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十朵金花《四》薛明:革命岁月里的不凡人生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薛明是一位不容忽视的人物。她的一生,紧密地与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书写下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

1916年,薛明出生于河北霸县(今霸州)一户贫苦农家,原名王爱真的她,后来随母亲姓改为薛明。年少的薛明,生活虽充满艰辛,却早早在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火种。1935年,她在北平读书时,积极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那是她迈向革命道路的重要起点。1936年,她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地下党交通员,负责天津学联、民先、妇救会的联络工作 。那时的她,穿梭在大街小巷,传递着一份份机密情报,在黑暗中为革命事业点亮希望之光。

抗日战争爆发后,薛明参加天津学生请愿团到南京,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抵抗日军侵略。之后,她带领一支青年妇女抗日宣传队辗转到长江以南,担任江西省妇女生活促进会干事、江西省丰城保育院院长。后来,她经新四军江西办事处介绍转赴延安,1938年11月在延安中央党校第31班学习,还担任该班支部组织委员。结业后,她前往陕北清涧县工作,还曾被选为县参议员,1941年任延安县常委、组织部长。

薛明与贺龙的相识相知,充满了故事性。当时,贺龙42岁,是西北局赫赫有名的司令员;而薛明22岁,是从天津投奔延安的漂亮女学生。两人第一次见面,贺龙就风趣地向薛明发出邀请:“我那儿有一个会做天津包子的厨师,你可以到我那儿去玩,看看这个天津包子像不像。”此后,虽有组织多次撮合,但薛明一直没动心思。真正让薛明对贺龙动心的,是一次大雨中的经历。有一回,薛明被派往贺龙驻地汇报学习整风文件的心得,结束后贺龙送她回住处。贺龙在前,薛明在后,恰逢大雨,天黑路滑,薛明一只脚陷进泥沼里,贺龙回头拉她。就在这时,天空划过一道闪电,薛明看到贺龙穿着长筒皮靴,白衬衣扎进灰裤子里,身姿挺拔。这一瞬间,让薛明心中泛起了别样的涟漪。不久后,在彭真的“牵线”下,1942年8月1日,46岁的贺龙与26岁的薛明结为夫妻,开启了他们相伴的人生旅程。

建国后,薛明在不同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她历任全国妇联西南区工委福利部部长,致力于妇女儿童福利事业,为改善妇女儿童生活条件而努力;担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处长,在宣传领域贡献自己的智慧;1958 – 1962年,她先后任军委贺龙副主席办公室主任、秘书、军委办公厅委员,在工作中细心周到地协助贺龙处理各项事务 。1978年,她担任总参军事检察院检察长、总参政治部顾问、总参政治部党委委员,秉持公正,为军队的法治建设贡献力量。此外,她还担任过第六届政协常委,北京市校外辅导员协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少年工作系顾问等职,积极关心青少年成长,为培养祖国未来的栋梁尽心尽力。1988年7月15日,薛明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是对她一生革命工作的高度认可。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贺龙遭到林彪、江青、康生等人残酷迫害,薛明也与丈夫一同承受磨难。贺龙被监禁在家,饮食和活动受限,患有糖尿病的他,饭菜中竟被看护人员加糖,冬天屋子暖气也被关掉。没烟抽时,薛明就找战士买来旱烟叶,用纸条卷上烟末让贺龙抽。贺龙最后被带走时,不舍地望着妻子,薛明虽坚定地说要跟着,但也只能看着亲人被救护车带走。即便身处困境,薛明也始终坚守信念,与林彪、“四人帮”进行坚决斗争,展现出共产党员的大义凛然与无私无畏。

薛明还十分关心下一代成长。1980年,力学小学学生看了电影《元帅之死》,被贺龙的遭遇震撼,开展学习贺龙爷爷,争创“贺龙中队”活动,并特邀薛明担任辅导员,她欣然应允。1982年清明节,在薛明安排下,该校优秀少先队员到北京八宝山,在贺龙元帅骨灰前献上第一杯清凉的水。她还提议将北京力学小学与湖南桑植洪家关小学、湖北洪湖列宁小学结成友谊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这一活动得到胡耀邦批示,让众多离休干部向她学习。她亲自给三所学校各写一封信,还到书店买书送给孩子们,邀请孩子们到家里做客。

2011年8月31日,薛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她的一生,从投身革命,到支持丈夫事业,再到为国家建设和青少年成长贡献力量,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有力,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她的事迹和精神,永远值得铭记与敬仰。

(浏览 6 次, 今日访问 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