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中学特级教师 袁兆秀
“咱们陇东中学有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过去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应该认真总结办学经验,为四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地有用人才。”这是原国家政协副主席、陇东中学首任校长,时年84岁高龄的马文瑞同志在接见陇东中学校史编修组人员时的谆谆教诲。
陇东中学是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于1940年在庆城创办的一所普通中学,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也为学校的创建题了词。更为重要的是任命当时担任陇东特委书记的马文瑞同志兼任校长,既提升了陇东中学的政治地位,也推动了学校创建及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短短的9年中,为国家培养了千余名有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马老就一直担任地方和中央重要职务,但在繁忙的政务活动中始终关注着陇东中学的发展变化。早在1980年陇东中学四十周年校庆时,马老就写信表示关怀。1990年陇东中学五十周年校庆时,马老又为学校题词表示祝贺。特别是1993年马老在担任国家政协副主席期间,1993年9月16日携夫人孙铭同志(陇东中学初创时的教员)千里迢迢专程从北京回访陇东中学,亲自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并与师生合影留念,还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发扬优良传统,培育四化人才”的墨宝,表现了马老夫妇对陇东中学的深厚情谊和极大关怀,在这里,马老首次题到了陇东中学要“发扬优良传统”的问题。
我们和马老有直接联系是始于1995年初,当时我整理编修《陇东中学校史》已进行了二年多,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向马老请教,在原庆阳县政协主席田仰宏同志的帮助下,我就直接去信和马老联系,结果就得到了马老夫妇的及时支持,不但寄来了有关照片、题词和我所要的一些重要资料,还回复了亲笔信,在信中十分肯定地指出:“编撰陇东中学校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预祝早日成功。”就连信封都是马老亲手所书,这充分表明马老夫妇对修编《陇东中学学校史》的工作是何等重视了。1996年10月10日,《陇东中学校史》基本框架已经完成,马老应我的要求就为《陇东中学校史》的出版发行题写了“显现陇中发展全貌,总结全程办学经验,大力改善学校教育,培养造就四有人才”的题词。这个题词寄来后我发现没有盖马老的印章,我又二次寄给马老说明意图,马老又盖好自己的印章给我寄来。从这件细小的事件中就可以看到马老对陇东中学有多么关心了。
后来,随着编修校史工作的逐步进展,有些问题书信难以解决,再加上让八旬高龄的老人多次复信回答我们的问题确实有点过意不去,我就直接去信说明要采访马老的要求,在征得马老同意后,我就于1997年8月9日利用假期专程赴北京拜见马老请教有关校史编修方面的一些重要问题。结果到北京后一打听,才知道马老到北戴河疗养去了。电话都未接通,我就直赴北戴河找到了马老的住处。我到北戴河时是8月10日下午1点,登记好了旅馆,就根据我掌握的情况去找马老,因为交通不便,我整整花了4个多小时才找到马老的疗养地。去时刚好有人拜访马老,秘书接待后让我等一会儿,我就把采访提纲交给了秘书,大约到5点30分,拜访马老的客人走了,秘书就把我的采访提纲带进去了。过了一会儿,秘书出来告诉我“马老答应明天上午9点钟见面详谈,今天时间不早了,请你们先回去吧。”
第二天9点钟,我准时到达马老的疗养处,当时马老的早饭还没有吃完,秘书就把我们带进了客厅。不一会孙老就进屋招呼我们,又是倒茶,又是搬凳子,七十多岁的老人为我们忙乎,我们真有点过意不去,着实为老前辈们这种淳朴品德所感动。刚落座后,马老就一手拿着一把纸扇,一手拿着我们的采访提纲迈着稳健的步伐微笑着走进客厅来了。互致问候并亲切握手后,马老十分客气地先让我们坐下,然后他才落座。坐定后,马老和孙老以关切的口吻询问了陇东中学近年的情况和我们一路的情况。大热的天,长途奔波,到北戴河找他们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特别是对我带来的陇东特产马岭黄酒和一小袋黄花菜表示感谢。因为马老和孙老当年在陇东解放区工作时对这两样东西就有所耳闻,半个多世纪后再看到这些来自陇东老区的土特产,自然就引起了两位老人对陇东解放区人民那种淳朴憨厚品格和半个多世纪前在陇东地区工作生活的回忆。听到前辈的夸奖,我们心里也格外惬意。
一阵热情交谈之后,马老就拿起了采访提纲,深情地望着我们说:“这是你的一份‘试卷’,我就按这个给你们答题吧!”一句幽默风趣的话语,一下就解除了我和国家领导人谈话的那种忐忑之感,使采访工作呈现出轻松而又愉快的气氛。
我的采访提纲共拟了八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关于毛泽东主席题写陇东中学学校名一事,因为经办人陆为公已经逝世,原手稿据说在国民党攻占陕甘宁边区陇东中学时遗失了,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的具体情况好多人说不清楚。马老回答这个问题时肯定地说:“当时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做出在陇东地委所在地庆阳县城创建陇东中学的决定之后,陇东地委就指派陆为公同志具体负责学校的筹建工作。因为陆为公是庆城本地人,他当时正好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他接受这个任务后就向我提出请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的建议,我听后就让陇东地委给延安中央办公厅发函请求毛泽东主席为陇东中学题写校名。毛泽东主席当时在延安领导全国的抗日战争,对在陇东老解放区发展教育事业有着一定的战略思考,当接到陇东地委的信函后,就立即题写了陇东中学校名转给陇东地委,地委就把毛泽东主席题写的校名交给陆为公同志。因为陇东中学是在位于庆城南街文庙的基础上创建的,陆为公同志在修建学校时,就指派工匠把毛泽东主席题写的陇东中学四个字连同毛泽东主席的署名放大后镶嵌在旧文庙大门牌楼上方的正中。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是在一张宣纸上,每个字约五六寸见方,放大一倍后刻在校门上方的石板上作为陇东中学校牌。这件事在当时陇东解放区及陕甘宁边区都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因为由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创办学校,这个学校的地位肯定非同一般。”马老的回忆和陆为公同志在1980年陇东中学创建四十周年庆典时撰写的回忆录(载《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1980年版)完全一样。我真佩服马老那惊人的记忆力,若不是情有独钟的话,那绝对做不到。接着我们还谈了一些其他问题。我简直不是在和84岁的老人谈话,半个多世纪的事情,他把一些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就连那位老师教什么课,他怎么给做思想工作,他都能说得有名有姓。有些老师后来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当我们谈起时,马老还关心地问到他们近年的情况,特别是谈到著名作家袁静同志在陇东中学工作的情况时,马老满含深情地说:“袁静同志工作热情高,很活泼,许多工作任务都是我亲自交给她的,她完成得都很好。当年马锡五专员接审华池县的一件离婚案件,袁静同志就及时以此事写了《刘巧儿告状》的报道在解放日报发表,这就为解放初宣传新婚姻法积累了资料。五十年代拍摄的电影《刘巧儿》就是以袁静同志的这篇报道为素材,这也是陇东老区人民对新中国解放事业的贡献呀”。当我谈到刚刚采访袁静同志情况和袁静同志近年的创作成就和身体状况时,马老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谈到1942年陇东中学50名首届毕业生和陇东分区其他各县挑选的6名学生组成陇东学生参观团赴延安参观学习一事时,马老十分肯定的说:这件事当时是由陇东地委提出,经陕甘宁边区教育厅批准后实施的。因为创办学校时毛泽东主席及中央主要领导都给予了极大关注,首届学生毕业了,就应该向毛泽东主席做一汇报。陇东学生参观团是由陇东地委命名,并指派陇东地委青救会宣传部长董启勋同志负责筹划组建,领队人员是陇东中学总务主任贾庆礼和陇东中学教员余佑野同志,贾庆礼负责学生一路的食宿,余佑野负责学生的组织管理。参观团出发前,按照陇东地委的安排不但做了绣有“陇东学生参观团”字样的团旗,还特别为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分别做了绣有“人民舵手”和“中流砥柱”字样的旌旗,这两面旌旗到延安后都送到了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手中。活动结束后延安《解放日报》还做了简短的报道。这在陇东中学历史上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件,我们今天应该好好研究整理。听了马老的详细叙述,我在对马老惊人的记忆力倍感敬佩的同时,也对做好陇东中学校史的编修工作充满了信心。
接着,马老还谈了吴南山同志的情况。马老说吴南山是位好同志,虽然参加过汉中国民党特务训练班的训练,但回到庆阳后,为我党做了不少工作。当我们向马老介绍吴南山同志解放后的情况时,马老表示了深深的谦疚。
最后,我又把为陇东中学毕业学员刘远达烈士撰写的生平事迹拿出来请马老签名,马老仔细看完全后若有所忆的说:“这个学生上学时我知道一些情况,虽然1944年我已离开陇东到延安开会,但他被国民党杀害的事我是知道的,这个学生的英勇事迹也是陇东中学的骄傲,把他追认为革命烈士是正确的。”马老说完就一笔一划地在刘远达烈士生平原稿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为刘远达烈士撰写的生平事迹我原打算在学校为刘远达烈士立碑作碑文来用的,所以请马老题名,结果这件事后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一直没有完成,但这份签名也就成了陇东中学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特别是这个碑文上还有刘远达烈士在陇东中学上学时的班主任袁静的签名。
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了,马老对我们所提其他一些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解答,并对我们所带的有关资料进行了订正,剩下最后两个问题时,马老把采访提纲递给了孙老,并微笑着说:“我知道的就这么多,后来我就去了延安,陇东中学校长就由接任我地委书记职务的段德彰同志兼任,他现在任职上海,你们可以去找他。剩下最后这两个问题由孙铭同志回答吧。因为她当时在学校,知道的比我多。我的试卷就算完成了吧!”一句话,又给我们的采访活动增添了一种轻松感。
孙老接过提纲,一边回答我们的问题,一边和马老商量,落实一些具体时间,一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样子。孙老还特别提到建校初期受边区政府委派和陆为公一起筹办学校的孙萍同志,她说孙萍同志解放后在北京市委党校工作,记得前几年好象还见过,但后来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找到孙萍同志。
看到二位老人这种夫唱妇随,配合默契的工作态度,不由使我从内心深处对马老、孙老的高贵品格肃然起敬。
由于在我采访之前,秘书反复叮咛,马老年事已高,现在天气炎热,尽量缩短谈话时间,所以我就很耽心有些问题谈不完,结果完全出乎所料,由于二位老人对陇东中学一往情深,加之谈话的轻松愉快,两个多钟头的时间二位老人不但毫无倦意,而且对陇东中学的过去和现在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为了遵守秘书的安排,我们还是忍痛割爱,依依不舍地起身向二位老人告辞。分手时,我提出和二位老人合影留念,马老不但愉快地答应了,孙老也及时地抓起相机,给我和马老抢拍了一个镜头,然后又叫来了秘书,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我们临走时,二位老人一直把我们送到门口,马老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欢迎你们再来,我愿意为陇东中学再尽一份力量。”孙老则提醒我们说:“你们来趟北戴河也确实不容易,这里环境好,可以多玩几天吧。”老人们的关心体贴,使我们由衷的感动。
最后,我们特别邀请马老和孙老有机会再到陇东老区来看看近几年发展变化,尤其是在60周年校庆时再回到陇东中学和新老校友欢聚,马老和孙老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邀请。
我们热切地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
我们走到大门口时,二位老人还在向我们微微招手,他们是在用无声的语言倾泻着对陇东中学的无限情怀。
就在这年的春节时,马老又给我寄来了“继承陇中的优良传统,努力办好陇中,为陇东老区及甘肃省培养优秀的建设人才”的题词,并且在题词后面特别写了“为袁兆秀同志题”的字样,不但对我的工作再次进行了肯定和鼓励,而且还给我留下了永久的纪念。
因为我在编修《陇东中学校史》的过程中发现陇东中学曾于1946年10月6日创办过《陇中教学》校刊,当时只刊发了一期就由于内战爆发而中断了。1998年我提议恢复《陇中教学》校刊的建议得到学校领导同意后,我就去信向马老说明情况,请他为《陇中教学》校刊复刊题词,马老随即就题写了“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育人质量”的题词寄给我,这对恢复《陇中教学》校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后来在陇东中学科技楼落成时我又给马老去了信,马老于2002年6月30 日就又题写了“陇东中学科技楼”几个字寄给了我,这也是马老最后一次为陇东中学题词。从马老对陇东中学的这些题词我们就能感受到马老对陇东老区的建议事业是何等的情有独钟了。
2021年12月于西峰
【作者简介】
袁兆秀简介
袁兆秀,全国百名德育科研专家,甘肃省中学特级教师,庆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曾主编出版了《陇东中学校史》《庆城县教育志》《北京天坛医院在庆城》《庆城县卫生志》《庆城县环境保护志》《庆城县电力志》等9部专业史志和《<论语>创新理解100句》等传统德育教材。其中《陇东中学校史》和《北京天坛医院在庆城》两部专著整理保存了庆阳市内珍贵的红色革命史料,《<论语>创新理解100句》传统德育教材在全国部分中小学推广使用。2006年10月荣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优秀成果奖并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领奖。2014年主持完成了岐黄中医药文化千米画卷的设计和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的文字编辑布展工作。2014年退休后参加庆阳心怡咨询调解服务中心公益活动并任副秘书长,2017年任庆阳市青少年关爱教育中心副主任。还兼任西峰区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并调解离婚案件300余起,调解其他各类矛盾纠纷150余起,为中小学生及社区乡镇居民群众做爱国主义及家庭教育专题报告30余场次,与西峰区人民检察院未检科携手观护帮教未成年人50余人次。在为青少年和社区群众的专题报告活动中,始终把宣传陇东老解放区的红色革命历史事实作为中心,搜集撰写了《毛泽东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对陇东老解放区的9幅题词》和《陇东中学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等多篇论文对宣传陇东老解放区红色革命历史产生了积极影响。退休后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有关事迹在《陇东报》《中国禁毒报》等关新闻媒体多次报道。整理编辑了《典型调解案例100编》和《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200编》,既为庆阳心怡咨询调解服务中心积累珍贵资料,也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事实依据。与此同时,他还为庆城县人民医院、庆城县爱委会、西峰区婚姻登记处分别编写了快板《人民医院为人民》《文明城市大家建》《婚姻家庭十大劝》等均在不同场合演出。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21年6月30日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重要时刻,被中共甘肃省委评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来源:中旗网张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