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米讲纪实
解放战争时期,第四野战军以其雄厚的兵力,出色的战术水平,战斗力在四大野战军中首屈一指。
截止到1950年10月,第四野战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153万人。这还不包括留在东北的34万人。
四野的百万大军,来源几乎囊括全国所有的省份,但是哪个省的战士占比最高,一直众说纷纭。其中以东北三省或者山东的说法最为盛行,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仔细研究四野的发展史,就会意外的发现,四野部队中,河北藉的战士才是最多的。虽然这个问题以前很少有人注意过。
日本是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的,七天前苏军对日宣战,打破了日寇最后的幻想。
就在苏军出兵东北的第二天,八路军冀东根据地司令员李运昌,就敏锐的察觉到及时进军东北的重要性。李司令员在河北省丰润县大王庄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亲率冀东八路军主力部队13,000多人,以及地方干部2500多人,兵分三路,向热河、辽宁、吉林进军。
其中行动最快的第十六军分区所部第12团、18团、朝鲜支队、临抚昌(临榆、抚宁、昌黎)支队,总兵力4700多人,在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副政委唐凯的率领下,于8月16日夜间出发,直扑山海关。
中路进军东北的先头部队,是第十五军分区司令员赵文进,率第11,、第17两个团,共3000余人,从喜峰口出关,一路杀向赤峰。
西路的先头部队由14军分区司令员舒行率领,辖第13、第16两个团,以及挺北支队,总兵力3500多人,从将军关出长城,向热河方向挺进。
两天后,李运昌亲率冀东军分区三个团,一个支队共5000多人,离开经营多年的抗日根据地,踏上进军东北的征程。
在八路军的几个抗日根据地中,冀东根据地条件是最艰苦的,没有之一。
根据地一侧是战斗力强悍的日本关东军,另一侧是日军重兵防御的唐山、北平、天津等大城市,完全是夹缝中求生存,能够在抗日战争中坚持下来实属不易。
冀东八路军的条件有多苦,从刘光涛将军的回忆录中可见一斑。
其他抗日根据地的主力部队,团职干部都配备有专用马匹,有的主力团,还有自己的骑兵部队。
可冀东八路军的主力团,不要说骑兵,就是那些团职干部,平时只能靠骑毛驴代步。
冀东八路军出关作战意义非凡,行动最快的曾克林部,于8月29日抵达沈阳,并进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
在这里,曾克林又有了一个意外之喜。
著名的抗联将领周保中,闻听八路军已经进驻沈阳,立即从长春出发,赶赴沈阳与曾克林会面。
东北抗联自从1936年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后,这是周保中第1次见到自己的队伍。
东北抗日联军兵力最多时达到3万多人,但是在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军的联合绞杀下,抗日联军蒙受了沉重的损失。
1942年其残部1000多人,陆续退入苏联境内,被编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步兵旅”。
1945年7月,苏军对日宣战在即,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苏军从熟悉东北地形的第88旅抽调340人,分配到各苏军参战部队。几天后,苏军又从第88旅抽调290人,空降到东北各战略要地侦察敌情。
战斗开始后,这两批可以称作先遣队员的抗联老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第88旅剩余的400多名战士,在抗联将领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的率领下,跟随苏军进入东北。
周保中与苏军元帅华西列夫斯基是朋友,在他的帮助下,周保中命令手下的抗联战士,迅速接管了,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等57个重要城市。
400多人管理57个城市,无异于杯水车薪,周保中按照城市的大小,将这400多人平均分配,大城市有10多个人,一些较小的城市,只能分配到一个人。例如开国将领王明贵,只带了11名战士,负责接管齐齐哈尔
周保中做的第2件事,就是任命这57个城市的卫戍区司令。人员不足,就找苏军华帅借兵,让苏军军官担任卫戍区司令,但是只听命于周保中一个人。
解决了一个问题,周保中认为这不是长远之计,要想管理好这些城市,一定要有自己的军队。
当年的抗联有多苦,周保中深有体会,印象最深的就是兵力严重不足,另外枪弹奇缺。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周保中命令57个苏军卫戍区司令,积极的扩军,并保证每个新兵都有武器。
这种时候招兵,颇有些快了萝卜不洗泥的意味,只要是愿意参军,就直接发给一支枪。
可是当地人参军的意愿开始并不高,东北地区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却只有将近四千万人口,这里土地肥沃,歌里唱的“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并非凭空杜撰。
东北的工业当时尤其发达,煤产量占全国的50%,发电量高达80%,钢铁产量更是达到惊人的90%以上,当时东北拥有1.41万公里的铁路和10.8万公里的公路,交通之便利冠绝全国。
在这样的环境中,当地百姓当兵的愿望并不高。尤其是让苏军军官担任卫戍区司令,更是让当地百姓忧心忡忡。当地人把苏军称作“大鼻子”,把日军称作“小鼻子”。甭管是大鼻子还是小鼻子,都难以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同。
至于那些投靠日本人的伪满军,他们和抗联仇深似海,就算是他们想投降,周保中也绝对不同意。
后来有人说东北野战军中招收了大量的伪满军,这纯属胡说八道。
首先伪满军的人数并不多,总兵力8万多。日军担心伪满军壮大后不好控制,所以一直不允许他们扩编。
后来这些伪满军大都被蒋介石的心腹爱将杜聿明给收编了,什么总司令、军长、总指挥什么的,杜聿明一口气就任命了33个。
当时周保中能用的,只有伪满警察和维护治安保安团,担心丢饭碗,才心不甘情不愿的给周保中当差,另外还有些游手好闲的地痞无赖,也来到部队,这些人不是什么善类,打仗、行军没本事,可是论到祸害老百姓,个个都是行家里手。
其实周保中也心急如焚,他手下的这些人,连乌合之众都算不上,用他们来维持各大城市的治安,只是权宜之计。一旦八路军主力进入东北,那些为非作歹的士兵,一定要清除出去,留着这些人在部队里,只能败坏名声,削弱战斗力。
周保中盼星星,盼月亮般的盼望自己的部队早点到来。现在他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冀东八路军的曾克林。
曾克林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不但战斗经验丰富,而且在知人善任方面的能力也很突出。可是东北地区的富庶程度,还是超出了曾克林的想象。再看到那些对周保中唯唯诺诺的苏军军官,曾克林面对周保中时,竟有一种浓重的自卑感。
随后在本溪茨沟煤矿发生的一件事,更增加了曾克林的误判。
茨沟煤矿有2000多名矿工,这些矿工都是在关内战场上被俘的士兵,其中有将近一半是八路军,另外大半国民党军。
日本投降时,矿工们自发组织起来,从日本人手里夺来不少武器,开始还能同仇敌忾的对付日本人。到后来就变得水火不容,经常发生严重的冲突。
曾克林的部队接管煤矿后,曾经被俘的八路军战士们士气大振,首先将对方几个带头挑动对抗的家伙处决了,其余的其余的人见势不妙,也都投诚过来。
这些煤矿工人都来自关内,无论身体素质,还是军事才能都比较出色。
曾克林错误的认为,周保中招收的那些临时维持秩序的士兵,素质都和茨沟煤矿工人一般,不仅大喜过望。然后按照同样的策略,在沈阳附近的铁矿,煤矿,解救出矿工近两万人。
由于周保中的原因,当时各个城市都有日军遗留的军火库,开始时军火库里的武器是可以随便搬运的。
有人在回忆录中说有八路军首长凭喝酒,从苏军手中接收了不少武器,最离谱的说法,就是一瓶白酒一座军火库。
这其实完全没有必要,那些看守军火库的苏军都听命于周保中,他们只是奉命行事而已。
曾克林显然是知道这件事的,他当机立断,乘坐一架小型飞机,飞赴延安,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如实的向中央首长作了汇报。
这一天是9月14日,距离日本投降整好一个月。
此时李运昌也抵达了沈阳,对武器这件事上,他比曾克林更有眼光,武器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算自己的,在军火库里,如果苏军翻了脸,那就真麻烦了。
李运昌趁此机会,命人夜以继日的转移军火。一个多月后,苏军将东北各大城市的管辖权交给国民党军,李运昌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苏军不再允许李运昌的部队运送武器。
这期间李运昌运出了多少武器弹药,一直没有确切数字,但至少可以武装20个团。
随着山东八路军横渡渤海,大规模的进军东北,李运昌自作主张,在回程的船上,装满了送给新四军陈司令的武器,这些武器至少可以武装10个团。
由于运走的武器太多,等黄克诚的新四军三师抵达东北时,李运昌的弹药库里,只剩下2000多支打不响的破枪,另外还有3000发大口径的炮弹。
黄师长非常生气,却又无可奈何,最后派人把炮弹都运走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日本投降后,最初进入东北的八路军部队中,河北籍战士占到90%以上。
在最初的那段日子里,他们忙着接收城市,肃清不肯交枪的日伪军,还要负责剿匪战斗,也蒙受了沉重的损失,仅1945年9月份,进军东北的八路军就损失了两位团职干部,赵琛和赵天龙,一个牺牲在辽宁省建昌县,另一个牺牲在黑龙江富裕县。这两个人也是东北野战军牺牲最早的团职以上干部。
曾克林从延安归来以后,我军开始大规模的进军东北。
9月6日,山东八路军所辖胶东、蓬莱独立营共608人,在邹大鹏、吕其恩的率领下,走海路在辽宁庄河登陆,开创了一条从山东通往东北的海上捷径。
一个月后,八路军高级将领肖华,率领山东军区机关单位1000多人,乘船抵达安东(丹东)。
与此同时,八路军冀中军区参谋长沙克,率领31团,共1500多人到达锦州地区。
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军分区副司令员万毅,亲率东北挺进纵队2支队共1200人,登陆后到达吉林磐石县。
八路军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率领600人的干部队伍,于10月中旬到达沈阳。
10月下旬,山东八路军第6师和第5师两个团,总兵力共8000人,在胶东军区副司令吴克华和政委彭嘉庆的率领下,于10月24日抵达营口地区。
杨国夫率领的八路军七师6000多人,抵达山海关。
八路军渤海军区副政委刘其人,率领6个团共6000余人,抵达古北口,由八路军冀东军分区补充5000余人后,于次年2月,正式进入东北,被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
八路军渤海军区虽然隶属山东军区,但所辖的沧南军区,位于河北境内,刘其人的六个团,包括在古北口补充的兵力,绝大多数都是河北籍战士。
随后,由刘转连、晏福生率领的八路军359旅共3000多人,到达本溪、抚顺一线。
八路军359旅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平山团,所以这个旅的战士,大多数也是河北藉的。
9月25日,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曹里怀,率领第11军分区第21团1400人,从河南濮阳出发,护送林彪、肖劲光等首长,于10月11日抵达河北河间。邓克明率领冀中八路军第20团1000多人,一同出发,于29日到达沈阳以西。
两天后,文年生率领陕甘警备一旅共3000多人,到达锦州锦州地区。这个旅的前身是八路军第718团,也是清一色的河北子弟组成的。
紧随其后到达安东的是罗荣桓率领的山东军区直属机关和警卫部队,以及三个独立营,总兵力4000多人。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八路军115师指挥机关,有大量的南方籍战士,山东籍战士并不多。
10月30日,八路军山东二师7500多人,从庄河登陆以后,在师长罗华生的率领下,于11月6日,到达沈阳以西地区。
山东1师7500人,由师长梁兴初率领,从陆路向东北进军,于11月中旬到达锦州以西地区。
山东八路军田松支队近千人,在支队长田松的率领下,经海路到达东北,驻扎在牡丹江一带。
12月初,兵力最雄厚的新四军三师,从苏北出发,在师长黄克诚的率领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终于抵达锦州以西地区。
新四军三师出发时3.5万人,其中包括“第七旅”、“第八旅”、“第十旅”、“独立旅”和师部的特务团,另外还包括盐阜军分区的阜宁独立团和淮安独立团。
11月下旬,黄永胜率领的延安教导二旅3000多人,到达热河,二旅是冀中八路军,于1942年抽调几个主力团组成的,河北藉战士的比例占到九成以上。
12月初,山东八路军三师以及鲁中警备旅,在师长罗舜初的率领下,到达鞍山、海城一带。
八路军抗日军政大学1000名学员,以及延安炮兵学校1200人,是最后一批抵达东北的八路军队伍,驻扎在吉林通化。
至此,我军大规模进军东北的行动圆满结束,在前后100天时间里,共有10.7万大军进入东北或者与东北相邻的热河地区。另外还有2万多名军政干部,也顺利抵达东北。
实事求是的说,这10.7万大军,很可能只是虚数,真正到达东北的兵力可能不足10万。
以新四军三师为例,11月15日,师长黄克诚在给101首长的电报中说:三师从苏北出发时,新补充的2500名新兵没有到位,沿途又出现了大量的逃亡、掉队现象,造成部队大规模非战斗减员,到达冀东热河的,全师只剩下不足28,000人。
另外由山东去往东北的各主力部队中,也出现了严重的逃亡现象。
山东人把东北称作关东,只有在老家待不下去了才会去闯关东。一个闯字,就足以说明许多人的心态,传说中的九死一生啊。
这些山东藉战士,在抗日战争中,无疑是非常勇敢的,他们也不怕牺牲,可现在鬼子投降了,以后可以过上安生日子了,没想到还要去闯关东,这让很多人想不通。
山东八路军经常唱的一首歌《打败日本好回家》,其中有一句就是“誓死守土我们不离开”。
山东八路军一师三团二营是从诸城出发的,到了龙口港登船时才发现,有个连跑得只剩下两个人。营长气的直掉眼泪,发誓要把人全追回来,结果也是一去不回。
9月7日,万毅在给延安的电报中,说一夜之间跑了17个。
12月7日杨国夫在给101首长的电报中,也诉苦说一夜之间就跑了28个,其中有9个人是带枪跑的。
逃亡现象最严重的是从濮阳出发的部队,出发时是两个团,其中包括一个新兵团,总兵力4000多人。进入河北境内就只剩下不到2000人了,这个地方的新兵,都是按村为单位招收的,一村几十个兵,说跑全跑,拦也拦不住。到东北时,只剩下1000来人。
其实我们也不必要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去谴责这些逃兵,他们回乡后大都重新参加了留守部队,这些人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只是有些故土难离罢了。
首批进军东北的10.7万大军中,人数最多的是山东籍战士,有43,000多人。其次是河北籍战士,有36,000多人。
有个现象值得注意,在闯关东的10万大军中,只有冀东部队没有出现逃兵。
其实按照事先的计划,进军东北的部队远不止上述这些。山东的许世友,新四军的叶飞,陈赓的386旅,还有隶属晋冀鲁豫野战军的杨得志纵队,都接到了奔赴东北的命令,并已经出发。
这些部队没能去东北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去往东北的路线,无论是海陆还是陆路,都已经被蒋军切断。
另外就是东北我军扩军速度,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1946年1月14日,我军在东北已经拥有27万人的兵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东北民主联军的兵力,虽然和山东和华中两大解放区的52万人;晋冀鲁豫解放区的32万野战部队,还有些差距。但是再也用不到这些地方,继续为东北地区输血派兵了。
到了4月份,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31万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这半年中招收的新兵,战斗力不强,纪律性差,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投机分子。
当时东北地区的百姓,更愿意投靠蒋军。
先期进入东北的都是蒋军的王牌部队,不但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大多数部队都参加过远征军。
在当地百姓眼中,蒋军显得更加精悍。
四平保卫战失利后,东北民主联军蒙受了沉重的损失,先期进入东北的老部队遭受了很大的伤亡,在东北新组建的20万大军,叛变反水的比比皆是。
更要命的,随着赤峰和承德被蒋军攻陷,冀热辽军区和东北民主联军的交通被切断,处于各自为战的不利状态。
痛定思痛,101首长等战局稳定下来之后,开始在东北民主联军实施精兵简政,对那些混入部队中的惯匪、流氓、投机分子,以及有抽大烟、嫖娼、偷盗等恶习的士兵,坚决予以清退。
经过整编后的东北民主联军,总兵力下降到22万人,但是战斗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这些被留下的战士当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类似于茨沟煤矿的矿工,他们大都是日军从关内掳到关外做苦力的八路军战俘,这些人都是抗战老兵,战斗力不容小觑。
另外东北民主联军在根据地内严格执行土改政策,还抽调出三分之一的兵力用来剿匪。东北民主联军的努力,终于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护,他们踊跃报名参军,用实际行动来支持东北民主联军。
在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战斗结束以后,东北民主联军野战部队的兵力,又恢复到29万人。被编为5个主力纵队,10个独立师,10个炮兵团,另外还有一个高炮大队和一个坦克大队。
4月20日,对东北民主联军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原来隶属冀察军区的冀热辽军区,被划拨给东北民主联军建制,原属冀热辽军区8万多野战部队,组建了第八、第九两个主力纵队,以及两个独立师,这些刚组建的部队中,河北籍战士占到85%以上。
此时的东北民主联军拥有9个主力纵队,以及12个独立师,总兵力达到46万人,绝对称得上是兵强马壮。
冀热辽军区被并入东北民主联军意义非凡,不但壮大了野战军的数量,冀热辽一带丰富的人口,也可以为部队提供更加优质和稳定的兵源。
得到加强的东北民主联军开始战略反攻,在整个东北地区相继展开了夏季、秋季和冬季攻势,共歼灭敌军31万。其中有16万俘虏,经过教育改造后,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
冬季攻势结束以后,东北野战军用9个独立师,新组建了第五、第十一、第十二,三个主力纵队。
其中第11纵的三个独立师,分别是冀热辽军区第一、第二、第三独立师,所部战士也大都是河北人。
此时的东北野战军总兵力已经达到104万人,其中包括12个主力纵队,炮兵纵队,铁道兵纵队,另外还有12个独立师,以及一个骑兵师。
辽沈战役结束后,起义、投诚以及俘虏共11万蒋军士兵,参加了东北野战军。
其中发动长春起义的蒋军第六十军,被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五十军。这个军的云南籍战士占绝大多数,这也导致云南籍战士的数量,在东北野战军中,仅次于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在全国范围内排名第六。
1948年年底,四野83万大军入关,另外还有34万人留在东北地区。
平津战役后,第四野战军一共接纳了15万在战斗中起义的部队。
1949年7月,第四野战军正式组建第五十一军,总兵力2万人,这支部队是由贺胜桥、金口起义的蒋军第十九兵团改编的,部队中以湖北籍战士为多。
1949年8月,蒋军第一兵团。在程潜和陈明仁的率领下,在长沙宣布起义。起义部队共7万人,被改编为第52和第53军。
随后起义部队发生大规模叛逃现象,最后第52军全军兵力1.5万人,第53军的兵力更是只有1.2万人。
四野南下以后新组建的三个军,总兵力只有4.7万人。尚不及四野入关时,兵力最弱的第五纵队。战斗力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截止到1950年10月第四野战军的兵力已经达到153万,这还不包括留在东北的34万人。
四野187万大军中,包括蒋军起义部队120452人,投诚部队110,100人,改编部队270560人,俘虏敌军1065454人,其中43%经教育后参加了四野部队。这个比例在四野入关前能达到80%,入关后就很低了。
四野共消灭蒋军正规军188万人。另外还剿灭武装土匪135万人。
四野在东北三省共招收了50多万新兵,平均到每个省17万人。
入关前,四野中河北籍士兵的人数已经超过了这个平均数,平津战役主要是在河北大地上进行的,四野在这里补充了新兵,至少不低于5万人。
因此可以肯定得说,四野百万大军中,比例最高的是河北籍战士,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