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缸塔法”设备制造硫酸工艺首创者

张方(1914年-2003年),祖籍福建,燕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是晋察冀边区火炸药事业的奠基人。1938年在冀中参加八路军,历任晋察冀军区工业部研究室副主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工程技术研究室副主任、晋察冀工业局第二生产管理处工程师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重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一机部技术司司长、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重型矿山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张方和他的团队白手起家,首创“缸塔法”设备制酸工艺,成功研制出制作子弹、手榴弹、炮弹等必需的“军火化工之母”硫酸、硝酸等。又土法上马,制作出无烟火药、高级火药,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更在共和国军工史上写下不朽的篇章。

1939年10月,晋察冀工业部在河北完县神南镇葛公村成立技术研究室,原在冀中军区技术研究社的张方被调回到技术研究室。最先是用火碱加油脂制成供给各厂洗手的肥皂,紧接着,张方等人利用水银、硝酸等做起了雷汞(雷酸汞)。这是较为敏感而又猛烈的爆药,受碰撞、摩擦,或与燃烧体、加热体互相接触,即发生爆炸,故多作为起爆用药。很快他们制成了以水缸为载体的第一代制作硫酸的“缸塔法”装置,成功制作出成品硫酸。

张方拥有物理研究的学科背景,采用植物油和矿物油稳定氯酸钾的方法,克服氯酸钾化学性质活泼难以制作炸药的困难,最终找到了制做安全稳定的氯酸钾混合炸药的方法,并在极度危险中试制成功电雷管。黑火药的爆炸速度约每秒300米,而氯酸钾混合炸药在用雷管引爆的条件下爆炸速度可达到每秒2000米。试制雷管非常危险,在一次试制雷管时,张方被炸掉了三个手指。

在张方的带领下,经过技术研究室多次改进,第三代制硫酸设备——一套上下相通的“缸塔”应运而生。接着,又改进成酸率不足等问题,研制出第四代 “缸塔法” 设备。一次又一次用“土”设备,制造出优质硫酸、硝酸、酒精、乙醚等,在此基础上,张方等人又研制出无烟火药(单基火药)和“硝化甘油”,并应用它做成了“周迪生炸药”“双基无烟药”。

1940年,日寇又开始扫荡,为了寻找更隐蔽安稳的场地,张方带队多次深入清虚山腹地实地考察化学厂选址,建立晋察冀根据地第一个化学厂。

1941年5月,军工部召开庆功大会,张方被表彰为“模范干部”。

(来源/中国兵工报)

(浏览 10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