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共番号是第十八集团军,为什么会被称为八路军

史海魅影

1937年,国共达成第二次合作以后,中国工农红军改变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来又改编成第十八集团军。第十八集团军就是中共军队的正式番号,但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来的历史上,敌我双方都习惯把我军称之为“八路军”。那么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大家不喜欢用正式番号呢?这里面还有一段不为大家熟知的故事。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当时正处于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作为当时全国的统一政权,国民政府内部发生如此之大的矛盾,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为了保全抗战大局,从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出发,中国共产党决定帮助国民党化解这场政治危机。防止这个事件演变成一次巨大的分裂危机,给日寇以可乘之机。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斡旋之下,西安事变最终得以和平解决。蒋介石也发表了联共抗日的声明,向全国民众表达了全力抗战的决心。



西安事变的解决也意味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序幕被拉开,在外敌即将入侵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决定摒弃前嫌,再次携手合作。

当然,蒋介石是在西安事变和日寇入侵的无奈情况下才被迫同意合作,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将我党、我军视为洪水猛兽,欲除之而后快。因此,虽然双方达成了合作共识,但国民党内部对中共以及红军的成见,并未消除。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国共第二次合作,好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实际上,在那段短暂的时间里,双方进行了复杂而又艰难的谈判。一路走来,有太多的不容易!

西安事变解决的时候,国民党高层就曾经和以周恩来为代表队中共领导人在西安进行了接触,初步交换了关于合作的意见。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国共双方的意见几乎在所有的方面都存在分歧。



最主要的分歧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根据地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二是保留中共军队的问题。

国民党方面的意见非常明确,国共合作的前提就是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根据地政府不能继续存在,必须划归国民政府管辖。

另外,中共军队也必须取消,或者就地解散,或者分散编入国军部队。

本质上讲国民党的意思根本就不是合作,而是要吞并共产党,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国民党高层依旧将这种幼稚的观点奉为原则底线。当然这也是蒋介石本人的意思。

这两个条件,关系到中共的生死存亡,所以我党根本不可能答应,答应这种条件就等于是解散党组织,自取灭亡。

所以,前期双方进行了激烈地讨论,但却毫无进展。

中共方面要求国民党派出说话算数的人出面谈判,否则等国家和民族都亡了,也谈不出一个结果。

后来,蒋介石亲自出马在西湖之畔的烟霞洞秘密会见了周恩来和潘汉年,双方就根据地政权和中共军队独立性的问题达成了一致,为后来的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共方面承认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但中共在根据地的政权享有自治权,国民政府不得强行干预。

原则上,算是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改编,也承认了国民政府。但是蒋介石似乎还有一些意见,中间的谈判又经过了数次的交锋。

1937年7月7日,日寇大举进攻卢沟桥,全面侵华战争爆发。驻守在北平的二十九军十万余人的部队,虽奋力抵抗,但仍然无法阻挡日军进攻的脚步。华北很快沦陷,紧接着,日军兵分两路一路沿津浦路南下,一路沿平汉路西进,华中危急。



在如此危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都感觉到了空前的压力,因此他们也加快了合作改编的脚步。

最后,中共中央做出让步,改之前的“接受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为“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的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

如此,蒋介石才算表示同意接受红军改编。

最为关键的是军队指挥问题,中共方面同意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划入国军战斗序列,接受国军番号,但仍然由中共方面负责指挥,只接受中共中央的命令。

原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只是同意将红一、二、四方面军改编为三个师,并且对人数有严格限制。但这种规模根本无法将红军全部改编。经过努力争取,最终国民党方面同意改编红军四万五千人,但编制依旧只有三个师。

中共方面希望国民政府能够给予一个军的番号,以便我们在前线自行扩充抗日兵员,但国民政府方面始终没有给予正是答复。

蒋介石的想法是红军改编成为三个师,然后分别划归到国军不同的部队之中,今后就在抗日战场上将其消耗掉。这也是他之前对付地方军阀的做法,他的想法当然不可能实现。

中共中央军委几次向蒋介石申请,红军改编之后,必须设立一个最高指挥系统,否则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也很难和国军既有部队达成默契配合。

其实就是让蒋介石明白,中共军队不可能无条件的交到你们手上,中共中央必须直接指挥我们自己的军队。

当时的形势非常危急,蒋介石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只得同意了中共方面的建议,在八路军三个师之上设立一个指挥部,朱德和彭德怀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



如此一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的事情才算是尘埃落定。

那么为什么红军后来改为“八路军”这个奇怪的名字呢?

实际上这是由于国民党军队之前对战斗序列命名的习惯而造成的。八路军不是为红军专门定制的名字,在国军体系内部,早就有一路军、二路军……以至于几十路军。

淞沪抗战的时候,蒋光鼐、蔡廷锴便是率领“第十九路军”在上海与日军激战。

实际上第几路军的说法并不是一种有规定部队数量的编制,是为了方便明确各军阀部队的势力范围或派系而命名的编制。但这种叫法在国军体系内延续了很长时间,并且在平时也是长期存在的。

既然在红军改编之前国军战斗序列里已经有了十九路军,那么在它之前是不是早就有过“八路军”呢?



没错,的确有过。原八路军这个番号隶属于粤系军阀陈济棠手下的部队,也就是长征时那个给红军让路,放红军通过前三道封锁线的粤军。

后来国民政府平息了“两广事变”,“八路军”这个番号也随即被取消。国共达成合作协议之后,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把这个闲置的番号给了西北主力红军,将新四军的番号给了江南游击队。

1937年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中共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共计四万五千余人全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8月25日,中共中央向全军下达改编命令,正式改编。

但仅仅过了十多天,国军又进行了改动,将八路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几路军是一种分配给各地军阀部队的番号,属于常规编制,但又区别于中央军。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八路军的最高领导人朱德的职务是总指挥,彭德怀的职务是副总指挥。严格来说,这两个称号根本算不上正式的职务,也不清楚他们的具体级别。

实际上国民党方面基本同意了红军改变的规模和编制,但是并不同意设立军部。7月份,中央军委命令周恩来、叶剑英等谈判代表向蒋介石建议,红军改编之后不能缺少最高指挥机构,因此建议设立总指挥部,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

这也是一种争取尽快完成实质改编的让步,根本原因是国民党并不愿意给红军一个正规军的编制。

在8月25日正式改编之前,国民党军委和中共中央之间就改编的各种具体事项达成了一直协议,并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个时候距离西安事变已经过去了八个多月了。

西北红军和江南游击队也已经将改编的番号和规制,向各级部队做了传达,所以在8月25日这一天,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时宣布改编。



对于通讯相对较落后的红军以及中共江南游击队来说,一次性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变动是很复杂、很困难的。需要提前很长时间做准备,并且我军部队里的很多老红军舍不得放弃红军这个称号,也不甘心成为什么国民革命军。因此,改编之前还有很多思想政治工作要做。

不过,在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又命令八路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这种更改实际上是很有意思的,表面上看,第十八集团军好像要比八路军更加明确,也更加正规。是不是蒋介石回心转意,决定正式承认红军为自己体系中的一员呢?

当然不是,我们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建国后我军是存在“集团军”这一正规编制名称的。但我军的集团军编制和国民党的集团军番号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国军的作战序列之中,“某路军”虽然存在一些歧视,意味着国民政府把红军划为地方军阀这一类别,但在当时也算是一种长期的正式番号。

可是集团军在国军体系之中属于战时的临时编制,往往是因为战斗任务的需要而临时将一些部队拼凑起来执行作战任务。

这也就意味着,第十八集团军是为了抗战而临时形成组成的军队,在抗战结束之后,国民政府可以随时撤销这个番号。

因此,从国民党在一个月之内就更改中共军队番号的行为可以看出,蒋介石为了红军改编也是煞费苦心。

并且,更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之后,朱德和彭德怀的职务名称也随之发生变更。

朱德被任命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很显然这也是两个战时指挥职务。在我军内部从此也习惯称他们二位为朱老总、彭老总!



对于蒋介石的“良苦用心”党中央当然心知肚明,只不过当时为了顾全抗战大局,所以也就接受了这两个番号。

不过,我们却并没有取消八路军这个称号。

保留这个番号的重要原因是这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授予的正式番号,后期只是改称为第十八集团军的,但这个番号并未撤销。所以,这意味着我们依然保有平时的正编制。

即便将来抗战结束了,蒋介石宣布解散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的番号却是不能随意撤销的,毕竟这是一支规模庞大的加强军。

不过,在改编初期,一支军队同时拥有两种番号的情况也确实让很多基层官兵有些迷惑,甚至在传达命令和编制文件的时候出现混乱的局面。

所以,中央军委意识到有必要对番号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和规范,以避免这种混乱情况长期存在。

9月26日,毛泽东在主持召开军委会议的时候指出,第十八集团军是战时的序列,八路军是平时的称呼。两个称号都要保留,并且现在各地区、各部队都已经熟悉了八路军这个称号,所以继续沿用这个名称,在正式的文件和场合,前面要加上第十八集团军。

遵照这一会议精神,我军便统一名称为八路军,第十八集团军只是在向国军沟通时才正式使用。

另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和汉语习惯有关系。就比如中国人起名字,大部分以两字或三字为多,超过三个字,按照汉语习惯就不是太顺口,显得有些绕口。

八路军这个名字正好三个字,并且通俗易懂。这个番号已经下发,就立刻得到推广,并且在八路军军装的臂章上也绣上了八路军三个字。


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这个名字,我们叫自己八路军,国军、老百姓,甚至连日本人和汉奸也习惯的称八路。

十八集团军这个番号反而很少会提及。

当然,十八集团军之所以不常见,也是由于并未和国军展开联合行动的原因。

在国军体系内,官方还是称八路军为第十八集团军,和其他各集团军没有区别。但这只会出现在需要统一配合作战的时候。

八路军改编之后,随即就开赴山西战场阻击日军对太原的进攻。1937年9月25日,在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的指挥下,八路军在平型关地区重创日军,取得了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的第一次大胜。

尽管八路军初战告捷,但是我们也发现敌我实力差距过于悬殊,如果继续在正面战场与日寇硬拼,我们的力量很快就会消耗殆尽。

所以,中共中央果断决定,避其锋芒,发挥我军的优势,化整为零,转入敌后进行游击作战,伺机破坏敌人的后方。



实际上蒋介石对八路军也是时刻提防,并且准备用老招数借刀杀人,命令八路军在正面战场上和日寇拼杀,借机消灭中共军队。

这一点我们自然非常清楚,在平型关之战中,原本是和国军协同作战,原计划是以数倍于敌的兵力,全歼这股日寇。但是负责堵住日军退路的国军却临阵脱逃,迫使我军进入被动状态,115师官兵付出巨大牺牲之后,依然没能完成全歼敌军的任务。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军对于八路军并非真心合作,他们最擅长的还是窝里斗,哪怕被日本人打到家门口了,还是忘不了要同室操戈。

在编制上,八路军被划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战区,归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指挥。既然要指挥我们,那么按照规矩就得发军饷、发武器装备。但这个阎老西是出了名的老狐狸,一直克扣军饷,八路军始终没有得到连续的补给,最后不得已只能走群众路线,自谋生路。

我们是想打鬼子,但蒋委员长一不发枪、二不发饷,这仗怎么打?

所以,每当蒋介石命令我们主动出击的时候,我军就会向老蒋索要之前所欠的军饷、弹药,如此一来,国军军委也无言以对。

若说没有军饷物资,那么国军在二战区的部队众多,每支部队都有足够的补给,唯独不给第十八集团军。

更加过分的是,日本人兵临太原城下的时候,阎锡山明知太原城不保,准备撤退。军械弹药库里还有大批的武器装备和物资,但那时他还是不愿意把这些物资发给八路军用于抗日,宁愿留给日本人。直到最后时刻,卫立煌接管太原城后,才打开库门,将武器装备紧急划拨给八路军。



所以,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我军与国军合作的次数很少,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不多。第十八集团军这个正式番号也少有提及。

从1937年8月25日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正是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从此八路军这支传奇的部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

在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已经不再是一种编制,在日寇的眼中这个名字象征着更加坚决的抗战,也是区别于中国正规军的另外一股力量。

这支军队虽然装备差、人数少,但是作战勇猛,战术灵活,并且善于游击、袭扰战,让日军的半机械化兵团难以发挥威力。

到后期,华北日军不得不调集大规模兵力对八路军进行清剿,但收效甚微。1940年,在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的率领下,各敌后根据地对日寇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先后投入的兵力超过一百个团,史称“百团大战”。

此战震惊了日寇,也震惊了国民党,震惊了蒋介石。在他们的印象中,八路军一直就是那三个师四万多人的兵力,即便自行扩充了一些部队,但没有军饷和补给,也不可能有大幅增加。



但百团大战让他们认识到了八路军的真正实力,从此八路军威震天下,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日力量!

(浏览 939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