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认兄

向志峰

1953年夏天,在朝鲜前线一场胜利庆功会上,一个叫向守义的政委听着团长汇报战斗情况,听着听着突然站了起来,声音发抖地问:“你……你是四川达县蒲家乡的人?”对方一愣,回道:“是啊,咋了?”政委的手一抖,茶水撒了一桌子:“你难道……是我哥哥?”

左边是我大爷右边是我父亲相聚在朝鲜战场 (向志峰说明)

1953年夏天,朝鲜战场马踏里东山战斗刚刚结束,志愿军137师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举行庆功会。

地上还散落着未清理的弹壳,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饭菜混合的味道。

在这场庆功会上,发生了一件令人动容的事情——两位失散二十年的兄弟意外重逢。

炮兵团长向守全和步兵团政委向守义在庆功会上初次见面。

师政委介绍时说向守义是四川达县管村镇人,这句话立刻引起了向守全的注意,因为他的老家也在达县,距离管村镇不远。

向守全注意到这位政委眉眼的轮廓和嘴角的痣,与记忆中的弟弟十分相似,但二十年过去了,他不敢贸然相认。

庆功会结束后,向守全邀请向守义到自己的帐篷下象棋。

帐篷里用炮弹箱搭成临时桌子,上面摆着一副新象棋。

对弈时,向守全试探性地问起对方家中是否曾有一口提手总掉的铁锅,向守义惊讶地确认了这个细节。

随着谈话深入,更多记忆被唤醒:那口锅在过草地时丢失,父亲向以贵在那次意外中牺牲。

向守全露出脖子上的伤疤,讲述当年为弟弟挡弹片的经历。

向守义终于认出眼前的人就是自己失散多年的哥哥,两人相拥而泣。

原来兄弟二人本名向守金和向守银,1932年跟随父亲一起参加红军。

当时四川达县岩门场遭遇饥荒,红军来到村里分发粮食,父子三人为了吃饱饭都参了军。

由于部队整编,他们被分到不同单位,父亲在炊事班,哥哥在作战连,弟弟在卫生队。

过草地时父亲不幸牺牲,兄弟二人从此失散。

父亲牺牲时手里还紧握着一块刻有”金””银”字样的银元,这块银元后来由哥哥保管至今。

这些年来,两人都改了自己的名字。

哥哥改名向守全,寓意”守住全家”;弟弟改名向守义,取义”守住道义”。

他们都曾试图寻找对方,但战乱年代通讯困难,始终没有音讯。

抗战期间,向守全在冀南托人带信寻找弟弟,向守义在太行山区的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但都没有结果。

兄弟二人分别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来都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向守全从四野部队一路打到海南,当上了炮兵团长;向守义在卫生队转做政工工作,成长为步兵团政委。

在马踏里东山战役中,向守全的炮兵团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向守义则带领步兵团冲锋陷阵。

他们都不知道对方就在不远处的战线上,却在这场战役中默契配合,共同完成了作战任务。

师部得知兄弟重逢的消息后,特别批准他们的家属来朝鲜团聚。

向守全的妻子带着六岁的儿子,千里迢迢赶来,还特意带了一坛四川泡菜。

两位妻子一见如故,相处融洽。

那天晚上前线格外安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听孩子讲述老家的故事,商量着战争结束后回四川达县寻找老屋旧址,看看当年父亲埋藏柴刀的灶膛是否还在。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样的重逢显得格外珍贵。

无数家庭在战争中离散,许多人终生未能再见到亲人。

向守全和向守义的故事,成为朝鲜战场上的一段佳话,也见证了那个特殊年代里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这段传奇经历后来被记载在部队的史册中,成为激励战士们的感人故事。

(浏览 56 次, 今日访问 5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