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战役配备武器探讨

刘建国

一、安阳战役是1945年6月至7月,八路军太行军区部队在司令员李达和政委李雪峰领导下,在河南省安阳城西地区对日伪军发起的一次进攻战役 。

以下是关于这场战役的详细介绍 :

战役结果:6至7月7日战役结束,八路军共毙伤日伪军800余人,被俘及反正、投诚日伪军2500余人,击溃伪军900余人,攻克据点30余处,扩大解放区1500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35万。

战役意义:此次战役进一步逼近平汉铁路及安阳日伪军据点,使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同时锻炼、提高了八路军攻坚和连续作战的能力。

因为我们太行军工也是太行军区的一部分,所以也很关心战斗中武器配备的情况。

二、据记载安阳战役中我军武器配备情况:

八路军太行军区部队的武器以轻武器和简易攻坚装备为主,适配山地攻坚与村落作战场景:核心轻武器:步枪(汉阳造、中正式等)、驳壳枪、轻机枪(捷克式为主),部分部队配备少量重机枪;

攻坚装备:手榴弹、炸药包、爆破筒(应对碉堡据点),还有民兵自制的土炮、地雷;辅助装备:大刀、长矛(近距离作战及民兵配用)。

据记载安阳战役中我军使用的武器无大规模重炮等重型武器。但是因为是攻坚战,所以配备小型火炮是非常必要的。

安阳战役中是否使用了类似掷弹筒类小型火炮。 1945年八路军发起的安阳战役中,我军曾缴获过掷弹筒这类小型火炮,不过目前没有记载显示我军在这场战役中主动使用了掷弹筒。

但是我太行的部队应该最先装备了黄崖洞兵工厂的武器。

当时黄崖洞兵工厂生产情况:

由于当年属于军事秘密保密缺少记载,比如生产的这些武器弹药具体给了哪些部队,也没有个出货单。因此将来要进一步研究各次战役我军的配备使用情况。这是第一个话题。

    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八一式马步枪、50 /60 小臼炮(是八路军口中的 50 毫米掷弹筒和 60 毫米迫击炮)。都是1940年后黄崖洞兵工厂研制的武器,持续生产这两种武器至解放战争结束,广泛用于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的诸多战役,具体如下:

黄崖洞兵工厂武器及各次战役使用情况:

安阳战役1945 年 6 – 7 月,太行军区部队已经装备了1940年设计制造的“八一式马步枪”。

我军列队操练“八一式马步枪”

“八一式马步枪”的设计图和实物。

1941年我太行军区部队首先装备了“八一式马步枪”并参加了“百团大战”和“黄崖洞保卫战”,这个不用质疑了,各种资料已经记载

但是所用的近距离支援火力没有查到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 50 /60小臼炮。因为是攻坚战,便携且适配山地作战,能精准打击日伪军碉堡等据点,助力八路军攻克 30 余处据点。八路军利用 50 /60 小臼炮射程优势,在伏击战中先于日军掷弹筒开火,摧毁其前沿观察哨和简易工事,有效降低自身伤亡。所以配备小型火炮是必要的。我想大概率也应该使用了这种50 /60小臼炮。

三、下面重点介绍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 50 /60小臼炮,是由黄崖洞兵工厂留学日本回国参加抗战的郭栋才设计的。

根据其它战役记载:

抗战后期华北游击战:1943 – 1945 年间,华北敌后根据地的八路军在反 “扫荡” 及拔除日军据点的战斗中,大量使用了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 50 /60小臼炮。该炮由铁轨锻打制成,能灵活部署在山地村落,可专门摧毁日军简易碉堡和火力点,成为八路军近战反制日军的核心装备之一,当时主力部队甚至能实现战斗班一级的配备。

上党战役:1945 910日开始至1012的上党战役,是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的关键战役。当时源自黄崖洞兵工厂的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正重点生产 50 /60 毫米炮弹等弹药,前线部队所用的 50 /60 小臼炮搭配该厂炮弹,在攻克敌方碉堡、压制敌方火力点时发挥重要作用,为战役胜利提供了火力支撑。

晋察冀反 “扫荡”(1944 年):八路军利用50/ 60 小臼炮射程优势,在村落伏击战中先于日军掷弹筒开火,摧毁其前沿观察哨和简易工事,有效降低自身伤亡。

平汉战役(1945 10-11 月):50/ 60 小臼炮配属突击部队,在破坏平汉铁路沿线敌军碉堡、压制车站据点火力时发挥作用,每支攻坚部队配 3-4 门,专门打击敌方机枪阵地。

孟良崮战役(1947 5 月):50/ 60小臼炮随华东野战军近战部队渗透,针对国民党军山地防御工事,近距离摧毁地堡射孔,因便携性强,在山地穿插中不会重装备拖慢行军。

淮海战役:这场战役中50/ 60 小臼炮已经是解放军的主力轻型火炮之一,常以迫击炮班形式配属到突击部队。黄崖洞兵工体系生产的50/ 60 小臼炮及弹药,因便于携带适配战场机动需求,能有效打击敌方野战工事与集群目标,当时一个突击排常配属两门50/ 60 小臼炮,每门携带 30 发炮弹,当时129师已经配备了2500门。为近战突击提供关键火力。

还有以下很多战役都使用了这种50/ 60 小臼炮,都是大量的装备了太行军区的部队。黄崖洞兵工厂距离安阳非常近,而且是大下坡,支援我军非常方便,所以安阳战役没有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武器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我认为我军应该在战斗中使用了这种50/ 60 小臼炮

作为我军自制武器参战“小臼炮配备大部队”对日作战很可能是我军的“第一次”。

  • 、小臼炮的研发过程:

1940年在百团大战中我军缴获了日军这种掷弹筒对我杀伤非常大,彭德怀副总司令责令黄崖洞兵工厂仿制这种武器。

这是缴获的日军使用的掷弹筒。日军掷弹筒有膛线,炮弹无尾翼,俗称光屁股弹。

黄崖洞兵工厂最开始研制50/ 60 小臼炮的情景

黄崖洞兵工厂正在生产50/ 60 小臼炮

我黄崖洞兵工厂研制的掷弹筒炮弹50/ 60 小臼炮炮弹有尾翼明显区别于日军的掷弹筒炮弹。

我军改进的小臼炮和炮弹明显区别于日军的掷弹筒无膛线。

当年129师共装备了2500门这种小炮。

五、50/ 60小臼炮在军工界过去一直认为是仿制日军的掷弹筒,前些日子经过思考,太行军工群的朋友经过讨论提出一个新观点:就是由于当时我们兵工厂没有合适的钢材和技术手段,因此在仿制过程中做了改进,比如炮筒取消了膛线,炮弹加了尾翼。后来我们的小臼炮及炮弹结构原理完全脱离了日军的掷弹筒,但其性能却优于日军的掷弹筒,射程比日军更远。该炮由铁轨锻打制成,能灵活部署在山地村落,可专门摧毁日军简易碉堡和火力点。应该是我军工自主创新的产品。这是第二个话题。

为什么是“我军第一门火炮”,标准就是:小炮的结构原理是我们兵工厂自行研制、并批量生产、装备部队。当时装备我军共2500门。因为我军之前没有过生产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50/ 60 小臼炮应该是我军第一次制造的火炮。

文章中提出了两个“第一”这是第三个话题:“作为小臼炮配备大部队”对日作战,很可能是我军“第一次”;50/ 60小臼炮是:“我军制造的第一门火炮”

除了直接提供武器装备,黄崖洞兵工厂还为战役培养了一批临时军工技术人员。他们随部队行动,在前线设立简易维修站,及时抢修受损枪械、补充弹药,确保了战斗中火力的持续性。这种“前方作战、后方补能”的军工保障模式,成为我军各次战役中我军以弱胜强的重要底气。

黄崖洞兵工厂与安阳战役的关联,深刻诠释了“军工强则战力强”的真理。在抗日战争后期的局部反攻中,正是这样的军工基地为抗日军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八路军在面对装备精良的日伪军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火力资本,也为后续全国战略反攻积累了宝贵的军工保障经验。

关于50/ 60 小臼炮是否是我军第一次制造的火炮以后再详细研究讨论,

2025011月19

(浏览 2 次, 今日访问 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