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兵工写传奇——曲阳军工概述

张文玲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同年11月成立了以聂荣臻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晋察冀军区。晋察冀军事工业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随即建立和迅速发展起来。

从1937年12月创建,至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成立,历时11年,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1937年至1940年是以修械为主的时期。该阶段内,灵山村建有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修械所;1940年至1943年,是以制造为主的时期。该阶段内,曲阳的兵工厂有晋察冀军区工业部六连、七连、矿工队;1944年至1947年底为全面发展壮大时期。该阶段内,曲阳葫芦汪、仁景树、竹林、武家湾、栗树沟、青山、涧子峪、北镇村均建有兵工厂。

1948年3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工业局对所属几个生产管理处进行了改编。将第一生产管理处所属的六厂(驻青山)、七厂(驻武家湾)、八厂(驻葫芦汪)保留了下来,加上在唐县贤表村、曲阳套里村建立的两个兵工厂,组建成第十一兵工厂。厂长孙志瑞,书记张树义,约1200人;将第三生产管理处与冀晋军区兵工生产管理处的大部分工厂合并,改编为第三十三兵工厂。厂长史克中,书记史甲三,副厂长张明德,约2900人;将第五生产管理处改编为第五十五兵工厂。厂长郭力,书记宋玉鑫,约2500人。

化学总厂,厂长韦彬,书记卢荫楼,副厂长任涛,约1600人。

同年5月,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合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华北局、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和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

同年8月,边区政府工业局化学总厂撤销,其所属各厂归属第十一兵工厂。驻曲阳的化学厂为驻北镇的化学二厂、驻竹林村的化学四厂。

同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在石家庄成立,设公营企业部等部门。晋察冀边区政府工业局撤销后,其所属工厂划归公营企业部管理。

1949年1月,第十一兵工厂与第五十五兵工厂在曲阳县邓家店合并,改称第十五兵工厂。9月,第十五兵工厂和第三十三兵工厂迁至太原市。同年初,原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三厂由武安迁至山西长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所属的工厂已陆续由河北省迁往山西省,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至1958年10月的9年间,河北省没有军工企事业单位。

50年代末60年代初,鉴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共中央作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把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建设放在优先地位,从此,在全国掀起了大、小三线建设的高潮。曲阳建有先锋厂、红旗厂、建华厂3座小三线厂。

1960年以来,河北省军工企业生产了相当数量的常规武器,满足了部队装备和民兵训练的需要,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次自卫反击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一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曲阳军工

军区第一个修械所在灵山成立

1937年11月18日,聂荣臻司令员率军区领导机

关从山西五台移到阜平县城。先一步到阜平的王平向聂荣臻司令员详细地汇报了到阜平以来一个多月间各方面工作的进展情况,然后到曲阳县灵山村建立了军区第三军分区,王平任政委,后来陈漫远来到灵山任司令员。分区司令部驻在外号叫庞拐子的大地主的几个大院里,逐步组成了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四大机关和直属队(灵山一带至今流传着一句俗语:“陈司令,王政委,领着我们打日本。”)。

在成立晋察冀军区以后,北方局将晋察冀临时省委改为晋察冀省委,11月中旬由黄敬任书记,省委机关设在阜平。

军分区建立之后,地方也先后建立了与军分区相适应的地方党政组织。当时,第三军分区地委不公开,对外叫民运部。地委书记是厉男,副书记为刘杰。不久,厉男调走,刘杰接任地委书记。地委机关设在朱家峪村。

“曲阳县灵山镇驻有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的消息传出以后,人民抗日情绪空前高涨,附近青壮年纷纷赶来,参军入伍。

这些人后来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和精英。新中国成立以后,张宗奇到包钢工作,曾任包钢教育处处长、包钢关心下一代协会副秘书长;武振范曾任陕西省冶金局副局长;唐县石门村陈湘茹曾参加大型舞剧《蝶恋花》《鸭绿江之歌》的创作,其中,《蝶恋花》参加建国十周年大庆献礼演出,《鸭绿江之歌》曾参加第三届全军文艺汇演,获优秀创作奖;下河村和谷岩与冲锋剧社老战友邢野、孙福田合作的电影文学剧本《狼牙山五壮士》,1958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屏;下河村和谷芬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历任摄影队长和纪录片室导演等职。其作品——《英雄战胜北大荒》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大型彩色纪录片,被评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片”。

汪金满也是其中一个。他是清苑人,参军前,在旧军队修械所学徒,后来在保定陆军军械局的工厂工作,制造过多种轻武器。1932年8月,他在唐县城南街建立亚农铁工厂,修理各种机器,也承揽过修理枪械的生意。1937年1月,工厂迁到下河村。

七七事变以后,汪金满在看到义勇军积极抗日后,很受感动,决定参军。他和工友杨学民一起找到义勇军,打听怎么可以参加抗日,一战士告诉他们说:“曲阳县灵山镇驻有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汪金满和杨学民随即赶到灵山村,见到了特务营营长罗祖生。听说两人可以修造枪械,正是军队迫切需要的人才,罗营长立即带他俩去怀仁堂(庞拐子的房子)见王平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王平政委出去办事去了,他的秘书董争在。董争热情接见了他们,答应了他们参军的要求,问他们需要什么东西,他们说只要司令部一个盖印的空白条子,凭这个向地方要骡驮子,3日内把工具和人员一块带来,董争立马答应了。 

回到下河村第二天,汪金满向地方要了6个骡驮子,驮着修械用的简陋工具,伙同7名工人,从下河村来到司令部,第二天就开始了工作。

听闻他们到来,王平政委与陈漫远司令员立刻去看望,表示欢迎。在他们的重视和关怀下,修械工作发展很快。昔日的工友们,听说汪金满参军了,纷纷投奔而来。扒铁路的20多名工人(其负责人是边希德)回到三分区司令部后,王平政委指示,与汪金满他们合并,成立修械所,汪金满任所长,边希徳任副所长。就这样,修械所建立起来了。这是晋察冀根据地最早建立起来的修械所。

过了几天,工人赵林奎告诉汪金满说他在灵寿县修水渠时,那里有抽水机和发电机,现在废弃在那,只可惜附近有鬼子驻扎。汪金满立即安排了骡驮子,派了13个人,一夜行军,第二天上午就把发电机驮到了灵山,很快进行了安装,司令部各部门都用上了电灯,灵山村成为曲阳县最早用上电的村子。军队上上下下都非常高兴。

当时的材料来自唐县拔茄村的裕农铁工厂。受汪金满影响,裕农铁工厂陈玉东等人带着八尺元车一部、六尺元车一部加入了修械所。后来,因八尺元车携带不便,修械所把它送给了军区供给部的李台村修械所,所长是李根仁。

当时,修械所的任务是修理七九式、六五式步枪,还有套筒、汉阳造等。

一架敌机在曲阳县南面被炸坏,飞机上有一挺双筒机枪。汪金满听说后立即取回来,组织工人把它分开,填上脚架和50发的子弹匣,改成了两挺轻机枪。在下河村进行实验时,陈漫远司令员亲自到现场观看。试验效果很好,陈司令员非常高兴。两挺轻机枪交部队使用后,起到很大的杀敌作用。修械所立了大功。

1938年4月,由于敌人的“扫荡”,司令部和修械所被迫迁到套里村天主教堂。再往后,修械所搬到阎庄子、白花台,最后搬到虎峪村、马兰村。

1938年下半年,修械所的工人已经发展到120多名,成立了修械组、木工组、南制药组、北制药组、翻砂组。南制药组生产黑色炸药,装手榴弹、地雷;翻砂组生产手榴弹壳和地雷壳;木工组生产手榴弹把;北制药组生产黄色炸药,装手榴弹、地雷。

汪金满历任工业部五所副所长、四连副连长、一连副连长、四连连长、冀中兵工生产管理处副处长等职,在零件渗碳、改装机枪、制造土工装发面多有贡献,曾多次受到嘉奖。晋察冀根据地的大熔炉,使得一个旧时代的工匠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1948年秋,汪金满调到华北军区后勤部工作,这才结束了长达11年的军工工作。

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还有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先后加入军工研究和生产中,如熊大正、刘再生、张珍、石城、张方、张奎元、胡达佛、门本中、黄锡川、韦彬、王裕、傅江、孙艳清、何振廉、高霭亭、任一宇、李健等。他们大部分毕业于平津一带的大专院校,也有出国留学回来的,还有抗大、华北联大培养出来的同志。正是他们,在技术资料、化工材料和生产设备都很缺乏的情况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军工生产的创举,让人民军工实现了从“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到“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的重大转变。

第三军分区司令部、修械所曾驻扎在套里村天主教堂(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套里小学),此为残墙

套里小学教学楼后边的发电机基座

兵工厂遗留下来的办公桌(套里小学)

套里村一户村民家的西房曾被用作工人宿舍

(浏览 642 次, 今日访问 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