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志愿军叔叔”86岁的刘老师——以此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5周年!

作者:杨茂森(96岁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

我是一位在咸阳大学校区住了27年96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初来乍到的那十几年,人生地不熟,相识者寥寥无几。常常在校园中散步,对那些频繁遇见的老师们,仅限于面熟,鲜少寒暄,更谈不上认识。

然而,在十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几位年龄较大的女老师在校园内漫步,其中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师突然向我高声问候:“志愿军叔叔你好!”那一刻,我与老伴以及与她同行的人均感惊讶。

图:我及老伴与刘老师(左)(2020年)

我好奇地问:“你怎么知道我曾是志愿军?”她答道:“你就是我们的志愿军。”我微笑回应:“你知道就行了,不要再叫叔叔,叫得我不好意思。”她却坚决地说:“我偏要叫,你就是我心中的志愿军叔叔!”

从此,每次相遇,她不再拘谨,大声呼唤“志愿军叔叔你好”,我以比较标准的军礼回礼,并道一声“谢谢”。她以这样的问候与我维系着友谊至今。

图:小学生写给志愿军的慰问信(来自网络)

交谈中得知,刘老师退休前是大学附中的一位教师。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时期,她还是一名戴着红领巾二年级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多次为志愿军撰写慰问信,一句一句跟随老师书写。

刘老师清晰地记得,信的开头是这样的:“亲爱的志愿军叔叔您们好!”从那时起,“志愿军叔叔”,“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志愿军都是英雄”,这些字眼深深地烙印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直至七十余年后的今天。

当年,我们确实在朝鲜战场上,常常收到国内各界人士写给志愿军的慰问信,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孩子们。

我记得比较清楚,许多慰问信中塞的滿滿当当,内装有亲手在手帕上的绣花、绣字,有小巧玲珑的金属品,有手织的袜子、手套,有制作的剪子画,还有夾带着自己的相片等等。

部队鼓励大家,不能辜负祖国人民的期望,要积极回信。刘老师回忆,有些同学收到志愿军的热情回信时,激动得欢呼雀跃。

前后方的通信,对于鼓舞志愿军英勇杀敌、不畏牺牲,以及国内各界群众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都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图:我及老伴(后排)与刘老师(前排中)(2023年)

去年,考虑到我们年纪已高,趁着尚且健康,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尚存,在得到刘老师的同意后,我记录下了她称我为“志愿军叔叔”,共同唱响《志愿军战歌》的情景。

刘老师那嘹亮的歌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以及她强壮有力的体魄,仿佛依旧保持着当年的风采,这成为我们共同的永久记忆!

剪纸(来自网络)

(浏览 6 次, 今日访问 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