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记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北军区医院

张东生

一九五○年五月十五日苏北军区司令部于扬州本部发布命令(队字第四十四号):为实施全国整编方针,紧缩机关,充实连队,决定本部卫生部根据华东颁发之各级卫生部门暂行编制草案,及苏北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医院,特决定撤销医疗一、二队之建制番号,建立医院,该院干部配备及其编制,饬令该部着即办理呈报本部另行明令公布,仰各遵行为要。 此令 司令员:张震东, 政治委员:萧望东, 副司令员:常玉清, 副政治委员:赖毅。

1950年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北军区后勤卫生部根据华东军区、苏北军区关于实施全国整编的命令和压缩机关、充实连队的编制草案精神,决定撤销原军区直属医疗一、二队建制和番号,以其为骨干,抽调军区直属医疗室、华中野战五院部分人员组建苏北军区医院。5月30日苏北军区医院在扬州正式宣布成立。

注:华中野战五院在1945年底为阜宁新四军兼华中军区第五军分区休养所,1946年1月为高邮白马庙新四军十纵休养所,1947年2月为鲁南十纵医院转运站,组建华东军区第十后方医院,朱直光任院长;1948年6月在济南整编为华东军区第三后方医院,1950年4月在无锡整编为华东军区卫生部第五野战医院。

苏北军区医院初期人员200余人,设计科室内有内科、外科、传染科、妇产科、接诊室和病床500张。除医疗队原有3匹骡马和四只木箱外,仅从苏北医院调拨30张铁制病床及帐蓬、马灯、汽灯等物。人员仅有13名军医,1名护士等30名医务人员,余系卫生员及工勤粮秣保卫等,护理人员多为男性。6月部队进驻扬州丁家湾,始接收各部队转运伤病员。院部驻扬州何园,各科室分散居于何园附近丁家湾征集民房中。

苏北军区医院首任院长章绍卿、首任政委张辉(笔者父亲)。

一、“张黄港渡江战役”

在到任苏北军区医院之前,张辉(1949年4月)任苏北兵团第12纵队(兼苏北军区)“解放官兵训练团”政治处副主任,程月华(程光敏,笔者母亲,1945年9月参军、1946年入党)在训练团里负责国民党被俘军官家属的教育工作。“解放官兵训练团”押送俘虏3500名、女家属150名和小孩50名,到了如皋,俘虏经教育先后发放路费回家,青年人愿意参加解放军的均留下了,训练休整准备参加渡江战役,将革命进行到底。口号是:打到江南去,解放全中国。

1949年4月21日夜,大军横渡长江,经过几小时作战而顺利渡过了长江,到达江南苏常一带,追击撤退的守江国民党部队。那时的国民党部队“兵败如山倒”,丢枪弃甲,纷纷投降缴枪。

渡江战役前,1948年3月,为配合外线部队的进攻,便利苏北的内线反攻,华野决定原属山东兵团的第2纵队自山东地区南下,与在华中敌后坚持斗争的第11、12纵队会合,成立华野第4兵团,即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政委陈丕显。该兵团主战苏北战场,策应山东和中原战场,先后参加了益林、济南、淮海等重大战役。张辉参加了益林战役和淮海战役,1948年12月1日苏北兵团12纵解放徐州。

 中共中央电贺徐州解放     张辉、程月华携长子(淮海战役后)

1949年2月,华野组建第三野战军,辖4个兵团,原各兵团下辖纵队打乱重组。苏北兵团机关大部在江苏两淮地区,改为第10兵团机关,兵团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参谋长陈庆先、政治部主任萧望东,下辖第28、29、31军,共10.8万余人。

1949年初,张震东、萧望东分别任苏北军区司令员、政委,下辖泰州、扬州、南通、淮阴、盐城军分区和警备第九旅。苏北军区司令部设在扬州。

1949年3月10日兵团南下苏中,开始渡江作战的集结训练和政治动员。叶飞从济南赶到泰州姜堰走马上任,完善了兵团指挥体系。按照上级命令,10兵团与8兵团组成东集团,统由粟裕、张震指挥。4月21日,10兵团加强7兵团之23军、苏北军区2个警备旅、特纵炮兵2个团零1个营共15万人在东起如皋张黄港、西至七圩港的百里正面横渡长江。

如皋张黄港
如皋张黄港

据载:4月21日,从早晨开始,敌机频繁从东、东南、西南,一架、两架、三架、四架一起飞来,在石庄镇、张黄港、西来镇、黄市、季市及靖江县的上空盘旋、滥施炸射;长江中的敌舰又不时地对北岸我阵地炮轰。黄昏,从西南方向传来几声巨响,接着,由少到多,几十声、几百声巨响,后来无法数清。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第29军参谋处向参谋长梁灵光询问,得到答复,证实是我军渡江战役开始了。

资料证明,张黄港是渡江战役中最东面的起渡点,位于如皋。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10兵团29军从此强渡长江。“张黄港渡江战役”是整个渡江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张黄港村主任金伯华回忆:“很多解放军就是从这里上了船,当时张黄港整个港里面都是船”

一直以来,很多历史著作表述渡江战役,说成是战线千里,西起湖口,东至靖江。其实,这个最东边的起渡点应在如皋石庄镇的张黄港,但由于如皋张黄港和靖江的西来相邻,地点被混淆。

4月21日晚,东、西集团开始行动。10兵团指挥的第一梯队第29、28、23军在19时于张黄港至七圩港一线并肩强渡长江。20时许,各军突击队陆续在长山、王师塘、天生港等地突破国民党军江防。同时,江阴要塞国民党7000名官兵宣布战场起义,并调转炮口轰击国民党军阵地。叶飞和韦国清率精干指挥所随一梯队渡江。

当日白天,英国皇家海军“紫石英”号、“黑天鹅”号等4艘军舰,先后开入长江我渡江地段,不顾我之警告,炮击我阵地,我10兵团和8兵团所属炮兵予以猛烈还击,迫其搁浅或逃走。

22日下午,10兵团进抵香山、秦皇山、南闸、百丈镇一线。23日,继续向敌纵深挺进,相继解放了常州、无锡等地,切断并控制了宁沪铁路。担任渡江第二梯队的31军,紧随第一梯队之后渡过长江。

胜利渡江后,4月23日至26日,10兵团指挥20军、23军在溧阳地区歼灭敌4、51、28军各一部,俘敌2万余人。28军于27日在吴兴附近与9兵团27军会师,截断了敌军逃往杭州的退路。当日,29军沿宁沪铁路向东占领了苏州,即对上海方向警戒。

从如皋渡江以后,张辉所部位于苏常一带,不久张辉接令北回苏北军区机关工作,后担任军区机关党委副书记、苏北军区医院政委。

二、苏北军区医院在扬州何园成立

1950年5月30日,苏北军区医院在扬州何园成立。张辉随即投入了繁忙的医院筹备和组织工作,由于从战斗部队到了军队医院,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但军队的作风就是服从命令、雷厉风行,没有丝毫可以讨价的地方,不会干就便干边学,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加之院领导之间默契配合,医院迅速就走上了正轨。时任领导都是老红军、老八路。

首任院长章绍卿,男,湖北省武昌市人。1925年入牙科学校学习,毕业任国民革命军后方医院外科医生,1937年在华北参加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九团任卫生队长,1939年在华北加入中共,1944年任淮海独立旅卫生队长,1946年7月任淮海医院院长,1949年3月任淮阴军分区卫生处长,1950年5月组建苏北军区医院任首任院长。1951年5月调任第十五步兵学校卫生处长,第八康复医院院长(泰州)等职。

首任政治委员张辉,男,河南省罗山县人。1931年参加儿童团,1935年参加红军,红28军便衣队员、罗皮孝特委交通员,新四军四支队战士、四支队司令部高敬亭机要译电员,九团、七团、十三团及江北指挥部机要员,二师四旅旅部机要股长、二师机要组长、淮南司令部机要科长,新四军军部机要组长,1946年任淮阴公安二局局长,阜宁、涟东总队特派员,1948年任12纵二团组织股长、营教导员、政治处主任,1950年任苏北军区直属党委副书记、军区医院政委,第十、第七康复医院政治委员。1956年任江苏省康复医院管理局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副院长王兴寿,安徽金寨人,1929年5月参加商南起义,30年参加红军,36年入党。历任红25军手枪团班长,红28军手枪团排长,新四军四支队特务连排长,二师被服厂厂长,军分区副官,淮南独立旅所长,苏北军区医院副院长、院长等职。

副院长易良华,湖北麻城人,1930年参加红军,32年入党,历任新四军看护长,四支队司令部医生,六旅卫生队副队长,徐海东随身医生,华野12院医保科长,苏北军区医院副院长,第十、第七康复医院院长等职。

副院长张江水,山西潞城人,1938年6月参加八路军,42年8月入党,历任115师344旅689团卫生队、新四军3师10旅29团医务员,淮海区卫生处主任,苏北军区医院副院长,第四康复医院院长等职。

注:康复医院为收治志愿军伤病员而建立,故又称志愿军康复医院,属军地共管,前期受苏北行署康复医院管理委员会和淮阴军分区管辖,苏北苏南合并后属江苏省康复医院管理局和江苏省军区共管。

苏北军区院部驻扬州何园,各科室居于何园附近丁家湾

1946年3月,以国民党高级将领顾祝同的名字命名的祝同中学迁至扬州,校址就在何园,黄伯韬被聘为学校常务理事。后祝同中学遵照顾祝同的意见,改名为同仁中学。楠木厅、蝴蝶厅、船厅、片石山房都是教室,学生678名,

1948年底,同仁中学迁到无锡梁溪,1949年1月同仁中学并到当时扬州的集美中学。1949 年初,扬州解放。

1949年4月,何园成为中共两淮盐务干部学校,楠木厅是教室,学生的活动空间就在楠木厅周围。

1950年5月,苏北军区直属的医疗一队、二队、医疗所合并,在扬州何园设立苏北军区医院。由于何园及相临的丁家湾院落面积大,房舍宽敞安静,环境优美,便于管理,很适合伤病员的治疗和修养,故选为院址。

何园是何维键(1835-1908,字汝持,号芷舠)1883年(光绪九年)退隐扬州所建私人住宅,时任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何维键购得清康熙年间盐商商总吴家龙始建的双槐园(又名片石山房)旧址,加以增建、改造,取东晋诗人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诗文的意境,命园名为“寄啸山庄”。

光绪二十七年(1901),何维键举家南迁上海,何园交由管家看护。1937年前后,园林专家童离到何园考察,指出何园“为扬州私园最大而仍存者。”他在《东南园墅》中进一步指出,何园“为扬州最大且最著名之私家园林,其规模及营造技艺,堪与苏州园林媲美。”

何园楼宇有西化风格,最出彩的无疑是东南角有山有水的《片石山房》。何园的假山还有东北角的贴壁假山,低处有扬风亭,高处有近月亭。何园西北有大水池,池中有水心亭,池西南有湖石假山。其假山奇绝苍古,复廊回环纵横,建筑中西合璧,格局博大宏畅,造园手法推陈出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何园的秀美风景令人目不暇接、厚重历史使人目眩神迷。被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称誉为“晚清第一园”。

扬州何园苏北军区医院旧址
扬州何园苏北军区医院旧址
扬州何园苏北军区医院旧址
扬州何园苏北军区医院旧址

扬州丁家湾

“山叠水漪环逸庐,青砖黛瓦掩圆阁。”这首词中描写的“逸庐”就是位于古城扬州丁家湾,园主人钱伟鹏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古陶瓷鉴定家、收藏家,取名逸庐,意思是“一户安逸的人家”。园主人当时邀请了园林专家按照元代画家王蒙的《东山草堂图》的画意设计,营造一种稳重苍郁的意象,是扬州高超的造园艺术新的体现。

俗话说,扬州巷子深,扬州是中国最大的巷城。至今还有500多条老街巷,而丁家湾就是一条原真性、独特性、唯一性的清代古巷,幽深静谧。丁家湾102号、118号等许多宅院均为盐商深宅豪苑,周边还有湖北会馆、岭南会馆等。当时有些盐商深宅就被军区医院驻用。

但苏北军区医院仅在何园待了一年,根据上级命令,医院将整体迁往淮安湖心寺,湖心寺之前就是军队的医院(苏北国际和平医院)“湖心寺医院”驻地(见后述),基础条件很好。后来因为战争,该院北撤、转战南北,有的医护人员转战东北,有的留在华中军区(华中军区到了山东临沂后改为华东军区)。此后,有些医务人员又回到了苏北军区医院,因此,两所前后在湖心寺的军医院还是有密切关系的。

扬州丁家湾 扬州丁家湾盐商深宅

三、苏北军区医院移驻淮安湖心寺

1951年4月,扬州苏北军区医院医院按照上级命令准备转移淮安湖心寺。早在1948年12月,淮海战役即将结束,一批伤病员需要安置。华东野战军司令部决定将淮宝县盐北区湖心寺腾空改成军队战地医院,以便大军南下渡江作战。时任淮宝县盐北区区长的孙步坦率领干部群众将湖心寺内的泥佛移出,清理房屋、湖心寺遂成为医院之开始。之后,部队南下渡江作战。

湖心寺历史

湖心寺为淮安名刹,历代方丈、主持大多知识渊深,骚人墨客乐于与其唱酬往来。清代程业勤诗中写道:“甫公师弟擅风雅,招邀莲社开词场,往来冠盖集南北,望社诸子参翱翔,联翩诗句从酬唱,湖上点缀生耀光。”(《湖上留题录》四编)故淮人士“孥舟泛月,经宿不归”,名流过淮者,“慕其名胜,往往流连”,“皆有车辙马迹,觞咏所留,山川生色”(《湖上留题录》原序)。经过历代骚人墨客流连于此,因而湖心寺收藏有宋:米南宫(米芾),明董思白、周栎园、王渔洋、陈文烛、吴承恩、刘一炤、潘埙、杜湘草(首昌)、史可法、路振飞、王燮,清:丁晏、周寅(木斋)、何绍基(子贞)、郑孝胥、张謇(啬庵)、李瑞清(梅庵)、殷自芳,民国:吴铁城、王柏龄、谈荔荪(丹崖)、陈调元、徐鼎康等人的墨迹及题词。

抗日战争胜利后,苏北解放区军民迎来了胜利的曙光。为争取和平、实现民主,中国共产党拿出足够诚意,新四军长江以南的部队全部北撤苏北地区,1945年10月底、11月初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相继成立后,华中军区卫生部亦在淮安城(今淮安区城区)成立。为了整合原江南地区、苏皖地区的新四军医疗资源,华中军区卫生部于11月底着手组建华中军区第一后方医院。

医院选址是一个大难题,后经多方查找,最后选在河下古镇的湖心寺。湖心寺始建于唐代末期,位于淮安城西北五华里,背堤面湖,堤外就是大运河,为淮安第一名刹。全寺占地近500亩,四周碧水环绕,松竹苍翠,鸟语花香,200多间古刹的屋顶大多是绿色的琉璃瓦,五进殿院,十分壮观。

华中第一后方医院由苏浙军区卫生部野战医院、后方医院、苏浙军区一分区卫生部组建为院部,院长陈海峰、政治部主任白书章、行政副院长张昭、业务副院长左英、乔明志;新四军有关师的医疗所组成七个医疗队,收容任务定为1500名重伤病员。建成后的医院是当时华中地区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医院,时称“湖心寺医院”。

“湖心寺医院”建立后不久,党中央安排徐海东从安徽定远县转移到淮安河下,入住该院进行修养和治疗,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曾多次陪同华东军区首长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等到医院看望。后考虑安全起见,李一氓又亲自将徐海东安排在河下西北新路村的居民家中疗养。

抗战胜利后,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社会活动家宋庆龄,从重庆回到上海,将“保卫中国同盟”改名为“中国福利基金会”。

基于华中军区第一后方医院的规模与条件,宋庆龄打算将类似于延安、山东等地的国际和平医院的苏北国际和平医院设在淮安。1946年初,宋庆龄先后三次派她的代表、国际友好人士严斐德赴淮安湖心寺实地考察,了解实际情况。宋庆龄得到严斐德的报告后,决定给在淮安的华中军区第一后方医院,按照其他国际和平医院的援建标准,进行医疗器械和药物等方面的捐助。

恰在此时,宋庆龄听说美国军队准备把菲律宾马尼拉的一所海军医院作为战争剩余物资拍卖时,当机立断,以43000多美元的国外捐款买下了这所医院的全部设备,并从马尼拉运送到上海。后来,大批设备用700多条大小船只,从上海经镇江、扬州、江都、邵伯等地运抵淮安。当第一批西药收到后,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承于1946年6月29日给宋庆龄致感谢信。华中军区卫生部部长齐仲桓和副部长李振湘也联名给宋庆龄签具收条以示谢意。8月上旬,医疗设备全部运到湖心寺。

苏北国际和平医院于1946年6月正式收治病人。1946年8月13日正式挂牌。华中军区卫生部部长齐仲桓兼任院长,副部长李振湘兼任副院长,总医师为陈海峰。

为加强这所医院的管理和医疗水平,宋庆龄聘请原美国外科医生薛尔茨主管外科。薛尔茨是当年保卫西班牙首都马德里美国医疗队的队员,曾与白求恩同在中加国际医疗队工作,是一位外科业务技术精湛、很有学术造诣的外科医生。不久,宋庆龄又聘一位苏联籍女内科医生、一位美国籍女化验科主任和一位美籍女护理主任到达苏北国际和平医院。宋庆龄原计划再派几位外籍医疗技术高级人员,后因国民党飞机轰袭淮安而停止。

但是,医院成立伊始,国民党军队便对苏皖解放区进行了重点进攻,医院也更多地担负起战时医疗的任务。1946年9月22日,国民党军队侵占淮安,苏北国际和平医院在淮安河下镇的一批伤员,由陈海峰率领从河下东街撤出,先转移至淮安的苏家嘴,再转至沭阳的圹沟、周集一带继续治疗。非常可惜的是,在两淮保卫战中,苏北国际和平医院紧急撤离湖心寺前,无法带走的设施全被沉入大运河河底。

苏北国际和平医院一边接受战火的洗礼,一边接受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各种考验。1947年9月,由于国民党军的不断进犯,具有后方医院性质的苏北国际和平医院由后方迅即变成了前沿。于是紧急转移山东,苏北国际和平医院前后仅存不到一年,挂牌不到两月。

1951年4月29日,扬州苏北军区医院医院按照上级命令转移淮安,5月1日医院人员乘小火轮抵达淮安鱼市口。其中,大部分人员暂驻群众家中,部分人员开始在湖心寺选址建设。时院长章绍卿调离,上级任命王兴寿为继任院长。

淮安湖心寺苏北军区医院张辉旧居
淮安湖心寺苏北军区医院张辉旧居

1951年9月3日全院迁人湖心寺。至1952年初,建成医疗用房13000平方米,生活用房7000平方米,同时从淮阴、盐城、南通、泰州四个军分区疗养所抽调人员充实力量。设有临床科室内科、外科、接诊室、传染科及理疗科、检验、药局、营养等医技科室。行政科室有院部办公室、协理处、供给管理股及管理排、统计、文书、通讯警卫班、勤杂等,各科均配有炊事员。新任副院长张江水、易良华。

至此,基本建成以野战外科为主和以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的大型部队后方医院,收容和诊治各部队和军分区转诊伤病员,休养员。北迁到淮安湖心前,医院设病床400张,有职工355人、卫生技术人员95人。整个医院位于淮安的一个湖心公园里,四面环水,出门就要靠渡船。后来虽建有小桥,渡船仍是常用的出行方法。

淮安鱼市口
淮安鱼市口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畔,边境城市丹东市遭美军轰炸。为保家卫国,应朝鲜请求,10月25日我国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中国人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志愿军伤亡很大,许多伤病员被送回国内治疗。

志愿军赴朝之初的1950年11月2日,周恩来总理就做好收治志愿军伤病员工作,专门致函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卫生部部长贺诚:“同意你们本月2日关于建立有1 0万床位的医院的部署,望督促这一计划完成。同时应准备制订明年第一季度建立第二批有10万床位的医院的计划”(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大事记)。与此同时,后方各地专门收治志愿军伤病员的志愿军康复医院也紧锣密鼓地在筹建了。

据《抗美援朝战争卫生工作总结卫生勤务》一书的统计,当时在11个省建立的康复医院共66所:四川6所,陕西5所、福建6所、江苏10所、湖北6所、浙江5所、江西5所、安徽5所、山东12所、湖南2所、河南5所。

注:江苏10所康复医院大致分布(苏州第一、第二、第三,无锡第四,常州第五,镇江第六,泰州第八,淮安第九、第十、第七),但随着时间的不同,其中有不少变化和交叉。

原江苏省第十康复医院邓玲珍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为集中收治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的志愿军官兵,全国各地建起众多康复医院,其中,江苏就有10所。我曾在江苏的四所康复医院工作。”

“我1951年在苏州参加工作,当时苏州有3所省级康复医院。邓玲珍说,康复医院建立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很多医院都由当地老建筑改造而成。”江苏省第一康复医院就在苏州乐乡饭店,我老家也在附近,第二康复医院在拙政园,第三康复医院在闾门外的新民桥。”

1952年2月,邓玲珍被调往淮安的江苏省第十康复医院。“医院在淮安的一个湖心公园里,四面环水,出门就要靠渡船。我们一般一星期上街一趟,采购物资。邓玲珍说,在淮安工作4个月后,她前往江苏省第四康复医院工作,在1952年底被调去泰州的江苏省第八康复医院。这所医院最早是美国传教士在泰州创办的福音医院。”

1952年5月,亚洲及太平洋国家和平会议在中国召开,亚非拉和苏联等86个国家外宾来苏北参观水利设施,由周恩来总理选择医院为接待单位和住地。《苏北日报》曾以《美丽的湖心公园》为题对医院和这次接待参观活动作了专题报导,从此医院为苏北民众所注目。

四、转建志愿军康复医院

1952年7月5日,医院正式接收来自朝鲜前线及国内转诊病员,以结核病员和慢性病、冻伤、枪伤为主。7月28日,苏北军区后勤部将医院移交苏北行署康复医院管理委员会,8月初宣布医院集体转业为地方建制,316名军职人员包括131名医务人员脱下军装,医院任务编制不变,名称仍称苏北军医院,又称湖心寺陆军医院,行政上属苏北行署及淮阴军分区双重领导。苏南苏北合并后为江苏省,时属江苏省军区和地方共同领导。至此,医院完成了由部队向地方,由军人到行政事业单位性质的转变。

1953年2月9日,医院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命令改编为“江苏省第十康复医院”,又称“江苏省志愿军第十康复医院”,6月6日接收从无锡第四康复医院一个所建制82名医务人员,充实各科与临床。7月又接收上海军医大学和华东野战四院转来的伤病员200余名。最高时收容总量达550余名,分三大科七个病区,并于此时成立了医务处、政治处、秘书室。着手制订各项规章制度,选派人员赴上海、南京进修专科业务技术。院内组织开展各层次的文化学习、业务学习、政治政策学习,以学习促进工作,边干边学,组织性、纪律性和业务水平都进一步得到提高。当年,首先由郭云、张致中在临床开展人工气腹、人工气胸治疗肺结核成功,并将气管镜检查用于临床;丁儒等进行首例阑尾炎手术;陈炳龙、周杰士等在外科成功进行首例剖腹产手术,同时在全院推广动静疗法,保护性医疗制,标志着医院的业务建设和整体水平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同时购入苏制200MAX光机一台,11月医院经过调整将所有床位人员分为三个所、七个病区,初步建立了完整而全面的管理体制和八小时工作制。

1954年7月8日,江苏省卫生厅康复医院管理局下发核编计划,定床位500张,人员350人,经费管理按每人每月办公费1.27万元,休养人员每人每月2100元,补助公杂费3500元,伙食费、医药费、宣教费由院统一掌握报销,实行包干制。食堂按待遇级别分为大小灶。

1955年2月撤销所建制由院部直接领导病区,并成立了院技术审查委员会、供应室、修建职工浴室、幼儿园。

1955年度征集补充兵员第十康复医院体检组合影(淮安湖心寺)后排右数第四:张辉政委、第六:易良华院长
1955年度征集补充兵员第十康复医院体检组合影(淮安湖心寺)后排右数第四:张辉政委、第六:易良华院长

1955年4月30日改称省第七康复医院,并接收了康复一院、三院、九院工作人员74人。医院规模进一步增大。

大批休养员出院后, 1956个2月按床位撤销了一个病区的建制,成立总务处、门诊部,并试开放门诊。3月21日改称江苏省第二干部疗养院。同时开始在病区开展百日无差错、无事故活动。6月,继院长王兴寿调出后,政委张辉调省卫生厅,由易良华任院长兼党委书记。

1957年5月,撤销了院政治处,建立人事办公室。临床上建立休养员入院后24小时完成病历书写制度,3-7天内完成常规检查,明确诊断的规定。当年首次邀请上海南洋医院副院长吴善芳,南通医学院李颢教授来院讲学并施行肺叶切除、脾、胃、胆等上腹部手术、胸科手术。随着进修人员的回院和慢性病员的减少,对外开放门诊的扩大,医院开始逐步改变结核病、慢性病和康复医疗的特点,恢复向综合医院的发展进程。至1957年底,全院313名职工中,卫生技术人员已由建院初的30人增至173人,医师增至41人,从一般感冒到发烧和战伤处理到能够进行胸骨科中型和较大型手术,上下腹部手术,从慢性骨结核、肺结核的疗养到急症处理的初步配套医疗系统、管理系统和保障工作,基本奠定了医院在淮阴和苏北地区的水平、规模和地位。随着湖心公园时期的结束和兴办医学专科学校,医院开始了新的发展和创业阶段。

1958年2月之前,医院分别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北军区后勤部、江苏省卫生厅直属单位。

江苏军区第一届功模代表大会康复医院管理局代表留影(1955年,镇江)
江苏军区第一届功模代表大会康复医院管理局代表留影(1955年,镇江)

1958年3月,省政府决定将这所医院交清江市领导。1958年12月26日搬迁到现在的淮安市淮阴区王营镇(现址),成立“淮阴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对全民开放。1962年更名为“淮阴专区人民医院”。1972年2月更名为“淮阴地区人民医院”。1983年撤地区建市,更名为“淮阴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年7月成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阴第一医院”。2001年2月淮阴市分成“淮安市”、“宿迁市”两个市,医院遂更名为“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五、淮安第九康复医院

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淮安还有一所康复医院,又称志愿军第九康复医院。位于淮安区东长街南段,楚州医院西大门北侧,院内尚存有面朝南的前后两进的硬山造、抬梁式、面阔6间共计12间、大七路的青砖小瓦房,院落中还生长一棵上百年的银杏树。这看似很普通的老民居,五十多年前,曾是志愿军第九康复医院的院址。

淮安第九康复医院部分院舍旧址
淮安第九康复医院部分院舍旧址

1952年,为接纳在朝鲜战场光荣负伤的志愿军伤员回国治疗,上级决定在盐城专区所辖的范围内设立志愿军康复医院。

当初拟定两个地方建院,即盐城县的城郊伍佑镇和淮安县城内(1954年8月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归淮阴专区管辖),最后决定在淮安县城的东长街三角桥、银行家朱虞生宅院北侧、一般实户王家的宅院建立。因王氏宅院内长有盆口粗的紫藤,周围居民都称”王家紫藤树。”该户于解放前夕,举家迁居上,无人居住的房便被改造成医疗用房,计166间,共3095平方米。

第九康复医院院部及三病区(现址为楚州医院、青龙桥斜对面);院东街北侧,面南的秦公馆设立二病区(现址为中国银行淮安区支行);西门大街西段草楼巷头的一处老宅院(现址为淮安区糖烟酒公司批发部仓库)、大圣桥西北隅的一处大宅院(现址为和平小区北侧)等两处地方设立淮安第九康复医院一病区的第1所、第2所。还在街对面的龙窝巷北首,一处居民院内设一病区厨房。后来第九康复医院部分并入第十康复医院,成为第七康复医院。

城外河下湖心寺(现址为淮阴农校),则是前说的(志愿军)第十康复医院。大批的志愿军伤员从朝鲜战场转道而来,在淮安经第九和第十康复医院治疗痊愈后,有的官兵义无反顾地重返朝鲜战场对抗美国侵略者,有的官兵回到家乡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

江苏省卫生厅康复医院管理局所属医院的工作动态
江苏省卫生厅康复医院管理局所属医院的工作动态
江苏省卫生厅康复医院管理局所属医院的工作动态 (2)
江苏省卫生厅康复医院管理局所属医院的工作动态 (2)

致谢:张晓平、张晓扬、张秋生、张冬玲提供相关材料

(浏览 10 次, 今日访问 1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