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兵工写传奇——第三章  曲阳的小三线厂

张文玲

上个世纪60年代,土岭村里就实现了“电灯电话,楼上楼下”,高楼林立,柏油路宽敞,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比灵山镇上的商店还要门类齐全。不用出山,就可以去邮局寄信,去银行存钱,去105医院看病。一到周末,就能看上露天电影。小小的山村,蜕变为繁华之地。电影里的生活情景,在这里变为了现实。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先锋厂——河北省第一个枪厂建在了土岭村。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将全国分为三线。一线,为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为京广线以西、甘肃省的乌鞘岭以东和山西省雁门关以南、贵州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二线,则位于一线和三线之间。

上世纪60年代,我国面临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日益严重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和其中任意一方发生战争,都将是一场大战。

1960年,苏联撕毁了两国签订的合同,撤走了所有专家。当时,中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苏联援助的突然结束,导致中国许多项目无果而终,损失惨重。而且,苏联将全国四分之一的火箭部队和空军集中在中苏、中蒙边界。

美国在日本、韩国等地岛链的海军也严重威胁到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安全。

当时我国的工业刚刚起步,主要集中在一线地区的东北和东部沿海,一旦发生战争,势必遭到重创。在这种情况下,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决定把大量的产业迁徙到西部,建设三线。1964年,三线建设开始,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建委、国家计委、交通部、物资局等部门派遣43名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到四川三线建设工地调研,不仅组建了指挥机构,直接指挥和管理项目建设,还从政策上、体制机制上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充分保证。

在积极发展大三线的同时,党中央要求各省也要建设自己的三线,积极建设兵工厂,也就是小三线。如果发生战争,每个省可以独立作战,武器可以自给自足。

当时,党中央提出的口号是“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在党中央号召下,全国几百万干部、知识分子、工人从五湖四海赶来,汇聚到千万条深山沟里,建起了一个个工厂。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河北的小三线厂建设开始启动。河北第一个枪厂建在了土岭村,随后,又建了几个与之配套的兵工厂,这就是后来人所说的“曲阜6厂”。建在曲阳的是先锋厂、红旗厂、建华厂,建在阜平的是利民厂、跃进厂、前进厂(在灵山一带,还有“6厂1库”的说法。在灵山镇东燕川和野北之间一道山沟里建有1004军械库,是6个兵工厂的军械库)。同时,为了解决几个工厂的用电问题,在聚龙洞西建立了灵山地下电厂(当地人称之为战备电厂)。

1965年,省有关部门安排空军作了高空拍照,周总理给予了高度评价。

先锋厂选址确实恰当。

地形地貌合适。韩家峪村东有东山,土岭村南,近有南山,远有大寨(西燕川、燕南沟村民称之为大寨,寨地村村民称之为将军寨,河东、城南、党城村村民称之为脑袋坡),村西有三岩寨(清代属于曲阳,现属阜平)。座座青山,连绵起伏,山上林木茂盛。工厂依山而建,很难被敌机发现,就是被发现了也难以被炸毁。

工业基础深厚。新中国成立以前,晋察冀军区就在附近红岗、牛分岭、超树岭、沟掌、仁景树、竹林村建有兵工厂。

群众基础好。抗日战争时期,韩家峪村曾经驻有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二团、四十二团,部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日寇想在西燕川村西水库大坝下修个炮楼,白天逼着东、西燕川村的村民修建,晚上,八路军战士翻山过来,和东、西燕川村的村民一起拆卸,就这样,白天修,晚上拆,一直到1944年日寇撤离燕川村(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西燕川村绒花树下修有一座炮楼,在村北凤凰山上修有一座炮楼,在燕南沟的坡上修有一座炮楼,以阻挡八路军和曲阳抗日民主政府的干部们出山。我抗日军民曾经组织多次战斗,打击炮楼里的日寇),炮楼也没修起来。

资源丰富。曲阳煤炭资源丰富,采煤业发达。与韩家峪、土岭村一山之隔的东、西燕川村就有两座大型煤矿——灵山煤矿三井、曲阳县第二煤矿;水资源丰富。四梁峪水,发源于北台乡西梁峪之南、罗家峪西北约2.5公里处,流经罗家峪、韩家峪、土岭、寨地村。上世纪70年代,我国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从1971年起,曲阳人开始在土岭村村西、寨地村村北修建水库——寨地水库,1979年竣工。

交通便利。定龙公路在韩家峪村穿境而过。从韩家峪村西行七八里有定灵铁路,起始站为定州,终点站在南家庄(建华厂就在终点站附近)村。

建在山里,隐蔽,安全。临近省道、铁路,运输方便。灵山中学是当时县里名列前茅的中学,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让先锋厂、红旗厂、建华厂的子弟免试读书。三线厂军工人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但1965年,毛主席指示说,先锋厂建得浅了,意思是离京广铁路线太近,河北的三线建设要尽量靠近五台山一带。今天看来,后来建的那些三线厂,远离交通要道,才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大多工厂远离交通干线,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子女上学困难,就业困难;有的工厂,水源不足,水质不好,有的存在洪水、塌方等安全隐患。

更由于大、小三线建设处于“文革”时期,“左”的错误思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片面强调战时打不烂,炸不垮,没有科学谋划大、小三线企业的发展前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线企业,普遍面临着军品任务锐减、生产线闲置、经济效益下降、企业亏损严重、职工队伍不稳等诸多困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党中央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河北国防科技工业进入战略转变时期。

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的大、小三线厂陆续搬出了山沟,走进了大城市。

曲阳的3个小三线厂也在这段历史中经历了深山建厂——军民结合——出山进城的两次变迁。

三线厂的企业名称都有两个,一个是对外的,一个是对内的。

先锋厂,全称为国营河北先锋机械厂,代号为376。1964年秋,河北省委战备领导小组经过多次勘察、选点,决定在曲阳县境内建设河北省第一个枪厂。建厂期间,省委有关部门和省政府直属15个厅局的领导亲临现场指挥。保定地区组织曲阳、阜平两县32个公社5000多名社员,由县长带队,组成班、排、连、营等军事化施工团,从1964年9月26日破土动工,奋战56天,完成了15714平方米土建工程。土建工程基本完成后,河北机械厂用时20天(12月1—20日),从保定市搬迁过来,改名为三七六厂,从1965年3月22日开始进行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的试制,5月16日试制成功,前后只用了56天。下半年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当年生产2222支,1966年生产15017支,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从此,三七六厂即先锋厂以“两个56天”闻名全国。

196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主任潘振武(曾任曲阳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陪同坦桑尼亚军事代表团,参观了先锋厂的半自动步枪生产线。1966年10月,马里军事代表团前来参观了半自动步枪生产线。 截至1988年底,工厂拥有设备566台,其中金属切削设备470台,锻压设备80台,其他设备16台。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面积5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196万元。职工2500余人,其中工人1533人,干部335人(含工程技术人员112人)。设职能科室23个,基本生产车间10个,辅助生产车间两个,社会服务性单位4个。

先锋厂枪械生产分为三个时期。1965年至1969年为56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生产时期,共生产4万余支;1969年至1976年为63式7.62毫米自动步枪生产时期,共生产15万余支;1979年至1987年为56式7.62毫米冲锋枪(共生产24万余支)和56—2式7.62毫米冲锋枪(共生产7万余支)生产时期。截止1987年共生产各种枪支达50万余支。

在军品任务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从1980年以来,工厂认真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在确保完成军品任务的同时,大力开发民品生产,先后研发生产了玫瑰牌20型自行车、大理石切割机、BJ—130汽车前后桥、细纱机摇架等民品。

1988年9月,河北省计委批复同意先锋厂在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附近购地410亩(实际购地330亩),建立BJ—130汽车前后桥生产车间和细纱机摇架生产车间。

生产车间建成以后,职工和家属陆续迁往保定,1993年,全部搬迁至保定市。

曲阳、阜平的6个小三线厂中,先锋厂规模最大,分为生产区、行政区、生活区、贵宾接待区(别称“外宾楼”),建有消防队、职工食堂、图书馆、商店、邮局、银行、医院、卫生所、浴池、招待所、托儿所、学校(子弟小学、初中、技校)、篮球场、露天电影院、公共电视亭。

因为是兵工厂,根据军队习惯,厂子所在的广大地区被编了号。1号为生产区,位于土岭村南山脚下,大多车间(其中有21、22、23、24、25、33、35车间)分布在1号,自行车全自动生产线也在1号。2号是32机修车间、锅炉房和配电站。3号是31工具车间、57创业队(在曲阳和定州建有农场)和38连。5号有职工宿舍、电影院、子弟学校、车队、食堂。6号是职工宿舍区,有当地风格的平房,也有外地风格的窑洞。7号最为繁华,有职工楼、平房,有露天电影院、篮球场,有商店,有粮店。比起土岭村村口的商店,7号区商店里的商品,门类更全,档次更高。8号是职工宿舍区。9号有职工食堂、图书馆,有幼儿园,有单身楼,还有一排排的平房宿舍。4号位于韩家峪村,有生产车间,也有职工宿舍,还有幼儿园。

105医院前身为保定地区第三医院,于1974年迁于阜平县北水峪村,是曲阜6厂的配套医院,1977年搬迁到韩家峪村。

最兴盛时期,先锋厂职工及家属加起来有1万多人。村民戏称,“土岭村已经变成土岭市”。

先锋厂建成以后,其周围先后建起与其配套的厂子——红旗厂、建华厂。

红旗厂代号9119,地处北台乡黄岭洼村南山沟,始建于1965年,原名中心铸件厂,后改名为红旗修配厂。原隶属河北省机械厅第二办公室,从1970年起,隶属河北省国防工办。从这时起,有了代号——9119。1983年9月,改称国营河北精密铸造厂。

截至1988年底,占地面积 24697平方米,其中生产用面积1219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42.07万元。职工总数500余人,其中工人359人,工程技术人员20人,管理人员59人。有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的14人。机械设备133台,其中金属切削设备12台,铸造专用设备110台。

工厂主要生产生产精密铸件,还生产普通铸铁件(地雷壳)、木柄手榴弹壳、其他铸件。

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品种逐年增加。

“军民结合”方针出台后,自1979年开始开发民品。截至1988年底,先后试制生产了271种民品铸件,共6050.1吨,用户遍及国内20多个省市。

1987年,苏广柱被任命为厂长,1988年,兼任党委书记。同年,他带领部分工人,走出曲阳深山,去定州平原开设了分厂。他带领广大职工依托多年军工优势,精心研究国家政策,大力开发新产品,开发出了两种新型耐磨材料。与河北工学院共同研制了直径40毫米—100毫米高铬钡钛铸铁磨球7种,经唐县白合水泥厂和获鹿县第二水泥厂装机试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球耗率和破碎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华北电力学院共同研制了双金属复合衬板,经华北电力学院、华北电力管理局、河北电力局、水利电力部耐磨材料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检测合格,又经邯郸马头电厂装机试验,运转正常。其耐磨性和韧性超过了目前通用的高锰钢衬板和硬白口铁衬板。

苏广柱凭借军人的钢铁意志与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率先从国外引进了全不锈钢真空保温用品生产线。1990年,试制成功500毫升、1000毫升全不锈钢真空保温瓶。1991年,产品开始批量生产,厂子效益倍增,当年上缴利税1.37万元。同年,注册“乐凯”商标。

1992年4月,留在黄岭洼村的工人迁到定州,工厂改名为河北开元铸造厂。1993年,原建于邢台的河北第三机械厂搬迁至定州,与河北开元铸造厂合并。

2008年,工厂破产,生死存亡之际,第二代军工人苏铁峰临危受命,大胆挑起了再续辉煌的重任,经过重重磨难,在2008年开发了开元无毒杯产品,2010年,成立保定科元不锈钢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近年来,开元无毒杯多次获评“河北名片”荣誉称号,公司也凭借开元无毒杯、单兵野战炊具等拳头产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获评河北省军民融合企业、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燕赵老字号、河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河北省企业信用促进会理事单位、河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河北省诚信企业创建单位、中国电子商务协会重点推荐企业等荣誉称号。

曲阳的3个小三线厂中,红旗厂转型最为成功。

建华木器厂,代号9019,是经河北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兴建的生产军品木器包装箱的配套厂。1965年12月成立筹建处,1966年3月15日动工兴建,8月进入试生产。

工厂位于灵山镇南家庄村。截至1988年底,全厂占地总面积37245平方米,其中生产用面积12733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47万元。设备157台,其中金属切削设备10台,木器设备35台,动力设备35台,玻璃生产设备43台,陶瓷生产设备7台,其他设备27台。动力机械总能力1836.52千瓦,并配有玻璃生产化验、检测设备。职工近400人,其中工人287人,管理人员52人,工程技术人员17人,服务性人员33人,其他人员7人。工厂设有商店、粮店、卫生所、浴池、托儿所、小学。

1966年至1981年间,工厂主要生产手榴弹木柄、军品木器包装箱。1982年,主要生产平板玻璃等民用产品,改名为建华玻璃厂。

1987年,蔺占献、和焕、陈文增先后来到了这里,建立了河北省工艺美术定瓷厂(其实就是建华玻璃厂的陶瓷车间),隶属建华玻璃厂。1988年投产。

上世纪80年代,建华玻璃厂还生产民用家具。

1988年1月25日,工厂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当年上缴利税48万元,被评为河北省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文明单位”和“购销工作先进企业”。

1988年,厂领导带领部分工人,去定州寻找新的出路,筹建新厂。定州建厂后,曲阳的职工和家属陆续迁往定州工作和生活,1997年,搬迁完毕。

如今,三线建设的历史已经远去,但三线建设对河北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将永载史册。借助三线建设,河北的国防工程防御体系基本建成,大大提高了河北的防护能力,为维护国家安全做出了贡献。三线建设虽然主要是为了备战,但省委在对三线建设进行规划时,把支援农业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使三线建设支援了农村的建设,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改变当地落后的面貌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今,全国的大、小三线厂留下的厂房和基础设施,有的整体拍卖了,有的交给地方政府了,有的办起了旅游项目,有的被当地老百姓用来搞养殖,还有的荒废了。

红旗厂的利用率最高,原办公楼被用作北台乡政府办公楼,原精密铸造车间拆除后,在原址建了北台中学;其次是1004军械库,先被一老板改为炼钢厂,现在被一老板改建为酿酒厂;建华厂最惨,厂房荒废,无人问津。

先锋厂,最令人寻味。县级领导常常到此调研,常有公司来此考察,在这里出生的二代子弟每年都会多次驾车回来探视,但至今没有谁为它找到出路。厂房、保卫处大楼、招待所,昔日戒备森严,常人无法靠近。如今,放眼望去,满目荒芜。职工食堂大楼和图书馆大楼,有人在此养猪,狗吠声、猪叫声总算有点生的气息,但更让人心生忧虑。

曲阳人永远忘不了这座万人大厂的辉煌,希望废弃的厂房、办公楼、职工食堂、图书馆、保卫处大楼、招待所

早日被利用起来,再续往日的辉煌。

先锋厂保卫处大楼(张文玲拍摄)

先锋厂的车间(张文玲拍摄)

先锋厂的图书馆(张文玲拍摄)

原红旗厂办公楼(张文玲拍摄)

建华厂办公楼(刘纳新拍摄)

1004军械库的站台(刘纳新拍摄)

《红色土岭》歌曲由土岭村刘晓光等赞助制作

(浏览 12 次, 今日访问 1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