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兵工写传奇——山洞电厂

张文玲

当你在涞曲高速上驾车驶过葫芦汪东山地段时,会与一座小山头(卧蓬山)“擦肩而过”,山高100多米,比起巍峨高耸的东山群峰,实在不起眼,但你再想不到,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电力工人们把这座山凿出了两个山洞,把车间设在了山洞里,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却像太阳一样,为曲(阳)阜(平)唐(县)带来了光明。

再往北走,在葫芦汪村东沟里,还有一座电厂。一个小小的山村里,竟然建有两座电厂,源源不断地把电输送到曲阳、阜平、唐县的军工厂里,以造出更多的枪,更多的炮弹,消灭更多的敌人。早些年,在葫芦汪村,有这样一句顺口溜:“从北坡到南坡,金银两大锅。”谁也没想到,在解放战争时期,村子里建起了两座电厂,美梦成真了。

1946年,蒋介石不识时务,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挑起全面内战。华北解放区张家口市,面临被国民党军队包围的危险。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晋察冀军区机关决定撤回到阜平一带。

唐县、曲阳、阜平、平山等地,建立了许多兵工厂。当时的兵工厂,靠人摇、驴拉引动转轮,有些兵工厂,虽然使用柴油机做动力,但耗油量大。针对这种情况,晋察冀边区政府决定在兵工厂集中的地区,尽快建立发电厂,以解决兵工厂动力不足的问题。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葫芦汪村建立了两座电厂(平山建立了沕沕水发电厂)。

第一座电厂建在葫芦汪村东沟内。

建电厂就要从外地把设备运来。葫芦汪村很多村民参加了运输队。据葛少宁(其伯父为曾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县委书记的葛士英)入户走访统计,参加运输队的人员有葛六斤、葛孟平、葛主力、侯国栋、葛登山、葛德才、葛文丑、葛登榜、葛登春、葛彦州、葛魁英、葛世贤、刘更艮等,负责看护机器的人员有葛文宣、侯二来等。

因为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解放军和运输队一起执行任务,沿途保护运输队。在军民的紧密团结下,成功地把机器全部运到了东沟。

1946年秋天,工人师傅陆续到达葫芦汪村。厂长张天柱住在老党员葛洛全的家里,副厂长任玉良(后任卧蓬山电厂副厂长。其妻子去世后,埋葬在葫芦汪村,尸骨至今没有迁回老家)住在葛世均(曾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曲阳县委书记的葛士英的弟弟)家里。他们白天带领工人测地形、立坐标,夜里绘图。

敌机侦查时最容易暴露的就是烟囱,直立的烟囱会在阳光下形成阴影,极易被从空中俯视的敌机侦查员侦查得到。

设计一个什么样的烟囱可以迷惑敌人呢?经过反复斟酌,大家定出了方案:在厂房的西边山坡上,顺坡往上开挖了一条深一米的槽沟,再用砖头从槽沟的上面砌成椭圆形的砖体,一直伸到山顶,砖上种上杂草,这样可以有效地迷惑敌人的侦查飞机。

葫芦汪村组织民工,挖地基,烧白灰,搬砖运料。在军民的紧密团结下,在很短的时间里,一座小型发电厂于1947年初建成了。试运行时,葫芦汪村的乡亲们都来参观。电灯亮后,个个啧啧称奇,没想到那么细细的线便能照亮黑夜,远比当时的煤油灯亮得多,真是太神奇了。

张天柱厂长做了解释说明,电只能供给各兵工厂使用。等打败了蒋介石,成立了新中国,家家户户都能用上电灯,用上电话,住上楼房,从那时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便深深地烙在了乡亲们的心中。

运到葫芦汪东沟的发电机,是从井陉煤矿拆迁过来的72千瓦蒸汽发电机。由于电机功力较小,发电量不能满足各兵工厂生产建设的需要,上级决定在葫芦汪村周边,再建一座大功率的发电厂。

上级派张彬负责新电厂的建设工作。1947年底,张彬来到了曲阳,立即开始了选址工作。厂址第一次选在郎家庄村外山下,张彬亲自考察了地形之后,认为这里紧邻村子,目标很大,容易被敌机发现。经过几次考察之后,决定在葫芦汪村卧蓬山脚下建厂。

在六山三水一分田的曲阳,其中一条河名为三会河。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名字,是因为河流由发源于青山村、铺塔石、红岗村的三条支流交汇而成,而卧蓬山正在三条支流交汇的位置,水源充足,取水方便。这里距灵山煤矿只有4公里,运煤也很方便。卧蓬山距离村子较远,不会影响村民的生活,本身也不高,不易被敌机注意。从灵山往北前行,过了形如石磨的磨子山后,你便会看到巍峨的青山,连绵起伏,像天然的石屏,又像雄鹰展翅。葫芦汪村民称之为东山,郎家庄村民称之为南山。它有多个高峰组成,有大、小箭筒等天险。在诸多山峰中,反而是最矮的卧蓬山最适合建立电厂。

为了更好地防御敌机轰炸,张彬与几位技术人员决定将机器安装在山洞里,洞口设在直立的峭壁上,这样,敌机炸弹投中的几率小之又小。上级派来了许典专门负责开辟山洞的工作。许典发动群众,雇用民工(民工每打一个炮眼,报酬是5斤小米)打眼放炮,很快便开凿出了两个大山洞。北边的山洞安装锅炉,南边的山洞安装发电机。

这次没有挖漕沟,直接砌砖,但跟东沟电厂的烟囱一样,烟囱也是顺山而建。即使敌机侦查到青烟,也会误以为是山火所致。工人们把河水引到岸上,在山洞前建了蓄水池。在洞外,工人们修建了办公室、库房、宿舍。

东沟电厂厂长张天柱赶来,主动要求提供电力。可是工人们说那部发电机是供给兵工厂用的,多造出一发炮弹,就会消灭更多的敌人,因此,他们不能占用,他们宁可点着蜡烛和火把日夜奋战。

当时,条件十分简陋,安装锅炉和汽包这样庞大的设备,连一台普通的起重设备都没有。工人们在一个大石磨磨盘的中心圆孔下放置了一个铁环,浇注上水泥,待水泥凝结后,穿上钢丝绳,制成了一个土滑轮,配上其它设备和工具,组成了一台绞磨机。靠着这台自制的绞磨机,将那些庞大的部件移进了山洞。

历时5个月,1948年5月,这部从山西阳泉拆迁来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的650千瓦的发电机正式投入运行。

卧蓬山电厂建成后,隶属第十一兵工厂,发出的电主要供给唐县、曲阳、阜平的兵工厂使用,同时还供应边区的几个化学厂用电。

职工大部分是从张家口、下花园、井陉、微水、阳泉及宣化撤退过来的,厂子建立后,还在葫芦汪村及周围各村吸收了一批热血青年进厂工作,总数300多人。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电厂的物资供应十分紧张,工人们想方设法节约材料,用树木代替了电杆,用土瓷瓶代替了高压瓷瓶。他们自制了检修工具,昼夜不停地检查线路。1949年春节前几天,刮了一场大风,通往套里村炮弹厂的线路断了。电工夏行义得知后,带上徒弟连夜抢修,整整干了一天一夜,到第二天天黑才修好。夏行义精疲力尽,倒在山头上。徒弟赶快下山找人,遇到护线的民兵,两人把夏师傳抬下山抢救,这才保住了夏师傅的性命。

在当时,电厂有三多,狼多、蛇多、蝎子多,工人们夜里睡觉时必须紧闭门窗,夜里外出,必须结伴同行。1948年秋,葫芦汪这一带连阴45天,大雨、小雨不断。除去一间办公室之外,所有的房屋全都倒塌了,工人们只好住到机房和锅炉房里。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却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

1948年秋,随着解放军在华北战场上节节胜利,葫芦汪两个电厂的发电量有计划地缩小。1948年底,东沟电厂72千瓦发电机停机,拆往石家庄。

1949年春,我解放军势如破竹,解放了许多城市,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面临灭亡。很多兵工厂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停止生产,发电量就更小了。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向全世界人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在卧蓬山电厂修配车间里,全体工人集合,召开了庆祝大会。会上,上级领导宣布了两条消息:一是改供给制为薪金制;二是发电厂已经完成使命,停止生产,人员进行分配,去大同一部分,去石家压一部分,去阳泉一部分,部分领导、骨干去往全国各地接收电厂。

不久,工人们开始拆机,650千瓦发电机运回阳泉。卧蓬山电厂完成了为解放战争服务的历史使命!

但因为开凿的山洞具有超强的隐蔽性和超强的坚固性,1964年,原电厂被开辟为河北省101档案馆,档案就存放在两个山洞里。洞外建立了办公室和宿舍。1973年,河北省101档案馆移交曲阳县使用。

1975年3月,县卫生学校在此建立(1978年,学校迁到县城)。

县里把卫生学校开在距离县城六七十里的北部山区,有没有何明清的因素在内?1938年,国际友人何明清在北宋家庄村开办了一个卫生诊所。开办夜校,教附近村民识字;举办卫生知识展览,普及卫生知识;对附近的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后,给他们发了药箱,请他们给村民治疗常见疾病;对极度贫困的家庭进行义诊,不仅分文不取,还贴钱为他们买药;她治疗不了的病人,她就提供路费,让他们去协和医院接受免费治疗。

何明清的助手吕中玉自从跟随何明清来到北宋家庄村以后,一直坚持在这一带行医,把曲阳当成了第二故乡,死后埋骨在邓家店村。两个人无私的行为,使这一带医疗卫生水平较高。

省档案馆留下的办公室和宿舍,可以继续使用,可以节省不少财力。是不是基于以上因素,卫生学校建在了卧蓬山下?不过,学校在这里开办期间,没有使用山洞。

2013年,曲阳县第二中心医院精神康复中心在卧蓬山下建立,两个山洞被圈在了围墙之内。北边的山洞,封起未用。南边的山洞,被开辟为三层,一楼被开辟为酒窖,三楼被开辟为音乐室。

以上照片为庞玉剑用无人机拍摄

卧蓬山电厂的汽包(2025年6月30日,在葫芦汪村一水沟里挖出)(李少信拍摄)

在郎家庄村遥望莲花山、南山(即葫芦汪东山)及卧蓬山电厂(卢建军用无人机拍摄)

(浏览 123 次, 今日访问 138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