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赤兵
近来各地战友们十分关注的“寻找英雄,怀念战友”——祭扫张振球连长的活动,到2023年9月5日有了重要结果。我们一行6人带着战友们嘱托,怀着对英雄崇敬之心,对老战友怀念之情,专程到当年部队驻地陕西省澄城县,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领导进行了面对面坦诚交流。关于进一步修缮张振球烈士墓地、重新刻制墓碑、广泛宣传英雄事迹等项内容形成共识,对下步工作做了具体布置安排。
现将寻访活动汇报如下。
张振球烈士,生前是我们部队47军141师422团3营8连连长。
1972年5月30日,根据《训练大纲》和部队《年度训练计划》,8连这一天安排手榴弹实弹投掷考核。考核地点选在连队临时驻地澄城县东丰洛村村北一隐蔽处。考核从早上开始一直持续到午后。就在最后几名战士准备应考时,现场突发意外,一名叫徐培东的战士由于紧张,手榴弹拉火后脱手,掉在掩体前2米处。千钧一发之际,张连长顺势向丝丝冒着青烟的手榴弹用力踢了一脚,情急之下只踢到弹柄,手榴弹原地打了几个转。见此情况,张连长迅速转身,奋力将已经惊呆、不知所措的徐培东一把推入掩体。“轰!”手榴弹爆炸啦,一颗弹片从张连长身后穿过腰带打入腹腔。连长扑倒在地,现场其他三个人安然无恙。
张振球连长是我们的战友,更是英雄。多年来,他舍身救战友的光辉形象,始终在我们脑海里浮现。他是爱兵模范,他用生命诠释了我军“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和崇高政治原则。
半个世纪过去了,英雄静静躺在渭北塬上。
他是孤儿,从当兵那一天起,就把一切献给了部队。他视连队为家,视战友为亲人。在他27年生命中,从未体会过“小家”的温暖。他没有后人,没有家人,从来没有亲人来看望过他。如今,老部队已不复存在,战友们也天涯海角各奔东西。由于档案资料缺失,烈士陵园收录的材料也只是只言片语,英雄事迹早已淡出人们的记忆。谁去祭奠,谁在缅怀?战友们也都年岁已高,每每提及此事便痛彻心扉,想为失去的战友再做点事,以慰烈士英灵。
基于相同的情感,大家一同走进“寻找英雄,怀念战友”的行列,共同努力尽可能还原一位可亲可敬的好兄弟、好战友、舍身救人的好连长。
“英雄岂止在战场”,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2019年5月18日开始,用半个月时间,开启第一阶段的寻访之旅。途经陝鄂赣湘川数省,行程3000余公里,走访了9位知情者、当事人。他们是烈士生前领导、同事、同乡和战友,如:
原422团团长胡学忠;
帮助寻找江西籍战士徐培东的黄东发;
原8连副政指饶松林;
原422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匡舜美;
原422团司令部军务股股长吴文瑞;
原422团政治处宣传干事、张振球同乡周颂雅;
原422团宣传干事、新闻报导员肖符坚;
原141师政治部宣传干事、英雄事迹采访组成员李成芳;
原141师参谋长张体成,等等。
通过他们的讲述和回忆,使我们对整个事件经过、处理过程有了深入了解,对张振球个人的相知相识、英雄成长过程、工作生活细节等有了进一步认识。可贵的是还见到不少老照片、老物件,使得烈士事迹更加清晰,英雄形象更加丰满,透视出那个时代群体特征。
2019年因新冠疫情寻访活动被迫中断,原定在烈士牺牲50周年时举行纪念活动也被迫取消,改为今年在极小范围内组织一次祭奠活动,召开一场小型追思会。
8月最后一天,中元节,传统祭扫的日子。30日,参加活动的代表从各地汇聚古都西安,稍作停留便踏上前往渭北高原的旅程。
31日上午,我们一行8人来到素有“古瀓(Cheng)”之称的渭北明珠澄城县。
一行有:
饶松林,时任422团8连副政指,事故全过程的见证者;
周颂雅,张振球连长同年入伍老乡,时任团政治处干事,事故后事处理的主要亲历者;
罗文凯,张振球连长亲自接到部队的战士,时任8连司务长,事故处理亲历者;
易庆东,1970年武汉入伍战士,时任8连文书,爆炸现场亲历者,专程从海外赶回参加纪念活动;
孙赤兵,1969年10月入伍,时任5连班长,“寻找英雄”活动积极参与者;
田晓敏,原澄合矿务局工人、央企西电集团整流器公司党委书记,“寻找英雄”活动爱心人士;
侯翠利女士,澄城县退休人员,“寻找英雄”活动爱心人士。
饶夫人,“寻找英雄”活动积极参与者。
31日下午,与澄城县烈士陵园刘建主任对接,看场地,讨论确定活动内容安排。
9月1日,天空阴沉。一早来到澄城烈士陵园,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贺会云副局长、县委党史办郭西峰主任、陵园管委会刘建主任,以及陵园工作人员数人,已经先于我们在门口等候,各自相互介绍,入园。
澄城烈士陵园坐落在县城东南,紧邻经济开发区,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几经改扩建形成现在规模。陵园占地十亩多,进大门左侧是办公区,大门正对是纪念馆。纪念馆二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
一楼展厅主要展陈的是解放战争末期发生在澄城境内几场战斗,大都是些文字、图片加说明,没有实物。展陈内容中间夹杂“烈士简介专栏”,未区分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因战、因公牺牲的烈士排列在一起,参观者很难将“战争历史”与“英雄人物”区分开来。
纪念馆关于张振球烈士是这样记述的:
“张振球烈士,生于一九四五年十月,湖南省长沙县人,一九六三年参加人民解放军,一九六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等职,一九七二年六月二日为抢救战友而光荣牺牲”。
纪念馆后面是烈士纪念碑,碑主体座北朝南,高约7米。纪念碑北、西两侧分别是安葬区,区内共安葬约600余名革命烈士。其中大都是近年陆续迁入的无名烈士,象张振球连长这样有较完整记载的烈士很少,几乎没有。
瞻仰完墓区来到张振球烈士墓前。
张振球烈士墓位于西区第一排东头第一个,由墓穴和墓碑两部分组成。墓碑刻“张振球烈士之墓”,墓穴顶部刻有“张振球烈士之墓”,下面是简介:
“张振球同志任湖南长沙县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三四二部队连长,中国共产党员,一九七二年二月在抢救战士中光荣牺牲”。
祭奠以后我们提出碑文必须修改,应该写:
“张振球烈士,中共党员,1945年10月出生,湖南长沙县人,1963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生前任47军141师422团8连连长。1972年6月2日,连队在澄城县东丰洛村临时驻地附近,组织手榴弹实弹投掷考核,突发意外,为掩护战友光荣牺牲,时年27岁。追记二等功”。
上午9时整,祭奠仪式开始。
首先面向张振球烈士墓排成一行,整齐列队,默哀三分钟。而后,易庆东代表全体战友致哀悼词:
“张振球老连长:我是易庆东,是当年鞍前马后追随你左右的连队文书;是曾经受你尽心提携和栽培的部下;是在那段峥嵘岁月与你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半个老乡’;是亲眼目睹你临危不惧、舍身救战士的见证人。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已是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然而你在我心目中依然是生龙活虎、意气风发的年青军人形像,因为你已永远定格在27岁的青春年华。
请你原谅,原谅自你牺牲半个世纪后我才来看你,到你的墓前向你报到。
半个世纪过去,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我们这些你的老战友、老部下,曾与你摸爬滚打在这片渭北高原,而今天各一方。我们或解甲归田,或四海为家,终尽享天伦之乐,而你却血沃黄土,长眠于此。
我永远记得事发当时详细过程,如果没有你当机立断的处置,搭上一条性命的可能就是我,那是我今生今世距离死亡最近的瞬间。
爆炸过后我从卧倒隐蔽地方爬起来,发现自己毫发无损,另两位在现场的战友亦安全无恙,唯有你痛苦地倒在血泊中,用十分微弱的声音询问战士们怎么样?
你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护了战士,临危不惧,舍己救人,虽死犹荣!
你牺牲时那么年轻。你曾是受够饥寒、尝尽人间苦难的孤儿,后来被拥有大爱的养父母收养长大成人。
你牺牲时那么年轻。你1963年参军入伍,经过8年历练成长为一名连级军事主官。
你牺牲时那么年轻。作为文书我深受你的信任,保管过你与恋人之间的私信情书。你刚刚收获爱情的甜蜜,对生活充满无限憧憬时,生命的行程却戛然而止。
你牺牲时那么年轻。工作中你总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在县西河营建施工中,为搞清作业环节,更好掌握施工进度,你自己首先干起来。你卷起衣袖,光着双脚亲自合泥制作土坯。你让我做你的小工,炎炎烈日下,我俩整整干了一上午,汗水合着泥水流淌,身心却无比畅快。
你牺牲时那么年轻。记得在陕西勉县国防施工期间,有一次你让我为你准备发言稿,第二天军民联合大会要用。夜深人静,油灯下你字斟句酌,反反复复‘捣鼓’了大半夜,直到快天亮你认为满意才休息。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工作态度深深教育了我,使我受益终身。
你牺牲时那么年轻。多年后还有人问我你抽烟喝酒吗?我说你从不,连长和我们吃一锅饭,睡硬板床。在那个特殊年代,没有现在年轻人的消遣和享受,唯有工作、工作、努力工作。
真不知道,人的命运是否在冥冥中早有注定。你牺牲前几天,我们连到澄城烈士陵园进行传统教育,结束后部队带回,你和饶副指导员走在后面,你半开玩笑地对他说:‘走,我们到后面看看去,也为自己选一块宝地,将来葬在这里也挺好’,你还真就去了。一语成谶,没等到‘将来’,你的骨灰真的回到这里,融进八百里秦川,成为三秦人民优秀的儿子。
安息吧,老连长!我虽身居海外,远隔重洋,回来看你一次不易。但是,你的身影永远刻在我心里,刻在战友们记忆中,今生今世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易庆东读悼词过程中数度哽咽,他满含深情地诉说深深打动在场的每一个人。
最后,全体列队,向英雄连长致以军人最崇高的军礼!
墓地祭扫结束回到小会议室,召开一场简短而有意义的追思会。除了我们外地来的老战友、爱心人士,澄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党史办、陵园管委会的领导、县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和其他工作人员也参加了追思会。
会议由陵园管委会刘主任主持。
张连长生前战友逐一发言,从切身交往中回顾英雄生前事迹,说到动情处大家又数度哽咽。根据当事人发言,当场提炼出几个较完整的小故事,准备回去写成文字稿交给烈士纪念馆收存。其中有饶松林的《一场特殊的支委会》;罗文凯的《两斤红毛线》、《连长带我去参军》;周颂雅的《苦难童年》;易庆东的《不散的硝烟——英雄连长张振球牺牲现场纪实》;孙赤兵的《寻找英雄》。
最后,退役军人事务局贺副局长做了总结讲话,用“感动、感谢、感怀”三句话形容对活动地体会,赞扬这次活动组织的好,恰逢其时,很受启发,很受教育,同时也倍感压力。表示今后一定要在“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资源”上下功夫。
2日上午,进行活动最后也是最重要一项,前往手榴弹爆炸现场实地考察。
前一天我们在图上确定位置,搞清楚连队住在哪,投弹地点就不会太远。由于时间久远,记忆模糊,对当时8连到底住那个村庄讨论很久,在统一大家意见基础上询问当地人,确定是王庄镇东丰洛村,随即在导航引领下驱车前往。
1970年5月初部队从湖南调防陕西,11月到陕南汉中地区执行国防施工任务,直到1971年底撤回关中归建。422团从陕南直接开到渭北高原澄城县,进驻县城西边一条小河。各营各连沿河沟两侧由南向北一字排开,开山填沟、挖洞箍窑,自力更生,要建设一座“隐蔽、分散、平战结合”的新营房。
8连部署在全团最北边,进驻王庄公社蔡邓大队东丰洛生产队(村)。白天下沟建营房,晚上回村休息。那一年冬天格外冷,好不容易熬过漫长冬季,刚过完1972年的“革命化春节”,大干快上接踵而至。
野战部队终归是要打仗,“9·13事件”使中苏关系愈发剑拔弩张。我们部队担负着对苏作战军委预备队光荣任务,“施工不忘战备”、“一手拿镐,一手拿枪”不仅是口号,也是实际行动,即使在紧张繁重营建施工中,也要保质保量完成基础军事训练科目。我们是步兵团,按大纲要求全员必须完成轻武器第一练习实弹射击、手榴弹徒手实弹投掷。8连实弹投掷定在5月底前完成,尽快上报成绩。
张振球连长带领几名排长先到附近选择场地,经过反复比较最终确定东丰洛村北约2公里沟顶边沿。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常年雨水冲刷形成大大小小许多条雨裂冲沟,沟与沟之间相连地形称作塬或卯(Mao)。塬与沟之间结合部通常地形比较破碎复杂,既隐蔽又易于构筑掩体工事,通行困难周围人员来往很少,易于警戒,是进行手榴弹实弹投掷理想场地。8连的实弹投掷考核场地就选择在这样的地方。
从县城到东丰洛村约10公里路程,路很好走不到半小时就到了。我们到达村里找到当地老乡说明来意,张连长牺牲的事迹在当地流传很广,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即使较年轻的人也是听着张连长勇救战士牺牲的故事长大。乡亲们的传说有许多演义成分,英雄事迹被神话了,老乡们美好心情和良好愿望我们非常理解。
村东头一位王姓老乡自告奋勇地带我们去现场,沿着塬畔畔上的庄稼地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地两边果木成林,红灿灿的苹果挂满枝头,轻风吹拂下颤巍巍点着头,好像在欢迎我们这群远方归来的老兵。
走到沟边,经过几位来自同一个连队当事人的反复确认,终于确定下来当年的实际位置。50多年过去了,虽然村庄有了翻天覆地变化,可是地形地貌没有变。沟还是那道沟,梁还是那道梁,沟底五一水库的水碧蓝碧蓝。远处黄龙山连绵起伏,近处黄土塬阡陌相间。大家仔细辨认,确定当年掩体位置;爆炸后张振球连长倒下的位置;文书易庆东现场登记成绩时隐蔽位置;被救战士徐培东被连长扑倒的位置。位置、位置、一个个位置……像幻影一样浮现在眼前。五十年前改变这些人命运的一幕,时空交错,近在眼前。仿佛硝烟还没有散去,爆炸声犹在耳畔。此时,勘察现场鸦雀无声,万籁俱寂,大家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熟睡的老连长。于无声处,唯有眼眶盈满泪水。
我们在现场标定好地理方位,拍了照片,勾勒出现场草图,深深鞠躬,依依不舍转身离开。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形成一个共识,英雄是不需要寻找的,他就在我们身边。英雄不应该是一个空洞的符号;不应该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偶像”;不应该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英雄就在我们中间。张振球就是他自己,是我们可亲可敬的老连长、老战友、好兄弟。英雄并没有走,英雄永远活在战友心中。
用一句凡人的祷语结束本次汇报:
呜呼哀哉,伏惟尚飨!
2023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