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尉讲武堂
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儿八经的大规模战争,总共也就打了三场,分别为抗美援朝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
这三场战争中,抗美援朝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是公认的新中国立国之战,如何评价都不为过;
对越自卫反击战规模其次、影响其次,由此建立了中美战略互信,奠定了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的基础,实现了新中国由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
相比之下,对印自卫反击的规模最小、影响最小,但从军事角度上看,却是现代指挥艺术的巅峰之作,堪称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如同天外飞仙一般飘逸绝伦的神仙仗!
要说电影界最能营造天外飞仙意境的,莫过于徐老怪了:二十年过去,《蜀山》依然是仙侠电影的巅峰之作
注:神仙湾哨所为我军海拔最高的哨所(5380米),也是我军在阿克赛钦地区乃至中印边境线上最重要的哨所之一。
一、战前局势
对印自卫反击战,发生在新中国最为艰难的时期。
外部环境上,我们同时受到苏联、美国两大强权的打压。
苏联方面,因为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撕毁中苏合作协议等事件,两国关系陷入低谷。在中印边境争端中,苏联也长期偏袒印度。
美国方面,因抗美援朝结下的恩怨根本未曾化解,美国一直“以除战争以外的其他手段削弱共产党中国在亚洲的相对实力地位”(注),并于1954年12月与台湾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全面扶持蒋介石分裂政权。此后,中美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注:1953年10月,也即朝鲜停战3个月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NSC166号文件,以全面指导对华关系,这是其中的表述。
相比同时受到苏联、美国打压的中国,印度正好相反,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
正是在美苏的支持、纵容甚至怂恿下,印度在克什米尔、果阿(注)的军事冒险先后取得成功,尤其是1948年开始,印度趁中国处于内战、抗美援朝的危难时期,逐步蚕食侵吞了藏南地区(注)。
注:果阿当时是葡萄牙殖民地。正常理解,如果葡萄牙放手,果阿应该独立建国,而不是变成印度的一部分。
注:当时西藏尚未解放,对于印度的侵略,中国实在是鞭长莫及。即使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放军进藏后,也是只是控制了拉萨等核心区域,对边境的有效管控还有一个过程。
看看因吐蕃入侵而引发的安史之乱,再看看美苏在我周边挑事的热乎劲,就知道西藏和平解放有多重要
到1954年,印度已经完全控制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包括门隅-珞渝-下察隅地区(也即藏南)共计9万平方公里。
即便如此,印度仍不满足,继续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同时在中印边境挑起争端。
1959年8月和10月,印军分别越过中印边境东段的麦克马洪线和西段的实际控制线,引发了两次严重的武装冲突。
为平息紧张局势,11月7日(注意这个时间,此后我们就是撤回到这一天的实际控制线),中国政府建议两国武装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但被印方拒绝。
从1954年到1960年,周总理先后4次访问印度,但在化解中印领土矛盾方面,却没有取得任何效果。
尤其是1959年以后,印度把中国的忍让视为软弱可欺,不断越境设立军事据点。中印边境地区两军犬牙交错,大规模武装冲突随时可能爆发。
二、对印自卫反击战简要过程
毛主席有句名言,说想了十天十夜,想不明白尼赫鲁为什么要来搞我们。
在校尉看来,这其实是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偏差(注)。
注:还有一个原因,校尉卖个关子,最后再说。
源自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农耕民族特有的内生性、建设性基因。
中华民族每次经历战乱重新统一后,都是谨守中华文明基本盘,迫切希望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好集中精力搞内部建设。
但印度深受昔日宗主国的海盗文化影响,热衷于扩张势力范围、热衷于统一地理南亚、热衷于建立缓冲区,对周边国家具有天然的敌视感。
因此,印度一直想让西藏独立,变成中印之间的缓冲区。
西藏和平解放后,印度认为他应该从传统西藏所辖领土分一杯羹,因为他觉得这是中、印对西藏的瓜分。
强盗眼中,邻居都是打劫的对象,不抵抗的就是奴隶,敢抵抗的都是敌人!
看看印度周围一圈的邻国就知道,果阿被侵吞、巴基斯坦被肢解、锡金被吞并、不丹被控制、尼泊尔被打压、斯里兰卡被入侵,就连印度洋的岛国马尔代夫,也长期被印度控制。
老人家想不通,是因为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他,理解不了为什么同属东方文明的印度,怎么就继承了海盗文明的劣根性!
既然印度听不进劝,我们只好用猎枪说话。
相比全程跌宕起伏的朝鲜战争和初期有过波折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对印自卫反击战,只能用酣畅淋漓四个字来形容。
这根本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而是来自于世界屋脊的降维打击。
1962年,忍受印度3年的骚扰后,毛主席下定决心,给这个南亚霸主一个教训。
老人家的原话是“印度整了我们整整三年”。
对于1959年之前,印度强占藏南等中国领土的行径,鉴于此前我们尚未建立对西藏的有效统治,所以采取了搁置争议的做法。
但1959年西藏平叛之后,印度依然不断挑衅,老人家就忍无可忍了。
接下来,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合适的时机。
还是来看最能反映历史真实面目的时间线:
1960年4月,周总理再次亲赴新德里与尼赫鲁会谈,做了最后一次外交努力。
7月,苏联与古巴达成协议,准备在古巴部署可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足以覆盖美国全境。
8月,美国发现了苏联的小动作,向苏联发出抗议,但被苏联否认。
9月,苏联宣布在古巴部署导弹,但再三否认部署了核武器。
肯尼迪选择暂时相信苏联的说法,并在电视上向全美国公开了与苏联沟通的情况,同时也对苏联发出了严厉警告。
10月2日,印度跳出来凑热闹,尼赫鲁公开宣称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
10月14日,美国中情局的U2侦察机拍到了苏联在古巴修建的导弹发射架和配属的弹道导弹,专家们还确认其携带了核弹头。
同日,赫鲁晓夫召见中国驻苏联大使,表示在中印边境争议中,苏联支持中国。显然,在古巴危机的压力下,苏联开始改变立场。
10月16日,收到中情局情报的肯尼迪勃然大怒,决定对苏联进行强力反击。
10月17日,尼赫鲁下令印军对边防线上的中国军队发起大规模进攻,但他不知道,这次中国不再忍让,因为美苏两霸的精力全在古巴导弹危机上,中国企盼已久的时间窗口已经开启。
这也可以看出,宣称印度必须做有声有色大国的尼赫鲁,其实严重缺乏大国视野。
他根本没搞明白,中国的忍让,不是惧怕印度,而是忌惮美苏。但凡尼赫鲁有一点大国领袖必备的国际政治敏感性,都不会在此时发起挑衅。
同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专门会议,决定实施对印自卫反击作战。
10月20日,准备妥当的美国,向全世界公开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同时宣布“隔离”古巴。
同日,中共中央正式下达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命令,解放军分东、西两线对印军发起了反击。
从10月17日下定决心,到10月20日正式开打,并且是在西藏绝域高原上。显然,在忍让的同时,我们已经提前做好反击准备。
雷霆一击之前,是漫长的蓄力等待!
10月23日,只用3天时间,我军就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了东线印军主力第7旅并俘获旅长达尔维,收复达旺河以北领土。
10月24日,鉴于东线进展顺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并命令东线反击作战部队停止追击,但西线没停,因为那里才是我们真正的战略目标。
10月25日,因古巴导弹危机而迫切需要中国支持的苏联,在《真理报》发表社论,谴责麦克马洪线是英帝国主义产物,还谴责印度是导致中印冲突的罪魁祸首。
对印自卫反击战以“小刀切黄油”(美国人的评价)方式进行的同时,美苏两国也在古巴周围海域斗得如火如荼。
10月27日,强闯封锁线而被美国反潜部队盯上的苏联B59潜艇,在险境中差点发射核鱼雷,将世界带到了核大战的边缘。
10月28日,吓出一身冷汗的赫鲁晓夫,宣布将核弹头和弹道导弹从古巴撤出。
同日,我军也实现了西线的战役目标,收复阿克赛钦3万平方公里领土(注)。
注:这是重点,后面细说。
11月4日,美军高调向印度运送武器,并在加尔各答机场打开舱门给记者展示。
11月5日,在古巴丢了面子的苏联,再次在《真理报》发表社论,声明在中印冲突中苏联持中立态度。显然,古巴危机缓和后,苏联也暴露了真实面目。
11月11日,苏联的42枚导弹全部从古巴移除。
同时得到美、苏支持的印度,顽固拒绝中国的和平提议,继续集中兵力,于11月中旬向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扑。
而印军之所以如此头铁,是因为11月14日是尼赫鲁的生日,印军指挥官还期待用胜利向尼赫鲁祝寿。
11月16日至21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解放军再次实施反击作战,东线歼灭或击溃了当面印军6个旅的主力,歼敌近7000人,控制了几乎所有的要害山口,整个藏南门户大开,西线则清除了班公洛地区的印军据点。
11月20日,肯尼迪对外宣布,苏联同意从古巴撤走所有战略轰炸机,古巴危机进入尾声。
同日,新德里出现极度恐慌,毗邻藏南地区的阿萨姆邦开始紧急疏散。按美国大使的说法,“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
当天深夜,尼赫鲁抛下不结盟原则,紧急召见美国大使,请求美国直接进行武力干预。肯尼迪下令美军航母驶向孟加拉湾。
搞笑的是,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开打的时候,美军航母同样进入孟加拉湾,不过这次威胁的对象从中国变成了印度。而同一时间,为了牵制印军,中国也在藏南实控线附近搞军事演习。美印合伙对付中国,就这样毫无凝滞地演变为中美默契对付印度。
11月21日,中国政府主动宣布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后撤。
1962年12月1日至1963年3月1日,中国军队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以北地区。
随后,中国政府又向印度政府交还了缴获的大批装备,释放了3900名被俘印军官兵。
认真梳理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时间线,就会发现,它与古巴导弹危机出现了神同步。
比如印度宣布用对中国动武的10月初,正是美苏为苏联是否在古巴部署核武器吵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也是中国下定决心要教训印度的时候;
而当美国确定苏联把自己耍了并决心报复的次日10月17日,印度大举进攻中国边境守军;
10月20日,美国公开苏联的核冒险举动并封锁古巴,我们则正式下达对印自卫反击作战命令。
对印自卫反击第一阶段结束的10月28日,就是赫鲁晓夫认怂的同一天;
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苏联从古巴撤走所有战略进攻武器,次日中国宣布停火后撤。
这么多的时间巧合,自然就不是巧合。
对中国来说,这是我们在时间夹缝中做出的最佳选择,但对拥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的印度来说,居然要挑古巴导弹危机的窗口向中国挑衅,就只能理解为他们的神助攻了。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既然我们是要利用古巴危机的时间窗口收拾印度,那第二阶段的反击作战,古巴危机不是已经缓和了吗?
校尉以为,我们之所以下决心打第二阶段,不外乎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第一阶段打出了威风
美、苏虽然偏袒印度,但也要看对方值不值得帮。以印军的表现,除非美、苏亲自上场,否则给多少武器也是白搭。
二是美、苏的战争资源调整不了这么快
面对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核危机,美、苏两国包括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古巴吸引。这种情况下,指望美、苏短时间内对印度提供大规模支持,无疑很不现实。包括美国,在尼赫鲁的再三请求下,也只是象征性地运了些武器。
三是没把印度彻底打疼
第一阶段,我军虽然击毙、俘虏了印军第7旅近2000人,但印度并不服气。因此,在苏、美战略重心转移之前,必须再接再厉,才能实现“打出30年和平来”的目标。
上面说的主要是战略层面的宏观决策,在战役层面,刘帅敏锐发现印军“铜头、锡尾、背紧、腹松”的特点,制定了“打头、切尾、击背、剖腹”的战役规划思路,在战术层面,时任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提出的“两翼开刀、侧后迂回、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法,都是我们能够取得这场酣畅淋漓大胜的根本原因。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解放军战士。
关于对印自卫反击战,我们听得最多、印象最深的,是三名解放军战士追着印军一个营打,做报告的时候,还理直气壮地说“敌人非但不投降,还敢向我还击”;是36人以零伤亡歼敌241人(俘虏近200人)……
但我们更要看到,所有酣畅淋漓的大胜,都建立艰难困苦之上。
克杰朗战役攻坚的时候,阳廷安班打到只剩一人;为了给攻坚的2个连运送迫击炮弹,就需要一个团进行人力保障;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时间间隙里,用两个星期修通应急公路,为第二阶段作战奠定了胜利基础;在班公洛反击中,身负重伤的罗光燮用身体滚向雷区,为后续部队打开进攻通道……
之所以对印自卫反击战后,“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口号可以在全军叫响,是因为我们真的拥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解放军战士,真的拥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军魂!
三、阿克赛钦——中国的白石滩
很多人想不明白,对印自卫反击战后,我们为什么放弃了9万平方公里的膏腴之地藏南,却坚守了3万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阿克赛钦。
道理很简单,在地理上,藏南是绝地,根本守不住,就跟历史上曹操守不住汉中一样。
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时机,看起来是我们的主动选择,其实是美苏争霸大环境下的无奈之举。
10月下旬开战,后面马上就是大雪封山,我们的后勤补给将被老天爷彻底切断。
留守藏南的部队再勇猛,在得到美苏支持的印军疯狂反扑下,也很难熬过漫长的冬季。
即使熬过漫长的冬季,我们如果选择在藏南与印军打持久战,成本消耗将是印军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
而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
这个战略包袱,我们根本背不起。
尽管藏南是中国领土,但我们守不住!
这是冷冰冰的地缘政治现实和军事实力对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藏南耗下去,中国就是越战中的美国、阿富汗战争中的苏联、俄乌冲突中的俄罗斯。
那为什么要坚守阿克赛钦?
因为阿克赛钦是新藏公路的必经之地,而新藏公路是西藏尤其是藏北最重要的生命线。
没有阿克赛钦,藏北就将变成高原绝域,进而影响到西藏的安全稳定。
我们千万不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西藏,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中国领土。
在二战引发的世界各国疆域大调整中,拿到的才是你的!
如果没有阿克赛钦,印度对西藏的野心不会平息,美、苏借西藏问题挑拨中印关系、打压中国的企图更不会平息,西藏将永无宁日。
而一旦失去西藏,中国将永无宁日。
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守中国必守西藏、守西藏必守阿克赛钦!
除了防御,在进攻上,阿克赛钦还是悬在印度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这里向西,可以与巴控克什米尔一起,对印控克什米尔构成两面包夹。正因如此,巴基斯坦才把面积达5000多平方公里的喀喇昆仑走廊交还中国,构建更加完整的对印包夹态势。
中巴之所以能够构建铁一样的友谊,离不开地理条件的加成。
从阿克赛钦南下,就是拉达克、就是新德里。500公里的直线距离,已经在网络盛传的火箭炮射程之内。
阿克赛钦,这个维语中的“中国的白石滩”,并非只有石头的不毛之地,而是决定中印边境攻守之势的战略制高点,也是中国构筑西南战略屏障不可或缺的战略支撑,更是构建中巴经济走廊打通大西南生命线的地理根基。
正因如此,1957年,我们修通途经阿克赛钦的新藏公路,也是印度发动边境冒险行动的主要诱因。
这也可以看出,印度觊觎的,绝不止藏南、阿克赛钦等现在的争议地区,而是整个西藏!
只不过被中国一顿暴揍之后,对于西藏的野心,印度是永远没脸公诸于众了。
从战略决策、战役规划、战场调度、战术执行的角度看,对印自卫反击战是毋庸置疑的神仙仗,是来无影、去无踪飘逸绝伦的天外飞仙,但从更高层级的地缘政治博弈来看,它更是奠定中国战略安全态势的关键一仗,更是推动中国向融合海权陆权的现代文明大国蜕变的关键一仗。
因为只有陆权稳了,才谈得上海权!
因此,开战之初,我们就决定拿下阿克赛钦,而对于藏南的反击,则只是为了歼敌立威。
该拿的坚决拿下,不该拿的坚决放手,这样的战略决断力,再对比一下俄乌冲突中的四州公投入俄,可以说是高下立见!
这样超出普通人想象力、忍耐力和执行力的战略规划,既是开国元勋的高瞻远瞩,也是中华文明的国运所在!
四、消散在历史尘埃中的大国梦
对印自卫反击战,对我们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老人家说的,打出了西南边境30年的和平。
但对印度来说,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消散在历史尘埃中的大国梦。
此战之前,印度是不结盟运动旗手,以第三世界领袖自居,俨然就要成为美苏之外的世界第三极,国际影响力远超中国。
此战之后,印度被从神坛拉下,威信不再、影响力大幅萎缩。
此战之前,尼赫鲁雄心万丈,要带领印度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
此战之后,尼赫鲁在羞愤中病故,继任领导人却一代不如一代(注)。
注:说起尼赫鲁,忽然联想到丰臣秀吉,都是野心勃勃,都想踩着中国上位,都有大国雄心却没大国智慧,因而都被中国一棒子打回原形羞怒而死。
此战之前,印度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是公认的明日之星。
此战之后,印度一蹶不振,30年后才逐步恢复走上正轨。
此战之前,印度虽然在南亚横行霸道,好歹还有大国志向。
此战之后,印度彻底只能关起门来在南亚小国身上耍威风。
……
可以说,这一仗,彻底打掉了印度的大国梦。
有人可能会说,印度现在不是发展得挺好的吗?
印度现在的经济增长势头是很猛,但他的大国根基,已经在六十年前被彻底打断。
何谓大国根基?
主体民族、主体文化,以及建立在主体民族和主体文化之上的中央政权。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强盛的大国,都离不开上述三个要素。它们也许不是充分条件,但肯定是必要条件。
秦朝二世而亡,是因为秦始皇崩殂过早,六国遗民尚未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
汉朝能够延续四百年,是因为继承秦法,完成了基于华夏文明的民族认同,所以我们叫做汉族。
五胡乱华,是因为中原收容了太多的少数民族,却没来得及融合同化。
而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绵延五千年不绝的文明,是因为我们始终有不断融合的主体民族、有高度包容的主体文化,以及登峰造极的封建集权模式(注)。
注:过犹不及,过于完美的封建集权,后来演变成了中华文明进步的阻碍,这也是造成中华文明在近代落后于世界主流文明的重要原因。
再看世界主要强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几乎每一个强大的国家,都有主体民族、主体文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中央政权。
而美国现在的乱象,就与过度移民导致的白人主体民族日渐萎缩有很大的关系。
印度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绝对的主体民族、主体文化,因而很难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作为印度的第二国父、开国总理(注),就跟秦始皇、汉高祖一样,尼赫鲁本来有机会完成对印度民族与文化的整合,建立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
注:印度为议会共和制,议会的多数党领袖担任总理,掌握国家实际权力,总统只是荣誉性的。
而尼赫鲁之所以出现令老人家“十天十夜都想不明白”的神操作,不停地在边境挑衅中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借军功压服内部的反对势力尤其是地方派系,不断强化中央权威。
正如老人家所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也只有枪杆子打出来的政权,才具备整合战后秩序的天然权威!
不幸的是,印度的政权,是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踩在二战后期世界民族独立的风口上实现的。
多难兴邦的逻辑虽然残酷,但却是真实不虚的逻辑!
小国林立、土邦林立、民族林立、宗教林立、语言林立而被英国殖民者强行缝合在一起的印度,失去了通过统一战争形成真正统一国家的机会。
而尼赫鲁借中国立威以推动内部改革的企图,又一脚踢到了铁板上。
尼赫鲁含恨病故后,印度再没有机会诞生这样一位历史伟人,能够推动印度走向真正的融合。
现在莫迪推行的民族主义,看似团结了信奉印度教的大多数人,其实无异于饮鸩止渴,为印度埋下了民族分裂乃至国家分裂的超级地雷。
经济稳步发展、外部环境和缓的时候,一切风平浪静,但只要遇到合适的时机,这颗地雷就随时可能爆炸。
突破14亿人口的印度,拥有100多个民族、1000多种语言(超过百万人口使用的就有33种)、22种官方语言、7大宗教、700多个政党(全国性政党7个),又采用了联邦不是联邦、中央集权不是中央集权的半联邦制,这样的缝合怪印度,一旦错过了建国初期建章立制、奠定大国根基的历史机遇,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
结语:
曾经有段时间,校尉很不喜欢秦始皇,觉得他只是一个焚书坑儒的独夫。
但随着年龄增长、随着阅历增加、随着对历史的体悟越来越深,校尉逐渐改变了看法。
因为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不单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并且从语言文字、思想文化、政治体制、司法制度,乃至基建标准、商业行为等涉及到国家管理、日常民生的方方面面,都实质性统一了中国。
这些深层次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才是形成中国大一统基因的根本举措。
而大一统的中国,才是在外敌的疯狂攻击下,确保中华血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终极庇护所。
所谓的焚书坑儒,不过是构建统一基因过程中的例行操作。从个人视角看,确实有令人感叹的悲情成分,但从历史视角看,却只是人类社会进步大潮中一朵不起眼的浪花。
我们需要有人性悲悯,因为“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但我们更需要超越个体的历史逻辑,因为“没有大国崛起,就没有小民尊严”。
那些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乎小民尊严的屁话,应该跟晚清、民国战乱中的小民去说,看他们会不会把你的臭嘴撕成碎片!
大国的崛起,确实不能保证每个小民都享有尊严,但大国的衰亡,却会给除了买办之外几乎每一个小民带来惨痛的人生经历。
如果可以选择,校尉更愿意当一个普通人,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负重前行,而非穿越到某些文人极度推崇的民国,假装看不见身遭的国难家仇,当一个岁月静好的所谓大师。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样的句子,虽然是“大师”写的,但用在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却籍籍无名的普通民众身上,比用在无病呻吟的大师身上更为贴切。
作者简介:退役大校、曾任驻疆独立单位副师职军事主官,从军二十余年、国家部委工作数年,长期从事军事战略研究、宏观政策研究。笔耕不辍是爱好、逻辑思维是习惯,希望爱好与习惯的结合,能够为你送上最精准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