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绩辉煌 知者寥寥: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兵师

来源:延安延水情文化促进会

中国人民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兵部队,在朝鲜战场上战绩辉煌,威震敌胆,可说是广为人知,但又充满神奇色彩,深知者寥寥……

笔者近日在北京,专访了当年志愿军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1师政委吕琳同志。拂去历史尘封,该师的辉煌战史得以再现。

军委命名董存瑞等4人为“全国战斗英雄”、军委命令步兵师改装火箭炮兵师,可谓“双喜临门”。

炮兵第21师是我军入朝参战的惟一一个喀秋莎火箭炮兵师,其前身是四野第48军143师。这是一支英勇善战、作风顽强、英雄辈出的部队。建国初期电影《董存瑞》、《翠岗红旗》、《战火中的青春》三部战斗故事片的原型,均出自这个师。

1950年9月,军委召开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第143师董存瑞的战友、特等战斗英雄郅顺义,全军惟一的女战斗英雄、“新时代花木兰”郭俊卿,独胆英雄杨世南等3人,光荣地出席并被命名为“全国战斗英雄”;隆化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牺牲的班长董存瑞,也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一个师出4个“全国战斗英雄”,这在全军是少有的,是全师的莫大光荣。10月底,该师奉军委命令,立即北上,改编为火箭炮兵师,准备赴朝参战。接受这样一个重大任务,是更大的光荣。这两件大事对143师来说,真可谓是“双喜临门”。

11月,刚刚结束在赣南粤北剿匪作战的第143师,由广东曲江车运北上,到达辽宁阜新集结,改编为火箭炮兵第21师,师长吴荣正、政委刘禄长、副政委吕琳、参谋长刘义荣、政治部副主任薄能贵。

火箭炮团是两营6连制,这个师原辖的第427、428、429团等3个步兵团,改编为5个炮兵团,即火箭炮兵第201、202、203、207、208团。

刚改装时,全师万余人,仅有几个干部懂得山、野炮技术,对火箭炮兵的技战术一无所知。为此,师里立即抽调387名军事干部到沈阳炮校进行40天的短期培训,以应改装急需。

炮兵21师装备的火炮是苏联造M-13火箭炮。炮兵连是4门制,每营12门,每团24门,全师120门。

1951年2月14日,全师以团为单位举行隆重的授炮典礼,接受刚从苏联运来的火炮。

M-13火箭炮是一种多轨式轮式自行火炮,弹径为132毫米,每辆炮车有一座8联装轨式火箭发射架,每条滑轨上下各装挂1枚火箭弹,每炮共装16枚,最大射程8500米,发射为电气点火,数秒钟内即可全部发射完毕。这种火箭炮弹径大、弹群密集、发射速度快、杀伤破坏力大、战场机动性能好。作战时,以团(或营)为单位齐放射击,一个团一次齐放发射384枚火箭弹。因其弹群覆盖面积很大,故M-13火箭炮部队主要被用于对大面积集群目标射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卫国战争中,苏军M-13火箭炮兵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发挥了巨大威力,屡屡给德军予重创。为此,苏军战士用他们心目中的美丽姑娘的化身——“喀秋莎”来赞美、称呼M-13火箭炮。后来,“喀秋莎”也就成为人们对这种火箭炮的通称,它的正式名称反倒鲜为人知了。

军情紧急,只经28天改装训练、14天动员教育,我们便入朝参战了。

1951年2月初,第四次战役打响后,为适应作战需要,中央军委于2月7日决定实行轮番作战锻炼部队的方针,并决定加速完成国内火箭炮团等各炮种部队的扩充和训练。

2月中旬,军委炮司命炮兵第21师迅速完成改装训练,做好入朝参战准备,并提出了“短期的、重点的、速成的”训练方针。随即又给师里派来了由有丰富的火箭炮作战和训练经验的苏联将军、军官和军士组成的专家组,帮助指导各团的军事训练。

正常情况下,一个步兵团改装火箭炮团,从组成到形成战斗力,至少需要一年时间。那时部队指战员文化程度很低,大都是文盲、半文盲,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训练任务投入作战,难度非常大。

师党委认真讨论了军委炮司关于改装训练的方针和要求,确定了各团训练必须坚持“先技术、后战术”、“专业为主,一般为辅,操作为重点”、“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并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制定了“由单个教练开始,经过班、排、连、营教练,尔后团综合教练,最后进行战术演习和实弹射击”的训练计划。

2月20日,各团在深入动员的基础上,开始了热火朝天的28天突击大练兵。

改装训练是在苏联专家指导帮助下进行的。师、团尊重专家的意见,但又不完全依赖专家。专家负责拟定训练计划、编写教材、指导教学,但训练的组织领导、训练计划的实施,则全部由师、团司令部负责。

3月19日,全师各团全部完成了改装训练任务,迅速掌握了火箭炮兵的基本技术、战术。军事训练刚结束,全师又立即开展14天的动员教育。

当时,部队中主要有两个思想问题,一是少数指战员认为美军飞机、坦克、大炮多,还有原子弹,产生怯战思想;二是部分辽宁籍战士想家、想回家“享受土改胜利果实”,有些人甚至开了“小差”。

针对这种思想现状,各团深入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仇视、鄙视、蔑视美帝”的动员教育;师党委还提出了“打响第一炮,为祖国人民争光”、“向董存瑞、郭俊卿学习,英勇杀敌,争立国际功”的口号和“边打边练,以战教战”的要求。动员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干部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了敢打必胜的信心,纷纷上书师、团党委,表示要坚决抗美援朝,杀敌立功。炮兵203团董存瑞生前所在的6连,还上书毛主席、朱总司令,请求早日赴朝参战。

1951年4月初,炮兵第21师奉军委令,分批入朝参战。师长吴荣正、副参谋长王亚夫(后任参谋长)奉命组织师前进指挥所,立即率火箭炮第201团、203团第一批入朝;副政委吕琳(后任政委)、参谋长刘义荣等随后入朝。

抗美援朝期间,军委共组建两个喀秋莎火箭炮兵师,另一个师是留在国内的炮兵第22师。该师所属的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05团、第209团,则于1952年后相继入朝,编入炮兵第21师战斗序列。同时编入的,还有军委炮司直属的6管火箭炮兵第210团和高射炮兵第19营。因此,炮兵第21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作战实力为8个火箭炮团、1个高炮营。后洞里战斗打响,我军火箭炮兵首战告捷。

1951年7月,炮21师副政委吕琳到桧仓金矿洞志愿军总部汇报、请示工作,彭德怀司令员对吕说:“现在志愿军有了你们这样最先进的、现代化的喀秋莎火箭炮,美国到目前还没有。我们要很好地寻找战机,发挥火箭炮的优势,出奇不意地、排山倒海般地向敌人进行闪电式袭击,大量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最后又强调说:“你们的火箭炮团配属哪个兵团、哪个军作战,都要经过我的批准。”

1951年8月,敌人发动了“有限度的夏季攻势”,接着又发动了“秋季攻势”。东线美军第7师向我27军阵地发起攻击,企图进逼金城;中线美军骑1师企图夺取我47军铁原至临津江东之阵地;西线英军第28旅向涟城攻击,企图进占我64军前沿阵地。我军为坚守阵地,歼敌有生力量,采取了“坚决反击,彻底粉碎敌人攻势”的作战方针。

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1师奉志愿军总部命令,支援东、中、西线步兵作战,协同粉碎敌人的进攻。火箭炮兵第203团,配属东线第27军作战,反击美第7师;火箭炮兵第202团,配属中线第47军作战,反击美骑1师;火箭炮兵第201团配属西线第64军作战,反击英第28旅。炮兵第21师这次作战,是我军历史上火箭炮兵作战的第一仗,能否打好,对此次战役的胜利、对喀秋莎火箭炮在炮兵作战中的地位以及对全师的荣誉,都有重大意义。当时,敌人占有空军和炮兵优势,我火箭炮部队目标庞大,怎样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师、团对此进行了充分研究。师党委根据当时的战场情况和火箭炮兵部队作战特点,提出了“昼间纵深待机,黄昏后开进,夜间占领阵地齐放发射”和“快去、猛打、快回”的战术,取得了重大战果,打好了“入朝第一仗”,打出了喀秋莎火箭炮兵的威风,得到步兵的好评。火箭炮兵入朝第一炮是第203团打响的。该团是董存瑞生前所在团,战斗作风勇猛神速。

1951年9月1日,该团奉命支援第27军79师235团反击进占我后洞里阵地的美7师的两个营。团长孙纪纲、副团长梁尚云、副政委铁铮,在敌人占空炮优势的情况下,采取“炮阵地分散配置,火力全团集中”、“昼间指挥分队作业,夜间战炮分队开进”等战术和措施,黄昏后率全团从集结地域向东山里预设阵地开进,远距离奔袭后洞里之敌。当晚进入阵地,迅速按观察所昼间作业的射击诸元和与步兵预先协同的时间,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同时齐放射击。瞬间,384枚火箭弹如无数条火龙,疾速飞向后洞里美军阵地,把美第7师两个营全部覆盖在我弹群之下,顿时毙伤敌700余人,打响了炮兵第21师入朝作战第一炮,首战告捷。随后,该团在东线又配属第67军作战,团、营两次齐放射击,歼敌500余人,打出了我喀秋莎火箭炮兵的威风,震慑了敌人。一些被打得丧魂落魄的美军士兵,竟惊呼志愿军“使用了原子炮”。再战添木洞,美骑1师800余人被歼。

1951年10月初,火箭炮兵第202团奉命配属中线第47军作战。这个团步兵时期是第143师入赣后攻打翠岗的主攻团,是电影《翠岗红旗》中的原型。第47军当面之敌是美军王牌之一骑兵第1师。名为骑兵师,实际上是一支机械化部队。该部在“秋季攻势”中进占我添木洞、正洞阵地后,凭借坚固工事抗击我军反击。我军攻击前炮火准备时,他们躲在工事里。我步兵发起冲击时,则又钻出工事来抗击,使我炮火支援处于“投鼠忌器”的境地。炮兵第202团打仗机动灵活,战法多变。团长张福隆、政委王建书、参谋长孟恩捷、政治处主任董凤梧根据喀秋莎火箭炮兵弹群密集、覆盖目标面积大、发射速度快的优势,与步兵商讨,提出采取“诱敌出巢,尔后齐放”的战法。经军首长批准组织实施。反击战发起的当晚,炮202团于涟川以北之青木洞等地域占领发射阵地,“守株待兔”。步兵和兄弟炮种部队按步炮协同计划,对添木洞美骑1师所部先行炮火准备。顿时,我山、野、榴炮与机枪对敌阵地进行短促猛烈射击,然后突然停止,吹起冲锋号,我步兵佯攻,诱敌出巢。当躲在坚固工事内的美军钻出工事来对我抗击时,我炮兵202团全部喀秋莎火箭炮突然齐放发射,将敌人杀伤于工事之外,美骑1师800余人被歼。随即,我步兵发起冲锋,迅速夺回了添木洞阵地。这次战斗,为我喀秋莎火箭炮兵与步兵协同,歼灭凭坚固守之敌创造了一个绝妙的战例。

11月,喀秋莎火箭炮兵第201团在团长李光前、政委杨秀偕率领下,配属西线第64军,于晚笛洞、板桥洞一带占领阵地,向进占我马良山、高旺山阵地之敌英军第28旅连续反击,先后5次齐放,歼敌近700人。编入上甘岭战役炮兵群,支援步兵作战,美军在朝鲜闯上“凡尔登”。

1952年10月14日,美第7师、伪2师向五圣山我军防御阵地发起猛烈进攻,上甘岭战役开始。五圣山是我中部战线战略要地,也是朝鲜中部平康平原的天然屏障。其南麓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是五圣山的前沿要点,面积仅3.7平方公里,由我两个步兵连防守。敌人要夺取五圣山,必须首先夺取这两个高地。如果敌人夺取了五圣山,在我战线中央打开一个缺口,就可以进到平康平原,敌人的坦克就可以发挥优势了。由于其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在这个狭小地区,敌我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敌人先后投入兵力6万余人、300门火炮、170辆坦克,出动3000多架次飞机,“志在必得”;我方先后投入兵力4万余人、138门火炮、47门高炮,“志在必守”。

11月5日,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开始,战役预备队第12军接替第15军部队投入战斗。为保障战役胜利,志司增调火箭炮兵第209团,编入由炮兵第7师指挥的战役炮兵群,我方地面炮兵达到山、野、榴炮114门,喀秋莎火箭炮24门,以更有力地支援步兵战斗。我火箭炮兵209团以其密集而猛烈的火力,重点打击敌集结步兵,和向我步兵阵地反扑之敌,有力地支援步兵巩固597.9高地和夺回537.7高地北山。

11月11日16时,12军31师92团两个营在炮兵209团24门火箭炮和兄弟炮兵70门山、野、榴炮及20门迫击炮强大火力支援下,向537.7高地北山地表之敌发起攻击,当晚夺回阵地,全歼守敌。次日,敌以一个团兵力反扑,我炮兵火力又予以大量杀伤。在我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失又复得的反复争夺战中,火箭炮209团同兄弟炮兵一道,做到步炮密切协同,只要步兵一呼叫,我火箭炮兵就机动灵活地以营或连齐放射击,及时有力地配合步兵消灭敌人。战斗中,上甘岭我军阵地死死地拖住了敌人,成了消耗敌人的“肉磨子”。美7师和伪2师伤亡惨重,不得不停止对537.7高地北山的进攻。上甘岭战役历时43天,以我军胜利而告终。此役,敌人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炸弹5000余枚,我军发射炮弹40余万发;敌人伤亡25000余人,我伤亡11000余人,敌我伤亡比为2.3∶1。美国新闻界评论说:“这次战役实际上变成了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金城反击战,69次齐放射击,“敌人的阵地燃烧成一片火海,地上腾起的烟尘也是红的,天上翻滚的云彩也是红的”。

1952年12月,炮兵21师党委召开师“战术研究会”,根据朝鲜战场上两年来,敌“炮、空优势”已减低作用,而我军则越战越强的形势,深感“夜间作战,打了就走”的战术已不能适应新的作战任务,提出了“稳扎、狠打,晚上打、白天打、团打、营连打、连续打,跟随步兵作战”的积极进攻的战术思想,并号召全师部队构筑工事和伪装,创造火箭炮昼间射击的有利条件。为全师尔后参加的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做好了思想和战术准备。

1953年5月,军委和志司为了配合停战谈判,并求得停战后我军能控制有利阵地,决定对敌人发起夏季反击战役,也就是战史上所讲的金城反击战。火箭炮兵第21师在战役各阶段,以强大火力配合6个军,向敌连续展开反击,先后进行69次齐放射击,支援步兵夺取阵地,协同歼敌9万余人。在战役第一阶段中,火箭炮兵第207团等在金城方向,配属第60、61、67军,向美军及伪5师、伪8师发起进攻,先后进行42次团齐放射击,支援步兵夺取阵地,协同歼敌。对此,当年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在他所著《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中,作了这样的描述:“这次战役我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兵部队炮21师参加了战斗。

(5月13日)晚上9时,炮21师准时发射,炮火形成无数道火光,像呜呜地刮大风似的飞向敌人阵地,红透了半边天,几平方公里的敌人阵地全部覆盖,敌人阵地迅速燃烧起来了。然后炮21师马上转移,步兵冲上去了。”在战役第二阶段中,火箭炮兵第207、205团等在金城方向又支援第60、67军继续发起进攻。火箭炮兵第208团在开城方向配属第1、46军向桂湖洞东北山及196.9高地等地之敌发起进攻,先后进行团齐放射击14次,协同步兵歼敌。

对6月10日晚的战斗,洪学智副司令员这样记述:“我军进攻的炮火准备开始,各种火炮齐声轰鸣。这样整整打了20分钟后,我们的喀秋莎火箭炮21师又连着打了两个齐放,这时其他炮也还在打着。打完后,敌人的阵地燃烧成一片火海,地上腾起的烟尘也是红的,天上翻滚的云彩也是红的。”火箭炮兵第201团参加了夏季反击战役第三阶段战斗,这也是炮兵第21师在抗美援朝中的最后一仗。

7月13日,该团配属第68军,支援步兵向金城西南500.0高地和552.8高地一线之敌伪5师、8师、首都师展开进攻。在这次战斗中,火箭炮兵第201团采取前后配置的巧妙战法:二营在距敌前沿仅2000米处设置阵地,打击敌纵深内炮兵阵地;一营在距敌前沿5000米处设置阵地,射击敌前沿阵地,支援步兵进攻。在敌阵地被突破后,又迅速前移,延伸炮火向敌纵深内目标射击,掩护第204师继续突击,活捉了伪首都师副师长林益淳。该团二营在转移途中,又抓住战机,以一次齐放射击,歼灭前来增援的1个坦克营,击毁坦克23辆。金城反击战役,我军收复土地178平方公里,拉直了金城以南的战线,造成了对中朝方面极为有利的态势。“步兵非常欢迎喀秋莎炮兵师,称之为’炮兵之王’”火箭炮兵第21师入朝作战历时两年半,先后配合12个军,在兄弟炮兵部队的支援下,协同步兵进行大、小战斗30余次,歼敌10万余人,击毁敌坦克56辆、汽车230余台、火炮30余门、击落击伤敌机24架,有力地支援步兵作战,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博得了志司首长和步兵的好评。该师当年的战斗总结报告写道:“对反击目标先以火箭齐放,尔后步兵攻击,形成了当时反击作战的战术,凡能经火箭齐放之目标,敌势必失去战斗能力,因而步兵能顺利攻占之”、“铁原反击战,炮兵202团配属39军117师作战,两次团齐放,全歼美45师千余人,当时步兵在山头上欢呼:’炮兵万岁’!”对此,洪学智将军回忆说:“步兵非常欢迎喀秋莎炮兵师,称之为炮兵之王。那时他们的车号是’84’,部队一见’84’车号就主动让路。”炮兵21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保持了步兵时期英勇顽强、沉着果敢、刻苦耐劳的战斗作风,发扬了董存瑞、郭俊卿、郅顺义、杨世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涌现出2322名人民功臣(其中一等功臣3名、二等功臣66名),占总人数的24%。战斗中全师伤亡348人,出现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53年10月,火箭炮兵第21师胜利完成祖国人民赋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神圣使命,凯旋归国。防务由国内之火箭炮兵第22师入朝接替。炮兵第21师归国后,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改编为炮兵第11师,现在是第40集团军炮兵旅。这个军就是1950年10月25日打响志愿军抗美援朝“第一枪”的第40军。

来源:纵横杂志 记者:陈临庄 蒋一泉志愿军炮兵

(浏览 1,592 次, 今日访问 1人 )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