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八五零农场”

西岗老杨

八五零农场是铁道兵军垦第一农场,其在北大荒开发历史中所占有的独特地位及发挥的作用,永远铭刻在北大荒军垦历史的丰碑上。

但后来的一些宣传中,以及农场志书中,对于八五零农场的宣传并不系统全面,而是有些片面性,有意或无意的弱化了铁道兵军垦时期的八五零农场,对建于虎林西岗的铁道兵军垦八五零农场宣传偏少,反而对以五分场为基础组建的实验农场及兵团撤销后三十八团为主体的八五零农场,给予了较多的宣传和溢美。让一些不了解历史的人,似乎感觉由五分场演变形成的农垦部实验农场,就是正宗的八五零农场。

八五零农场转业官兵在劳动
八五零农场转业官兵在劳动

弱化了始发地,侧重了后继者,虽然可以用三级制的八五零农场早已不存在,而现在的八五零却是实实在在存在来说事,但这样的结果,不说是本末倒置,也是一叶障目的以偏概全,显然也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

处于卫星的原五分场,在兵团体制撤销后虽然被冠以八五零农场,但此八五零农场非彼八五零农场,它虽是八五零农场嫡出,但又是从母体分离出的一部分。虽然后来军垦八五零农场因五分场分离组建农垦部实验农场,以及一分场和云山畜牧场分离组建了云山农场,八五零农场规模及实力因分出两个农场而有所下降,但八五零农场这块牌子仍然存在。兵团时期,八五零农场改为四师三十六团。在这连续的机构调整过程中,军垦第一场八五零农场整体实力已经大大下降,但这杆和铁道兵军垦事业同步的大旗,并不能因阶段性的机构调整而易帜。

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八五零五部队(五师)上校副师长余友清,刚从朝鲜战场胜利归来,即奉铁道部司令员王震将军关于建立军垦农场的指示,踏查了虎林地区的荒原。

余友清场长(中)和八五零农场下属研究开荒方案
余友清场长(中)和八五零农场下属研究开荒方案

1954年10月14日,副师长余友清和政治部主任阎斌同志,率领500多名指战员和在伊春汤旺河完成林业铁路工程的河南劳改支队管教干警220人,劳改犯5074人,从伊春出发前往虎林县。1954年10月17日,余副师长和先遣队到达虎林县,分住在原县花纱布公司(满洲国时期同聚东百货,六十的代虎林县百货公司,八十年代为虎林县中心百货商店)办公室和县医院宿舍内。18日,受到虎林县县长杜春堂等的热情欢迎。经和县委领导研究,决定在交通比较方便、又有居民点的清河(八五八农场)、宝东、爱民各建一个开荒点,先遣队和劳改支队分三个大队,在这三个地方建点。

当年12月,在虎林县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八五零五部队农场筹建小组,小组成员为铁道兵五师副师长余友清和师政治部主任闫斌,河南劳改支队队长黄士元和党委书记周长岭,铁道兵五师机关秘书杨笃信,农业技术员杨淑云(四川大学园艺系毕业生)六人。12月25日,由场长余友清、书记阎斌、副场长黄世元、副书记周长岭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零五部农场临时委员会。

1955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八五零五部队农场成立,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农场有三个大队,二十四个中队。场长余友清,书记闫斌,副书记周长岭;副场长侯敬甫、李瑶含、黄士元。转业官兵由供给制改为工薪制,农场经费由铁道兵司令部拨款,口粮仍按部队待遇,由虎林、密山、林口等地粮食局供应。

位于西岗的原八五零农场场部办公楼及周边商业区
位于西岗的原八五零农场场部办公楼及周边商业区
位于西岗的原八五零农场场部办公楼及周边商业区
位于西岗的原八五零农场场部办公楼及周边商业区

1955年1月10日,农场决定在西岗建八五零五部队农场场部。

该楼设计为U字型,正楼坐北朝南,东西各有一南北走向的厢房楼,整个楼房为三层楼加一层地下室,砖木结构。这栋楼的砖瓦用料,全部是四处拆日冠营房的旧砖。有日本营房的青砖,有一些民房的红砖。钢筋等铁料,是职工们冒着危险,从日本旧工事里拉回许多废弃的炮弹,卸掉引信进行冶炼,加上从场部周围山上的壕沟里拣来许多废铜烂铁。做梁的红松木头,用人拉爬犁从东方红和倒木沟运到虎林。一站倒一站地运出原木2750立方,为全场头一年房建和建场部办公楼,提供了保障。

那年冬雪小,人拉爬犁路面摩擦力很大,于是全场男女老少齐出动,用被单、毛毯、脸盆运雪铺成了长90公里,宽1.5米的爬犁道,使运木任务顺利完成。

位于虎林县西岗的八五零农场办公楼
位于虎林县西岗的八五零农场办公楼

这栋楼是虎林县第一栋砖木结构四层楼(带地下室),它的第一任入住户,是北大荒铁道兵军垦第一农场八五零农场机关(1956年秋至1962年),第二任住户东北农垦总局虎林分局(1963年约至1965年左右,后虎林分局搬到虎林县林管局边的另一座办公楼,该楼又恢复八五零农场办公楼。五零农场二层楼办公楼移交给了农场大修厂。),第三任入住户,是沈阳军区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36团团机关(1968年6月至1976年2月)。第四任住户,是农垦西岗师范学校(1977年2月至1994年8月)。师范学校搬走后,管局拟在此兴建管局第二高中,将东部农场的初中升高中学生,集中在此办学,筹备组负责人为肖校长,副校长李来宝,书记杨书记,筹备组在此待了约一年,后办高中不了了之。后管局又在此兴建兴海米业,以兴凯糊兴丹米业为龙头,调来了尹海林厂长等开始组建米业,但米业也流产,只留下几人看守固定资产。

最后一任住户,是虎林市市委(1998年至2005年秋),然后就一直闲置到2018年3月开始拆除,至2019年1月拆除完毕。乒团未撤销之前,1972年四师在三十六团办公楼利用一些空闲房屋,开办了四师干训队,四年共举办二十五种政治、业务训练班,参加培训人员2004人次。其间,三十六团撤销后,干训队仍在此楼办学了一段时间。

八五零农场这栋楼,在当时是虎林县最大档次最高的楼房。当时高标准建一个农场办公楼,是有其深刻意义的。

中央和铁道兵农垦局最初的设想是把八五零农场建成一个农垦中心总场,并借此以点带面,最后形成密、虎、宝、饶地区军垦农场群。

在建设农场办公楼的同时,开荒准备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二月,农场铁工厂(西岗齿轮厂前身)在虎林镇西一民房,劳改支队铁工队在原火车站,同时开始燃炉锻打生产工具。当年小烘炉共锻打镢头、锄头、三齿钩、泥抹子、瓦刀等生产工具3.9万件,扒钉和螺丝垫2.94万公斤,各种螺丝2.3万个,价值46.5万元。

三月初,在爱民召开全场烧荒现场会,规划了烧荒范围和措施,点燃了八五零农场第一次荒火。关于这次荒火,有一个版本说是王震亲自点燃了第一把荒火,拉开了北大荒垦殖史上艰苦创业的序幕。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八五零农场点燃了北大荒军垦第一荒火,这应该是没有错,但并不是王震亲自点燃第一次荒火。第一次荒火点燃的时间时,王震并没有来八五零农场,而且有关人士查阅王震历史行程,这个时间段他并没有来北大荒,所以王震在八五零点燃第一次荒火,并不是真实的。而王震亲自点燃的荒火,是在不久的八五二农场南林子。

1955年4月,农场正式开犁。由于荒原上缺乏排水设施,地下水饱和,仅有的几台斯大林80号拖拉机发挥不了威力。在余师长的带领下,拓荒者采用人拉犁,在亘古荒原上书写了一篇恢宏的向荒原宣战的檄文。在劳动者的手中,千年荒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了中华大粮仓的丰功伟绩,书写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北大荒精神。

八五零农场幼儿园
八五零农场幼儿园

人拉犁开始50人一付犁,后经改装犁铧只用20人拉一付犁。在辽阔的荒地上,人们喊着号子,排成雁阵,奋力牵引着大犁。只见一条条黑油油的筏片闪出明亮的光泽,散发着泥土的芳香。紧接着农场大量购进各种型号的拖拉机,开荒犁,开展了全面的机械垦荒。他们随机应变,以拖拉机开岗地,以人拉犁开湿地,然后再成方连片,就这样,当年就开出荒地144340亩,春播38000亩,当年获得大豆亩产89公斤的好收成,粮豆总产量达3382.20吨。农场干部职工,将生产出的粮食蔬菜,用汽车拉到密山,再装上火车,送到北京向毛主席报喜。

八五零农场刚开始开荒时,转业官兵还未大批到来,只有少量的铁道兵转业官兵,以及大批河南劳改支队的劳改犯。但因为这些犯人特殊的身份,在北大荒开发中就被人为的忽略了他们曾经的付出和贡献。当时为了解决这一大批劳改犯的穿衣问题,八五零农场专门于1955年5月成立了农场被服厂,厂长杨笃信。服装厂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劳改犯服装问题。八五零农场1954年来场劳改犯5074名,1956年4月,农场接收江苏、安微等省转来劳改犯7000人。劳改犯人数超过了农场职工,已达一万二千多人。

为了解决职工不足的问题,王震在向中央军委要求转业官兵同时,还向各地地方政府要求支援。1955年,王震从四川省动员了198名支边青年开进八五零农场。1959年9月,来自山东烟台、诸城、济宁、临沂等2市18县的34800名支边青年也分批来到虎林,军垦农场初步形成了以军转官兵和支边青年及劳改新生为主体的职工队伍。

四川支边青年到八五零农场
四川支边青年到八五零农场

1956年秋,西岗办公楼竣工,场部从虎林镇搬到西岗。

1956年,农场易名八五零农场,隶属铁道兵农垦局。农场在原三个大队的基础上,增加了虎头大队、六大队、05大队三个大队。场长余友清,书记闫斌,副书记周长岭;副场长侯敬甫、张云鹏。

1957年,大队改为分场,一大队改为六分场,二大队改为四分场,三大队改为五分场。六分场的虎头生产队移交给八五九农场,虎林县示范农场并入试验农场,后并入五分场。

此时,农场机械化程度得到了提高,拥有机车70台,机务人员187人,当时年机械开荒99250亩,占开荒面积的82.3%,改变了两年人力开荒的困难局面,提高了工效,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1957年4月5日,全国著名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率领刚毕业的北京农业机械化学校的32名毕业生,来到八五零农场实习。梁军任农场开荒大队大队长,实习生全部安排到各分场和和各队任机务技术员和机务队长。机务队伍素质的提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当年田间机械化作业工效提高八倍,麦收日割90亩,创全国最高记录。农场也一举扭转两年的亏损,当年赢利40.4万元。

梁军在八五零农场实习
梁军在八五零农场实习

1958年,八五零总部农场为三级制农场。农场不但有大批转业官兵,还有一批山东、四川等地的支边青年。另外,还有一批劳改支队的劳改犯,以及1958年从北京发配来的千名右派,人口达到最高记录23902人。此时农场场长为余友清,书记张其俭,副场长侯敬甫、张云鹏、王荫菠。

1958年文州军区空军高炮4540部支队官兵转业到密山农垦局前合影
1958年文州军区空军高炮4540部支队官兵转业到密山农垦局前合影

老红军余友清场长,并不畸视劳改释放犯和右派。为了活跃官兵们业余生活,在建厂之初,他利用一些有艺术特长的劳改犯、有文艺特长的职工等,组织成立了一个文工队,由政工干事张开平负责,由曾淑丽、苏军、盛福祥、李静、王成军、夏中尧、姜中交、李藏英、杨世青等20 余人组成。场部迁西岗后,文工队解散。

1954年随转业官兵一起到虎林的河南劳改支队,有支颇有实力的劳改京剧团,因演出水平高,得到余友清场长的赞扬,并拨款几千元购置戏服道具等,并准许在虎林县公演,演出剧目有,《审诰命》《白蛇传》等,在虎林演出八年,受到农场职工和百姓的热烈欢迎。一直到劳改人员1962年劳改支队内迁离开虎林。

1958 年 3 月,大批复转官兵来农场后,余友清又整编了文工队,抽调时任八队队长张荣负责,指导员由宣传科助理张惟代理。文工队包括演员分队,音乐分队,京剧小组。成员来自总政歌舞团、话剧团、公安军歌舞队、话剧队、中央警备团文工队、二十四军文工团、六十七军文工团等单位,其中有总政歌舞团著名独唱演员李书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袁玫等。

农场宣传队在田间演出
农场宣传队在田间演出

4 月,农场组织转业官兵赴北京汇报演出团,到京后向总政和公安军首长汇报了北大荒和八五零农场转业官兵的生产、生活情况,给总政和彭总送去了反映北大荒风貌的文艺作品。总政副主任甘泗淇上将接见并宴请了文工队成员,请他们看戏和五一观礼。公安军首长专门给来北大荒的官兵写了慰问信,并赠送管弦乐器、演出服装、办公用品、卡车和 5台摩托车等一火车皮物资。

1958年11月,局县合并成立农垦局文工团,农场文工队全部调到农垦局文工团。

第一个文工团设到局里后,农场与1959年又组建了第二个文工队,队长范阳(空军文工团团员),指导员霍永海,副队长张恭愚(二十四军文工团团员),成员有在云山畜牧场劳动的右派沈默君、郭允泰、张莹、管宗祥、北影演员剧团刘宗,陈地,以及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几个青年演员。

转业官兵宣传队演出中
转业官兵宣传队演出中

随着右派的到来,八五零农场的文艺活动更加活跃了。其中剧作家沈默君、著名演员郭允泰、张莹、管宗祥、袁玫、音乐作者陈地等名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时八五零农场有三个演出队,五分场(卫星城)文艺实力最强,在当时影响也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个文工队相继解散,只有五分场的文艺队伍持续到1962年。

1958年全国处于大跃进的狂潮中,农垦局各农场在办学上也争先恐后的开始了跃进式办学。6月云山水库创办了农垦局水利学校:7月858农场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开学:8月2日,在宝兴村成立八五0农业大学(六队处),理究(总场宣传科科长)为校长,总支书记张风显,事书记白如冰,教务主任韩斌,副校长刘永清兼试验站站长。9月正式开学,学校设农机、农业、农林、畜牧、水利五个专业。教师为农场技术员(大专院校分配来)共30人,学员500人,学制三年。

八五零农场职工中专(卫星)
八五零农场职工中专(卫星)

1959年局县合一,农场改名为八五零人民公社,公社有六个分场,111个生产队。场长余友清,书记张其俭,副场长侯敬甫、张云鹏、王荫菠、柏华、肖文、付传友。

1962年12月,原农场五分场划为农垦部实验农场,隶属东北农垦总局虎林分局,有三十个生产队,人口6245人。场长曾纪银,书记郭崇华,副场长肖玉秀、杨振义、王文华、夏玉祥。

1963年1月1日,东北农垦总局在佳木斯成立。牡丹江农垦局撤销建制。同时成立密山分局,虎林分局。在这一大形势下,原八五零农场四层楼办公楼(地下室一层)移交给虎林农垦分局使用。东北农垦总局虎林分局局长为余友清,后由虎林县委书记王桂林兼任,副局长王连山,书记张一千,后杨月村。八五零农场办公搬到1962年兴建,1963年竣工的齿轮厂前的二层楼里(后为西岗齿轮厂办公楼)。1965年,余友清的肺病发展的越来越严重,组织上安排他到长沙休养,他才离开了北大荒。余友清走后,八五零农场场长由原副场长孟宪春担任,书记为从分局调过来的张一千,后裴俊生。

1963年9月20日,北京首批101名青年到八五零农场。1964年,北京又来农场知青124人。这当中的学生很多就是17、8岁,最小的才14岁。这群只有十六七岁的学生,受到了老红军八五零农场第一任场长余友清的接见,并参观了畜牧场、完达山林场等地。

1964年余友清场长陪同北京知青在场部参观
1964年余友清场长陪同北京知青在场部参观

据北京知青周树芳回忆,这张照片是八五零农场办公楼后身俱乐部北这一位置的二层小楼,为最早的农场办公楼,后曾经为农场医院。余友清身边的女子,为1964年来八五零农场的北京知青周树芳。周树芳等围绕在余友清身边的北京知青,当时大多为十六七岁的学生,全部是班干部和优秀学生。短暂参观后,这批学生就分配到了各个农业连队,大部分从事农业劳动。

1963年,八五零农场由总场、分场、连队三级管理改为农场、生产队二级管理。自五分场划为农垦部实验农场后,一分场和云山畜牧场又合并为云山农场,八五零农场只剩下二、三、四分场,农场有耕地10.6万亩,总播种面积8.75万亩,总产值849.1万元。此时老场长余友清,因病卸任场长职务,到长沙修养所养病。场长为谢文斌,书记杨月村,副场长任晋武。

原五分场,后实验农场、三十八团小学校(卫星)
原五分场,后实验农场、三十八团小学校(卫星)

在加强农业的同时,农场工副业也发展迅速,原在西岗的粮油加工厂、白酒厂、糕点厂、制材厂、砖瓦厂、基建大队等单位,当年收入161万元,至1974年达到357万元,占全场总收入的48%。

八五零农场制材厂
八五零农场制材厂

在工业方面,1954年成立木材厂和西岗修配所(西岗齿轮厂前身),1955年成立铁工厂,1956年成立发电厂,1957年3月成立皮革厂,4月成立月产油20吨的榨油厂,10月成立日产8吨的面粉厂,厂长翟兴武,支书李永林。1958年,制材厂、面粉厂、油酒厂、铁工厂、制革厂合并为联合加工厂。

西岗联合厂,1956年成立,当时为八五零农场加工厂,厂长毛福生,郭金洋。1957年至1962年,改名为西岗联合厂。1963年至1976年,三十六团工业连。1977年至1984年牡丹江管局西岗联合厂,厂长郭振兴,孙明祥。1983年有固定工人270人,150户,人口570人,总产值140万元。

八五零农场粮油加工厂(西岗联合厂面粉车间)
八五零农场粮油加工厂(西岗联合厂面粉车间)

西岗齿轮厂,1954年成立,当时叫八五零农场修配所。1955年春天,修配所搬迁到虎林镇西岗,成立了850农场修配厂(现西岗齿轮厂的前身)。工厂有职工18人,杨伦任厂长,闫海宽任党支部书记,办公室人员3人,修理组8人,电工组4人。当时西岗地区没有几户人家,修配厂的车间是一栋几十平方米日伪时期的日本兵宿舍,车间内仅有一台C615车床,一台电焊机,一台小台钻,一台砂轮机和一些简易手工操作的钳工工具。

七十年代西岗齿轮厂大门及办公楼
七十年代西岗齿轮厂大门及办公楼

1955年修建1715平方米机修车间,352平方米发电车间。1956年~1957年修建了607平方米铸造车间,278平方米锻压车间,100平方米热处理车间,180平方米修旧车间。为适应生产需要,厂内组成五个车间,即锻压、铸造、机修、机加和修旧发电车间。在机器设备上增加了B650刨床一台、立式钻床EA125一台、曲轴磨床B423型一台,又增加200KW发电机机组和150KW发电机机组,使装机容量达630KW,基本满足了生产、生活的用电需求。在生产规模上,年大修拖拉机、康拜因能力达到100个标准台以上,同时还承担着农场农机具的中修与小修任务。

西岗齿轮厂办公楼
西岗齿轮厂办公楼

六十年代中期,企业更名为八五零农场西岗大修厂。1968年底,企业随同八五零农场归入兵团序列,工厂改称兵团四师三十六团大修厂。1971年,企业归入兵团第四师领导,命名为兵团四师齿轮厂。1975年,兵团建制撤销后,企业正式定名为黑龙江省西岗齿轮厂。

西岗基建队,1958年组建,队长杨维英。1963年至1968年,为八五零农场基建大队,1969年至1976年,为四师基建公司基建大队。1977年至1984年,为牡丹江管局基建公司基建大队,队长常孟义。1983年有固定工人190人,80户,人口490人,总产值110万元。

西岗商场,1955年成立,最早商店叫农场供销合作社,以个人入股方式组建。主任翟兴武,会计杨运兴,商店门市部设在虎林县文化馆旁,1956年场部搬西岗后,商店也搬到西岗,只在此设立烟酒食品门市部。供销社资金采取转业官兵入股方份,每股3元,每人限购30股,共集资2万股,俣计6.7万元。当年盈利10万余元,每股分红3元,当年回本。1957年,总场商店增设粮店,并把被服厂合并到商店,增设照相服务部,废品收购站等。1958年,退还股东股金和红利,供销社改为八五零农场商店,成为国营商店。1957至1962年,八五零农场商店。1963年至1968年,八五零农场西岗商店。1969年至1976年,三十六团西岗商店。1977年至1984年,牡丹江管局西岗商店,经理冯光辉。1983年有固定工人75人,34户,人口114人,总产值92万元。

原八五零农场商店,后师范学校新华书店
原八五零农场商店,后师范学校新华书店

1965年,姜振兴任八五零农场场长,裴俊生任书记,刘寿山任副场长。

1969年,农场转为兵团建制,八五零农场改三十六团,团部仍在西岗,隶属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人口随知青的到来而有所增加,达到10542人。团长王洪祥,政委先后为孙荣田、秦焕文、周元勋,副场长、刘福昌、张克强。

三十六团连队分布示意图
三十六团连队分布示意图

同年,农垦部试验农场改为三十八团,团部在卫星,隶属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人口11262人。团长冯忠诚,政委于宽林,副政委王金昆;副团长庞宝锁、陈志国、范振海、刘汉林。

三十八团宣传队到珍宝岛慰问官兵,二排四师38团政治处主任孙述芬,左五战斗英雄孙玉国。四排左二崔可法
三十八团宣传队到珍宝岛慰问官兵,二排四师38团政治处主任孙述芬,左五战斗英雄孙玉国。四排左二崔可法

1975年,三十六团建制撤销,部分连队并入三十三团、三十八团和三十九团,有58个连队。三十八团因三十六团18个连队并入人口有所增加,达19188人。

三十六团刚组建的1968年,盈利1376万元。1969年至1970年,也一直盈利,盈利额两年达1520万元。自1971年至1974年,农场连年亏损。

三十六团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代表在办公楼前合影1969年
三十六团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代表在办公楼前合影1969年

撤销三十六团的计划,产生于1971年,是不是和当年亏损2758万元有关,不得而知。这一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就曾向兵团司令部打过报告,要求撤销三十六团建制。因各种原因,此事一直搁浅,一直到1975年4月,黑龙江省委才批复了撤销三十六团的文件。

撤销文件宣读时,正处于三十六团机关整风的敏感期同,是此造成的大规模反对和抗辩等波动,是师机关没有想到的。

三十六团机关整风会议并非全师统一部署,而是由于三十六团机关内部矛盾过于激烈,为消除矛盾,促进团结,师领导亲自到会,希望能过整风会议解决矛盾。一连七天,由全体机关干部(大多数都是非现役干部)面对面地给团领导提意见。意见比较集中在团领导身上。问题主要是任人唯亲、打击报复、专横粗暴、生活特殊,也涉及到生产管理上的瞎指挥等方面。

三十六团首届庆功授奖誓师大会代表合影1973年
三十六团首届庆功授奖誓师大会代表合影1973年

此时省编委关于批准撤销三十六团文件下发,师领导立即召开三十六团团、营、连三级干部会。计划用三天时间,宣布撤销决定,完成连队划分。

本以为师、兵团和省三级党委已经决定,下级必然无条件服从,撤销会议只是宣读下文件就完事,但事情完全出乎师领导的意料。会议一宣布决定就立即炸了锅,几乎所有参加会议的三十六团干部都觉得太突然,毫无思想准备,无法理解和接受。特别是机关的非现役干部,基本上都认为在这个时候突然宣布撤销,是为了让机关整风不了了之,保护有严重错误的团主要领导人。

三十六团十七连知青
三十六团十七连知青

群情激愤下,机关干部29人乘汽车到四师师部,贴了大字块“八五零精神万岁”。随后又有31名职工到师部,散发有西岗邮局、西岗银行、西岗火车站等垦区外单位及老红军王连山签名的“至师党委一封公开信”。师党委对于这次集体上访进行了批评,这更引起了职工群众的不满,80多名连队干部、机关干部和职工,将来作思想工作的张副师长强行拉上返回师部的火车,要求见师长和政委。在西岗的师工作队员,被从西岗拉到连队。少数人还包围了西岗火车站,从候车室拉走了团领导任子祥。

面对群情激愤,四师领导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师党委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到三十六团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耐心的说服教育和积极的思想工作,最终化解了双方的对立情绪,使撤并工作有序进行。5月11日,在西岗召开了三十六团连以上干部会议,就三十六团撤销建制和基层单位分流和接交进行了宣读。

1973年三十六团司务长学班学员合影
1973年三十六团司务长学班学员合影

此事影响较大,引起兵团的高度重视。1976年6月10日,兵团副司令员颜文斌(开国少将)到西岗三十六团,就善后事宜进行了指示。

1976年7月27日,三十六团整风会议结束。三十六团副政委叶平、参谋长任子祥就四个月来带头闹事的错误进行了大会检查,并和鲁万全、兰德成、刘风廷、赵德坤、王兴海、王福合、廖春先、梁呈祥几人一起受到了纪律处分;冯光辉等十多名干部职工,受到了免职下放或组织处理的处分,党员张华被劝退出党。

这次重大事件,最后结果是违背大部分干部职工意愿的,虽然看似撤销三十六团建制已成定局,部分干部被处以纪律处分,事态平和的沿着上级设计的方案推进,但下面的干部职工仍然心中不服。特别是受了处分的干部职工,更是心有怨气。而且把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铁道兵军垦第一场,就这样轻易的撤销了,不但十分的轻率,也没有从军垦开发的长远历史去考虑问题,更没有从八五零农场第一代拓荒者的感情上去考虑问题。

四师政科科全体在连珠山俣影1976年
四师政科科全体在连珠山俣影1976年

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它无情在于个体力量的渺小,它公正在于无论任何人在自然面前都是平等的。1978年省办公厅(1978)18号函示和总局党委农总党(1978)107号文件,撤销以上同志的处分决定,给予彻底评反。这也是虽没明说,但实际上也承认了以上同志当时意见的正确性。

可以说,随着三十六团的撤销,铁道兵八五零农场的历史就结束了。虽然原八五零农场农垦部实验农场仍然叫八五零农场,但已不是原汁原味的八五零农场了。后期八五零农场的场志,对西岗时期的老八五零农场记录并不多,而是在卫星的八五零农场成为了志书的浓墨重彩部分。这其中修志组织者为原农垦部实验农场是重要的一条,还有就是修志具体人员为实验农场在职人员,修志者以服从领导意愿为主;或者还有铁道兵八五零农场机构调整频繁,资料流失过多无法收集的关系。不管何种原因,铁道兵军垦八五零农场,由三级制到分出实验农场和云山农场成为二级制,再到三十六团撤销,名号由农垦部实验农场接替后,就彻底结束了。

卫星,原实验农场现八五零农场
卫星,原实验农场现八五零农场

1977年,三十八团改名为卫星农场。1979年,恢复八五零农场名称,但这都是后话。现在的八五零农场和军垦八王零农场有关,但并不完全是当年那个八五零农场了。

本文并没有否认现在八五零农场的本意,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历史真相,即现在的八五零农场是原八五零农场的一个分场,而曾经响彻全国的铁道兵第一军垦农场八五零农场,是在西岗诞生,并承担了母鸡下蛋哺育了一大批农场的历史使命。虽然后来因分场的不断分离,总场规模不断弱化,但其在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浏览 1,365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