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抗战最后的斗争

江和平

1944年12月15日,毛主席敏锐地认为抗日战争将迎来全面大反攻,向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提出:“消灭敌伪,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指示。1945年2月10日,党中央发出《关于1945年作战方针的指示》。(1)

1943年左起李达、刘伯承、邓小平

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年,八路军太行军区在李达司令员、李雪峰政委的领导下,打响了抗击日军的大反攻,从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直到全线消灭日伪军。李达主持制定的1945年太行军区作战计划是:继续开展豫北、晋南根据地,巩固发展豫东和豫西解放区,打通华北和华中的联系,拔掉深入我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军据点。(2)

我从父亲江涛的自传中看到,1945年时任八路军太行军区情报处长的父亲在晋东南经历了抗击日寇的最后斗争。我查阅了下列书籍资料,初步了解到那一段震撼人心的历史。

1987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太行革命根据地史稿》(简称《根据地》)

1995年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晋冀鲁豫军区史》(简称《晋冀鲁豫》)

1996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杨得志回忆录》(简称《杨得志》)

2000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二野战军征战纪实》(简称《第二野战军》)

2003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书生革命》

2004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碧血丹心战太平》(简称《碧血丹心》)

2007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简称《将领传》)

从道清战役开始局部反攻

1945年初至5月,在兄弟部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八路军太行军区从道清战役开始拉开了局部反攻的序幕。紧接着,太行各军分区向日军发起反攻的战斗、战役遍地开花。

1月下旬,李达指挥第七、八军分区和地方武装发动对日伪军的道清战役,重点突袭日军控制的交通干线和城镇据点。第一阶段,攻取道清铁路以南地区,连克日军据点16处,敌人被打得措手不及。第二阶段,扫除道清铁路以北日伪据点,解放路北全部地区。第三阶段,逼近黄河,使太行区与黄河以南的解放区连成一片。近两个月的时间,太行军区将道清路周边两大块儿地区(除辉县外)敌伪据点全部肃清。道清战役歼灭2500余人日伪军,收复2000平方公里国土,解放75万人民,建立了4个抗日民主县政府。(3)

2月,第三军分区攻入长治市襄垣县城,歼敌百余;第四军分区攻克日军长治老顶山据点。

3月,第二军分区拔除日军马坊据点,第三、五军分区攻克安阳前沿日伪6个据点。

4月,第二、三军分区攻克祁县、太谷、平遥地区的日伪10余个据点,第四、七军分区收复陵川城,第二军分区收复日军楔入太行根据地的辽县、和顺县城。(4)

从安阳战役转入全面反攻

6月30日至7月7日,李达司令员指挥了仅次于百团大战的安阳战役。太行军区第三、四、五、七、八军分区的主力和兄弟部队共约10个团的兵力,结合3万多民兵,以运动战、攻坚战为主要作战形式,以肃清安阳城西外围日伪军为重点作战目标。(5)

第一阶段,第一、二军分区首先发动元获攻势,解放了元氏、获鹿、赞皇的大部地区。第六军分区在武安、沙河方向,破击平汉铁路。二支部队分别向曲沟集和水冶镇进攻,采用掏心战术,打垮伪军两个旅部,活捉敌旅长,使敌人失去指挥中枢。

第二阶段,一鼓作气收复水冶镇,连续攻克敌人10多个据点,逼退日军从邯郸拼凑来的救援部队。

第三阶段,发动观台至丰乐铁路大破击,日军出动部队妄图阻止我军民拆运铁轨,被我军打回去。驻观丰铁路两侧据点的日伪军或被歼灭、或望风而逃,所有碉堡炮楼均被参战民兵和群众平毁。(6)

安阳战役历时8天,消灭日伪军3200余人,收复1500平方公里国土,解放35万人民。李达司令员在接受太行《新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样大规模有组织的配合出击,在太行区还是头一次……这使我军从游击战、麻雀战的阶段,开始进入野战阶段。”(7)

实行对日伪军全线大反攻

8月9日,毛主席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8月11日,李达司令员、李雪峰政委签发太行军区第一号命令:“我们所有武装部队及人民武装,向当面敌伪发出最后通牒,限期使敌军缴出全部武器,使伪军伪组织投诚反正,否则坚决消灭之。”太行军民兴奋地说:“熬过八年多的艰苦抗战,总算盼到今天了。” (8)

8月12日,李达、李雪峰联名向太行军区周围的日伪军发出最后通牒:“所有日军部队于接获本通牒后,应立即停止抵抗行为,并于一定时间就地指派代表,与各地驻防之我军接洽投降事宜。”(9)

同日,太行军区各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人全线进击。例如:第四军分区司令员、上党区最高指挥官石志本率领部队,逼近长治、壶关、潞城一线,迫敌投降。第二军分区包围榆次、太谷,第七、八军分区进击新乡、博爱。至8月底,太行军区相继收复了19座县城,一个个敌伪据点被拔掉,交通线被切断,一批批日伪军被消灭,大批伪军反正投诚。(10)

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但蒋介石电告日本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岗村宁次:“维持占领区秩序,等待国民党军队受降,不准向八路军缴械。”盘踞在部分城市、据点的日伪军继续顽抗,拒不向八路军投降。太行军区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反攻作战一直延续到9月20日。(11)

长期占领焦作城的日军自信其防御万无一失,碉堡群、电网、壕沟、城墙等工事异常坚固。9月8日0时,第八军分区的10名特等射手同时将敌人的探照灯打灭,城外顿时一片漆黑。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过碉堡群、剪断电网、越过壕沟、架梯登城,经过8小时的激战解放焦作城。(12)

盘踞在长治石圪节煤矿的日军拒不投降,紧急布置妄图炸毁矿井。8月18日,第四军分区副政委王谦指挥部队收复煤矿,我特工联络起义的伪矿警里应外合,石圪节煤矿成功地回到人民手中。(13)

张庄据点是日伪在潞城的最后堡垒,敌人利用易守难攻的地势负隅顽抗。9月19日,第四军分区部队把地道挖到据点下,准备实施爆破进攻。此时情报处特工找来据点伪军头子的母亲,对其儿子喊话劝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我军事和政治的强大攻势下,敌人缴械投降,至此长治地区全境解放。(14)

首长平安回晋领导受降

1945年8月25日后排右起:陈赓、萧劲光、滕代远、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杨尚昆,前排右起:李富春、聂荣臻、蔡树藩、李伯钊、王近山乘美军飞机从延安到黎城

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当时除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李达坚守太行主持大局外,晋冀鲁豫主帅和主将都在延安开会。他们是: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副司令员滕代远、副政委薄一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及晋冀鲁豫军区其他领导同志陈赓、杨得志、陈锡联、陈再道、王近山。(15)

为保卫抗战的胜利成果,首长们急需回到晋东南抗日根据地领导受降,保卫抗战胜利成果。但从延安到八路军前方总部有800里之遥,而且山川沟壑、黄河天险、敌军封锁,即使快马加鞭也需半个多月。更有甚者,陈毅、林彪等首长所在的华中、华东根据地路途更加遥远。此时刘伯承提供了信息:太行军区在黎城县长宁村修了一个简易机场,可请美军飞机帮忙。(16)

这个长宁机场原为天然的开阔地,1944年美军援华飞机被日军击伤坠落在此附近。美军飞行员获救后惊讶地发现:“八路军竟有一个秘密机场!我们如事先知道就不会出事了。”李达听到后,有意识地命令部队在这片空地上出操、跑步、踩实、踏平,以备飞机起降之用。不久,被日军击落的美军飞行员和赴太行视察的美军观察组都使用过长宁机场。(17)

8月25日,毛主席批准我军21位高级领导“借”美军飞机“运将”。李达收到了首长们返程的电报时,正在离长宁机场百里外的武乡段村指挥战斗、无法脱身,立即派一个骑兵排赶赴长宁机场迎接首长们。首长们一下飞机,立即回到各自的领导岗位。李达通过电话向刘邓汇报了近日战况和下一步的作战方案,得到了刘邓首长的肯定。(18)

对日大反攻后,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地区完全连城一片。全区有县城125座,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军队30万,民兵40万,是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中最大的一块。(19)

参考文献:
(1)《将领传》408页,《根据地》255页
(2)《将领传》408页
(3)《将领传》409页,《根据地》256页,《碧血丹心》115页
(4)《根据地》257页,《书生革命》63页
(5)《根据地》257页
(6)《根据地》258页,《晋冀鲁豫》468页,《碧血丹心》134页
(7)《将军传》412页
(8)(9)《将军传》413页
(10)《根据地》268页,《晋冀鲁豫》476页
(11)《将军传》413页,《根据地》268页
(12)《碧血丹心》143页
(13)(14)《书生革命》64页
(15)《将领传》414页,《第二野战军》7页
(16)《杨得志》359页
(17)《第二野战军》9页
(18)《将军传》415页
(19)《晋冀鲁豫》480页

此文刊登在2025年第四期《八路军》杂志

(浏览 11 次, 今日访问 1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