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生

马克勤
南京湖南路上有一座法国古典式宫殿建筑,颇为著名,这就是原国民党中央党部旧址(湖南路10号, 原丁家桥16号)。此处是南京的繁华之地,汽车急驰而过,人群摩肩接踵。走过这里,笔者常想,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在那硝烟弥漫的战火岁月,这里却有着太多惊心动魄的暗战密事。
岳父马克勤,八路军前总太岳军区情报员,1946年6月打入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中央党政军联席会报秘书处”(联秘处)担任总干事,管理机要和官印,该处秘书长为谷正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组织部长),副秘书长徐复观(徐佛观)。谷正鼎兄弟三人(谷正伦,谷正纲)均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同时也是国民党政府部长级大员。蒋介石曾亲自题词“一门三中委,天下第一家”,与宋氏三姐妹齐名,堪称绝无仅有。秘书处日常工作由蒋介石侍从秘书徐复观少将主持。
1944年-1946年,马克勤在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办公室(委员长重庆行营)“卧底”,就在徐复观手下任职,是徐的少校副官,两人曾有“生死之交”,所以马克勤深得徐复观信任。

国民党中央党部旧址(南京湖南路10号, 原丁家桥16号)

谷正鼎、谷正伦(中)、谷正纲(右)

徐复观和夫人王世高(1978)
一、统战河南省政府秘书长、省保安司令罗震中将
1947年8月间,太岳军区情报处联络员周知第二次来宁。恰逢原在重庆担任马克勤联络员的刘存真也赶来了南京。刘原是洛阳“河南省保安司令部”的政治教官(抗战期间洛阳为河南省省会),在向士兵讲授三民主义时,曾把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做过比较,被中统特务以为是宣传共产主义,就将其以共产党嫌疑犯逮捕了。碰巧,刘与马克勤是同一天(1942年7月14日)被捕。马当时在“中国工合”鲁山事务所任主任,从事统战和情报工作,党组织关系在洛阳八路军办事处(八办),因八办主任袁晓轩叛变,马被中统抓获。刘存真、马克勤一同关押在国民党“河南省党部调查统计室”(中统)监房里,又是在同一天押送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安青年劳动营”,相处近两年,可谓是患难之交了。
刘存真在马克勤之前保释出营,暂住西安。马对他的经历、为人都比较了解。刘原是河南省政府秘书长、省保安司令罗震中将的部下,罗曾授意他去延安学习,毕业后,重返河南省保安司令部。刘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极表不满,有进步要求,为人耿直,很重义气,且有较丰富的军事知识。经过长时间的观察,马决定发展刘为秘密情报员,后经组织批准,同意岳父的推荐,并由刘存真担任马的联络员。
1944年3月,马克勤经在重庆原“华北同学工作队”的队长陶育玉(女,中共党员、其父陶钧为国民党军委会中将,徐复观世交)组织营救和徐复观做保后出狱。八路军太岳军区情报处根据马克勤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历史和人事关系,决定派遣岳父再赴重庆,以蒋介石侍从秘书徐复观为对象,争取打入国民党上层,开展战略情报工作。刘便成为随马去重庆的联络员之一(另外一位是周纯直)。
刘和周两位联络员到重庆后,在通过徐复观安排工作时,情况发生了变化,二人均无法留在重庆。徐复观对岳父说:“军事委员会新成立了青年服务总队(后为绥靖总队),是由青年学生组成的,已任命刘培初(军统督察室主任,少将)为总队长,隶属汤恩伯(二级上将、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部,活动地区是河南的伏牛山。我已把刘存真的情况介绍给培初先生,他很欣赏刘先生的经历,打算任命他为大队长职务,希望能亲自面谈后,再作出决定。另外,我的朋友刘翔先生(国民党山东省党部副主任委员、山东省政府简任委员、民政厅长,1949年5月1日任台湾高雄市长)被任命为“青年远征军”政治部主任职务,正在配备干部,急需一些政治指导员,纯直先生如果愿意的话,就可到这里工作。准备工作就绪后,就出国到缅甸去了”。


徐复观把一些具体情况向马克勤作了介绍,很明显两人的工作已定下来了。由于两位联络员均被外派,给重庆的情报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后来,通过在重庆的老上级孟用潜、张友渔联系和南方局同意,在重庆的联络工作由中共南方局/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张晓梅(张锡珍,中共南方局妇女组副组长、邓颖超副手)、朱汉民(中共南方局青年组成员,后任中共香港情报站负责人)先后担任。因此,在这一阶段,马克勤实际上成了周恩来、董必武领导下的中共南方局情报员,所获情报均直接交南方局转延安。
刘存真仍在河南刘培初部工作。1944年,刘会见他的老上司、国民革命军第15路军中将参谋长,河南省政府秘书长兼保安司令罗震,对罗多次进行过说服和争取工作,希望通过他的努力,策反河南省政府主席、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五绥靖区司令、第十九兵团中将司令张轸,发动部队起义。未料,经过中共地下党的帮助和多方努力下,此等大事竟意外地获得成功。这次来宁,刘正是陪同罗震与马克勤相见,专门商讨部队起义的计划。马与刘在宁重逢,本来就是件极高兴的事,当得悉罗震专程前来南京是商谈张轸部十万大军起义的消息时,真是紧张又激动。因此便和周知研究,决定由刘存真引见,共同拜会罗震将军。
罗震为官清廉,1947年后曾住南京,家址在胭脂巷10号(现无存),但房子是借租李翰园(马鸿逵的参谋处长)的。夫人高淑厚出身名门,却能吃苦耐劳。女儿罗婉馨为罗在南阳收养,胜似亲生。
马克勤和罗震相见虽是第一次,但罗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的。远在两年前,刘存真曾介绍过罗的为人和表现,罗是位忠诚善良、爱国心切的人;抗战初期,刘去延安学习,就是罗亲自授意送走的。刘学习毕业重返河南,又由罗任命刘为保安司令部政治教导员职务,足以说明罗是比较开明,有一定远见的人。这次会晤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谈吐诚恳而和霭,具有文人学者风度。他主动介绍了张轸本人和部队情况,罗迫切地向马提出要求,希望得到中共军队和地下党的支持,从速组织和发动该兵团的起义工作,罗的谈话,充满了诚意,使在座的都深受感动。马克勤当面向罗表示,一定把他的意见及时向上级转达,请他放心,并规定了联络办法等事项,谈话圆满结束了。
回到住地后,马当即与周知、刘存真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决定由周知火速返回太岳军区情报处请示汇报,希望能尽快作出决定,以便开展工作。
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张轸起义,过程复杂,他虽然同意起义,但仍然有自己的想法,提出的条件也难被接受。张轸和中共多方人士进行过接触,一直未能下决心,因此商量起义的事一直就拖了下来。
1948年5月,刘存真再次来宁,原刘培初部的“青年服务总队”已改称为“绥靖总队”,刘培初仍任总队长,刘是来宁向国防部恰领枪支弹药的,刘仍任大队长职务,驻防开封地区,他借机与马相商,计划对他亲自掌握的大队从事策反工作,发动该队起义。刘认为条件基本成熟,惟干部力量尚感不足,特别是电台技术干部急待充实,希望能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增派得力干部,开展这项工作。此时太岳军区联络参谋鲁晋来宁,当即共同商定,请鲁晋返回情报处请示,要求及时派遣干部前来支援,后因战争频繁,交通受阻,未能及时赶到。而在我人民大军解放开封时,刘存真部被我军击溃,损失惨重,刘存真因“作战不利”,受到处分,回到南京待命。
二、策反国民党河南省主席兼第十九兵团司令张轸中将

张轸
马克勤回忆:“1949年5月中旬,就在江南各地区相继解放,我们接二野命令,在准备去台湾执行任务时,忽由几年前保持秘密联系的中共统战人士、国民党中将、河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罗震的弟弟找到了我们。此前,通过刘存真、罗震策反河南省政府主席、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五绥靖区司令、第十九兵团中将司令张轸,张虽有起义意向,但一直未动手。开始张轸的想法是:第一,中共应有高层领导与他谈;第二应有军方背景。他认为当时和他联系的中共开封和信阳地下党太年轻,不放心,这也包括他的亲友。
此时罗在南京的弟弟突然送来罗震自汉口发来的电报,希望与我军取得联系,说明情况紧急,马克勤及时向二野领导汇报了有关罗震及张轸的情况后,二野领导当即做出决定,急电汉口方面我军领导,速与张轸部联系,终于使张轸部二万余人在金口宣告起义(5月15日),第二天武汉顺利解放(5月16日)。在去台湾之前,有这个意想不到的收获,确实令大家兴奋不已。”
张轸起义,罗震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张轸在官场做事多年,是精明之人。当蒋介石退败之时,他也有了想法。抗战时阎锡山在三个鸡蛋(国民党、共产党、日本人)上跳舞,他也想试着踩三只船:第一和中共慢慢谈,希望能保持现职和军队;第二和桂系靠近,希望能划江而治;第三和香港李济深保持联系,希望封上一官半职,走第三条道路(据说此中有诈)。
罗震(1899年-1987年),字东峰,河南南召县人。早年在宁夏省任省政府委员、民政厅长(省主席马鸿逵)时,有一官场朋友周士观。周士观是马鸿逵宁夏省暨第17集团军驻京办事处主任(抗战时为驻重庆办事处主任)。周士观几度出国,思想开放,原为化学专家,后成为马家幕僚,马鸿逵对周士观多为倚重。周士观的女婿于伶为著名剧作家和电影人,中共地下党员。抗日战争时期,周士观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参加爱国民主运动。抗战开始,宁夏驻京办事处随政府迁到汉口,周士观与董必武、罗炳辉等人开始交往。到重庆后,周士观与周恩来有了交往,逐渐由军阀幕僚转变为民主人士。1945年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谈判时,还接见过周士观。
1929年,罗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少将参谋长,后到青岛市任公安局长。1930年初,罗调任讨逆军第十五路军中将参谋长。1932年冬,任宁夏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排位仅次于省主席马鸿逵。后与马鸿逵不和,辞职而去。
1934年,罗震任南阳县长。1936年,升任河南第六区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罗调往郑州,任河南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罗震虽然和刘峙(开封绥靖公署主任)关系密切,但对中共抱有相当同情,1938年8月,中共一份报告明确将罗震定位为“中共的同情派,可以用”。
1939年,罗任河南省政府委员兼保安处长,1942年,汤恩伯派军队到嵩县、南召、鲁山等县剿共,逮捕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几百人。他尽力营救,促使汤恩伯释放被捕人员。1943年,入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党政班受训。1944年秋,河南省政府改组,罗被怀疑和共产党有来往而免去省府委员。他遂辞去河南省干训团教育长之职,离豫赴渝。
1944年后,罗震曾先后在重庆、南京、信阳等地同中共地下组织联系,做统战工作。1948年9月30日,罗任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开始接受中共的指示,策动华中“剿总”副总司令、第五绥靖区司令官、河南省主席兼第十九兵团司令张轸率部起义。
在重庆,周恩来化名“经理”,通过民主人士周士观与罗震联系,托罗震带口信与张轸,“经理说,先行动,其他条件好商量”,催促其在合适之时率部起义。在南京,罗震通过老部下刘存真与马克勤联络,希望通过马克勤和太岳军区(后转华北军区)、二野等保持联系,等待时机。在河南等地,罗震则是张轸对外的联系人,罗震通过秘书李静之(进步人士,南阳/郑州专员公署秘书,“前锋报”创刊人,并特聘罗震为“前锋报”董事长),与中共开封工委方敬之(张子庸)、张尹人(张轸女婿)等在信阳直接做张的工作。
张轸当年谈判的条件满足了,但时机选择并不好,结果是起义暴露,张轸被扣,虽侥幸脱险,但起义人数大打折扣,原来号称十万大军起义,结果就只有二万多人了。
由于多方的努力,张轸在1949年5月15日宣布“金口起义”,5月16日,武汉顺利解放,罗震和地下党功不可没。1949年12月罗震在广西桂林迎接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震先后任开封市政协常务委员、民革河南省委常务委员、河南省文史馆馆员、河南省参事室参事。

罗震任河南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就职照(左四)
1949年6月16日,毛泽东、朱德专门给张轸撰写电报,并交新华社公开发表:“对于贵部在华中前线的举义.表示欢迎。”“我们号召国民党军残余力量中凡属有爱国心的将领如贵将军一流人物.愿意率部脱离反革命营垒,加入人民解放军方面者,我们均表欢迎.他们过去的罪责,将因他们的有益于人民事业的行为而获得宽恕。”其中“贵将军一流人物”之评价确实少有。
关于马克勤、刘纯真等太岳军区(后转华北军区、第二野战军)情报人员统战罗震、策反张轸“金口起义”之事在文献中均无报道。周恩来联系周士观,通过罗震策反张轸的事也几无提及,可见地下情报工作之隐密,但他们的英雄功绩和大无畏之精神并不会因为时间而消失。笔者常有感叹,无论是公开战场、还是隐蔽战线,有两种精神令人敬佩,那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何患天下不太平!”。如果再有一条,那就是甘做“无名英雄”的精神吧!
后记:
随着南京的解放,根据二野李达参谋长的要求,原太岳军区(后转归华北军区)归建二野的情报人员准备秘密去台湾执行任务,为解放台湾进行策反和情报工作,考虑到刘存真已追随我党我军工作多年,在战火纷飞中和马克勤并肩作战,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表现了对党和军队的无限忠诚,他积极要求进步是一贯的,在“统战罗震、策反张轸起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面临全国解放的前夕,马克勤把自己的想法向时任由太岳军区-华北军区南京联络站站长袁之平作了汇报,提出吸受刘存真入党的建议,得到了袁之平的赞同,并由袁亲自批准刘的入党报告。
1949年5月、1949年11月马克勤两次冒险去台。第二次还是岳父岳母一起去的,岳母的任务掩护马克勤。其中,经历的危险,旁人难知。岳母是重庆国立中央助产学校毕业生,留校当老师。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在国民党中央医院带实习生,有着很好的生活。去台湾,危险不说,还要舍弃舒适的工作。在台湾、香港,岳母是怀着孕走南闯北,为了掩护岳父,什么困难、危险都不怕。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怕是没有用的!伸头是一刀,缩头还是一刀!”现在想想,真是令我辈钦佩!大舅哥是在香港出生的,小名就叫“港生”。

马克勤、王芸仙和“港生”
刘存真是到台湾后一直潜伏在岛里的“卧底”,直到去世,那时两岸已开始三通。算起来,他可能是潜伏最久的特工之一了。他的名字是岳父在回忆录中所写,这是真名吗?在写作过程中,我突然想到,这个名字告诉我们的是:刘存真的名字“真存留”了。
刘存真是有名字的,但他做了一辈子的“无名英雄”。
2013年12月,为纪念1950年代牺牲于台湾的我党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北京西山建设了一座无名英雄纪念广场。
无名英雄纪念碑铭上有这样一段话:“今日之和平与繁荣,乃先烈们用生命与鲜血换来。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愿无名英雄们的精神,激励我们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无名英雄纪念碑)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特撰文纪念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