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我们乘车来到了地处海拔1370米的太行深山里的盘龙山村,这里地势险要,新修的山路回旋陡峭。建村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的村进口广场处,有一棵千年之久的白皮松,就像是一株“迎客松”向人们招手,欢迎远道而来的八路军后代们和游客。
这颗古树是盘龙山的标志,是盘龙山的灵魂,也是当地人的骄傲。古树犹如一条腾飞的白龙,犹如一把巨大的保护伞,护佑着小山村粮仓的平安。
山村街区房屋的特点是石街石院石板房,石碾石磨石头墙,朴实自然,韵味独特,现在已是人们户外旅游的好地方。
盘龙山村是革命老区,1940年,129师和林北县政府决定将收购的粮食、缴纳的公粮和其他物资等放置于盘龙山村,因此成为129师的秘密粮仓。人们亲切地称盘龙山村为“红色粮仓”。存放谷物大约50万斤,黑豆10余万斤,棉花、皮革等不计其数,村里60%以上的农户楼阁、地下都成了粮仓。村上金刚岩大山洞既存放粮食、又能存放武器、弹药等军用品,是当年刘邓大军等党员秘密活动地点,长达四年之久,还有部分伤病员在村内养过伤。现在被任村镇党委、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不知道这60万斤存量的数字是一年的还是几年的,因为是从网上的规范信息查到的数字,但我们相信是真实的。这些粮食按那时的实际情况,能够最低限度保障一个旅的基本战斗力。可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大山呀!当年又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呀!尽管我们只是去到了多半山的盘龙山村,实际海拔高度可能只有800多米。至少相当于我们从北京昌平的南口进山,一直走到八达岭长城的亲身体会,八达岭长城海拔最低的地方,就是800米。但我们上山是乘车上去的,看到了新修的弯弯曲曲的,八达岭高速公路与之根本无法相比的更为悬崖陡峭的盘山公路,还经过了红旗渠,专门停车拍了照。
我们根据当地的地形和山势仔细计算一下。抗战期间这可是没有大路的山村,最多也就是大山里的茅草荆棘丛生的隐蔽小道吧,对了,有人说是一条石板古道。即便如此,60万斤是个什么样的运输概念(当然,还有“不计其数”的其他物资呢)?假定我们按照到抗战胜利的四年基数计算,每年365天,平均每天上山下山要运送411斤,至少每天需要4个健壮的劳力,每人运送103斤,就算是八个人,每人50斤挂零,要走上几十里山道?是用毛驴?还是用肩扛,还是用扁担?如果是在每年庄稼丰收的季节里突击抢运,那这样的运送量则会更大,也会更加危险……
我们是在山西的大山里插过队当过农民干过活的,知道那时正当身强力壮年纪轻轻的我们,无论是肩扛还是挑担子走几十里山路的滋味。在那个艰苦的岁月,在那个危险的每一天,我们不敢想象,林县的人,抗战的人,八路军还是老百姓?在那抬头是悬崖峭壁,崎岖举步是被称为“阎王鼻子”“手扒崖”“鬼门关”的羊肠小道,马车、小推车都不能走,唯一的运输工具就是扁担。难怪十多年后他们能够齐心合力、万众一心,发扬当年的扁担精神,穿山凿石的修建红旗渠!谁说他们只是农民!他们是有精神、有理想,更是有家国情怀大文化的人!
到了今天,当我们站在这个村子里,感到更可喜的是在海拔这么高的盘龙山村小村里,还看到了大幅村规民约和各种精准扶贫项目的公示牌,也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伟大号召的巨幅广告。当我们亲眼看到了,也就明白了李彤妍会长为什么会不顾70多岁,不顾腰腿有伤,还是要我们大家一定要一起去学习参观,太有深意了……
中午,在浊漳河北岸吃了饭后,我们最后又跑了贴近平顺的太行山大峡谷的天柱峰圆口井所在地,高山上的石柱村。
山还是那样的陡峭,路还那样弯弯绕的更窄了,柏油的换成了水泥的路面,翻过山就是山西省长治市的平顺县了,而峡谷对面就是涉县的大山。
乡亲们说,他们这儿是典型的太行大峡谷的“羊肠坂道”,四周全是高山峡谷,风景绮丽,山势险峻。抗战时期,日本兵从来都来不了这里。小山村里有一口圆口井,常年高山泉水不断,甘甜可口,倒是八路军常从这里经过,运输粮食、煤矿什么的,喝一口水润润嗓子,有时也会住上一段时间。
这座山上冬暖夏凉,三伏天高山上的石洞边上都会结冰。
在圆口井旁,我们都美美的喝上了一大口老八路喝过的清泉水。
乡亲们非常好客,热情礼貌。
这是块可以开发成红色旅游景区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