家人讲述了渭华暴动的情况。原来根据中共“八·七”会议精神,1928年5月,刘志丹与唐澍、谢子长等一起领导了渭华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野蛮屠杀。起义失败后刘志丹回陕北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书记。

刘志丹从外面回来生了疥疮,同桂荣白天上山采草药,晚上煎热后给他熏洗。期间做饭炖汤又为刘志丹补养身子。经过半个月的精心治疗,疥疮好了。刘志丹又急着去榆林参加陕北特委会议。临走时,他对同桂荣说,过几天要来个李先生,你要好好招待。刘志丹走后不久,果然来了位个子不高又黑瘦的李先生,也生了一身疥疮。不用说家里人都知道这位“李先生”肯定是与志丹一起干事的。刘志丹的家人杀鸡宰羊款待他,同桂荣用同样的办法治好“李先生”的病。他要走时,刘志丹的父亲还送给他几块大洋作路费。后来,同桂荣才知道这位“李先生”原来就是谢子长。同桂荣对刘志丹说:“你们这些人,像孙猴子一样变来变去,连个真名实姓都没有。”刘志丹笑了笑,然后郑重地说:“干革命要随时提防敌人捉捕,改名换姓是常有的事。”同桂荣回忆说:“每次他回到家中,我都要为他们开会站岗放哨。还有一次,志丹问我:‘敌人抓走你怎么办?我说:‘愿杀就杀吧,问啥我就说不知道。志丹赞许地点了点头。”

在北伐战争和渭华起义中,她积极支持志丹同志在外工作,不要为家中老小操心,使志丹解除了后顾之忧。渭华起义失败后,陕北盛传刘志丹已牺牲,同桂荣同志表现异常坚定,她说:“我自己虽然很难过,但志丹是为人民死的,死了也是光荣的。”脱险的刘志丹回到陕北,立即秘密组织地下斗争,她为党组织传送信件,站岗放哨。谢子长、阎红彦同志因病先后来到刘志丹家中,她想方设法掩护好他们,上山采药为其治病,使他们很快康复投入战斗。她平日积极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劝说老年人送子参加红军游击队,接送来往的地下工作同志,是刘志丹革命活动的一大帮手。

1934年春,国民党军队抄了刘志丹的家,烧了房屋,掘地三尺,还挖了刘家的祖坟。全家老小十多口,分散逃入深山老林,同桂荣同志和4岁的女儿力贞,靠吃雨水和炒面糊口,躲了十多天。她下定决心,死也不能让敌人抓到。没吃的了,拾野菜野果吃,实在没吃的了,她和女儿出林寻食,不巧碰上了搜山的敌人,叫她们带路,为了逃脱敌人控制,她拉着女儿纵身跳下路边长满梢林的山沟中,敌人对着梢林乱开了几枪,母女二人虽然被树枝划伤了,但侥幸脱了险。陕甘边区根据地政府主席习仲勋同志知道后,派出游击队员秘密寻找到她们,接回根据地。习仲勋见到同桂荣说:“嫂子,受惊了!”同桂荣说:“我不怕他国民党,我早有准备,干革命就得豁出去。”刘志丹从前线回来,她一见就要求给她分配工作,她说:“我一不能文、二不能武,给红军缝缝补补还是能行的。”刘志丹让她组织农村妇女给部队做军装、军鞋和军旗,打仗时照顾伤员,她样样都干的很出色。

1935年秋刘志丹将军上前线不久,同桂荣的儿子和女儿都病了,儿子有点发烧,请来25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来看,俘虏医生给她儿子和女儿都开了药,女儿吃了他的药,头昏恶心,坐在门槛上不想动。她给儿子吃了俘虏医生给的药,刚吃不久孩子就口吐白沫,翻白眼,不到两个时辰便断了气。她抱着儿子的遗体痛哭,旁边的同志都说赶快找那个医生,才知道那个医生逃跑了。刘志丹在前线,同桂荣不愿让他分心,儿子的死就没有告诉他。不久,敌人退出瓦窑堡,她们随机关进了瓦窑堡城。她们母子被安排在沙家巷大院的平房居住。刚安顿下来,前线捷报传来,消灭了国民党一个师,师长也给击毙了。同桂荣说,打了这么大胜仗,志丹同志不久会回来的。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同桂荣的坚韧与勇敢,更体现了她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三、一片丹心铸忠诚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大陕北后的阴历十一月,天气非常寒冷。瓦窑堡房子上的冰溜子有几尺长。红军战士棉衣很不充足,更谈不上棉鞋了。毛泽东也未穿棉鞋。刘志丹知道后,叮嘱妻子马上给毛泽东做一双棉鞋,并对她说:“你要快点做,毛泽东初到陕北,不耐寒。”同桂荣听后,就连夜赶做。她按毛泽东的脚剪了鞋样子,找来黑布,裁好,两夜之间就做成了,随即交给贺子珍,请她赶快给毛泽东穿上。毛泽东穿上这双既舒适又暖和的棉鞋非常高兴,见到同桂荣后表示感谢。他说:“陕北地方好,人更好。你的手工巧得很,这双棉鞋穿上好暖和。你要关心志丹的身体,养好伤再工作。”他对站在同桂荣身边的刘力贞笑着说:“和志丹像极了,真漂亮,也是一表人才。来来来,让伯伯抱抱。”毛泽东又对同桂荣说:“你回去给志丹说一下,我与德怀、林老(林伯渠)、罗迈(李维汉)、首道好几位同志说了,他们会去看他的。”不久,中共中央任命刘志丹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后方办事处副主任(注:主任为周恩来)、红军北路军总指挥、党中央驻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红二十八军军长。

1936年2月20日,红一方面军主力发起东征战役。同桂荣记得,在出征前几天,刘志丹与她夜夜长谈,好像要把他的心思全部讲出。他说:“我爱父母和乡亲,我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憎恨卖国贼,憎恨堕落的政府,我痛惜中国人民深受苦难。我因此才走上革命道路的。”他还说:“我从历史上知道,有学问的人,要干正义的事业,一定会碰上不少钉子,受磨难,受挫折,受诬陷,甚至送命。但逆境也是一种锻炼。人的一生中一定会碰到有人耍手段、搞诡计,但我对同志总是以诚对待的,不管别人怎么说,我是不会计较的。我相信正直也会感动有良心的人,正直一定会战胜邪恶。我要生而益民,死而谢民。”他特别郑重地对同桂荣说:“我这次上前线,是再次去为我的信念而奋斗,又一次表白我对国家、对人民、对党的忠诚。为救国救民,我可以贡献一切。这一去时间可能很长,战斗也一定很残酷。过去我对你和孩子关心得不够,你要谅解。”

东征临走那天,刘志丹还问同桂荣:“我给你说的记下了没有?”同桂荣赶紧回答:“全记下了,你放心!”刘志丹抱起孩子亲了又亲,动情地说:“你是爸爸的好女儿!”1936年4月13日,东征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致电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政委宋任穷,命令红二十八军歼灭山西中阳县三交镇、辛关一带之敌。4月14日,刘志丹率部队在三交镇向敌人发起进攻时不幸中弹牺牲……几天后,宋任穷等向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汇报了刘志丹牺牲的经过。周恩来悲痛地流下了眼泪,一时说不出话来。停了一会儿才说:“刘志丹同志牺牲的电报早已接到了。志丹同志是一个很好的同志,他的牺牲是红军的重大损失,我们要永远纪念他!”接着又指示:“刘嫂子病重住院,等几天她病好一些再开追悼会。”

刘志丹牺牲时,同桂荣正患伤寒住院。党中央担心她的身体,未告诉她刘志丹牺牲的情况。1936年4月2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举行近万人参加的公祭大会,周恩来专门到医院向同桂荣讲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同桂荣悲痛欲绝,可是处于重病中的她身不由己,未能参加追悼大会。追悼会后,灵柩被运到瓦窑堡南门外桃树坪安葬,同桂荣坚持要去看看。中央领导同志安排用担架把她从医院抬到墓地。这时棺盖已钉住了。她抓住棺木痛哭失声,再三要求开棺看丈夫最后一眼。周恩来扶起她劝道:“刘嫂子,棺盖钉住了,你有病就别看了,见了会难受的!”

1936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党中央驻地迁到保安(今志丹县),同桂荣与女儿力贞去墓地把立在刘志丹坟上的墓碑埋到坑里,以防敌人掘坟扬骨,并特意烧了几盒他爱吸的哈德门香烟。同桂荣崇敬刘志丹,与女儿一起为他戴了三年孝,多少年来不穿花红衣服。她总以为他还活着,还在前方指挥战斗。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日,她都要给他过生日,在他的遗像前摆上月饼、苹果和香烟,并率女儿、女婿和外孙、外孙女给他行礼,以寄托他们的哀思。

四、守护初心报党恩

早在1936年夏,党中央迁到保安(今志丹县),毛主席设宴招待从白区来的女作家丁玲,请同桂荣作陪。席间毛主席说:“这位刘嫂子,在陕北可有名啦!”丁玲说:“我来后就知道了,大家都知道刘嫂子。”毛主席笑着说:“这就是她的官衔嘛!”同桂荣与毛主席的夫人贺子珍亲如姐妹,贺子珍生毛娇娇时,是毛主席叫同桂荣去接生。贺子珍说:“有刘嫂子在,我就放心了。”抗战中,贺子珍的母亲到延安生了病,同桂荣经常去看护直到送终。那时,有一位同志生下孩子没奶,她就去帮忙找奶妈,哪位同志要寄孩子,她就去打听可靠的人家,李铁映等同志小时就是她给找的奶妈。老同志都称她:“你真是好大嫂”。

1937年1月,同桂荣同志随党中央到达延安,马上到市民中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当时有些在国民党党政机关干事的人,有的认识刘志丹,就来找同桂荣同志,她知道他们是民主人士,就立即给作了证明,使他们参加了革命工作。接着她到难民工厂工作,使逃到延安的难民有了安身之地,组织他们缝制军装,支援前线。不久她又参加了边区妇联工作。先后两次入边区党校学文化,学理论,处处虚心向老师、同学求教,很快思想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工作中更加勤奋。

新中国成立后,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还念念不忘刘志丹,曾多次称赞刘志丹的高尚品质,号召大家学习刘志丹的革命精神。作为人民英雄刘志丹的遗属,同桂荣受到党和政府的尊重和关怀。1974年四届人大召开前,毛泽东说:“刘志丹那个堂客(湖南话:妻子)还在,可以做人大代表嘛。”经陕西省推荐,同桂荣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同桂荣还曾担任过全国妇联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及陕西省政协常委等职。20世纪80年代初,宋任穷和夫人钟月林到西安时,亲切看望了同桂荣一家。1989年,习仲勋、马文瑞等领导同志也亲切看望了同桂荣这位当年的“刘嫂子”。

全国解放后,同桂荣仍然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担任过托儿所、幼儿园的名誉院长、顾问。常常亲自带儿童玩耍,为幼儿做玩具。为幼儿教育事业付出了心血。同桂荣同志长期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及陕西省政协常委、委员,每次开会都提出关老区建设、妇女工作、扶贫、改善乡村教育等问题的建议,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她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支持改革开放。尽管她她身体逐渐衰弱,但仍关心国家大事,每当在电视上看到各地建设成就时,她就高兴地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

同桂荣是刘志丹的夫人,也是亲密战友,和刘志丹同志一起战斗了16年,以后又在刘志丹革命精神的鼓舞下,战斗了60年。在这76个革命春秋中,她始终表现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她追随刘志丹同志出生入死、浴血奋斗,历尽千辛万苦,为创建陕甘宁根据地做出卓越贡献。她时刻不忘党的教导,处处以党的利益为重,识大体、顾大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名利地位。表现了一个老党员的高尚情操。她时刻不忘老区人民,为改变老区的贫苦面貌多方奔走,慷慨解囊,集资办学,扶贫帮困,为发展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她含辛茹苦,扶养遗孤,严格教育下一代,要求他们不能因有刘志丹而有任何特殊思想。表现了一个老红军、老共产党员的革命情怀和优秀品质。

刘志丹与同桂荣的革命伴侣关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家庭观念与革命理想的完美融合。他们的结合不仅是爱情的结晶,更是革命事业的需要。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同桂荣承担了大量后勤保障和群众工作,为刘志丹专心军事指挥创造了条件。同时她在刘志丹牺牲后继续为革命事业奉献,体现了革命家庭的坚韧品格。这种“革命夫妻档”模式在党的历史上具有典型意义,证明了个人情感与革命理想的高度统一,为后来的革命家庭树立了光辉典范。毛泽东对同桂荣“刘嫂子”的称呼和终生关怀,充分说明了党对革命伴侣的认可和敬重。刘志丹与同桂荣的革命实践对新时代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党的建设方面,他们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提醒我们要始终保持初心使命,将个人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在工作方法上,他们统筹兼顾、协调配合的做法,为当今各级领导干部提供了借鉴:既要有战略眼光和全局意识,又要注重细节落实和基础保障。在家庭建设层面,他们相濡以沫、共同奋斗的夫妻关系,体现了革命家庭的和谐之美,为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财富。同桂荣“继承志丹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誓言,更是激励当代共产党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生动教材。

主要参考资料:

1、王元慎:《妻子心中的刘志丹》,原刊载于《纵横》杂志。

2、《平凡而伟大的陕北女性》,原刊载于《中国年鉴》,《中华魂》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

(浏览 19 次, 今日访问 19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