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生
1938年3月1日,新四军四支队在司令员高敬亭率领下东进皖中。张辉所在四支队司令部战友先后做了通信员、机要员、警卫员等。这些战友均来自在鄂豫皖大别山浴血奋战了三年的红28军,红28军政治委员高敬亭(未设军长)。
其中,江腾蛟:司令部机要译电员(开国少将、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注:职务为建国后、下同);辜宗庆:司令部通信排长(南京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蒋翠湖:司令部机要译电员(南京军区空军机要处长、空军蚌埠空军基地副主任,开国上校);胡贤才:政治部警卫排长(开国少将、68军副军长、济南军区副参谋长、济南军区顾问);陈福胜:司令部班长(后为徐海东、罗炳辉警卫员,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开国大校、26军军长、济南军区顾问);吴文桥:政治部特务员(后为刘少奇警卫员,一等模范工作者。1944年出席延安联防军英模大会,受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周副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在其日记本上题字“英勇奋斗”,并赠送绣有“为人民服务”的手帕;海军南海舰队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开国上校);文华:四支队七团机要译电员(西南军区后勤部机要科长、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顾问,开国上校);张辉:司令部机要译电员(苏北军区医院首任政治委员、苏北军区机关党委副书记、江苏省康复医院管理局政治部副主任、省厅党组成员、副省医疗待遇)。

新四军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 1938年1月初在武汉
1、新四军四支队、江北指挥部电台和机要工作情况
新四军四支队属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军部双重领导,通信条件较好。长江局发给两部电台,支队又在武汉购买一部电台及部分无线电器材。各团均建立了无线电通信。支队无线电台中队长郭景辉,各团电台队长是:7团罗映清、8团蔡文良、9团钟志良。支队电台可联络军部、长江局、竹沟办事处及各团。
1938年11月,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率军部特务营到达江北,在庐江、无为地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从延安调来新四军的军委三局科长黄荣,携电台1部随张云逸行动。
1939年5月,叶挺军长、政治部副主任邓子恢、参谋处长赖传珠等渡江至江北庐江县汤池镇四支队司令部驻地,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宣布张云逸兼任指挥,徐海东、罗炳辉任副指挥,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江北指挥部和四支队司令部合并办公。
江北指挥部成立以后,江北部队统一整编为两个支队、一个游击纵队。将第7团、第9团、第14团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由徐海东兼任支队司令(尚未到任);将第8团、第10团、第15团编为新四军第5支队,由罗炳辉兼任司令。第四支队于津浦路西以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路西根据地坚持斗争;第五支队开赴津浦路东,开辟以来安县半塔集为中心的路东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由孙仲德任司令员,黄岩任政委,坚持巢湖、无为地区。
中共鄂豫皖省委机关与江北指挥部一起活动。区党委书记郑位三、民运部长张劲夫、宣传部长彭康。军事部长谭希林。

左起:李一氓、袁国平、粟裕、陈毅、王集成、周恩来、邓子恢、项英
在皖南新四军军部,1939年3月

1939年夏,“高敬亭事件后”,叶挺(右一)与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邓子恢(右三)、副指挥罗炳辉(右四)、指挥张云逸(左三)、四支队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左二)等在安徽庐江县东汤池江北指挥部合影。
江北指挥部成立了无线电通信大队,黄荣任大队长,电台三部,一台队长黄荣兼任,二台队长郑敏,新闻台队长郑家璜。两部电台分别联络中央军委、新四军军部,武汉、竹沟办事处及各支队。四支队无线电台中队长罗映清,五支队无线电台中队长文奎。两个支队电台均可联络军部、江北指挥部及各团电台。

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严家松园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

安徽省庐江县汤池镇严家松园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旧址
1939年6月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被“冤杀”后,部队开展对高“肃清流毒”的运动,身边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张辉被调到7团、9团、14团担任机要译电员。11月,张辉在9团接四支队司令部电报,派一个营到豫皖交界处“正阳关”接由确山竹沟来皖中的胡服(刘少奇)和徐海东,胡服和徐海东在团部吃了中饭,住了一夜,第二天由部队护送到江北指挥部和四支队驻地“大邓家”,这是张辉第一次见到刘少奇。12月,中共中央代表、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和徐海东到达皖东定远县藕塘江北指挥部。1940年1月,中央批准成立“皖东军政委员会”,党军统一属中原局指挥。5月,张辉又调到江北指挥部机要科。中原局就在江北指挥部办公,中原局机要科长薛丹浩。徐海东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四支队司令员,张辉在刘少奇、张云逸、徐海东身边做机要工作,和刘少奇同在一党小组。
2. 刘少奇和徐海东到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之过程
1938年11月9日,中央政治局发出了《关于中原局组成及管辖区域的通知》,决定:“以胡服、朱瑞、朱理治、彭雪枫、郑位三为中央中原局委员,以胡服兼中原局书记。所有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注:后增补的中原局委员为徐海东、郭述申、刘子久、张云逸。
1939年9月15日,刘少奇从延安启程南下华中,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徐海东等40多名干部同行。9月21日,刘少奇、徐海东等到达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10月下旬,刘少奇、徐海东等离开竹沟镇向皖东进发。11月初,到达新四军游击支队(后第六支队)司令部所在地安徽省涡阳县新兴集。11月底,由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兼政委彭雪枫派部护送,南渡淮河,到豫皖交界处淮南正阳关。接四支队司令部电报,9团派一个营护送胡服和徐海东往皖东。12月初,刘少奇、徐海东等抵达皖东津浦路西定远县藕塘镇附近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注:1939年12月,江北指挥部从庐江县东汤池迁至皖东津浦路西定远县藕塘)

淮南正阳关


(左)中央政治局《关于中原局组成及管辖区域的通知》
(右)刘少奇在定远县大桥集

徐海东
刘少奇到达皖东后面临的是极其严峻的局势。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挺进皖东后,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敌后抗战局面并未完全打开。皖东地区党组织和新四军在日、伪、顽的夹击下,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扭转不利局面,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刘少奇在皖东先后主持召开三次中共中央中原局会议,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出席三次会议的党政军负责人有:刘少奇、张云逸、郑位三、郭述申、徐海东以及邓子恢、戴季英、罗炳辉、刘顺元、李世农等。

第一次中原局会议旧址,1939年12月中旬
滁县瓦屋薛村(今滁州市南谯区章广镇太平集村瓦屋薛组)
刘少奇在会议上尖锐地指出,“抗日固然要靠笔杆子,它有很大作用,但没有枪杆子能打败日寇吗?”“坚持持久战,不能依靠国民党军队,要依靠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革命的兵为什么不招,革命的马为什么不买?发展革命武装,多多益善嘛!”

第二次中原局会议旧址,1940年1月中旬
定远县山黄家(定远县界牌集镇郎峰村山黄组)
第二次中原局会议强调了建立抗日根据地、创建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抗日武装的重要性。刘少奇在会议上深刻地指出,“打日本鬼子要有枪,有了枪还要有人,有了枪和人还要有个家,这个家就是抗日根据地!”

中原局第三次会议旧址,1940年2月下旬
定远县湾杨(定远县大桥镇三官村湾杨组)
第三次中原局会议针对苏皖国民党顽固派准备向皖东新四军发动进攻的形势,刘少奇强调只有敢于坚决进行反“磨擦”斗争,才能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了反“磨擦”的军事斗争策略。他在会议上辩证地指出,“必须坚持针锋相对、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才能击退顽固派的进攻。”
通过主持召开三次中原局会议,刘少奇积极贯彻中共中央“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团结带领皖东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先后取得“反扫荡”、“反磨擦”斗争的重大胜利,创建了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北临淮河、南濒长江的皖东抗日根据地,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新四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3. 中原局的电台和机要保障
中共中央、军委三局为保障刘少奇进入皖东后的通信联络,任命陈士吾为中原局无线电通信大队长。1939年2月7日,陈士吾率电台1部提前离开延安,经西安、洛阳,到达河南竹沟,与中共河南省委竹沟电台会合,并与竹沟电台队长颜吉连商定了两个台及相关单位的联络办法。
9月17日,刘少奇离开延安时,军委三局派朱连携带电台1部,调配胡莹(女)、张蜀俊(女)为报务员,陈昌正、张平为机务员,保障刘少奇途中的通信。刘少奇到达竹沟后,中共中央中原局即有3部电台,功率都为15瓦,使用手摇马达供电。中原局离开竹沟东进时留下1部电台,另两部随行。
中原局机关很精干,跟随刘少奇的有:机要科长薛丹浩、电台大队长陈士吾,及一些机要报务技术人员。其他就是随行和奉命东进的高级干部:徐海东、梅嘉生、向明、刘瑞龙、曹荻秋、陈挺、王阑西、刘彬、黄云等和警卫人员。1939年11月刘少奇到达定远后,两部电台联络华北八路军前总、新四军军部、中共鄂豫皖鲁地方党委、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江北指挥部,八路军南下部队等领导机关电台,还要联络国民党县政府、专员公署等电台。来往电报多、等级高,一片繁忙景象。

竹沟刘少奇办公室

竹沟: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李先念办公室、彭雪枫办公室
2025年8月15日于南京
(本文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所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