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盘太行抗战乾坤之磁武涉林战役

十七

这一年是从战略相持阶段转入战略反攻的一年,也是豫北办事处生活工作丰富多彩的一年。这一年,在林县又打了一次漂亮仗——林南战役。

后面附上赵勇田一直保留收藏的1943年7月份的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的两篇社论,认真阅读后会对磁武涉林反顽战役和林南战役有更加清醒的认识,也会对现在有些人争论不清的国共两党的抗日和反顽做出更加清醒的判断。因为这些社论讲清楚了。


1943年7月12日《新华日报》(华北版)转载,赵勇田阅读后剪下留存至今。

1943年7月25日,《解放日报》社论《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剪报。

1943年7月25日的《解放日报》社论明确指出:“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抗击了日寇21个师团,35万人,占58%,国民党仅仅“抗击”日寇15个师团,25万人,占42%。共产党抗击了敌伪军56万,国民党仅仅“抗击”伪军6万。两项共计,共产党抗击了敌伪军91万,国民党仅仅“抗击”敌伪军31万。但是国民党拥有300余万军队,相当好的装备,共产党的军队则连游击队在内不过50万,不到国民党的七分之一,装备尤为落后。”

社论当中的这一段话,把当时的情况说得明明白白。这就是历史。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共产党在抗战前线显然是相当艰苦的,一切都靠自力更生。

就在林南战役的过程中,豫北办事处的部分未参战指战员们还在“开荒生产度灾难”。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世界只有一支军队靠自己种地、纺线养活自已。党中央、毛主席、一二九师首长们领导的八路军指战员创造了这一奇迹。赵勇田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他们不仅全力以赴的参加军事战斗,不留余地的向各个根据地输送粮食,同时他们自己却在省吃俭用的过日子,开荒种地(以下为赵勇田回忆节录)……

1943年7月底,我们豫办从任村迁出,移住浊漳河南岸有100多户人家的穆家庄。一天中午12点,梅聿实队长通知我,集合通信班、勤务班全体立即行动到村东石岩上集合,和老乡们一起去扑灭蝗虫。我一出村就看到如同旋风似的漫天飞舞的蝗虫,还发出嗡嗡的叫声,玉米地里的蝗虫一过,不仅吃光了叶子,连秸秆都吃光了。这是我平生以来第一次亲眼见到这么多的蝗虫。

(向守志将军也曾回忆过打林南战役时同样的场景:下一阶段作战是追击战,我们遇到史无前例的困难,这个困难不是来自敌人的兵力和火力,而是蝗虫。那一年,华北地区闹蝗灾,满山遍野都是蝗虫,吃光一片庄稼,再吃另一片庄稼,由北向南转移,到“转场”时,一飞就是昏天黑地,太阳都被遮住了,实在罕见和惊人。部队一出动,常常惊动起无数的蝗虫从地面飞起,撞得战士们睁不开眼睛,这样就不得不一手持枪、一手护脸,延缓了冲锋和追击的速度。事后,战士们风趣地说:“敌人的枪炮子弹,阻挡不住我们的冲锋和追击,这里的蝗虫比敌人的枪炮子弹还厉害。”)


赵勇田和豫北办事处的战友们在一起开荒

多灾多难的太行山区,内缺粮草,外有敌兵,如何度过难关,问题摆在了太行百万军民的面前。王主任、梅队长多次要求全体人员节衣缩食,开荒生产,抽出三分之一的人上山开荒、打柴、割草、采野菜,凡在机关坚持工作的人,每天每人要交10斤野菜。


“太行山上度饥荒,军队生产忙,
扛着镢头背着枪,上山去开荒。
北山的镢头响叮当,土地变了样,
光秃秃的山头呀,穿上了新‘衣裳’。”


这是我们在太行山区经常唱的《开荒》歌曲。生产度荒,就成了最近时期的重要任务。

8月7日,雨天,午饭后我和老安到北坡去找荒地;几个小同志去挖野菜,他们边上山,边唱歌曲。

8月9日,吃晚饭时,梅队长再次督促大家到村外山坡上寻找荒地,早开荒地,早种菜,完成规定的任务。

8月10日,傍晚,队部召开党支部委员、党小组长会议,讨论如何完成开荒地指标一事,要求干部每人保证开荒地1分,勤杂人员每人保证开荒地1分半。

8月13日,我们几个人又回任村去整理原来的地块,请老乡帮着下种,天黑完成两块地种蔓菁的任务。

8月15日,早饭后,豫办机关全体人员上山开荒,王主任也去了,他没有工具,就在地里捡干草。当我们沿原路返回时,我们不断采野菜,回来一过秤共有1l3斤。

8月17日,豫办机关人员开荒地大小26块,都已下种,有晚萝卜、蔓菁,还有荞麦等。

8月18日,早饭时,刘秘书对大家宣布,饭后上牛岭山去扛木柴。山高路险,每人背1根,有大有小,往返20里路,回来过秤时,我背的这根木头36斤。

8月29日,上午我们不少人又到山坡上生产,补种了晚菜,如再晚补种就不行了,节气很重要。

我们一块一块地地丈量豫办人员开荒地的亩数,总共开荒地81·3亩。





十八

今天9月14日是阴历八月十五日,中秋佳节。

中秋节,按旧习惯和往年常规,是要好好过一下的。可是,今年不行,别说吃鱼、吃肉,就是小米饭能保持经常也不容易。部队规定每人每天12两小米(注:当地16两为1斤),自己采野菜,公家只发3钱油、3钱盐,单位抽人上山打柴。昨天下午,我们几个人还到山上采山葱、山蒜为今天改善伙食作调料呢!

今年的太行山区,干旱严重,又遭蝗虫袭击,有的地区庄稼枯死,颗粒不收,林县一带的杨树、榆树的皮都让人们剥着吃了。部队供给也十分困难,我们豫办每天开两顿饭,都是野菜稀粥,开始不少人吃不惯野菜,尤其是那些带刺的野菜,吃到肚子里不易消化,好多人吃了野菜大便下不来。前天,年已半百的王百评主任还请医生给灌肠呢!眼下,我们在敌人重重封锁的艰苦环境里,灾情严重,为了减轻群众负担,虽然是中秋佳节,也没有什么“奢望”,包括我在内,只希望今天过节吃一顿不放野菜的小米干饭就算是节日改善生活了。经机关经委会研究决定让大伙吃一顿小米干饭。司务长何思俊核实了一下机关现有人员,包括几位客人在内,共有84人,平均每人按1斤半计算称米,他亲自把晚饭要下锅的126斤小米背到炊事班,交给班长王如今煮干饭。

下午4点钟,值班排长吴东看看队部的马蹄表,他边吹哨边喊着:“到伙房大院开饭了!”因为是中秋节、吃团圆饭,虽然是打地摊吃饭,司务长还是按人头每10人编“一桌”,围在地上。王百评主任陪同从敌占区来的3位客人站在食堂院的中间。王主任首先致词,他说,今天是中秋节,是喜庆团圆的日子,安阳的朋友送来了一瓶汾酒,为了庆贺节日,由司务长把这瓶酒分倒在l0位“桌长”的饭碗里,每个人都尝一点点。

主任讲到这里,聚餐的人们热烈鼓掌,高兴地欢呼起来了。一个个端着饭碗,拥进厨房盛饭。在我端着饭碗从厨房出来时,素有吃饭速度之快、被称为“吃饭冠军”的警卫战士赵进武,碗里的米饭已经吃完了。小米饭,我盛在碗里,喜在心上。吃饭如同战斗,把肚子填饱是每个人的任务。有的快吃快喝,有的狼吞虎咽,只有几位女同志细嚼慢咽,沉着“战斗”。我们平时吃一顿饭,几分钟就完成了,今天这顿会餐,时间可算够长的了。饭后,何司务长到厨房一看,两个锅的锅巴都让人们吃光了,还有4个人没有吃饱。

我们饱餐一顿后,兴致勃勃地回到驻地准备晚会节目。我和刘金池的对口快板,又抓紧时间练了一遍。月亮已从山巅上放出皎洁的银光,参加豫办机关赏月晚会的人们,踏着流光溢彩的大地又来到了饭场院里。有的说笑,有的唱歌,更多的人是议论月亮。

明月下,集合在这里赏月的一群八路军官兵,把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祝福,默默地融化在“争取最后胜利”的伟大目标上去了。


赵勇田收藏的抗战时期印刷的毛主席语录

1943年8月,赵勇田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参加《军民大生产》小歌剧演出。这是他自编自唱的插曲。

(浏览 5,851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