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玲
解放战争时期,曲阳分为7个区,分别为一区(城关区)、二区(下河区)、三区(燕赵区)、四区(西羊平区)、五区(产德区)、六区(灵山区)、七区(郎家庄区)。灵山区北镇、套里村,郎家庄区青山、栗树沟、武家湾、竹林、仁景树、葫芦汪村,均有兵工厂。
见下表:
表一
第一兵工生产管理处 | 厂名 | 时间 | 驻地 | 厂长 | 书记 | 产品 | 人数 |
一厂 | 阜平连家沟 | ||||||
二厂 | 阜平吴家庄 | ||||||
三厂 | 1947.10 | 涧子峪 | 任九如 | 赵子平 | 子弹 | 111 | |
四厂 | 阜平金龙洞 | ||||||
五厂 | 1946.10 | 栗树沟 | 朱芳圃 林荫泰 | 姚寿增 朱芳圃 | 手榴弹 | 200 | |
六厂 | 1946.10 | 青山 | 胡 光 王廷亮 杨世忠 | 左居平许耀三 鲁 敏 | 50弹 82弹 | 500 | |
七厂 | 1946.10 | 武家湾 | 胡 亮 陈裕东 | 高乃志 | 铸造 | 106 | |
八厂 | 1947 | 葫芦汪东沟 | 张天柱 | 发电厂 | 35 | ||
九厂 | 阜平平房 |
表二
化学总厂 | 厂名 | 时间 | 驻地 | 人数 | 产品 | 厂长 | 书记 |
化学一厂 | 1947.1 | 阜平齐家庄户 | 200 | 无烟药、炸药、硝化甘油 | 丁一 王奉环任 涛 | ||
化学二厂 | 1947.8 | 北镇 | 300 | 硝化棉、硝化甘油、雷汞、雷银 | 陆席彬 宋式颉 齐尧 王本林 | 叶德堂 | |
化学三厂 | 山西五台 古佛寺村 | ||||||
化学四厂 | 1947.2 | 竹林 | 300 | 无烟药 | 李 苏 徐觉民 石祝三 | 张 煊 李其伦 叶德堂 阎正康 | |
化学五厂 | 1947.5 | 仁景树 | 100 | 炸药 | 刘海波 | 阎正康 王本林 李其伦 | |
肥皂厂 | 阜平台峪村 | ||||||
磁厂 | 阜平古洞村 | 王裕 |
1947年1月,边区政府工业局以原军区工业部留守处为基础组建化学总厂,驻阜平县白石台村。厂长韦彬,副厂长兼党总支部书记卢荫楼,下辖5个化学厂和肥皂厂、磁厂。
1948年8月,化学总厂撤销,其所属各厂并入第十一兵工厂。
表三
第十一兵工厂 | 厂名 | 改名时间 | 驻地 | 人数 | 产品 | 厂长 | 书记 |
四分厂 | 1948年 | 套里村 | 250 | 60弹 | 王江涛 李 建 | 何用 | |
五分厂 | 1948年 | 唐县贤表村 | 200 | 手榴弹 | 邓予成 | 李其锐 | |
六分厂 | 1948年 | 青山村 | 500 | 50弹 82弹 | 胡光 王廷亮 | 左居平 姚寿增 | |
七分厂 | 1948年 | 武家湾村 | 106 | 铸造 | 谷军 陈裕东 | 高乃志 | |
八分厂 | 1948年 | 葫芦汪村东沟、卧蓬山下 | 两厂总计约400人 | 2个发电厂 | 厂长分别是张天柱 张彬 |



涧子村兵工厂的土洞库房(每个土洞分别有进口和出口)
(张文玲拍摄)

栗树沟村兵工厂用作车间的土洞(张文玲拍摄)

土洞内(张文玲拍摄)

在栗树沟村挖出的手榴弹

仁景树村的工人宿舍旧址(化学厂职工分散居住在村民家里,此为其中一处)
(张文玲拍摄)

仁景树村另一处工人宿舍旧址(张文玲拍摄)



仁景树村化学厂用过的大缸(张文玲拍摄)


拍摄于北镇化学厂的老照片(张宗奇提供)

张宗奇获得的各种纪念章
张宗奇,男,汉族,1926年11月生于曲阳县曹家町村,现居住在内蒙古包头市。1938年4月参加革命,曾先后在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随营学校、第三军分区司令部、大岸沟化学厂、化学一厂、化学二厂工作。194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参加包钢筹建工作,后在包钢历任科长、车间主任、包钢技工学校总支书记、钢校(包头钢院前身)党委副书记、包钢教育处处长等职,1986年10月离休。离休后曾任包钢关心下一代协会副秘书长职务。
张宗奇在离休后著书立传,曾经写过在郎家庄、树沟、大岸沟、齐家庄户、北镇等地战斗和工作的情形。
在《山路崎岖》一文中,他写到:
“一九四八年,我们的工厂已由阜平县神仙山的深山沟里搬迁到交通便利、条件较好的曲阳县灵山镇附近的北镇村,建制改为晋察冀边区工业局化学总厂二分厂。这里是两条河流的汇合处,是个富饶的地方。四七年建厂生产,厂房、设备都比在神仙山时有了扩大。我军在张家口撤退时运回来一套发电机,在葫芦汪村的山洞里发电,我们厂也装上了电灯,条件好多了。
……
四月十九日施工开始了,为争取时间,我们利用地形选了个坡地旁施工,为的是利用坡地建烟筒,顺坡而上可以省时间。这个施工主要是缸缸瓮瓮,首先要把五六十口大水缸像加工金属构件一样,加工成设计的要求,缸口和缸口要咬上扣,缸底要凿八九个鸡蛋大的圆窟窿,旁边还要打上大孔小孔。缸口哪有那么圆,全靠手工一点一点的凿圆,缸与缸接起来,一个一个的摞起七八个高,接起来还要不漏气,所以我们要像雕刻一样小心翼翼的凿打,生怕打坏一口给国家造成损失,但为了争取时间,又不得不加快速度,加大力量用劲打。上百个大大小小的窟窿,五六十口大缸的咬扣,是我们的第一道难关。
工地上叮叮当当的凿缸声和锤击声连成了一片,白天大家站在烈日下拼命的打,腿站肿了,手砸破了,脸晒裂了,谁也不叫苦,不休息。晚上不能打缸,就平整场地,砌燃烧炉。紧张的劳动,拼命的干劲,惊动了厂部的领导。他们见我们几天不下“火线”,就来工地看望慰问大家,领导的关怀更鼓舞了同志们的干劲。
我们几天没有回家,把家属也调动起来了,工厂在北镇村,家住涧磁村,相距有四里多地,家属们每日三餐,提着小瓷罐,把饭送到工地。她们都是工人,她们下班后把饭做好,抽时间送来。她们的支持使我们都非常感动,受鼓舞。
这时,全国各个战场上战斗激烈。解放军也在频繁调动,老百姓们组成的担架队,赶着毛驴送军粮的老乡,干部们组成的南下工作队不断的出发,真像一幅壮丽的画卷。全国人民都在支援解放战争。
一天,在河边的大道上,我们一支解放军的队伍,正浩浩荡荡的向南边调动,队形依路弯弯曲曲,一眼望不到头,突然,一架国民党的飞机,直向队伍低空飞来,我军迅速卧倒,接着敌机顺着队伍的方向达达达……就是一阵机枪扫射。飞机过去了,队伍站起来继续前进。飞机又回来,队伍又卧倒,飞机扫射后,部队又照常行军。我解放军战士根本不把敌机放在眼里。
敌机发现了我们的工厂,就在空中盘旋,我们放下手中的工具,立刻躲进了民兵在抗日战争时挖的地道里,飞机过去了,我们又出来继续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到处都是战场。战争正处在紧张的转折时期,战场上多么需要弹药呀!我们大家决心要争分夺秒,早日建成新厂,增产弹药,支援解放战争。
经过七个日日夜夜的紧张劳动,我们提前建成了一套硫酸生产系统,比平时用人少了一半,工期短了三分之二。当我们生产出第一盆硫酸时,同志们欢呼的跳了起来,可是许多同志都困的倒在地上睡着了。
为了表彰同志们为解放战争所作的贡献,政委卢萌楼同志代表总厂,宣布给参加建硫酸塔的同志们记集体大功一次。
我们厂生产的无烟火药和黄色炸药源源不断运往前线,支援前方。收音机里不断传来胜利的消息,太原解放了,南京解放了,天津解放了……
北平解放了!
我们胜利了,军工们为解放战争,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49年8月底,我们结束了十年的山沟生活,坐着铁轱辘大车到了石家庄,又乘火车到了太原,由山沟进入了城市。”
张宗奇有一位战友兼老乡,名叫庞荣芬,出生于灵山村,1940年到大岸沟化学厂工作,现生活在北京。河北省军工融合促进会副秘书长韩正坤曾经在2020年到京采访过老人,她充满深情地回忆了在大岸沟、在北镇工作时的往事。
王之任是他倆的战友,女,1928年生于安国,现居北京市。张宗奇、庞荣芬是先到大岸沟化学厂工作,然后跟随连队搬迁到齐家庄户,后又搬迁到北镇。跟他们不同,王之任是先在村里参加儿童团工作,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3月,被推荐到军区工业部工作。她报到那天,恰好几个化学厂的厂长来工业部开会,接待她的是高霭亭厂长。见她意志坚决,高霭亭十分满意,同意她入厂工作,于是王之任就到了高霭亭担任厂长的齐家庄户化学厂工作。1947年11月,王之任到竹林化学厂化验室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她先后在中国、苏联的学院深造,1958年4月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第四研究室(即现在的航天科技集团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工作。1998年离休。曾先后担任“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长征三号”液氢液氧发动机顾问等职。
她曾写过一篇文章《难忘的时光——在军工大熔炉锻炼成长》,深情回忆了在晋察冀根据地时的一些往事。
“1947年春,张昕、罗静松夫妇到我们厂建立化学实验室……
……
……两件主要的仪器设备没有了,化验工作无法进行,化学总厂领导决定将我们化验室与化学四分厂化验室合并。
1947年11月初,我们搬到了在曲阳竹林村的化四厂,厂长石祝三。化验室有从延安来的4位老师——张昕、罗静松、谢巧华和洪小灵。但不久(大概是1947年12月),张、罗、谢被调往石家庄炼焦厂,只剩下洪小灵老师带领我们4个徒弟继续工作。跟张昕和罗静松老师学习,虽说只有半年多,但受益匪浅。两位老师每天给我们上课,亲自动手带我们做实验,使我们对化学产生了极大兴趣,为后来学习打下了较好基础。罗静松老师对我的学习一直非常关心,经常给予鼓励。1947年底她到石家庄后,托人带给我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大代数等相关书籍,鼓励我继续努力学习,使我深受感动。我非常尊重和钦佩她,她是我学习的榜样,是引导和推动我不断学习、努力工作、勇往直前的恩师。
1948年3月,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到我厂招生,我报名参加了考试。4月中旬接到录取通知后,交接完工作,同贾九洲和赵健一起离开化学厂,离开了共同战斗的同志们去学校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