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场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之基是中国的十四年抗战

结束这篇文章时,也说一点与中国抗战和联合国都相关的,笔者在大学学习时的老师郑启愚教授的故事。

郑老师曾在美国留学十二年,学术声望,早已远播海外。他甘于寂寞,潜心向学,除完成繁重的学业之外,还从事深入的研究和著述,传播中国文化,向美国人民和其它国家的人民宣传中华文化。回国前,他已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莱(美国学术重镇,加州大学本部和斯坦福大学的所在地),出版了学术论著《东西方文化比较观》(或《文化学概论》)(‘Oriental and Occidental Cultures Contrasted’or‘AnIntroduction to Cultuology’,1943)和诗集《新中国》(‘New Chinain Verse’,1944)。两本书装帧考究,均为精装本。


左下角图为董必武写给郑启愚的书信

整个抗战期间,郑老师虽身在美国,却在《新中国》这部诗集中,满怀激情地歌颂了祖国人民热爱自由的精神和抗击侵略者的勇气,讴歌了中国对于世界文化和争取自由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让美国人民对中国的文化和进步有了更为充分的了解和欣赏。当时中国人民还处在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浴血奋战之中,远在大洋彼岸的他对祖国同胞反抗侵略的神圣事业充满必胜信心,也让全世界人民对中国人所从事的艰苦卓绝斗争给予更多的关注(当时的美国大众对于中国人民反击日本侵略、捍卫人类文明作出的卓著贡献还只有较为模糊的概念)。

郑老师在美期间,独自远离祖国,却创作出很有中国抗战特色的独幕剧《游击战》,凸显出他的爱国情操、进步倾向和他对中国抗战最大亮点的认识。

1945年,联合国于旧金山成立之初,郑老师有幸与中国代表团中的中共代表董必武结识,以后还有书信往来。董老曾在书信中向他坦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称赞他“目光如炬”。

显然,董老在夸他抓住了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中的独特游击战重大支撑,以及游击战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所起到的“全民总动员的攻势战略”的国际价值。


1945年,中共代表董必武参加联合国成立大会的各种活动
(浏览 2,896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