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生

张辉
张辉(张新民),河南省罗山县人,1931年参加儿童团,1935年参加红军。历任红28军便衣队员、罗陂孝特委交通员。1937年-1945年,任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交通队战士、四支队高敬亭司令机要译电员,九团、七团、十四团机要译电员、江北指挥部机要员、二师四旅机要股长、二师机要组长、淮南路东联防司令部机要科长,新四军军部机要组长。
一、我军电台的起源
1、一部半电台
1930年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岗战斗中击败国民党第十八师张辉瓒部,红三军意外缴获了一部15瓦的电台,还有国民党军王诤(吴人鉴)、刘寅等10余名无线电通信人员。由于不认识电台,不知其重要性,发报部分被损坏,仅剩收报功能。成为“半部电台”。毛泽东知道此事后,曾专门下达命令:今后凡缴获电台,“不得擅自破坏,违者严究”。国军无线电通信人员中,王诤原在国民党第九师,1930年9月调第十八师,为中尉报务员,南京军事交通技术学校毕业。龙冈战斗后,王诤、刘寅等人参加了红军,为此,朱德送给他们“麻雀牌”香烟,表示鼓励。

15W“半部电台”
国家一级文物,陈列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31年1月1日,红一方面军进攻谭道源第50师,毛泽东、朱德特意在战斗命令中指示,“胜利后须注意收缴敌之军旗及无线电机,无线电机不准破坏,须收缴整套机器及无线电机务员”。很幸运,战斗中,真的缴获了一部15瓦功率的无线电台。于是,红一方面军有了“一部半电台”。1931年1月,王诤负责组建红一方面军总部无线电队,担任了第一任队长。

王诤 王子纲 刘寅
1931年1月6日,电台架在了红军总部参谋处所在的一座院子里,院内东边的屋里被布置为“报房”。好学的胡耀邦问刘寅:什么是无线电?刘寅说:无线电是一种利用无线电电波来传播消息的新技术。电台“弄响”后,王诤、刘寅便开始了两件工作:一是抄收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新闻电讯稿,供总部首长参阅;二是抄收和破译国民党军电台的无线电信号,从 QRC (贵军何处)、 QRG (贵军何部)、 QRA (贵军何时出发)通信中截获敌军驻地、番号、行动时间等情况,帮助总部首长了解国民党军的动向。
后来,1931年1月6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技术侦察情报工作的创建日。王净、刘寅也因此成为人民军队技侦事业的创建人。
1931年2月10日,在朱德总司令、毛泽东总政委领导下,红军总部在江西宁都县小布村举行了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这也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无线电训练班。还有3名女红军参加了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康克清、贺子珍等也曾参加过短期的培训学习。
抗战开始,原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的部分学员到了新四军,成为了新四军电台工作的领导者,如胡立教、曹丹辉、温亮彰(温铮)等。
1931年6月2日下午七时,红一方面军总部无线电台收到了远在江西兴国的红军后方办事处发出的电报,这是红军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无线电通信。当时,红军总部电台值班员曹丹辉在日记本里留下了这样一段内容:“1931年6月2日晴,于建宁城下午七时,我与报务员伍云甫值班,收到江西兴国总后方办事处发来的电报,收报时杂音很大,但我们终于抄下来了,这是红军历史上的第一次无线电通信。”

建宁县溪口街青云阁红军无线电总队旧址
1931年6月,红军无线电总队在建宁县溪口街青云阁成立,王诤任队长,冯文彬任政治委员。总队下设一个监听台和五个小队。此后,红一方面军利用无线电总队与各军团进行无线电通信,监听、截获、破译敌方密码,为胜利粉碎敌人“围剿”、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部分教员和学员
红军电台组建之初,就设立了严格的保密纪律。有很多具体的规定,比如:不许电台之间自行通话,用台密不用台名,使对方误认为我台发出的电报为商业性电讯;新编电报密本,密本再加密表,密表经常更换,最重要的军事机密则一报一密。为了防止部队行动时泄密,毛泽东经常令电台用的电键交给警卫员携带,电台没有电键就不能发报。(台密:指无线电通信中使用的密码体系,包括摩尔斯电码、频率设定规则等)


2、高级密码“X密(豪密)”
自从有了电台,敌我双方对密码的研究逐步得到加强。1930年,中共香港无线电台被破坏后,密码的安全性开始受到中共高层的重视。周恩来在密码编制方面具有超人的智慧,1931年,周恩来在上海编制了中共第一部高级密码“X密”,又称“豪密”,由“豪密”确立的密码体制,成为战争年代党和军队核心机密安全的可靠保证。周恩来曾用化名“伍豪”,所以这部密码被称为“豪密”。周恩来还教会了邓颖超、任弼时夫人陈琮英如何使用“豪密”。

红军时期周恩来
在周恩来身边长期从事机要工作的童小鹏说:“我们的密码最早是周恩来同志发明的,叫作‘豪密’。我们用的密码不重复。”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说:“周恩来发明的密码,有数学在里边的。密码是数学和文字构成的。”
“豪密”的特点就是加“乱数码”。在保密性方面,因为乱数码是随机的数字,即使底本中出现的汉字会有重复,但在加乱数码后,就会实现同码不同字、同字不同码的效果。以一份豪密电文为例,如果以电报明码为底本,其电码初次加密后为:
“1732 2514 1344 0356 0451 6671 0055”,
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这样一组乱数码:
“6378 5596 6766 7754 7659 1439 7055”
逢十不进位,则最后发送的电码为:
“7000 7000 7000 7000 7000 7000 7000”
即使敌人截获了这组完全相同的电码,因其不掌握收发电报方持有的“乱数表”,即“密钥”,电报的内容自然也就无从破译。按照这种方法,实际上每通电报都等于启用了一个全新的无重复的密码。只要乱数足够长,报文分析的密码破译方法对此就完全无效。
注:密钥是密码学中用于加密、解密的关键参数或秘密信息。密钥可经常变换,由上级主管部门配发,密码加密的方法也是有多种多样的。根据保密层级的不同,密码加密的要求也不同。
电台和机要的关系在哪里呢?电台收报员是将电台收到的电报抄录下来,抄录下来的是原始代码也叫电码。发报员是将电码通过电台发出。收/发报员接触到的是加密过的电码,而不是电报原文。
机要(译电员)收到电报后,通过密码本对收到的代码进行破译,解密出电报原文;发报前通过密码本对电报原文进行加密,形成电码,然后交给发报员。电报根据密级进行层层限制,每个级别只能掌握本级别的密码,高级别的电报由高级别的人员掌握密码本来进行电报的加密与破译。
大家所熟知的李白(1910-1949),湖南浏阳人,原名李华初,化名李朴、李霞、李静安,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中央苏区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9月从延安到南京,任“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报务员。10月,李白受中央委派到上海建立秘密电台,负责上海地下党与党中央的电讯联络。
为了应对十分险恶的环境,1939年,中共派青年女工、共产党员裘兰芬(后改名裘慧英)与李白假扮成夫妻以掩护电台工作。1940年,经组织批准,他们结为革命伴侣。李白只负责收发报,收发的电报均由交通员裘慧均送出,交给译电员。如电报密级高,译电员还会变换。收发报员、译电员职责分离,避免了单点泄密。

李白与裘慧英

李白使用过的电台
2025年8月15日于南京
(本文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所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